导航:首页 > 汽车资讯 > 模拟火箭怎么造汽车

模拟火箭怎么造汽车

发布时间:2022-04-26 04:30:45

⑴ 二级火箭高空点火是怎样研究的

在“长征一号”的研制过程中,需要解决许多新的技术问题。就液体火箭发动机来讲,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二级发动机的高空点火的问题。

这个课题,是由张贵田主持研制完成的。

1961年,他参加了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在国内率先提出用液相分区方法解决发动机不稳定燃烧的世界性难题,为我国运载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开辟了道路。

1967年11月,“长征一号”开始研制后,年纪轻轻的张贵田担任了发动机副主任设计师,主持二级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

二级发动机的问题,特别是如何解决二级发动机高空点火问题,是当时攻关的关键。

要知道,二级发动机不同于在地面起动的一级火箭发动机,它要在60公里以上的高空点火启动。

而在这样的高空环境,空气极其稀薄,压力也比较低,因此,发动机只能采用自燃式推进剂,也就是让氧化剂和燃料自主混合自燃后,产生推力。

然而,由于高空环境的外界压力条件变了,氧化剂和燃料本身的分子物化以后,契合力也就比在地面正常情况下要弱一些,自燃也就延后一些。

自燃点火时间的延后,势必给火箭带来一系列的弊端甚至危险。比如,如果点火不及时,发动机内就会积存很多的液体,液体积存多了就会产生爆燃,甚至引发爆炸。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任新民、张贵田他们进行了长达半年时间的单项推进剂实验。

在这之前,十一所从来没有做过这类试验,所以他们根本就没有相关的实验设备。

因此,张贵田他们首先赶制了自行设计的推进剂实验设备,并在三分院所在地进行了小型模拟实验。

由于时间仓促,可参考的资料又基本上是来自前苏联方面的,残缺不全,致使自行设计的实验设备比较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推进剂模拟实验的准确性。

为了避免发动机推进剂在真空条件下燃烧不好,任新民、张贵田他们提出来,要保证发动机里始终保持相当于地面一个大气压的状态。

由于发动机的试验都是在地面进行的,在地面条件下,正常状态并不代表在真空条件下的状态,而如果把推力室后部堵死,使它内部本身就保持着地面一个大气压状态,并将这种状态携带上天。

这样,即使箭体进人真空,发动机的工作环境也没有变化,如同在地面一样,从而可以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

有人认为,这实际上是在准确掌握了推进剂延滞期的基础上,为发动机在真空中正常工作时,再加上一道保险。

然而,所有的一切只是假设,全部都需要用试验来检验。问题严重而棘手!张贵田他们想:该怎么办呢?

在发达国家,为进行这类研究试验,要专门建设模拟高空环境的试车台,这类试车台设备庞大复杂,自动化程度高,造价昂贵。

由于各种条件所限,我国不能照搬那一套,只能谋求新的解决办法,张贵田他们踏上了独辟蹊径的艰难之路。

1968年底,经过紧张的试制,第一个大喷管终于生产出来了。

当时,玻璃钢大喷管的设计所在南苑,而生产厂却在长城外康庄附近的二五一厂,两地相距60多公里。

为解决生产设计的衔接问题,张贵田他们风雨不误,不停地在两地来回奔波。

长城胜景,弛誉中外。数年来,他们过往了不知道有多少次,都没心思去观赏。

那时,康庄的路并非“康庄大道”,而一路卵石“麻脸”窄路。乘不上火车的时候,他们就走老远赶乘长途汽车。

拉成品的时候,瘦弱的张贵田,因为屁股受不了大卡车的强烈颠簸和蹭磨,只好一路站立着回设计所。

无数个风风雨雨的日日夜夜过去了,大家的脸又瘦了一圈。

失败、改进,再失败、再改进,就这样,燃烧室大喷管玻璃钢喷管日见成形了。

最后几天,张贵田他们和工厂的工人师傅们一起,用浸过树脂的玻璃布在大喷管的模胎上层层缠绕,再经过高温固化、铣车加工、金属法兰盘与非金属连结,又在内壁外层贴上蜂窝、缠加强层等。

一道道工序完成后,理想的玻璃钢大喷管,终于在大家的汗水浸泡下诞生了。

随后,玻璃钢大喷管如期地安装在了“长征一号”的二级火箭发电机燃烧室上。

⑵ 火箭发动机好造还是汽车发动机好造

如果一定要追求答案的话,那就是两种发动机都不好造,因为汽车的发动机的耐用性涉及到多方面的制造工艺,另外,电喷系统,变速箱的传动系统都会影响车辆的定位目标的达成,所以汽车发动机要想调效到尽善尽美的是很难的。而火箭发动机的稳定性是个考验,有一点小部件都会影响整个发射过程当中能否将卫星顺利带入到预先的轨道当中,所以两种发动机都不好造。

⑶ 人们从哪些动物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

具体答案如下:

1、蝙蝠----声纳和雷达

雷达发射的是电磁波,蝙蝠发出的是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发出后,遇到物体反射回来,来判断物体的位置。

⑷ 火箭的资料

火箭网络名片
火箭火箭(rocket)是以热气流高速向后喷出,利用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前运动的喷气推进装置。它自身携带燃烧剂与氧化剂,不依赖空气中的氧助燃,既可在大气中,又可在外层空间飞行。现代火箭可用作快速远距离运送工具,如作为探空、发射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的运载工具,以及其他飞行器的助推器等。如用于投送作战用的战斗部(弹头),便构成火箭武器。其中可以制导的称为导弹,无制导的称为火箭弹。有同名篮球队,因其所在城市休士顿为美国航天科技中心而得名。

