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日本用了多长时间进去到工业社会
约30 - 50年时间。
⑵ 日本工业的发展史是怎样的
日本工业化有自己的特点。第一,日本的工业化是在政府的推动和对外军事侵略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欧美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政府也会起到很大作用,但是政府推动工业化在日本表现得更加明显。日本的工业化从开始到基本完成,起主导作用的都是明治政府。明治政府通过发行“金禄公债”,设立“创业基金”和“劝业基金”,增加财政信贷以及“处理”国营企业等一系列措施,支持、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尤其是那些与政府关系非常密切的官商,从而形成了日本工业化中的私人资本和国家权力之间的特殊关系。在日本,财阀对政府是有依赖性的。明治政府在工业化中提供了大量的公共产品,兴建了有利于军事工业的社会基础设施。通过公共产品的提供,进一步确立了政府在工业化中的地位。 第二,因为日本工业化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情势,所以其工业化道路和欧美国家有很多不同。英法等国家的工业化,一般都是从消费资料生产部门,尤其是纺织业的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开始,在这些行业的机械化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在扩展到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日本的工业化过程则要相对复杂。消费资料生产部门和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现代化是相互交错进行的。对于私人资本而言,工业化是从以纺织业为代表的轻工业开始的,然后扩展到造船、机械机器等重工业部门。对于国家资本来讲,因为已有幕藩体制下的军工企业基础,所以一开始就从军事重工业开始着手工业化。 第三,日本的工业化是通过移植西方近代产业和外国的技术装备实现的。当日本进行工业化的时候,西方的欧美国家工业化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这样一个情势,使得日本可以引进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工业化的经营管理思想、组织形式和各种制度安排。引进大量的技术设备为工业化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但是由于国内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军事工业,所以使得日本的机器制造业较为落后。基础的薄弱和产业结构的畸形使得日本对外国技术装备的依赖加深,从而导致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日本都把重工业作为工业化的目标选择。 第四,日本的工业化是非西方的工业化,其中蕴含了日本的民族精神。着名的经济史学家戴维路S路兰德斯认为,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很大。他说:“任何类型的经济发展都是复杂的,而且包括种种相互影响的因素。其中还常有机会成分。但在对这些偶然事件,或随机事件,或由地理引起的问题作一最终分析时,‘文化’则被广泛使用。[1]” 弗朗西斯路福山也认为:“现代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却不足以构成现代繁荣和社会安康的充分条件,它们还必须与某些传统和道德习俗相结合。[2]”日本将其精神和工业化结合在一起。日本没有基督教的传统,“无意对创世作猜测或崇拜一个滋生万物之神,注重自然现象,甚至敬畏出类拔萃的山川鸟兽。这种种专着于刻下环境之事物,有意受自然力量之感召,不沉湎于抽象观念的习惯,不可能与日本人经常在技术工作中表现精研独到的能力及个人行动易于协调没有关系。[3]” 日本的武士道文化和等级制思想使得日本人有了崇武尚美的独特性格。这种性格和加上岛国的约束使得日本人经常有侵略意识。在日本重工业化的过程中,日本人正是通过战争掠夺到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本。日本人善于学习,而且非常彻底,表现在它的制度变迁上。历史上,当中国经济独步于世界的时候,那么它学习中国的官僚组织架构。但是由于没有异族侵略的威胁,所以日本没有像中国一样形成中央集权制,日本的战国时代时间很久。在西方崛起以后,日本人很快便选择“脱亚入欧”,开始学习西方各国的制度。根据本国的历史和国情,日本人从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借鉴自己所需要的东西。通过借鉴学习,从而融合到自己的经济发展大计当中,并且成就了自己的工业化
⑶ 日本工业化自明治维新开始,到二战也有几十年了,中间没中断过,为啥工业的生产能力还不如靠5年计划赶上
除了一些老家底、资源原因外。日本手工行业还是有一大部分人比较保守,这么和你形容,二战末期,日本还有很多飞机零件靠技师手工打磨,而美国早就实现流水线生产。不是因为日本不能改革,而是很多技师认为那样做(完全工业化)会威胁到他们的地位。想当初,就像当初,日本的废刀令就很不容易才实行的,反对的人很多。
⑷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工业化的程度有多高
一九一几年吧 ,明治维新完 走的资本主义道路 反正我感觉人教育 工业都不错 那时候已经造飞机你想想
⑸ 日本工业革命开始于什么时间
十八世纪下半期,日本丝织业、棉纺业等轻工业部门陆续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手工工场的出现和发展,开始触动封建制度的基础,但是仍然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抑制。从1854年开始,美、英、俄、荷、法陆续侵入亚洲各国,并先后与日本政府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日本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
公元1868年,日本爆发了倒幕运动,建立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政府。经过明治维新,日本政府统一全国政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和行会制度,摹仿欧美社会制度,输入科学技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同时,为了摆脱遭受外国奴役的危险,日本政府希望尽快加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日本工业革命,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的。
