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业生产 > 绵阳的工业用地多少钱一亩

绵阳的工业用地多少钱一亩

发布时间:2025-07-31 13:37:54

㈠ 第三届 地球小博士 全国地理科技大赛初中组论文范例

地球是一片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这里记载着人类智慧的历代传承,记载着自然母亲哺育我们的点点滴滴,然而我们的家园却时有洪水、飓风、地震、沙尘暴等数不清的悲剧上演,这些自然灾害,夺走了生命,夺走了希望,夺走了一切的一切。和谐的生态环境随着人类日益先进的科技水平被打破,近50年来,我国每年由地震、旱涝、台风、疫病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这些已经成为最难以抵挡的恐怖阴影,阴影下笼罩着死亡与犯罪,社会安全成为最令人头疼的问题。那么是否能依靠最具毁灭性却也最具创造性的科技水平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能力呢?

我国的洪水灾害十分频繁,建国以来,我国发生过的较大洪水如下所述。1951年:辽河大水。辽宁、吉林两省受淹农田43.4万h平方米,受灾人口87.6万人,死亡3100多人。1954年:长江、淮河大水。长江中下游受淹农田317万hm2,受为人口1888万人,死亡3万余人。淮河全流域成灾农田408.2万hm2。1858年:黄河大水。黄河花园口站发生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滩区和东平湖受淹。1963年:海河大水。海河南系发生特大洪水,受淹农田440万hm2,京广铁中中断。1975年:淮河在水。8月上旬淮河上游出现罕见的特大暴雨,河南省泌阳县林庄3天雨量达1605.3mm,位于暴雨中心地区的两座大型水库失事,河南省有820万人口,106万h平方米耕地遭受严重水灾,倒塌房屋560万间,死亡2.6万人。1981年:长江上游大水。四川省138个县市受灾。1982年:黄河大水。1991年:淮河、太湖大水。淮河受淹耕地401万hm2,受灾人口5423万人,倒塌房屋196万间。1994年:西江大水。1995年:长江、辽河、松花江大水。该年长江川、湘、鄂、赣四省农田受淹成为321.4万平方米,受为人口8526万人。东北辽、吉、黑三省农田受淹223.2万hm2,受灾人口1078.6万人。1996年:珠江、长江、海河大水。该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不同程度地遭受了洪涝灾害,一半以上省(区)严重受灾,全国有311个县以上城市进水,洪涝成灾面积1182.33万hm2,受灾人口2.67亿人,直接经济损失2208.36亿元。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珠江、闽江等流域大水。

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发生8级地震。与此同时,成都震感强烈,成都市民在街上躲避。北京、上海、台湾均有震感,全国大半地区有明显震感,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绵阳市 11874人遇难,伤67579人
德阳 德阳已遇难10341人
绵竹 6730余人遇难,受伤31560余人 成都市 4156余人遇难 受伤17802人
什邡 3510余人遇难、受伤31970余人 都江堰市 3060余人遇难、受伤3210余人
阿坝州 2871余人遇难 24625人受伤 其中汶川县遇难2010人 广元 2586人遇难 21682人受伤其中青川县遇难2140余人
彭州 870余人遇难、受伤3090余人
总计:汶川大地震已造成40075人遇难 247645人受伤
据卫生部报告,受伤住院治疗人数累计52934人,已出院7979人,在医院里死亡3304人。
据中国地震局报告,截至19日13时,共监测到4级以上余震155次,其中5级以上24次,6级以上4次。
民政部报告,截至19日13时,全国共接受社会各界捐赠款物108.34亿元,其中捐款89.27亿元,物资折款19.09亿元。
截至18日21时,民政部、军队和各地民政部门共向灾区调运救灾帐篷25.4319万顶、棉被72.35万床、棉衣178.36万件、价值3421.5万元的食品和饮用水,以及价值18424.01万元的其他物资。
地震.洪水.疫病都给我们带来了无比沉重的损失,如何在防灾减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各个国家都在用各种方式来预测灾害的形成.