目录

词语释义
现代火箭简介
溯源
法规
火箭分类基本分类
模拟火箭
运载火箭
宇宙火箭
气象火箭
现代火箭里程碑
火箭炮
多级火箭
火箭发展
世界各国发射纪录
中国发射基地酒泉卫星发射基地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文昌卫星发射中心
火箭原理发动机
火箭燃料
推进剂
中国的火箭长征1号系列
长征2号系列
长征二号
长征三号系列
长征三号
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
词语释义
现代火箭 简介
溯源
法规
火箭分类 基本分类
模拟火箭
运载火箭
宇宙火箭
气象火箭
现代火箭里程碑
火箭炮
多级火箭
火箭发展
世界各国发射纪录
中国发射基地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文昌卫星发射中心
火箭原理 发动机
火箭燃料
推进剂
中国的火箭 长征1号系列
长征2号系列
长征二号
长征三号系列
长征三号
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
展开 词语释义
火箭 huǒjiàn [rocket] 由装有易燃混合物的壳体组成的装置,燃烧生成的气体向后排出,从而产生反作用力把它发射到空中。用于燃烧弹或者爆破弹,或者作为发射装置(如发射救生索或者捕鲸鱼叉) 连放火箭。——《广东军务记》 火箭频发。 炮火火箭纷纷打射。 详细解释 1.古代用引火物附在箭头上射到敌阵引起焚烧的一种箭矢。《三国志·魏志·明帝纪》“ 诸葛亮 围 陈仓 , 曹真 遣将军 费曜 等拒之” 裴松之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昭 ( 郝昭)于是以火箭逆射其云梯,梯燃,梯上人皆烧死。” 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二:“知州 苗继宣 ,拍泥以涂藳,积备火箭射贼。”清 顾炎武《汝州知州钱君行状》:“贼以火箭射城上,城上发礮应之。” 2.现代利用反冲力推进的飞行装置。用以发射人造卫星、人造行星、宇宙飞船等,也可装上弹头制成导弹。在一般用语中,火箭也作为火箭发动机的简称。
现代火箭
简介
火箭是目前唯一能使物体达到宇宙速度,克服或摆脱地球引力,进入宇宙空间的运载工具。火箭的速度是由火箭发动机工作获得的。早在1903年齐奥尔科火箭发射
夫斯基就推导出单级火箭的理想速度公式:V=ω*Ln(Mo/Mk),被称为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ω为发动机的喷气速度,ln为对数表达式,表示以自然对数e为底数的对数,Ln(Mo/Mk)就是表示为以e为底Mo/Mk的对数,Mo和Mk,分别是火箭的初始质量和发动机熄火(推进剂用完)时的质量。Mo/Mk被称为火箭的质量比。 由这个公式可知,火箭的速度与发动机的喷气速度成正比,同时随火箭的质量比增大而增大。即使使用性能最好液氢液氧推进剂,发动机的喷气速度也只能达到4.3~4.4公里/秒。因此,单级火箭不可能把物体送入太空轨道,必须采用多级火箭,以接力的方式将航天器送入太空轨道。 火箭用于运载航天器叫航天运载火箭,用于运载军用炸弹叫火箭武器(无控制)或导弹(有控制)。航天运载火箭一般由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和结构系统组成,有的还加遥测、安全自毁和其他附加系统。 多级火箭各级之间的联接方式,有串联、并联和串并联几种。串联就是把几枚单级火箭串联在一条直线上;并联就是把一枚较大的单级火箭放在中间,叫芯级,在它的周围捆绑多枚较小的火箭,一般叫助推火箭或助推器,即助推级;串并联式多级火箭的芯级也是一枚多级火箭。
多级火箭各级之间、火箭和有效载荷及整流罩之间,通过连接一分离机构(常简称为分离机构)实现连接和分离。分离机构由爆炸螺栓(或爆炸索)和弹射装置(或小火箭)组成。平时,它们由爆炸螺栓或爆炸索连成一个整体;分离时,爆炸螺栓或爆炸索爆炸,使连接解锁,然后由弹射装置或小火箭将两部分分开,也有借助前面一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后的强大射流分开的。 火箭技术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综合性技术,主要包括火箭推进技术、总体设计技术、火箭结构技术、控制和制导技术、计划管理技术、可靠性和质量控制技术、试验技术,对导弹来说还有弹头制导和控制、
突防、再入防热、核加固和小型化等弹头技术。
溯源
“火箭”一词根据古书记载,最早出现在公元3世纪的三国时代,距今已宋代火箭
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在敌我双方的交战中,人们把一种头部带有易燃物、点燃后射向敌方、飞行时带火的箭叫做火箭。这是一种用来火攻的武器,实质上只不过是一种带“火”的箭,在含义上与我们现在所称的火箭相差甚远。唐代发明火药之后,到了宋代,人们把装有火药的筒绑在箭杆上,或在箭杆内装上火药,点燃引火线后射出去,箭在飞行中借助火药燃烧向后喷火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使箭飞得更远,人们又把这种喷火的箭叫做火箭。这种向后喷火、利用反作用力助推的箭,已具有现代火箭的雏形,可以称之为原始的固体火箭。 火箭是以热气流高速向后喷出,利用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前运动的喷气推进装置。通常火箭一词也包括导弹、航天器,甚至烟花焰火。 最常见的火箭燃烧的是固体或液体的化学推进剂。推进剂燃烧产生热气,通过喷口向火箭后部喷出气流。火箭自带燃料和氧化剂,而其他各种喷气发动机仅须携带燃料,燃料燃烧所须的氧取自空气中。所以,火箭可以在地球大气层以外使用,而其他喷气发动机不能。火箭发射时产生巨大的推力使火箭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升入高空,随着燃料不断减少,火箭自身质量逐渐减小,在与地球距离增大的同时,质量和重力影响不断下降,火箭速度也因此越来越快。 “土星”5号火箭启程登月时,5台发动机每秒钟消耗近3吨煤油,它们产生的推力相当于32架波音747的起飞推力。无法确定火箭发明的确切时间。大部分专家认为中国人早在13世纪就研制出了实用的军用火箭。19世纪出现了几项重大技术进步:燃料容器的纸壳改为金属壳,延长了燃烧的持续时间;火药推进剂的配方标准化;制造出发射台;发现了自旋导向原理等等。19世纪末,火箭开始用于非军事目的,如用火箭携带救生索飞向海上遇难船只。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科学家戈达德和其他几位专家奠定了现代火箭技术的基础,并发射了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 20世纪70年代,美国研制出全新的火箭动力航天运载工具即航天飞机。它主要分3个部分:机身后部装有3台主发动机的轨道飞行器;装有液氢和液氧推进剂的外挂燃料箱(5分钟后脱落),保证主发动机工作;装有2台可分离的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2分钟后脱落),它们与轨道飞行器主发动机同时启动,提供初始升空阶段的推力。1981年4月12日,人类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发射升空。 中国古代火箭技术传到欧洲之后,经改进,火箭曾被列为军队的装备。早期的火箭射程近、落点散布大,以后被火炮代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火箭武器得到迅速发展,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威力。 19世纪80年代,瑞典工程师拉瓦尔发明了拉瓦尔喷管,使火箭发动机的设计日臻完善。19世纪末20世纪初,液体火箭技术开始兴起。1903年,俄国的К.E.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了制造大型液体火箭的设想和设计原理。1926年,3月16日美国的火箭专家、物理学家R. H. 戈达德试飞了第一枚无控液体火箭。1944年,德国首次将有控的、用液体火箭发动机推进的V—2导弹用于战争。1931年5月,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奥伯特领导的宇宙航行协会试验成功了欧洲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到了1932年,德国军方在参观该协会研制的液体火箭发射试验之后,意识到火箭武器在未来战争中具有的巨大潜力,便开始组织一批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集中力量秘密研制火箭武器。到40年代初,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先后研制成功了能用于实战的V-1、V-2两种导弹。其中V-1是一种飞航式有翼导弹,采用空气喷气发动机作动力装置;V-2是一种弹道式导弹,采用火箭发动机作动力装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和美国等相继研制出包括洲际弹道导弹在内的各种火箭武器。 中国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制火箭。1958年6月中国仿制成功前苏联的C-75型(SA-2)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仿制半固定式中高空、中近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这就是中国的第一枚导弹,是中国发展火箭的前期基础。1970年4月24日,用“长征”1号三级运载火箭发射了‘东方红’人造卫星。1975年11月26日,用更大推力的“长征”2号运载火箭发射了可回收的重型卫星。1980年5月18日,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地发射了新型火箭。1982年10月,潜艇水下发射火箭又获成功。1984年4月8日,用第三级装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的 “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地球同步试验通信卫星。1988年9月7日,用“长征”4号运载火箭将气象卫星成功地送入太阳同步轨道。1992年8月14日,新研制的“长征”2号E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又将澳大利亚的奥赛特B1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些都表明火箭发源地的中国,在现代火箭技术领域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并已稳步地进入国际发射服务市场。 在发展现代火箭技术方面,美国的物理学家R. H. 戈达德和俄国的К.E.齐奥尔科夫斯基是开创者,德国的冯·布劳恩是第一枚实用火箭的发明者,中国的钱学森、和苏联的S.P.