日本纺织工业最先开始采用机器生产,到1877年,日本只有三家棉纺织厂,产值约二十万日元,而这时候进口的棉纱及棉织品则达到一千万日元。为改变这种状况,日本政府大力提倡发展棉纺织业,新办模范工厂,从外国输入机器,并鼓励私人投资。在政府的支持下,日本棉纺织业发展很快,从1895年起,日本便由棉纱输出国变为棉布输出国。
早在明治维新初期,日本政府就提出“求知于世界”的口号,积极从英、美、德、法、荷、意、瑞士等国聘请到熟练的科技专家。其中,对于英国和德国的技术利用得最多。英国技师多半指导创建纺织、造纸、矿山、造船、铁路、机车制造企业,德国专家则多聘请设置化学研究所、化学工厂、水泥、炼铁及其他金属工业,尤其是创设兵工厂。此外,日本国还派遣大批官员、技师、学生到西方国家去学习与考察。
在甲午战争中打败满清政府,不仅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而且还逐步取消了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利用对清政府战争的胜利,日本进一步侵略朝鲜、霸占台湾,拓展了在东亚的市场。近代以来,亚洲绝大多数国家都先后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然而,日本却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并且还在二十世纪上半期完成了工业革命。
日本的工业革命,在很多方面与欧美工业革命的典型模式有别。首先,工业革命在西方各国已经达到成熟阶段才输入到日本,结果早期工业革命和晚期工业革命的特征交织在一起。其次,日本工业发展的速度极为迅速,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就生产出剩余工业品,同时海外市场对国民经济至关重要。再次,国家的力量在日本工业革命中起到异乎寻常的作用,日本政府介入实业与金融领域的广度和范度,比西欧及美国要深刻得多。
最后,虽然日本工业总产量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在重工业领域兴建了一些大型工厂,但是,日本绝大多数工厂的规模还是很小。即使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工业劳动力大约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工人,在不多于五人的小厂里工作。并且,小工厂通常并不独立,而是受到大型金融机构的控制。
⑹ 1850年日本的工业革命开始没
1850年的日本没开始工业革命
日本的工业革命是明治维新下所进行的
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⑺ 美国 法国 德国俄罗斯 英国 日本 分别什么时候完成工业化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时期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取得统治地位的发展过程。
基本特点 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过程,是在资本家追逐利润的过程中自发地实现的。资本主义工业化一般从发展轻工业开始。因为,轻工业资本周转较快,可以用较少的投资,获得较多的利润。轻工业发展起来以后为资本主义积累了大量资金,并产生对新的生产设备、机器、动力、工具等的需要,促进了重工业的迅速发展。
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开端是产业革命。经过产业革命,资本主义在生产技术上发生了根本变革,原来的工场手工业为机器大工业所代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了封建制生产方式。
英国的工业化过程 在18世纪30年代,英国首先爆发了产业革命。当时,英国各主要工业部门先后出现了从手工业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的趋势。这一工业化过程首先从纺织工业部门开始。1733年,J.凯(1704~1764?)发明了飞梭,使织布效率提高了一倍,成为机械发明的创始。飞梭应用于生产,出现了纺落后于织的现象,引起了纱荒。1765年,J.哈格里夫斯(?~ 1778)发明了手摇纺车——“珍妮机”,大大提高了棉纱的产量,解决了纺与织之间的矛盾,使生产出现了飞跃。1769年,水力纺纱机问世,接着,第一座棉纱厂建成,此后,大规模的织布厂就随之出现。与此同时,J.瓦特(1736~1819)发明了双动式蒸汽机,并作为机器的动力,在1784年应用到棉纺织厂。蒸汽机的发明,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虽然不创造大工业,但是,它给大工业提供了动力,促使以机器体系和雇佣劳动为标志的工厂制度迅速确立起来。在棉纺织业的带动和刺激下,其他轻工业部门也从工场手工业逐步向机器大工业过渡。轻工业部门的机器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了重工业的技术革新。18世纪末,蒸汽压力鼓风机开始应用于冶铁业,使英国的冶金工业迅速发展。进入19世纪,蒸汽抽水机在矿井中普遍得到应用,并陆续出现和采用了一些新技术,使英国的煤产量迅速上升。同时,各种锻压设备和金属加工机床陆续发明出来,相继制造出镟床、铣床、钻床,使机器制造业出现了惊人的发展。在冶金、采煤、机器制造等工业部门的强大推动下,交通运输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到19世纪30~40年代,英国的产业革命基本完成,它标志着机器大工业已居于统治地位。英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化,是通过资本原始积累,掠夺和奴役本国人民和殖民地人民的道路来实现的。
美国的工业化过程 美国在18世纪70年代以前,是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在经济上主要依赖于英国,近代工业没有什么发展。经过1812~1814年的英美战争,才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工业的道路。美国的工业化,也是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的。1790年,仿制出英国的水力纺纱机,建立起第一座棉纺厂;随着棉纺织业的发展,毛纺织、制铁、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等主要工业部门也普遍建立起新式工厂。到19世纪中叶,机器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在1828年,美国开始修建第一条铁路,到1865年,铁路线全长已达 35000英里。大规模的铁路建筑,不仅带动了东部重工业(如冶金、采煤、机器制造)的发展,也促进了西部农业生产的增长。到南北战争(1861~1865)前,美国也基本上完成了产业革命,建立起近代工业体系。美国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广泛地利用了英国工业的技术成就,以及欧洲的资金和国外移民所带来的生产经验。