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较先进的由地面气象观测站、太空站、各类天气雷达及气象卫星组成的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现代化的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全国已形成了由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分工合理、有机结合、逐级指导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体系。为了监测江河洪水,国家组建了由数目众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组成的水文监测网,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区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将遥感技术在“八五”期间应用于洪灾监测。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外,利用现代科技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如农区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这些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防灾减灾发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震系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震害预测图,确定了52个城市作为国家重点防震城市,对全国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区的工程建筑,实施综合性震害防御,对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企业的新建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完成了多条铁路干线、主要输油管线和多座骨干电厂、大型炼油厂,一批重点骨干钢铁企业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库的抗震加固。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加强了对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质灾害的勘查防治工作,采取了包括工程防御体系、生物水保防御体系、管理防护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预测及报警体系在内的综合防御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把生态建设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田还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防止和减轻了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损失。全国已建立了25片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实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万多条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综合治理。先后确立了包括“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珠江流域防护林、辽河流域防护林、黄河中游防护林和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业生态工程。此外,还发射了“资源一号”、“资源二号”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和科学试验等领域。

但是,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仍然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

1.管理缺乏综合协调

长期以来,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基本是以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各涉灾管理部门自成系统,各自为战。由于没有常设的综合管理机构,各灾种之间缺乏统一协调,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联动,造成了许多弊端,如缺乏综合系统的法规、技术体系政策与全局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缺少系统的、连续的防灾减灾思想指导,不利于部门之间协调;缺少综合性的防灾减灾应急处置技术系统;缺少专门为灾害救援的综合型救援专家、技术型队伍;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防灾减灾科学技术体系;信息公开和交流渠道不顺畅;资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学决策评估支持系统与财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响防灾减灾实效。

2.投入不足 资金渠道单一

全国每年投入到防灾减灾科技研发和应用的经费十分有限,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设备购置、防灾工程建设、防灾减灾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为我国防灾减灾科研基本依赖于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防灾减灾科研具有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近期经济效益,很难吸引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主动投入,造成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和技术推广滞后。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广的中间环节与适合防灾减灾工作规律的运行机制,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一些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率不足10%,严重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入进行,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 科技资源尚待优化配置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气象、地震、地质、环保等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协调管理及传统的条块分割现状,一方面各领域主要关注本领域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研发工作主要局限于解决本领域存在的技术问题,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开发与应用水平发展很不平衡,在基础地理信息、救灾设备和队伍建设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另一方面,仪器、设备、资料、数据等都由部门、单位甚至个人所有,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共用,资源条件不能系统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法形成合力和整体创新优势。

4.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缓慢

一是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发展与应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灾种的应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别较大,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三是技术手段和装备落后,监测能力不强,短期预测预报能力还较低;四是缺乏各类灾害的科学评估模型和方法,灾害信息共享应用和评估的技术急需完善;五是对一些重大灾害的认识与防治技术,长期徘徊不前;六是现有科研结合国情实际不够密切,科技整体支撑能力有待提高等。

5. 防灾减灾高水平科技人才匮乏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专业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中,基层防灾减灾机构普遍缺少技术应用人才,与我国防灾减灾工作重点结合不密切,特别缺乏防灾减灾领域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工程技术应用人才。另外,研究经费、待遇等方面条件较差,影响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6. 科普宣教力度不够

缺乏统一的防灾减灾科普规划,没有固定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使防灾减灾科普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致使我国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识、防灾减灾意识的科普教育水平较低,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

以下是我对我国防灾减灾科技支撑的对策建议

1.建立统一综合的防灾减灾组织保障体系

设置统一的具有危机管理性质的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机构,负责对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大政方针做出决策,逐步实现从部门为主的单一灾种管理体制向政府和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的综合应急管理体制转变。

加强科技主管部门与涉灾管理部门的协同,形成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多层次、分布式的协同管理职能和机制。

成立集合各灾种、各专业及相关管理部门专家的顾问团体;建立防灾减灾决策的专家咨询系统,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2. 完善防灾减灾科技进步政策与创新机制

制定科技支撑防灾减灾办法与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人才培养选拔等方面给予支持;将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工作计划,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在大中小各级学校教育中适当引入防灾减灾课程及读物。

建立高效、合理的防灾减灾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科技投入机制、成果转化机制、政策激励机制与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灾减灾领域的推广应用。