科罗廖夫、齐奥尔科夫斯基等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清朝以前,中国始终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箭和火箭技术最高的国家,甚至在明朝时期一度是世界上唯一掌握火箭武器技术和大规模应用火箭技术的国家,大约在南宋时期,人们用球状火药包装在箭头杆附近,点着引线之后,用弓箭射出去杀伤敌人,这就是后来的“万人敌”。后来,人们将火药装填在竹筒里,火药背后装着细小的“定向棒”点燃引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火药迅速燃烧,产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飞向敌阵爆炸,这就是世界上第一种火药火箭。在明朝旧火箭技术达到高峰并广泛应用于实战,从明朝初年的靖难之役,到万历时期的援朝抗日战争,在到后来对英国人的战斗中都有大规模使用的记载,《武备志》一书中更是记载了当时琳琅满目的火箭类武器,从单发的简单火箭,到多管连发的一窝蜂等火箭炮,在到多级火箭出水火龙,基本以形成了现代火箭的所有门类,根据《明史》记载在当时明朝同蛮族的战争中,一场战斗动用几万支火箭是司空见惯的。更有一位叫万户(可能是官名)的人将47支大型火箭绑在椅子上,同时点燃,想利用反推原理飞上太空,但可惜最后以失败告终。这是可考的世界第一次载人火箭发射(以当时的条件,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明朝先人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勇气!),而当时在华的窦玛丽等人也都部分记载了相关史料,参见《窦玛丽杂记》,对中国的火箭技术也有一定得记载。 后来,中国在满清政府的残酷统治之下,因为采取的抑制火器发展和闭关锁国的愚蠢思维,中国的火箭技术逐渐停滞并严重倒退,直到1958年,中国才造出第一支现代火箭,不但晚于美国,苏联,更晚于日本等国,不得不引人深思。 美国航空航天博物馆的照壁上第一句话就是: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法规
国际法规定,发射载具的拥有者的国籍决定了那个国家必须为任何造成的损害负责。因此有些国家要求火箭制造者及发射者遵循特定法令去补偿及保护人员及财产可能受到的影响。
火箭分类
基本分类
火箭可按不同方法分类。按能源不同,分为化学火箭、 核火箭、电火箭以及光子火箭等。化学火箭又分为液体推进剂火箭、固体推进剂火箭和固液混合推进剂火箭。按用途不同分为卫星运载火箭、布雷火箭、气象火箭、防雹火箭以及各类军用火箭等。按有无控制分为有控火箭和无控火箭。按级数分为单级火箭和多级火箭。按射程分为近程火箭、中程火箭和远程火箭等。火箭的分类方法虽然很多,但其组成部分及工作原理是基本相同的。 固态火箭跟液态火箭便是现今比较常用的火箭。此外,还有混合火箭---就是用固体的燃料而用液体的氧化剂。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现今运载火箭大多包含了液态火箭跟固态火箭,也就是说,一个火箭可能第一节是固态的而第二节却是液态的。 火箭的基本组成部分有推进系统、箭体和有效载荷。有控火箭还装有制导系统。 火箭推进系统是火箭赖以飞行的动力源。其中火箭发动机按其工质,可分为化学火箭发动机、核火箭发动机、电火箭发动机和光子火箭发动机等。广泛使用的是化学火箭发动机,它是依靠推进剂在燃烧室内进行化学反火箭构造
应释放出来的能量转化为推力的。推力与推进剂每秒消耗量之比称为比冲,它是发动机性能的主要指标,其高低与发动机设计、制造水平有关,但主要取决于所选用的推进剂的性能。火箭发动机的推力,是根据其特点和用途选定的,其大小相差很大,小到微牛,如电火箭发动机;大到十几兆牛,如美国航天飞机的固体火箭助推器。 箭体用来安装和连接火箭各个系统,并容纳推进 剂。箭体除要求具有良好的空气动力外形外,还要求在既定功能不变的前提下,质量越轻越好,体积越小越好。在起飞质量一定时,结构质量轻,则可获得较大的飞行速度或射程。 运载火箭的有效载荷有人造卫星、飞船或空间探测器等航天器。火箭武器的有效载荷就是战斗部(弹头)。 为成功地发射火箭,还必须有地面发射设备和发射设施。地面发射设备有大有小。小的可手提肩扛,如便携式防空火箭和反坦克火箭的发射筒(架);大的如卫星运载火箭,则需有固定的发射场和庞大的发射设施,以及飞行跟踪测控台站等。
模拟火箭
(1)取两个金属小筒(最好是冰箱的废干燥过滤器)对称水平地固定在横杆两端,在筒的尾部钻一小孔,筒的下部要能放置酒精棉球,如图所示。用医用注射器通过筒的小孔向内部注射适量酒精,点燃筒下面的酒精棉球,很快就可以看到从小孔中喷射出火焰,火箭模型就会飞速转动,而且发出“呼呼”的响声,十分生动形象。
阿丽亚娜火箭(20张)(2)也可以取眼药水玻璃瓶,在瓶盖中心插入一段去掉珠子的圆珠笔芯管,要使瓶塞紧紧套在瓶口,然后将两玻璃瓶对称水平地固定在横杆的两端,瓶下面要能安放酒精棉球,用注射器向小瓶内注射三分之一容积的水。当点燃酒精棉球后,很快看到横杆两端玻璃瓶口喷出蒸气,转架快速旋转。同样说明了火箭原理。
运载火箭
yùn zǎi huǒ jiàn 运载火箭(运载火箭) -------------------------------------------------------------------------------- ◎运载火箭 yùnzài huǒjiàn [launch vehicle;carrier rocket] 用来携带某些物体的火箭飞行器 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载火箭已经落后。 yùn zǎi huǒ jiàn 运载火箭(运载火箭) -------------------------------------------------------------------------------- 指运载人造卫星或其他人造星体的火箭。这种火箭具有很高速度,有的运送人造星体以后本身也在星际间按照一定轨道运转。《文汇报》1984.4.19:“他那二十多年航天事业的生涯,实地指挥过多次运载火箭的发射,把好几颗卫星送上太空。”
宇宙火箭
-------------------------------------------------------------------------------- 可以脱离地球引力范围发射到其他星球或星系空间的火箭。
气象火箭
qì xiànɡ huǒ jiàn 气象火箭 -------------------------------------------------------------------------------- 探测高层大气的物理特征(如气压、温度、湿度等)和现象的探空火箭。通常为小型无控制火箭,重10~100千克。探测高度30~100千米。
现代火箭里程碑
V2是单级液体火箭,全长14米,重13吨,直径16.5米,最大射程320千米,射高96千米,弹头重1吨。V2采用较先进的程序和陀螺双重控制系统,推力方向由耐高温石墨舵片操纵执行。V2在工程技术上实现了宇航先驱的技术设想,对现代大型火箭的发展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航天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火箭炮
huǒjiànpào 火箭炮 -------------------------------------------------------------------------------- ◎火箭炮 huǒjiànpào [bazooka] 发射火箭弹的火炮。有多轨式、框架式和多管式。可一次发射一发至数十发火箭弹。发射速度快,火力猛,威力大,机动性能好。但射弹散布较大,发射时火光明显,阵地易暴露。 火箭弹 靠火箭发动机推进的非制导弹药。主要用于杀伤、压制敌方有生力量,破坏工事及武器装备等。按对目标的毁伤作用分为杀伤、爆破、破甲、碎甲、燃烧等火箭弹;按飞行稳定方式分为尾翼式火箭弹和涡轮式火箭弹。火箭弹通常由战斗部、火箭发动机和稳定装置3部分组成。战斗部包括引信、火箭弹壳体、炸药或其他装填物。火箭发动机包括点火系统、推进剂、燃烧室、喷管等。尾翼式火箭弹靠尾翼保持飞行稳定;涡轮式火箭弹靠从倾斜喷管喷出的燃气,使火箭弹绕弹轴高速旋转,产生陀螺效应,保持飞行稳定。火箭弹的发射装置,有火箭筒、火箭炮和火箭发射架等。由于火箭弹带有自推动力装置,其发射装置受力小,故可多管(轨)联装发射。单兵使用的火箭弹轻便、灵活,是有效的近程反坦克武器。 huǒjiànpào
火箭炮(19张)-------------------------------------------------------------------------------- 发射火箭弹的炮。炮弹上的火箭发生反冲力,把炮弹发射出去。
多级火箭
ō jí huǒ jiàn 多级火箭 -------------------------------------------------------------------------------- 由两级或两级以上的火箭组合成的火箭。有串联、并联和串并混合三种组合方式。采用多级火箭能增加射程,提高有效载荷(弹头、卫星、宇宙飞船等)的最终速度。战略导弹和大型运载火箭通常采用多级火箭。
火箭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来,火箭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其中尤以各类可控火箭武器(导弹)和空间运载火箭发展最为迅速。从火箭弹到反坦克导弹、反飞机导弹和反舰导弹以及攻击地面固定目标的各类战术导弹和战略导弹,均已发展到相当完善的程度,已成为现代军队不可缺少的武器装 备。各类火箭武器正在继续向提高命中精度、抗干扰能力、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的方向发展。此外,反导弹、反卫星等火箭武器也正在研制和发展之中,在地地弹道导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运载火箭,已广泛用于发射卫星、载人飞船和其他航天器等。 20世纪80年代初,苏、美两国已经分别研制出六、七个系列的运载火箭。其中,美国载人登月的火箭,直径10米,长111米,起飞质量约2930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127吨。苏联的“能源”号火箭,起飞质量约2000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约为100吨。中国的
“长征”系列火箭(20张),采用了并联助推技术,不仅提高了运载能力,还为进一步发展更大运载能力的火箭奠定基础。运载火箭正向着高可靠性、低成本、多用途和多次使用的方向发展。可多次往返于太空和地球之间的航天飞机的问世就是这一发展趋势的体现。火箭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可提供更加完善的各类导弹和推动相关科学的发展,还将使开发空间资源、建立空间产业、空间基地及星际航行等成为可能。
世界各国发射纪录
序号 地区 发射次数 失败数 成功率
1 俄罗斯 1262 49 96.1%
2 美国 513 35 93.1%
3 欧盟 164 11 93.3%
4 中国 124 6 95.2%
5 日本 50 5 90%
6 印度 19 6 68.4%
7 以色列 6 2 66.7%
8 伊朗 1 0 100%
9 韩国 1 1 0%
10 朝鲜 2 2 0%

