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业生产 > 株洲经济重工业有哪些

株洲经济重工业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6-12 18:48:22

‘壹’ 湖南省株洲市是工业城市吗

是,株洲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是中国老工业基地。京广铁路和沪昆铁路在株洲交汇成为中国重要的“十字型”铁路枢纽。

株洲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成员、长株潭城市群三大核心之一,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一部分。此外株洲还拥有国家绿化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1)株洲经济重工业有哪些扩展阅读

株洲市风景名胜:

1,云阳山

云阳山位于湖南省茶陵县县城城西2.5千米处,海拔九百余米,为湘东名山,是茶陵县主要风景区。它的雄姿秀色,仅次于南岳衡山,并且每年7月去南岳进香的香客有先到云阳山朝拜的习惯,所以云阳山又有“小南岳”之称。

2,酒端口江

酒端口江位于攸县东部,是国家地质公园地处湘赣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西侧,面积193平方公里。醴茶铁路和平汝高速、106国道从公园西侧通过,2011年4月株洲市旅游最高奖。

‘贰’ 株洲近代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的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年来,株洲实现了由一个县属小镇向一座工业新城的跨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勤劳勇敢的株洲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农业安市、企业富市、商贸活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市策,实施“开放强市”战略,发扬“开拓奉献,创业争先”的株洲精神,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空前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各条战线取得辉煌成就。据统计,株洲市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年的经济总量超过改革开放以前三十年的3.5倍。1998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64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9.49亿元。近几年来,株洲市获得了“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全国绿化城市”、“双拥模范城”和“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等荣誉称号。按照国家统计局对全国219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综合实力测算,株洲位居第54位,在湖南省是除省会以外排名最前的城市,进入全国第二类城市之列。株洲市在经济建设和其它各项社会事业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工业建设突飞猛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株洲几乎没有工业。“一五”、“二五”计划时期国家相继安排了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株洲电力机车厂等13个重点项目在株洲兴建。这批重点项目的引进布点,不仅构架了工业新城,而且逐步带动了株洲地方工业、劳服企业、乡镇企业和区街工业的发展,从而基本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工、建材等重工业为主,电力、煤炭、轻工、纺织、电子、塑料、皮革、服装、制药等多业发展的工业格局。现在,全市乡以上企业已达1800余个,其中大、中型企业62个;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69.17亿元,比1949年增加约47万倍。有色冶金、机械、化工、建材四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0%。1998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401亿元,为1949年的5200多倍,在全国42个中心城市排名中,株洲综合实力主要因为工业的快速发展而跃居到第26位。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针对株洲国有经济、重工业和原材料工业比例比重,以及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低的情况,株洲率先实施了企业劳动、人事、工资三项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搞好搞活国有企业的措施,一批支撑株洲工业发展的大中型企业又在改革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被新闻界誉为“株洲现象”。特别是自1994年被列为全国首批“优化资本结构,增强企业实力”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以来,通过实施“三改一加强”、“抓大放小”和资本营运等措施,国有企业转机建制、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国有资产的战略性改组工作均迈出重大步伐。通过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全市已累计建立股份制企业1139家(其中注册股份有限公司16家),注册资本20亿元,吸收增量资本28亿元。其中株洲火炬火花塞有限公司、株洲庆云股份有限公司、南方摩托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华银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株洲电厂)的股票先后上市交易。通过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破产、承包、租赁、分块搞活等多种改制形式对资产进行重组,先后组建了南方摩托集团、国光瓷业集团、湘大实业集团等“三大集团”,千金药业、火炬火花塞也正朝着集团化方向发展,以有色冶金、化工、铁路运输机械为依托的“三大产业群体”逐步形成,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株洲电力机车厂、株洲冶炼厂、株洲硬质合金厂、株洲车辆厂、国光公司、湘大公司、千金药业公司、火炬火花塞公司等企业的利润占全市实现利润总额的90%以上,一批中小企业在改革中成为市场的主体并逐渐走出困境。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实施再就业工程,确保了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和兼并破产等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从社保、财政、企业、社会四个方面筹集资金,保证了离退休职工退休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及时发放。采取政策扶持、成立再就业服务中心、服务队(站)和积极开展培训、拓宽就业门路等措施,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到48%。
农村经济蓬勃发展。自从实行市带县体制以来,县域经济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民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获得长足发展。1995年,株洲成为全国第一个双季稻亩产成建制过吨粮的地级市,并连续四年保持了过吨粮成果。199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75.19亿元,粮食总产量达184.83万吨,比1950年增加4.6倍;生猪饲养量增加18.54倍;水产品产量增加6.8倍;经济作物达38.82千公顷。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接近1/3,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接近1/2,二、三产业占农业社会总产值的4/5。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全市现有乡镇企业13.8万家,从业人员65.8万人,1998年全市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104亿元。农林水利建设步伐加快。株洲已于1993年消灭宜林荒山,1997年实现全面绿化达标,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3.94%,森林资源蓄积量达1318万立方米。到1998年,全市拥有各类水利工程11万余处,其中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13座,小型水库936座,山塘近10万处。农田灌溉面积由1950年的126.66万亩增加到219.64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200万亩,旱涝保收率达90%以上。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已由1950年的5.15千瓦增加到90万余千瓦,年农机集团承包面积超过40万亩。科技兴农意识不断增强,全市现有各类农业技术人员1.2万余人,农业技术推广站132个,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1.3%。