3. 多渠道增加对防灾减灾的科技投入

将防灾减灾发展所需投入纳入每年科技经费预算,按照一定的使用比例,支持研究开发工作、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参加国际交流等。并使防灾减灾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科技经费增长的总体水平。

建立社会防灾减灾基金,吸收企业、社会团体、公民及海外人士对防灾减灾的捐赠,按比例将部分基金用于科技投入。

用给予引导资金的方式,促进地方政府增加防灾减灾科技投入,引导技术开发机构与企业投资防灾减灾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4. 促进防灾减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借助全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整合全国各灾害管理部门的分类灾害信息资源,全天候运转监测网;以网络技术为纽带,积极推广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控系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建设覆盖至全国各乡村的主要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综合集成防灾减灾各单位上报的灾情信息,构建包括灾害应急响应、灾害信息分析、灾害救援决策、救援信息反馈等在内的防灾减灾技术及信息资源平台。

5.加强防灾减灾科技能力与科技队伍建设

通过科研体制改革和现代院所制度建设,进行课题制、首席专家负责制和科研经费预算等防灾减灾科技机构科研管理制度建设;鼓励科研与地方防灾减灾需要紧密结合,开展自然灾害综合研究和治理;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发防灾减灾技术和装备,实现产业化;与管理部门合作,尝试推广先进的防灾减灾技术和管理方法,探索区域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模式;参与重点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试验示范区建设。

在培养选拔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上,大力培训一线工作的防灾减灾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改善基层技术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通过科研项目、激励措施、分配制度、考核选拔等吸引和稳定人才队伍,培育有竞争力的研究群体,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培养防灾减灾后备人才,逐步在我国高校中开办防灾减灾专业教育。

6. 加强国内外防灾减灾科技交流与合作

鼓励防灾减灾科研机构、管理部门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获得先进的应用技术及管理经验,追踪最新技术。在跨国、跨区域的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中,政府应积极协调,为项目实施提供帮助和保障。

5月12日,一场突然的地震,瞬间倾覆了学校、医院、家乡……面对自然灾害,人类就愈发显得渺小,这突如其来的一切,抨击着我们无济于事的防备,是不是灾难意识还不够呢?地震是我们无法改变的, 那么,沙尘暴,这个有着自然灾害之称的毁灭性灾难,如果人类不会那样疯狂地砍伐树木,破坏地皮,沙尘是不是就永远被隔绝在了炽热的沙漠中呢?还有那黄河,华夏儿女的母亲河,人类无节制地开垦放牧,泥沙每年滚滚流进黄河,让我们甚至不敢去幻想这样浑浊的黄河或许在很久以前,清澈如一双赤子的眸……朋友啊,你是否知道,在那所谓的自然灾害的名义下,真正的毁灭来源与人类这一颗贪婪的心啊!!屠杀珍惜动物,破坏生态平衡中的一个纽带,最终受害者,是自己!!面对树木,木材商的眼里写着无休止的欲望,殊不知再贱价的木料,也要历经十载的岁月啊……你们知道吗,在孩子天真的口中,那“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谚语已变成了“前人砍树,后人遭殃”这般的无奈与不堪入目啊。了解自己的处境吗?对自己的行为能负责吗?明白人与自然间,不是相互依存即是相互践踏的关系吗?自然是被动的,它以被人类破坏的生态来报复,其实是为了这些不会居安思危的人能快点清醒啊!!不要让公益广告中的预言成为现实,我相信只要从自己做起,不是说空话而是付诸行动,那最后一滴水,必将是上天感动的泪。
目前,保护环境是当务之急,学习有关各种灾害知识和减灾知识更是迫在眉睫,我们要留心观察周围的自然变异现象,一旦发现某种异常的自然现象,也不必惊恐,尽快向有关部门报告,专业部门会为我们做出权威判断。灾害一旦发生,首先应该发扬大无畏精神,号召群众,组织大家和个人自卫。同时也要学习一定的医救知识,准备必备药品,在灾害期间,医疗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能够及时自救并救助他人。
虽然灾害的发生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但我相信,不再受破坏与践踏的自然将会为我们带来一个美好和谐的生态,爱这我们赖以生存的家乡吧,它是我们最初和最后的伊甸园。