“土星”5号火箭(17张)(2010年8月)
中国发射基地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位于酒泉市东北210公里处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建于1958年,是规模最大的卫星发射中心,也是各种型号运载火箭和探空气象火箭的综合发射场,拥有完整、可靠的发射设施,能发射较大倾角的中、低轨道卫星。中心自1958年创建以来,曾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创造过骄人的八个第一;1970年4月21日,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这里升起;1975年11月26日,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地球卫星在这里升空;1980年5月18日,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在这里飞向太平洋预定领空;1981年9月20日,第一次用一枚火箭将三颗卫星送上太空……至今,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已成功地发射了21颗科学试验卫星,其中,这里发射的8颗可收回卫星,成功率达100%。为中国着名的三大卫星发射基地之一。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始建于1970年,于1982 年交付使用,自1984年1月发射我国第一颗通信卫星以来,已发射国内外卫星28次。 主要担负广播、通信和气象等地球同步轨道(GTO)卫星发射的组织指挥、测试发射、主动段测量、安全控制、数据处理、信息传递、气象保障、残骸回收、试验技术研究等任务。发射场位置为东经102度、北纬28.2度。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试验卫星、应用卫星和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基地之一。它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的高原地区,具备了多射向、多轨道、远射程和高精度测量的能力,担负太阳同步轨道气象、资源、通信等多种型号的中、低轨道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任务。发射中心始建于1967年。1968年12月18日,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枚中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到1988年该中心共成功发射了70多枚包括中近程、中远程、远程等各种类型的运载火箭。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该中心用长征4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国第一颗和第二颗“风云”1号气象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此外,它还进行过一系列运载火箭试验。1997年12月8日,该中心第一次执行国际商业发射,成功地将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制造的两颗铱星送入预定轨道。到1999年共为外国公司成功发射了10颗铱星。1999年5月10日,该中心用长征4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和实践五号科学实验卫星送入轨道高度为87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这是该中心连续第七次成功地以一箭双星方式进行的航天发射。
文昌卫星发射中心
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位于中国海南省文昌市附近约北纬19度19分0秒,东经109度48分0秒,是中国以前的一个发射亚轨道火箭(如弹道导弹)的测试基地。现在正在扩张,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四个卫星发射中心。由于此地点的纬度较低,离赤道只有19度,地球自转造成的离心力可以让火箭负载更多的物品。建设是为未来中国航天事业而发展。这中心将可以用来发射正在研制的重型长征五号系列火箭。
火箭原理
发动机
当大多数人想到马达或发动机时,会认为它们与旋转有关。例如,汽车里的往复式汽油发动机会产生转动能量以驱动车轮。电动马达产生的转动能量则用来驱动风扇或转动磁盘。蒸汽发动机也用来完成同样的工作,蒸汽轮机和大多数燃气轮机也是如此。 火箭发动机则与之有着根本的区别。它是一种反作用力式发动机。火箭发动机是以一条着名的牛顿定律作为基本驱动原理的,该定律认为“每个作用力都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火箭发动机向一个方向抛射物质,结果会获得另一个方向的反作用力。 开始时您可能很难理解“抛射物质,获得反作用力”这个概念,因为这好像和真实情况不大一样。火箭发动机似乎只会发出火焰和噪音,制造压力,而与“抛射物质”没什么关系。我们来看几个例子,以便更好地了解真实情况: 如果您曾经使用过猎枪,特别是那种12铅径的大猎枪,那么您就知道它会产生巨大的“撞击力”。也就是说,当您开枪时,猎枪会狠狠地向后“撞击”您的肩膀。这种撞击力就是反作用力。猎枪将31.1克的金属以大约1120公里/小时的速度沿某个方向发射出去,同时您的肩膀会受到反作用力的撞击。如果您开枪时穿着轮滑鞋或站在滑雪板上,枪会起到类似于火箭发动机的作用,反作用力会使您向相反的方向滑动。 如果您见过粗大的消防水管喷水的场景,可能会注意到消防员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抓住它(有时您会看到有两名或三名消防员手持同一根消防水管)。水管发生的情况与火箭发动机类似。水管向一个方向喷水,消防员们则运用自身的力量和重量来克服反作用力。如果他们放开水管,那么水管会劲头十足地四处乱撞。如果消防员全都站在滑雪板上,水管将推动他们以极快的速度向后移动。 如果您吹起一个气球,然后放开它,那么它会满屋子乱飞,直到里面的空气漏光为止,这就是您制造的火箭发动机。在这种情况下,被抛射出去的是气