第三产业兴旺发达。伴随一、二产业的发展,株洲市第三产业发展迅速。199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93.8亿元,比1978年增长2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已达到35.5%。个体私营商业、餐饮业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占据了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个体商户平均每年净增1万户,已达到12.69万户,比1949年增加了800倍。商业网点已由解放前的几百个发展到1998年的85600个,共有大小市场320个,连锁店30多个,累计投资近40亿元,涌现出芦淞服装大市场、钟鼓岭农副产品市场、中南摩托车大市场和攸县皇图岭集贸市场等成交额过亿元的现代化市场11个,以及株洲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市烟草公司等达到大中型企业规模的商贸企业101家。一个多渠道、多形式、少环节的流通新格局已经形成。金融保险事业快速向前发展。1998年,全市各项存款年末余额已达167.7亿元,城乡居民储蓄总额已达1148.5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加79.36倍和223.83倍。保险收入已由1980年恢复之际的182万元增加到1998年的2.9亿元,增加158倍。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株洲的城市建设和工业建设相互促进、比翼齐飞,构成了株洲巨变的精彩华章。经过多年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日供水能力已达125万吨,日煤气供气量达6.52万立方米,用气普及率达92.4%。城市的道路、桥梁、供水管道都随着城市的扩大不断延伸。园林绿化、环境保护事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以城市道路为重点的市政工程、以防洪排渍为重点的保安工程、以环卫、治污、绿化为重点的环境优化工程以及以路灯、灯饰为点缀的亮丽工程和安居工程等五大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整个城市显现出新的风采。城市通讯事业迅猛发展。1997年完成邮电业务量3.97亿元,比1949年增加7928倍。电话交换机总量达到36万门,电话机装机总数23万部,每百人拥有电话6部。全市电话拥有达到27万户,其中移动电话达到3.8万户,无线寻呼达到11.7万户。建成了河西新城区。全国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之一的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迅速,连续五年保持了30%的经济增长速度。目前区内有各类企业700余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58家,截止1998年,累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7亿元,工业总产值55.03亿元,财政收入47.41亿元,出口创汇6509万美元。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50年代株洲市积极利用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贷款86.86亿卢布,创办了一批骨干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株洲市又通过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提高了国有企业的素质和效益。特别是近几年实施的“开放强市”战略,以企业的开放带动株洲的开放,株洲市对外开放和与国际接轨的步伐逐步加快,并取得了明显成效。1998年,合同利用外资5097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9553.6万美元,其中直接利用外资到位7016万美元,利用外国政府贷款2538万美元。三资企业从无到有,健康发展。德国西门子、加拿大加普惠、日本雅马哈等三家世界排名100强的着名企业落户株洲,建有现代化的合资企业。目前正式投入营运的三资企业达114家,出口创汇9000万美元,上交税收1.78亿元。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4.6亿美元,比刚成立外贸办事处的1963年增加75.9倍。出口品种由1963年的20多种增加到160多种,行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外向度由1978年的7.08%提高到14.33%,提高7.25个百分点。1984年,株洲被国家批准为全国33个出口商品综合生产基地之一,1998年止全市已有51家生产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