㈡ 西部大开发为绵阳的发展创造了什么条件

来源: 四川新闻网-绵阳日报
布局
“一核四带”挑起发展大梁

立足绵阳产业现有基础和未来发展潜力,《规划》提出,按照市县产业一体亩做乱化发展需要,通过延伸产业链、服务链和基础设施链联动市县发展,构建“一核四带”产业空间布局。

“一核”,即以科技城为核心。把军民融合产业作为支撑科技城建设的根基,着力构建军工技术、民用技术、军转民和新兴产业“四大产业板块”。重点抓好高新区、经开区、科创区、农科区、涪城金家林工业集中区、游仙经济试验区、安县花荄工业集中发展区等园区的产业规划和功能定位,并将其打造成科技城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重点发展“2+4”、国防科技、核技术应用、航空航天、光机电等产业,把科技城建设成为重要的军民结合示范地、重大科技创新发源地、创新人才汇聚地、科技成果集散地和高新技术企业集中地。

“四带”,即绵江平产业带,沿涪江上游和绵江快速通道、绵九高速公路布局,重点发展冶金机械、新能源、建材产业以及水电、矿产采掘和加工业;绵安北产业带,沿安昌江和绵安北快速通道布局,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无机盐化工、生物医药产业;绵三绵盐产业带,沿涪江下游和绵遂高速公路、成南巴高速公路布局,重点发展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机械制造、能源化工产业;绵梓产业带,沿仙海大道、108国道布局,重点发展新材料、包装产业。同时,在涪城金家林、新皂、磨家和游仙石马、小枧等地为两区留足发展空间,充分调动两区发展工业的积极性。

重点

倾力打造“2+4”优势产业

在“一核四带”的产业空间布局下,我市将倾力打造“2+4”重点优势产业,同时,积极培育军民融合特色产业。

“2+4”重点优势产业。“2”即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4”即食品及生物医药产业、冶金机械产业、材料及新能源产业、化工和环保产业。依托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以产业(产品)链整合发展为主线,将电子信息产业培育成千亿级产业,将食品、冶金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材料、化工产业培育成跨百亿级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以长虹、九洲、艾默生等为龙头,拓展延伸产业链,重点发展IT、通讯、信息家电、互联网和信息内容服务产业链,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成主导性产业、战略性产业。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依托华晨、中国重汽、富临、新华内燃机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重型汽车、乘用车、新能源汽车、发动机及关键零部件,形成以整车为龙头、以发动机自动变速箱等关键零部件产业链为配套的产业格局。

食品及生物医药产业。依托川渝中烟绵阳分厂、丰谷酒业、绵阳双汇、太极制药、好医生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名、优、特食品和生物制药、化学药和中药、生物医学等。

冶金机械产业。依托攀长钢、川矿集团等骨干企业,围绕特殊钢、钛材深加工、重大装备制造等重点发展特殊钢深加工产业链、重大装备制造产业链、电子电器机械产业链等。

材料及新能源产业。依托东材科技、拉法基双马、中联建材、九洲光电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高分子材料、磁性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材料及新型能源产业。

化工和环保产业。依托银河建化、绵阳美丰、利尔化学等骨干企业,以精细化工产品链、无机盐化工产品链、天然气化工产业等为重点,发展无机盐化工、天然气化工和精细化工,实现产业扩张。

军民融合特色产业。依托在绵国防科研院所,着力加快“三新城”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发展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核技术应用等一批潜在优势的新兴产业。

“《规划》将绵阳工业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为绵阳工业发展找准了道路,将为绵阳重整工业雄风起到巨大的推动效应。”市经委相关负责人说。

抢抓机遇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起始之年,还是绵阳科技城十年发展后的一个新起点。在这样一个转折点上,在高位求进的发展思路指引下,我市又该如何推进工业强市?胡稿

“要推进工业强市,必须认清当前形势,正确认识当前面临的问题,抓住有利于发展工业的机遇,沿着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在应对挑战中把握和用好机遇,在面对压力中获得新的动力,推动绵阳工业更上一层楼。”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说。