⑸ 超音速汽车的推进号

早在20世纪,英国皇家空军机械师安迪·格林就驾驶由英国设计师查理得诺博尔设计的“ThrssSSc推进号”汽车,在美国内华达州的沙漠上跑出了1227.985公里每小时的世界车速纪录。根据当时的测定,“推进号”比同环境下音速还提高了2%的速度。萨德尔和扎恩西正是为了挑战这一纪录而聚在一起的,他们誓将“世界上最快的汽车”的桂冠夺过来。尽管是竞争关系,但是“推进号”的很多经验还是被“美洲之鹰”或者其他后来的挑战者所借鉴。“推进号”就是全铝质车体,用铝材质能在不损失强度的情况下减少重量。全长119米,重16.4吨,为了避免高速行驶的摩擦过热,它的轮子不用橡胶轮胎,而改用了纯铝轮毂无外胎轮。动力方面“推进号”使用了两台劳斯莱斯公司为飞机生产的Spey202喷气式发动机,它的最大功率可以达到11万千瓦,要知道普通汽车中跑得相当快的车的最大功率也不过400千瓦左右。
相比之前辈“推进号”,“美洲之鹰”更有优势,它全长17米,宽2米,重量12吨,比“推进号”更小、更轻,而且它同样用的是喷气飞机引擎,因此从理论上来说,“美洲之鹰”完全可以获得比“推进号”更快的速度。
虽然这些速度惊人的超音速车或许永远都不会出现在我们的城市里或者不会成为我们的交通工具,但是这些关于超音速车的研究,其中的每一点创新和发现,都能对未来汽车进步做出贡献,而且这些都很可能成为改变未来汽车面貌的触发点。
由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安迪·格林驾驶的一辆超音速汽车,1997年10月13日晚在美国内华达州沙漠的一次试验行驶中,在世界上首次突破声障。这辆被命名为“刺—SSC”的超音速汽车,是英国的一个赛车公司于1996年5月初研制的。它装有两台与“幻影式”战斗机相同的“罗尔斯—罗伊斯”喷气发动机,可产生约106000制动马力,相当于141辆一级方程式赛车马力的总和。它的外形除了没有两翼之外,也很像一台喷气式战斗机。在13日晚的两次行驶中,它的时速分别为1229.55公里和1223.06公里,超过了当地1222.84公里每小时的声速。
1997年10月15日,美国飞机试飞员查克·耶格尔在世界上首次创下了超音速飞行的记录。这次的试验行驶,则使“刺—SSC”成为世界上第一台突破声障的地面车辆,打破了陆地速度不可能达到声速的预言。

⑹ 单机游戏模拟城市4里如何建造太空港

LS说的很对,有一点补充,你要是发展工业城市,高科技人口达到一定程度,可以建设奖励建筑中的‘高科技研究中心’和‘太空港’,铁路和港口也是必要的,太空港可以在完成任货车:运送X11火箭材料和蒸汽火车:X11火箭图纸情报员任务后建设。
接受任务:点击“我的市民”(两个人的),在点击汽车图标,之后出来5个图标,点第一个,往下翻,有个货车和蒸汽火车的图标,必须是任务,自由驾驶不算。

市民智商160以上,把学校范围普及好,然后治安,消防都弄好,再用环境检测系统看看你划定的工业区环境对高科技建筑的适应度,最后调整下税率(高污跟中污全部调到最高)就可以增加了,但是如果你是工业城市(也就是主要靠工业税金生存的话),要注意预算,否则城市财政很容易崩溃的

⑺ 飞机发动机和火箭发动机哪个技术含量更高

飞机比汽车技术含量更高
汽车发动机是活塞发动机;早期的飞机发动机也是活塞发动机,但后来逐渐被涡轮发动机取代,现在都是涡轮发动机的天下。
汽车发动机转速一般3000-5000r/min,航空发动机转速一般在30000r/min以上,所以航空发动机的轴承比汽车发动机轴承工作条件更恶劣。
汽车发动机的进气部分结构较简单,空气是低速气流,活动部件较少;航空发动机的进气部分分为进气道和压气机两部分,空气为亚音速或超音速气流,进气道和压气机的多个部位都需要根据实际发动机工作状态进行调整。
活塞发动机工作的时候是封闭的,涡轮发动机是进气口和喷气口之间是完全畅通的。汽车发动机用活塞压缩气体,涡轮增压的技术是航空发动机风扇压气技术的简版。汽车发动机压气时不会遇到喘震的问题。航空发动机压气机的叶片还要根据需要调整角度。
汽车发动机燃烧室不用考虑风速太大把火吹灭的情况。
汽车发动机燃烧室出口什么也没有,排气温度也不高,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后面是燃气涡轮,涡轮前温度1700K,一般钢材在这个温度都化了,所以涡轮叶片不但材料特殊,还需要考虑气模冷却问题。
汽车发动机排气口是固定的,航空发动机尾喷口的面积和矢量是可以调整的。
汽车发动机的供油装置根据进气流量、发动机转速和油门调整汽油供给量。航空发动机供油装置根据环境温度、环境压力、飞行高度、飞行速度、发动机各级转子的转速、发动机内部各重要部位的温度和压力、压气机各级转子叶片的角度,尾喷口的大小和方向,再根据飞行员的操作意图,是巡航飞行、加速还是减速、是否需要做机动,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控制供给发动机所需要的燃油、调节叶片角度、调节尾喷口面积、调节尾喷口的角度。航空发动机供油装置的输入参数和输出参数比汽车发动机的供油装置都要多。