‘叁’ 株洲有哪些重工业企业名称

南车时代集团。430机械厂。田心机械厂(好像解体了)。南方阀门厂。

‘肆’ 哪些工业属重化工业

重化工业泛指生产资料的生产,包括能源、机械制造、电子、化学、冶金及建筑材料等工业。
①煤炭工业。在相当时期内,中国煤炭基地的布局以炼焦煤基地建设为重点,并建设了一批供动力、化工和城市居民用的煤炭基地。
②石油工业。中国目前主要产油区为东部的松辽和华北盆地,西部的塔里木、柴达木和准噶尔盆地。
③电力工业。中国电力工业的开发方针是尽可能多开发水电,加速建设矿区水电站,适当发展核电站,大力发展电网,同时在网外地区发展小水电、小火电和利用风力等能源。
④ 硫酸工业。中国硫酸原料构成中,硫铁矿约占73%,冶炼烟气约占11%,硫磺约占16%。全国最大的广东云浮硫铁矿1983年开始建矿。硫酸工业主要分布在南京、上海、大连及白银、株洲、铜陵、葫芦岛等地。
⑤制碱工业。纯碱工业主要有大连、天津、青岛、自贡和应城5座大型碱厂和杭州龙山、湖南冷水江、上海浦东等20多座中小型厂。
⑥化肥工业。70年代以前中国建立的氮肥厂多以煤为原料,如南京、衢州、石家庄利用无烟煤,大连、吉林利用焦炭和重油,兰州用褐煤和重油。70年代后新建的大型氮肥厂多与石油资源结合,有利用油田气生产氮肥的淄博张店和大庆卧里屯化肥厂,有利用燃料油和炼厂气的辽河、沧州、南京、安庆、枝江、洞庭、广州等化肥厂。
④石油化学工业。中国的石油化工中心建立在消费区的有北京、上海、南京、岳阳、辽阳等厂,其中以北京燕山石油化学总公司规模最大,上海石油化工总厂经济效益最好,建在靠近油田的有大庆、吉林、齐鲁、天津。
⑦冶金工业以钢铁及有色金属冶炼为主。
⑧建筑材料工业以水泥及平板玻璃生产为主。
⑨其他还有船舶修造、精品钢材、技术装备制造、运输设备制造、重大项目成套(配套)装备制造、仪器仪表、精细化工等为重点的新型重化工业

‘伍’ 重工业包括哪些工业

重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生产资料的工业。重工业与轻工业对应,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称为重工业,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称为轻工业。重工业包括钢铁工业、冶金工业、机械、能源(电力、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学、材料等工业。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包括工业本身)提供原材料、动力、技术装备等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实现社会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一个国家重工业的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是体现其国力的重要标志。

温馨提示:以上解释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1-13,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陆’ 株洲的工业发展史

株洲工业发展史概述

(一)

建国前,株洲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虽然国民政府曾在此选址建厂,筹划建立“工业株洲”,但因受战争影响,各项计划均未能全面实施。同时,由于国民党军溃逃之际撤走了大量的工业设备,至1949年,株洲的工业设施实际上已所存无几,当时的工业固定资产仅为3.6万元,年工业总产值只有58万元。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造的完成,生产要素得以重新调配,广大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工业经济获得了稳定的外部环境,迅速愈合了长年战乱留下来的创伤,并得到了快速发展。株洲市作为全国8个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在“一五”、“二五”期间,按照国家制订的国民经济计划展开了大规模的工业基本建设,筑建了坚实的工业基础。

1953年,硬质合金厂、三三一厂(今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株洲电厂、洗煤厂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被安排在株洲兴建,湖南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湖南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先后来株洲安家落户,夜以继日,加紧施工,株洲市大规模工业基本建设自此蔚然兴起。至“二五”期间,三三一厂、株洲电厂、株洲机车车辆修理厂(今电力机车厂)、株洲轨枕厂(今桥梁厂)、株洲玻璃厂、冶炼厂、化工厂、硬质合金厂、株洲麻纺厂等一大批中央、省属骨干企业的扩建和新建工程已相继竣工投产。同时,株洲电焊条厂、火花塞厂、锻压机床厂、塑料厂等大批地方骨干企业也伴随大厂的兴建而纷纷诞生。从此,以大中型企业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工厂取代了以前的私营工场,工业机器大生产取代了以前的手工劳动,新产品的问世填补了当时国内省内的多项空白,株洲的建材、钢铁、机械、轻纺工业一时均有了空前的发展,工业经济实力得到了快速壮大和扩张。至1965年,株洲工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7个工业小区,工业企业发展至402个,产品达4000多种,初步形成了以大中型骨干企业为主,以原材料及加工为主,以地方中小型企业为辅的工业格局,工业年产值比1949年增长了64倍。