法国的工业化过程 法国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较英、美缓慢。法国资本原始积累始于16世纪,但封建行会制度(见西欧行会制度)和土地制度长期未被打破。1789~1794年的资产阶级革命,扫除了封建障碍,才促使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起来。19世纪初,在波旁王朝和奥尔良王朝统治时期,法国开始了产业革命,也是从纺织工业部门采用机器开始而逐渐扩展到冶金、采矿和机器制造业的。法国在60年代末基本上完成了产业革命,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取得了统治地位。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小农经济居于优势,因此,工业化进程较慢,产业革命以后,其工业化程度还落后于英国和美国。
德国的工业化过程 德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迟于英国约半个多世纪。由于封建割据和农奴制(见普鲁士农奴制改革)的长期统治,直到19世纪30~40年代,德国还是一个农业国,产业工人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98%。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后,机器大工业才逐步地确立起来。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以后,依靠对国内廉价劳动力的剥削和对国外的军事侵略及战争赔款,实现了大工业的迅速发展,经过很短的时间,在70年代末,就基本上完成了产业革命,工业化程度达到了足以与英、法匹敌的地位。
日本的工业化过程 日本工业化进程起步最晚。在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前,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封建国家,统治阶级收入的85%来自农业,15%来自商业和手工业。经过明治维新,日本的工业才逐渐发展起来,但与世界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工业化水平很低。1880年,输入了新式纺织机后,纺织工业才得以迅速发展。同时,在国家的推动、引导和扶植下,出现了开办企业的高潮,到1885年,产业革命已迅速展开。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近代产业发展的转折点,依靠在中国开设工厂、企业及其他商业的特权和战争赔款,使其工业、交通运输、银行、贸易等出现了惊人的发展,大大加速了工业化进程。到20世纪初,日本近代工业的主要部门都已建立起来。
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实现,使社会生产力产生了巨大的飞跃,在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许多工业中心和大城市。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生产技术方面的变革,而且也是社会经济制度方面的变革。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实现,为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了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与此同时,资本家加强了对本国工人和农民的残酷剥削和掠夺,资本主义列强也加强了对经济落后国家特别是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剥削和掠夺,从而加剧了资本主义各种矛盾的发展。
⑻ 日本什么时候有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明治维新之后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1]运动。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措施。这次改革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但是也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2]道路,对亚洲邻国造成了沉重的灾难。
⑼ 日本的工业在明治维新之后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日本在明治维新完成后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当中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部分。
从内部原因上来说:
幕府统治早已腐化,不得民心。早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国内就出现了反对幕府统治的呼声。日本拥有着独特的地理条件,身为一个岛国,面积狭小,因此无论是政策还是技术都比较容易普及全国,并且狭小的地理环境也使日本比较容易形成统一的市场环境。这些条件为之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之后工业的发展。
从外部原因上来看:
当时世界处于自由竞争资本时期,显然,相对于日本来说,疆域广阔中国的吸引力更大,
所以西方列强在掠夺资源的侵略过程中将主要力量放在了中国,这为之后日本的发展营造了一个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
总结: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页,它为日本政治、经济的近代化发展扫除了障碍,为日本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次改革成功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当时有利的国际环境以外,还有日本内部的历史原因。
这场改革告诉我们在改革时不可盲目借鉴,在学习先进技术时要有选择、有批判。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舍弃文化本身消极落后的部分。
⑽ 日本工业化何时开始
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措施。这次改革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但是也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对亚洲邻国造成了沉重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