⑻ 神舟六号的故事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费俊龙/聂海胜着陆四子王旗(新华社 王建民)目录
神六人物
时间轴
发射
在轨
着陆
技术改进
搭载
各地回应
神舟飞船为何能直接载人航天飞行
神舟六号创下的中国第一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全过程视频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
神舟飞船为何能直接载人航天飞行
神舟六号创下的中国第一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全过程视频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神舟飞船系列之一。“神舟六号”与“神舟五号”在外形上没有差别,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进行发射。它是中国第二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也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
[编辑本段]神六人物
执行任务宇航员
费俊龙,指挥长
聂海胜,操作手
这是两位太空人第一次进行太空任务飞行。聂海胜于10月13日在太空庆祝他农历41岁的生日。
后备宇航员
第一梯队:刘伯明、景海鹏
第二梯队:翟志刚、吴杰
各分系统负责人
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善广
飞船应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逸东
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总设计师:张柏楠
火箭系统总指挥:刘宇,总设计师:刘竹生
发射场系统总指挥:张育林,总设计师:陆晋荣
测控通信系统总指挥:董德义,总设计师:于志坚
着陆场系统总指挥:隋起胜,总设计师:侯鹰
[编辑本段]时间轴
以下时间使用协调世界时(UTC)。
10月11日
22:15—22:17 太空人进入飞船
22:53 神舟六号返回舱舱门关闭
10月12日
00:27 火箭发射塔操作支架完全打开
01:00:00 长征二号F型火箭点火
01:00:03.583 神舟六号发射
01:02:03(点火后第120秒) 火箭逃逸塔分离
01:02:19(点火后第136秒) 火箭助推器分离
01:02:42(点火后第159秒) 火箭一二级分离,一级火箭坠落
01:03:23(点火后第200秒) 整流罩在110公里高度脱离
01:09:43(点火后第583秒) 飞船与火箭在高度约200公里处分离成功
01:09:52 神舟六号进入预定轨道
07:56 神舟六号飞船实施变轨
10月13日
02:10 航天员进行在轨抗干扰试验
18:21 远望一号、远望二号和远望三号所处海域海况恶化
21:56 神舟六号飞船进行变轨后的首次轨道维持
10月15日
08:29—08:31 太空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对话。
10月16日
18:40 神舟六号围绕地球进入第76圈飞行,在青岛站测控区上空
18:44 神舟六号返回指令解锁
19:10 北京航天飞控中心调度员宣布,返回段跟踪进入30分钟准备
19:17 神舟六号正在南太平洋上空飞行
19:18 推进舱太阳帆板垂直归零
19:42 远望三号测量船捕获到神舟六号信号
19:43—19:48 远望三号测量船对神舟六号实施了姿态调整、轨道舱与返回航分离、制动点火等一系列关键控制,神舟六号顺利进入预定返回轨道
19:43 远望三号向神舟六号发出指令,神舟六号第一次调姿开始
19:44 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
19:45 推进舱发动机点火,开始回航
19:48:29 推进舱轨道控制发动机关机,飞出远望三号测量船测控段
19:52 返回舱飞过非洲大陆上空,向中国飞来
20:02 返回舱飞过南亚上空,航天员报告飞船工作正常,感觉良好
20:07 推进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
20:13 返回舱进入通讯黑障区
20:16 着陆场站测控设备发现飞船
20:19 返回舱主伞舱盖打开
20:20 脱减速伞,主伞打开,直升机目视到目标
20:23 返回舱防热大底成功抛掉
20:33 返回舱成功着陆
21:04 返回舱舱门被打开
21:39 两名太空人费俊龙和聂海胜离开返回舱
[编辑本段]发射
神舟六号飞船于北京时间(UTC+8)2005年10月12日上午9:00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中国航天员被送入太空,预计飞行时间为5天。先在轨道倾角42.4度、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347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5圈,实施变轨后,进入343公里的圆轨道,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90分钟,飞行轨迹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断向东推移的正弦曲线。轨道特性与神舟五号相同。
[编辑本段]在轨
2005年10月12日17时29分,航天员费俊龙打开神舟六号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进入轨道舱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2005年10月13日4时开始,航天员进行在轨干扰力试验,在舱内有意识加大动作幅度,以试验人的扰动对飞船姿态的影响。在进行了开关舱门、穿脱压力服、穿舱、抽取冷凝水四大项“在轨干扰力”试验后,航天员的活动对飞船姿态的影响很小,飞船可保持正常飞行,不需纠正飞船姿态。
2005年10月14日清晨,神舟六号在第30圈进行变轨后的首次轨道维持,即根据轨道精测参数进行微量调整,使飞船回到预定的正常轨道。维持时,神六发动机共点火6.5秒,将飞船抬高了800米。
2005年10月15日16时29分,胡锦涛与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通话。18时05分,航天员向北京航天飞控中心传送他们拍摄的飞船太阳能帆板的数字图像。
[编辑本段]着陆
完成预定飞行任务后,飞船采用升力再入方式返回内蒙古四子王旗的主着陆场。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地面需要经历4个阶段:制动飞行阶段、自由滑行阶段、再入大气层阶段、着陆阶段。在此次绕地飞行中,“神舟六号”的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后,还将继续在轨飞行六个月时间,进行一系列科学实验。
由于第一次的载人航天器神舟五号在太空只飞行了一天,主着陆场的天气变化可及时准确预测,因此未曾启用副着陆场;神舟六号飞船将在太空飞行多天,气象难以准确预测,因此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副着陆场将启用作后备着陆地点。为迎接飞船随时可能返回,地面共设置了13个着陆点。除内蒙古四子王旗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副两个着陆场外,国内外还有11个应急着陆场。着陆场系统包括主、副着陆场分系统,陆上应急搜救分系统,海上应急搜救分系统,通信分系统和航天员医监医保分系统这5个分系统。
参与航天员搜救的装备包括:搜索救援直升机、搜索救护直升机、搜索摄录直升机、指挥调度车、航天员医监医保车、工程运输车、航天员运输车、返回舱吊车和小型搜索车。
为保证神六和两名太空人安全回家,设计了4把巨型降落伞。返回舱在降落过程中,至少要先后打开引导伞、减速伞、主伞共3把伞,如果有必要,还要打开第4把备份伞。太空船返回舱降落伞能否顺利打开,直接关系着回收的成败。主伞不能一下子全部打开,否则会被高速气流吹破,返回舱也会被摔烂。太空船落地后也并非万事大吉,如果巨大降落伞被风吹鼓,就可能拖着返回舱快速滚动。为保证安全,返回舱落地一刹那间,太空人发出指令,舱上的切割器会切断伞绳吊带,让降落伞独自飘落,保证返回舱不被伞拖走。
另外,根据神舟五号太空人杨利伟提出的意见,为使神舟六号着陆时对太空人的冲击降至最小,舱内太空人的座椅还首次安装了“赋形减震坐垫”——根据太空人形体不同特征量体制造的吸能座垫,可在发生撞击瞬间迅速分散人体的应力,避免人体损伤。
在2005年10月17日凌晨3时44分,太空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并在3时45分,飞船的发动机成功点火,开始回航。在4时07分飞船推进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返回舱自行重返地球。
在着陆期间,在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的夜空一直有一个光点,仿如流星划过夜空。返回舱在4时13分经过大气层时,产生高温,形成通讯黑障区,一度暂停与控制中心联络,长达3分钟。在4时20分,返回舱打开主降落伞,在四子王旗主着陆场慢慢降落,在4时33分返回舱成功降落,2名太空人费俊龙、聂海胜并向控制中心报平安,控制中心工作人员鼓掌庆祝。在约半小时后,搜救直升机首先发现返回舱,实际着陆地点较预计相差仅1公里。工作人员打开返回舱门后,医疗人员为2名太空人检查身体,并建议2人可以自行出舱。
与神舟五号太空人杨利伟不同,费俊龙首先穿着太空衣,自行爬出返回舱,向现场工作人员招手。聂海胜亦爬出舱门,走下铁梯。2人坐在椅子上,接受工作人员献花,并感谢大家的关心及热爱,费俊龙表示,这次太空之旅非常顺利,他们在太空舱内的工作及生活很好,现在身体状况不错。2名太空人在太空逗留了115.5小时,是神舟五号太空船飞行时间的5倍多,创造中国人在太空逗留最长的时间,圆满结束中国首次“多人多天”特点的太空旅程。费俊龙及聂海胜重返地面后,被直升机接走,跟着由专机送返北京,暂时被隔离14天。
[编辑本段]技术改进
飞船上新增加了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使飞船的设备达到600余台,软件82个,元器件10万余件,做出了四个方面110项技术改进。
围绕两人多天任务的改进:食品柜得到真正使用,通过水箱和单独的软包装两种方式准备了航天员用水。扩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线都贴上了吸水材料,确保飞船湿度控制在80%以下。
轨道舱功能使用方面的改进:放置了食品加热装置和餐具等。轨道舱中挂有一个睡袋,供两名航天员轮流休息用。轨道舱中还有一个专门的清洁用品柜,航天员可以用里面的温巾等物品进行清洁。大小便收集装置这次也是首次使用。
提高航天员安全性的改进:对航天员的坐椅缓冲器进行了重新设计,使返回前坐椅提升后航天员可以看到舷窗外的情况。研制成功了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密闭快速自动检测装置。研制出一种专用抹布,这种布不产生纤维、静电、异味,专门用来清洁舱门。
持续性改进:“黑匣子”不仅存储量比原来大了100倍,而且数据的写入和读出速度也提高了10倍以上,体积却不到原来的一半 。
[编辑本段]搭载
此次神舟六号飞船上搭载的物品共八类六十四种,主要是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品,如邮品、字画、旗帜和其他纪念品等,还有用来进行科学试验的微生物菌种和农作物种子。
实验用途
一些鸡蛋、蚕卵和云南普洱茶将随“神六”升空,以研究其基因变异的可能性。
飞船上放置了盛有搏动的心肌细胞和贴壁伸展的成骨细胞的24个细胞培养盒,航天员和地面工作人员同步对两份相同的活体细胞进行一系列的科学对比实验,研究空间环境影响心脏和骨骼的细胞分子机理,并通过空间实时飞行验证放置在细胞培养液中、地面筛选出药物的防护效果。航天员分三个时段操作24个样品盒,操作时,航天员将把细胞培养带放置在腿上,按不同时段,挤破分别装着激活剂与固定剂的两种胶囊,激活或固定活体细胞,考察在飞船入轨前与入轨后不同重力条件下细胞样品的状态与变化。
纪念用途
有10克特别的泥土,由9克大陆泥土和1克台湾泥土组成,寓意十全十美,寄望两岸可以实现和平统一。
极地考察国旗、国际奥委会会旗、上海世界博览会会旗和“国防教育”、“见证中华腾飞”等旗帜,以及《六骏图》、《神舟颂》、《长征万里图》等书画名家的作品。
[编辑本段]各地回应
香港 -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祝贺神舟六号发射成功;立法会议员发贺卡给中央政府。
美国 -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埃雷利表示,中国是全球第三个国家能成功发展载人航天科技,美国欢迎中国和平发展太空研究
美国太空总署署长格里芬10月12日发表声明,指神舟六号升空证明中国已跻身“精英国家”之列。声明指,“中国再次展示,他是其中一个能载人上太空的‘精英国家’之一。我们祝愿他们任务顺利,并期待他们的太空人安全归来
俄罗斯 - 俄罗斯航天局副主管莫尔西耶夫说:“再有强国加入这个太空俱乐部。我们期望在所有范畴上跟他们进一步合作,包括载人航天飞行。”他又指,俄罗斯正“密切关注”中国的太空计划
日本 - 日本官房长官细田博之亦祝贺中国神舟六号发射成功,并表示这与中国增加的军事威胁没有关系。
[编辑本段]神舟飞船为何能直接载人航天飞行
前苏联、美国在飞船正式载人太空飞行前,都进行过数次飞船载猴子、狗或猩猩试验,检验飞船的生命保障系统。而我国自1999年开始发射神舟一号飞船至今,却从没有在飞船内进行过动物试验。
有关专家解释说,我国发射神舟号飞船之所以不进行动物搭载试验,主要基于3个理由:一是动物的生理系统和人的有区别,测量的数据未必可靠,一旦发生意外,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二是猴子上了飞船,不会老老实实地坐在座位上,容易闯祸。第三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是,前苏联和美国进行动物搭载试验,是因为那时人类还没有上天,长期的失重环境对人的生命有没有影响,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需要通过搭载动物进行探索和研究。现在国外已有载人航天的经验了,表明人在太空中进行飞行是可行的,如前苏联有一个航天员曾在太空飞行、生活了400多天,回来后仍然很健康。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仪器模拟掌握真人在太空中飞行身体的各种变化数据,并且通过飞船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为航天员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因此,神舟号飞船在正式载人飞行前,就不需要再进行搭载动物试验了,而用模拟人进行太空轨道飞行试验,利用模拟人身上携带的科学装置,提供人在太空中飞行的各种数据。这样会使我们的试验更科学、更合理。
[编辑本段]神舟六号创下的中国第一
首次多人遨游太空