(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开始逐步改变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株洲市遵照“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坚持以搞活企业、改革经济体制为重点,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不断推行和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领导体制、分配体制、劳动体制等配套改革,加强横向经济联合,提高了企业的素质,大大增强了工业发展的整体活力。

1980年始,为了使工业管理体制逐步向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方面过渡,株洲市工业开始进行“简政放权、党政分开”的领导体制改革,政府对企业的领导和管理由直接的微观管理转向宏观调控。各企业以工业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积极贯彻《企业法》,理顺党、政、工三者关系,使企业内部的“责、权、利”关系得到了合理调整,企业管理得到了切实加强。至1985年,全市100多家地方企业实行了厂长负责制,大部分全民企业均实现了承包经营责任制。通过推行厂长负责制和承包制经营责任制,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生产经营积极性,企业逐步成为了自我积累、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实现了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转变。同时,为进一步优化企业内部机制,自1987年起,株洲市大刀阔斧地开展了企业劳动、人事、工资三项制度改革。通过改革人事制度、突破传统的企业干部管理模式,废除干部终身制,打破了干部职工的界限,形成了“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通过改革劳动制度,突破工人一次分配定终身的制度,实行考核择优上岗,打破了长期以来的“铁饭碗”,形成了“职工能进能出”的机制;通过改革工资制度,突破按年限座级、拿等级工资的旧分配模式,实行工资作总额与效益挂钩、职工收益按生产成绩浮动的工资制,拉开了分配上的差距,形成了“工资能升能降”的机制。至1989年。株洲市三项制度改革已取得巨大成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和高度赞誉,改革经验为许多兄弟城市所借鉴。

在各项配套改革顺利进行的同时,株洲市各企业冲破地区、行业、城乡之间传统封闭模式、平等互利、自愿结合,参加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以名牌产品为龙头的横向联合,形成了大联小、优联劣、城联乡、内联外的开放式经济网络。1986年,株洲汽车齿轮厂联合广东、四川、湖南16家齿轮制造企业,率先组成株洲齿轮制造联营公司。此后,各种类型和不同规模的企业群体不断涌现,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企业兼并也迅速发展,打破了区域间的经济壁垒,大大促进了区域间的技术、资金、信息的传递交换,使株洲工业企业的发展活力得到了不断增强。至1990年,全市工业实现利税比1950年增长了738倍,并有600多种工业产品被评为国家级、部级和省级优质产品。

(三)

党的十四大以来,为了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促进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株洲市以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和十四大精神为指针,以促进两个转变,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积极开展了对全市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通过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资本结构,强化企业管理,加快企业内部转机建制,全市工业进入了全面提高的新阶段,呈现出生产发展与经济效益同步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

1993年,株洲市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火炬火花塞公司股票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上市,为株洲市产权制度改革拉开了帷幕。大批企业围绕构造多元投资主体,完善法人治理机构,纷纷加入股份制改制企业行列。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建立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1139家,注册资本20亿元,吸收增量27.3亿元,其中株洲庆云、南方公司的股票均已上市发行。通过股份制改制,企业内部机制进一步优化,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许多企业经济效益有了显着改善。特别是南方、国光、湘大、千金、焊条、火炬火花塞等股份有限公司,在改制后,销售收入和实现利润均大幅度增长,为全市工业经济的整体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抓大放小”方针的指导下,株洲市加大了对优势企业、支柱产业的扶持力度。优强企业和支柱产业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南方、国光、湘大三大集团已初具规模,分别成为了机械制造、瓷器和农业产业化行业的龙头企业,有色冶金、机械、化工、建材四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已达80%,南方公司、电力机车厂、冶炼厂、硬质合金厂、车辆厂、国光公司、湘大公司、千金药业公司、火炬火花塞公司等企业的利润占全市实现利润总额的90%以上。全市已有5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其中,南方、株冶均已超过20亿元。在全国企业500强中,湖南16家,株洲市就占了6家,株洲市大中型企业的迅速发展还被中央多家新闻媒体誉为“株洲现象”,引起了全国各地的广泛关注。