“神五”只有杨利伟一名乘客,而10月12日,太空迎来了两名客人——中国“神六”的两名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人数的增加给飞行任务的各个环节和工程各系统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比如,携带的装备要增加一倍,两名航天员存在协同配合的问题等等。双人飞行,比单人飞行更能全面地考核飞船和工程其他系统的性能。
首次多天空间飞行
“神五”仅飞行了21个小时,绕地球14圈。费俊龙和聂海胜在轨运行多天,飞行圈数、距离大大增加。在空间停留的时间越长,意味着发生问题的概率越大,飞行控制越复杂。飞控系统人员对计算机终端进行了更新,数据记录方式也实现了更新换代。“神六”制定了在轨运行时的150余种故障模式和对策,如果故障严重,飞船在每一圈都能应急返回。
首次进行空间实验
“神五”飞行中,杨利伟一直待在返回舱内,没有进行空间科学实验操作。这一次,两名航天员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生活并开展了空间科学实验。这是我国第一次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科学实验如果没有人的参与,实验的内容和效果将受到很大的限制。人的参与将使空间科学实验实现质的飞跃。
首次进行飞船轨道维持
10月14日5时56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指挥调度下,“神六”进行首次轨道维持。飞船发动机点火工作了6.5秒。稍后,航天员报告和地面监测表明,首次轨道维持获得圆满成功。因受大气阻力和地球引力的影响,飞船飞行轨道会逐渐下降。为确保正常运行,飞行控制专家按预定计划,决定在“神六”飞行到第30圈时,对飞船轨道进行微调,使其轨道精度更高。
首次飞行达325万公里
杨利伟乘坐“神五”飞行了60万公里,而此次“神六”以每秒约7.820185公里的速度,在距地面343公里的圆形轨道飞行。飞行距离达325万公里,费俊龙和聂海胜因此成为飞得最远的中国人。
首次太空穿脱航天服
“神五”飞行中,杨利伟一直穿着舱内航天服,而这次两名航天员第一次脱下舱内航天服到轨道舱活动。航天服实际上不仅仅是服装,更是载人航天的个体防护保障系统。这次使用的航天服与上次杨利伟穿的一样,只不过杨利伟没有脱过。航天服重量10多公斤,经过训练,他们都能在两三分钟内完成穿脱。
首次在太空吃上热食
“神五”飞行的21个小时里,杨利伟只吃了小月饼等即食食品,喝的是矿泉水,而这次两名航天员在太空中第一次吃上了热饭热菜。中国人喜欢吃热餐,长时间飞行一定要有食品加热装置,所以这次航天食品专家们专门设计了一个食品加热装置,能在30分钟里加热食物。
首次启用太空睡袋
杨利伟躺在座椅上睡了两觉,其间熟睡有半个小时。这次飞行,两名航天员第一次用上太空睡袋,睡觉时间增多了。飞行时间加长后,航天员必须有足够的睡眠,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和科学实验的正常开展。这次专家们用保暖织物设计了太空睡袋,固定在轨道舱舱壁上,以供航天员休息。
首次设置大小便收集装置
杨利伟在太空没有上厕所,“神六”首次在轨道舱里装备了大小便收集器。在太空上厕所是个麻烦事。上次飞行中杨利伟使用了类似“尿不湿”的小便收集装置。“神六”增加了一个大小便收集器,能够强力吸走排泄物,同时通过除臭装置除去异味。
首次全面启动环控生保系统
“神六”首次全面启动了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通过110多项技术改进,这艘飞船提高了冷凝水汽的能力,确保飞船湿度控制在80%以下;改进了座椅的着陆缓冲功能,不仅保护了航天员,还能让航天员在返回途中靠座椅提升仍然可以看到舷窗外的情况。
首次增加火箭安全机构
与上一枚火箭相比,发射“神六”的长二F火箭有75项技术改动,更加安全、可靠和舒适,也有了更多的功能。为了确保航天员的安全,这枚火箭第一次在逃逸发动机上增加了安全机构,防止火箭误点火等现象的发生,进一步提高了火箭发射的安全性。
首次安装了摄像头
发射“神六”的长二F火箭上第一次安装了摄像头,可以把火箭从起飞到船箭分离等动作的画面实时传回,以帮助地面更加准确地观测和判断火箭状态。这一次在火箭上增加了两个摄像头,一个装配在整流罩内,一个则被安装到火箭外面。
首次启用副着陆场
与“神五”着陆场系统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神六”飞行任务首次全面启用了位于酒泉附近的副着陆场。由于目前技术条件的限制,还无法对多天内的气象变化进行精确预报。因此,在选择飞船着陆时间时,无法保证主着陆场的气象条件适合降落。副着陆场与位于内蒙古中部草原四子王旗的主着陆场相隔1000公里,可以起到气象备份的作用。
首次启动图像传输设备
火箭的监视器——车载遥测站分布在酒泉、渭南、青岛三地,主要负责运载火箭发射飞行全过程中遥测测量任务,这些数据可以使地面指挥人员实时掌握火箭的运行状态。这次分布在酒泉的设备中新增了图像传输设备,是由我国自主研发并第一次使用。这一设备能够将发射过程的图像实时传送到地面,这和以前只能通过三维动画来模拟火箭的飞行状态相比,是一个大的飞跃。
首次使用新雷达