1994年,株洲市被列为全国18个“优化资本结构,增强企业实力”试点城市之一,按照扶优汰劣原则,鼓励兼并,规范破产,开展资本营运,进行了大规模的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工作。同年8月,株洲市酿酒厂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连年亏损,负债累累而被迫宣布破产,成为全市第一家破产企业。次年6月,市电池厂对其进行了收购,此后,全市共有100多家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宣告破产,共实现140多起企业兼并,核销银行呆坏帐2亿多元,盘活资产10亿多元。兼并破产浪潮的兴起,充分发挥了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作用,促进了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强势企业的合理流动,从而大大提高了全市工业经济运行的整体质量和效益。特别是1997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不求所有,只求所在;不求所有,但求所得”,鼓励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并购转让,完成了深圳石化集团兼并株洲塑料厂、天津渤海集团兼并株洲轮胎厂、湖南海利集团收购湘江精细化工厂、新疆德隆公司控股火炬火花塞公司、厦门万事红集团控股株洲庆云公司等工作,引进了外地资金、先进技术、优秀人才,促进了本地企业机制和观念的迅速转变,更是为资本运营工作拓展了广阔的思路,写下了优化资本结构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株洲市还广泛开展了“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企业素质”的活动,邯钢、安塑等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在此得到了全面的推广。通过学习先进经验,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企业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南方、株冶、硬质合金厂、电力机车厂等一批管理先进、产品质量过硬、消耗低、效益好的先进企业已纷纷涌现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展示了风采,创下了良好的业绩。同时,通过狠抓产品质量管理、贯彻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全市11家企业通过国际权威认证,领取了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并在国际市场上打响了株洲的名牌,为株洲人民赢得了荣誉,也创下了巨额的外汇收入。仅1997年,全市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达30亿元以上。

(四)

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推进工业化战略以后,株洲工业开始了新的创业,步入了发展速度加快、整体效益提升、经济结构改善、改革创新取得突破的新阶段,多项指标屡创历史新高。

一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截止2004年底,全市拥有独立核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63家,涉及33个行业。其中:大中型企业51家,上市公司7家。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资产合计406.53亿元,比2000年增长66.54%,年均递增13.60%。 2005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26.43亿元(工业总产值653亿元),比2000年增长81.01%,年均递增12.6%。工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3.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34.72亿元(工业总产值434.5亿元),“十·五”期年均递增19.3%。超额完成“十·五”计划12%的年均增长目标。

二是整体效益不断提高。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收入313亿元,比2000年增长52.24%,年均递增11.08%;2005年,实现利税达到30.53亿元,相当于2000年的1.72倍,年均递增11.41%;实现净盈利达到13.35亿元,相当于2000年的2.48倍,年均递增19.89%;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20,比2000年提高20.9个百分点。

三是技改投入和利用外资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工业完成技改投资51.33亿元,较2000年增长237.20%,“十·五”期年均递增27.52%,超过“十·五”计划15%的年均增长目标。其中:利用外资5.88亿元,占全市完成技改投资的11.46%,相当于2000年的3.62倍,年均递增29.36%。从2001年到2005年,株洲工业累计完成技改投资170.64亿元,相当于“九五”期间投资总额的2.66倍,共启动实施技改项目1084多项,已竣工投产873多项,其中过亿元的项目40个,过5亿元的4个,过10亿元的2个。

四是主要产品产能和产量成倍增长。2004年,全市火电产能为2000年的3.4倍,PVC产能为2000年的3.33倍,纯碱产能为2000年的3.2倍,平板玻璃产能为2000年的1.75倍,日用陶瓷产能为2000年的2.5倍,电力机车(含城轨车)产能为2000年的2倍,硬质合金产能为2000年的2倍,火花塞产能为2000年的2倍,电焊条产能为2000年的3倍,肉制品产能为2000年的3倍。全市完成发电量525712度,为2000年的3.08倍;硫酸55.66万吨,为2000年的1.14倍;纯碱4.88万吨,为2000年的1.25倍;精甲醇8.64万吨,为2000年的1.68倍;pvc树脂5.58万吨,为2000年的1.98倍;平板玻璃499万重量箱,为2000年的1.49倍;日用陶瓷86226万件,为2000年的1.91倍;电力机车121.81万千瓦,为2000年的1.77倍。