“神六”的主着陆场首次使用了LAP-3000风廓线雷达和102米高的测风塔,大大提高了对浅层风的预报精度。
首次全程直播载人发射
在“神六”发射过程中,中央电视台组织了强大的阵容,首次直播了载人航天发射的全过程,让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都看到了“神六”精彩的表演。
新华网北京10月17日电题:中国神舟新跨越(新华社记者陈辉、吴登峰)
2005年10月17日,也就是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凯旋两年零1天之后,费俊龙、聂海胜平安返航。与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相比,中国神舟实现了新的跨越。
火箭——数字、画面与声音
把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送入太空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与发射神舟五号飞船的那枚火箭相比,在运载质量、安全性能、舒适性以及图像实时测量系统等诸多方面进行了75项技术改进。
要把1公斤的东西送入轨道,火箭就得消耗62公斤。神六飞船比神五重了200多公斤,因此发射神六的火箭也重了许多。
火箭的可靠性为0.97,安全性为0.997。第一次在点火通道里又加上了一道“保险门”。这样,在出现误点火信号的情况下,即使火工品爆炸了,也无法点燃发动机。科研人员还找到了改善振动环境的最佳途径,减少了火箭在飞行过程中振动给航天员造成的损害。 火箭第一次安装了图像实时测量系统,可以把火箭从起飞到船箭分离等动作的画面实时传回,以帮助地面更加准确地观测和判断火箭状态。
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如果杨利伟再次乘坐我们的火箭,肯定会觉得舒服多了。”
飞船——数字、画面与声音
轨道舱和返回舱内有效空间不足10多立方米,却安装了600多台设备,仅光电缆线的总长度就有30公里左右。神舟六号飞船在保持原有技术特点的基础上,根据两人多天飞行任务的需要以及个别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四个方面110项技术改进,使费俊龙和聂海胜在太空中生活得更舒适。
准备了足量甚至余量的航天员消耗品,提高了座舱的环境控制能力。一人一天呼出近一升水,神舟六号提高了对水汽冷凝的能力,扩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线都贴上了吸水材料,确保飞船湿度控制在80%以下。放置了很多航天员生活的必需品,并首次使用了大小便收集装置。返回舱中航天员的座椅拥有了着陆缓冲功能,飞船中安装了舱门密闭快速自动检测装置,并花费了数月时间研制出一种专用抹布,这种布不产生纤维、静电、异味,专门用来清洁舱门。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说:“像前5次飞行一样,神舟六号也具有考核各系统、发现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工程性能的作用,”
航天员——数字、画面与声音
航天员在太空中一个筋斗,就是350多公里,这相当于一个北京市出租汽车司机一天的行程。费俊龙和聂海胜在太空中,看到了76次日起日落,日行程675664公里。
5昼夜的太空之旅,费俊龙和聂海胜不仅成了中国载人航天史上行程最远的人,而且在太空中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的记录:第一次进行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试验;第一次进入轨道舱;第一次实施对地观测、海洋污染监测、大气状况监测、植被状况监测以及生物科学和材料科学的研究;第一次在太空完成压力服穿脱试验、吃上热食和复水食品……
航天员费俊龙:“我们互相选择了对方。我们在一起很愉快。”
航天员聂海胜:“信心来自彼此的默契。”
人才——数字、画面与声音
神舟六号各系统出现了一张张新面孔。神舟五号七大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平均年龄53.6岁,神舟六号为48.7岁,平均年龄下降了5岁。
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一个重大成就在于,用十几年时间培养了一支新的航天人才队伍。现在,飞船、火箭队伍中35岁以下的人已经占80%。这支队伍是在载人航天工程这个高度严格的环境和伟大的精神氛围培育中成长起来的。把担子交给他们,我们这代人很放心。”

⑼ 仿生学的发明创造

指仿学生物的发明,有以下事列:
青蛙-电子蛙眼
鱼-潜水艇
响尾蛇-探热器
企鹅-雪地汽车
袋鼠-跳跃机
苍蝇-平衡竿
长颈鹿-“抗荷服”
响尾蛇-红外线感受器
鳄鱼“流泪”-仿生海水淡化器
鸟-飞机
人手-机械臂
电鱼-伏特电池
萤火虫-人工冷光
苍蝇的鼻子-气味分析仪
蝙蝠-雷达
青蛙肌肉-抗干扰系统
视觉-电影摄影机
蛙眼-红外技术
昆虫的触角-天线
。由令人讨厌的苍蝇,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2。从萤火虫到人工冷光;
3。电鱼与伏特电池;
4。水母的顺风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能提前15小时对风暴作出预报,对航海和渔业的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5。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已研制成功一种电子蛙眼。这种电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样,准确无误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物体。把电子蛙眼装入雷达系统后,雷达抗干扰能力大大提高。这种雷达系统能快速而准确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飞机、舰船和导弹等。特别是能够区别真假导弹,防止以假乱真。
电子蛙眼还广泛应用在机场及交通要道上。在机场,它能监视飞机的起飞与降落,若发现飞机将要发生碰撞,能及时发出警报。在交通要道,它能指挥车辆的行驶,防止车辆碰撞事故的发生。
6。根据蝙蝠超声定位器的原理,人们还仿制了盲人用的“探路仪”。这种探路仪内装一个超声波发射器,盲人带着它可以发现电杆、台阶、桥上的人等。如今,有类似作用的“超声眼镜”也已制成。
7。模拟蓝藻的不完全光合器,将设计出仿生光解水的装置,从而可获得大量的氢气。
8。根据对人体骨胳肌肉系统和生物电控制的研究,已仿制了人力增强器——步行机。
9。现代起重机的挂钩起源于许多动物的爪子。
10。屋顶瓦楞模仿动物的鳞甲。
11。船桨模仿的是鱼的鳍。
12。锯子学的是螳螂臂,或锯齿草。
13。苍耳属植物获取灵感发明了尼龙搭扣。
14。嗅觉灵敏的龙虾为人们制造气味探测仪提供了思路。
15。壁虎脚趾对制造能反复使用的粘性录音带提供了令人鼓舞的前景

⑽ 现在那款战争单机游戏比较好玩 我以前在朋友那玩过一款 画面做的挺真的还有什么喀秋莎火箭车之类的武器,

喀秋莎火箭车??是不是突袭?突袭和突袭2都很好玩,里面都不用造部队,会自己从地图边缘冒出来的,还有榴弹炮啊坦克啊汽车啊士兵啊什么的,车辆类和炮都需要士兵来操作,不过车辆类本身就带驾驶员了,我比较喜欢玩这个游戏。你可以找来看看,同样的还有闪电战,闪电战的画面要比突袭好
国家的崛起也很好玩,全球战略,有N多的种族,每个种族都不一样,也很好玩
还有做得很好的古代战争模拟的 罗马-全面战争和资料片蛮族入侵,里面骑兵是可以撞死步兵的,真实再现古代骑兵战斗的优势
剩下我觉得好的就是星际争霸啊,家园啊,魔兽争霸啊,红警啊,这些大家都知道我就不解释哪里好玩了

阅读全文

与模拟火箭怎么造汽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荆门至宜昌汽车要多久 浏览:612
怎么把汽车悄悄弄坏 浏览:121
奥迪13款q320t四驱怎么样 浏览:660
五大工业革命是什么 浏览:46
宝马车怎么看动画片 浏览:294
佩戴玉石接触到工业用油怎么办 浏览:879
天津工业大学怎么样能转专业吗 浏览:526
奥迪acc自适应巡航加减多少 浏览:468
宝马纯电有哪些问题 浏览:723
工商管理和工业设计哪个专业好 浏览:998
什么是工业共生举例说明 浏览:286
宝马汽车坏了有什么表现 浏览:749
南沙哪里有汽车翻新 浏览:240
特斯拉modely和奔驰新款c选哪个 浏览:221
奔驰cla200口碑怎么样 浏览:499
紫光工业互联网怎么样 浏览:228
奔驰换了后气包怎么匹配 浏览:483
工业黄金和普通黄哪个含金量高 浏览:9
金华哪里有汽车音响改装的啊 浏览:456
大众宝马奔驰奥迪哪个安全 浏览: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