五是非公经济和县域工业得到较快发展。2005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235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44.7%,其中,503户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5.88亿元,占规模工业的48.9%。2000年以来,五县市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工业增加值年均增幅在20%以上,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六是市属国企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在列入重点改制计划的53家市属国有工业企业中,全面完成和基本完成改制任务的有44家,占计划的83%;已投入改革成本21.2亿元,解除职工劳动关系3.3人,引进资金20多亿元。有26家企业的新公司已挂牌运作,新企业通过转换机制,加大投入,产值、效益和员工收入快速增长,成为工业发展新的生力军。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已完成改制企业实现产值总计可达1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合计扭亏增盈4000余万元。

七是工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优势产业、骨干企业、非公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增加;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具有比较优势的重工业得到较快发展,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比例由2000年的36.41:63.59调整为2005年的17.9:82.1。2005年,交通装备制造、有色冶金及深加工、基础化工、陶瓷烟花等四大支柱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比2000年提高36个百分点。

经过50多年的发展,株洲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创造了50多个“全国第一”,形成了门类齐全、实力雄厚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化水平居全省第一,城市综合实力居全省第二,成为长株潭“金三角”的重要一极。

‘柒’ 除了长沙,湖南哪个市经济最好

湖南素来就是长株潭,其实就是长沙第一株洲第二湘潭第三(经济),长沙靠的是省会,什么都往这挪,株洲是全国火车线路的重要枢纽,所以株洲的工业是湖南最发达的,尤其是重工业,在华中都算是数一数二的,株洲被定为中国八大工业重点建设城市之一。

株洲的重工业分布:建设路上有株洲冶炼厂,田心有株洲电力机车厂,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新华路有株洲车辆厂(430),株洲汽车齿轮厂,煤田机械厂,红旗路有湘火炬,株洲链条厂,株洲起重机厂,株洲轴承厂家,芦淞路有株洲锻压机厂,董家缎有株洲南方动力机械厂(331),钻石路有株洲硬质合金厂(601),机械行业的工业园基本都在河西的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

‘捌’ 株洲有哪些工业园 有没有以服装纺织为主的工业园呢

零作坊算不算???? 在荷塘区的财富小区有很多规模较大的作坊!!!有很多~~~~~但我不知道有不有企业~~~ 谢谢

‘玖’ 株洲的工业区都分布在哪些地方

石峰区那边,冶炼厂、钢厂、玻璃厂什么的老厂矿企业在那边的比较多,田心也是个老的工业区域。一般我们说株洲的老的工业区域都是指的石峰区。
荷塘区那边601硬质合金厂、331、430等也是比较大的工业企业。
芦淞区主要是服装加工生产这一块了。高家拗、董家塅有些比较大的工业企业。
天元区一些高新技术产业比较集中。
总的来说,株洲的产业定位还是以工业为龙头的,对外的印象也是老牌的工业城市。

‘拾’ 株洲有哪些工业园区

河西有栗雨工业园,欧洲工业园,天台金谷工业园芦凇区有董家段高科园荷塘区有金钩山民营高科园石峰区有田心高科园

阅读全文

与株洲经济重工业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购买奔驰gls 浏览:532
汽车全责撞毁房屋怎么理赔 浏览:141
奔驰酷派怎么分辨c和e 浏览:733
工业厂房附属物包括哪些 浏览:509
宝马e60系内外循环怎么开启 浏览:889
为什么找不到银色奔驰s 浏览:30
雪弗莱科鲁兹汽车怎么样 浏览:69
轻工业包括哪些单位 浏览:997
为什么奔驰e木饰没有胡桃木 浏览:750
奥迪q3的声道怎么调 浏览:989
汽车eap是什么意思 浏览:362
怎么用纸做奥迪车 浏览:540
工业采暖费是如何收取的 浏览:987
工业用电多少千瓦 浏览:560
奔驰车什么时候到货 浏览:419
首钢集团和北京奔驰哪个好 浏览:732
宝马金融绿本多久寄出 浏览:18
中红汽车是什么车 浏览:365
工业设计系有什么作用 浏览:815
05宝马318起不来怎么办 浏览: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