近3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都保持在30%以上。“十二五”期间,要继续保持这样的高速增迅档长,我市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震后重建后带来的发展机遇。通过震后重建,我市产业基础得到夯实,经济实力增强,对外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投资吸引力增强,对于加快推进我市发展是一个机遇。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带来的发展机遇。国家明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心不会动摇、政策不会改变、力度不会减弱。在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中,国家将以更加有力的政策、更多的资金以及项目支持西部发展,这对于西部是一个机遇,对于中国惟一的工业科技城、西部重要的工业重镇绵阳来说,更是一个绝佳的机遇。

科技城建设带来的机遇。科技城10年发展,绵阳实力显着增强。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国家、四川省仍将大力支持绵阳科技城建设,这对于我市加快探索自主创新、军民融合的新路子,把科技城真正建设成为推进绵阳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将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我市还面临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机遇、被列入成渝经济规划区带来的发展机遇等。

面对多重机遇,我市该如何抢抓机遇,推动工业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发展工业的思路,就是要迎接挑战,抓住机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绵阳工业发展。

新型工业化道路,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按照这一思路,我市将把“工业强市”作为主导战略、核心战略和根本战略,抢抓机遇,坚持“军民融合、优化结构、自主创新、集聚集约、承接转移”产业发展原则,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做强壮大“2+4”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网融合产业,建好“三新城”等,把绵阳建成全国新型工业化科技城和具有较强综合核心竞争力的西部工业强市。

多方给力

护航“十二五”发展

规划是纲要、是方向。要使规划变成现实,必须强化措施保障。为此,在制定《绵阳工业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我市制定了15套单项配套政策、14套实施办法(意见),涉及电力、水务、燃气、国土、金融机构、工商、税务、人力资源等数十个部门,涵盖了水电气要素配套、土地供给、政策支持、金融支持等若干方面。通过严格执行这些保障措施,力争走出一条适合绵阳科技城发展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加快项目建设,做大做强做优企业

加快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按照“签约项目尽快落地、落地项目尽快开工、开工项目尽快投产”的要求,切实加大富士康、中国重汽、富临新能源汽车等一批大项目的推进力度。到2015年,全市工业投入累计达到1000亿元以上。

加大工业招商力度。落实和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对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低排放、低能耗工业项目,依法优先保障用地,并给予一定财政扶持,力争全市每年引进开工市外亿元以上工业招商项目不少于15个。

大力实施“优势企业倍增计划”。支持长虹、九洲、攀长钢、新华等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加快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扶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积极支持各类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交叉持股、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做大做强。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00户以上,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200户以上。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争创名牌和参与技术标准制定,鼓励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研发,不断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加快园区建设,培育优秀人才队伍

大力实施“工业园区倍增计划”。推动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扩区,促进其规模、能力扩张发展和质量效益提升;鼓励企业按照工业规划布局向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分类集中,推动企业集聚发展;鼓励通过“飞地”方式异地落户到符合规划的工业园区和集中发展区。

加快构建特色产业园区。积极规划和建设“2+4”等专业化特色产业园区,每个县市区着力办好一个工业园区或工业集中发展区,突出抓好1—2个主导产业。加强园区承载能力建设,加快各类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造就优秀企业家队伍。通过选拔、组织优秀管理人才外出学习考察、多形式开展培训等方式,培养和造就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队伍。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不断优化企业家队伍结构。完善企业家激励机制,从经济、政治等方面给予激励。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要素保障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按照市级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拿出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中小企业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实施重大工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补助,市、县财政按本级政府经营性土地出让净收益不低于5%的比例以城市建设支出科目列支,专项用于引进重大工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类企业投资工业、支持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等。

强化工业用地保障。全市每年安排的工业用地指标不少于建设用地的50%,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工业用地指标不低于70%,重大工业项目优先列入年度用地计划;支持在园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多层标准厂房;鼓励城区工业企业搬迁进入园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建立工业用地“绿色通道”,对重大工业项目用地,实行“先期介入、预审协调、快速办理”。

强化金融支持。通过建立金融机构支持工业发展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上市融资、鼓励担保公司和创业投资公司为中小企业服务、开发融资新产品、加强银政企合作等,积极解决企业融资问题。

强化制度保障。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推进机制、明确部门职责、强化督查考核等,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和加快工业强市发展目标的实现。

-本版撰稿本报记者 舒小波 记者 刘林

阅读全文

与绵阳的工业用地多少钱一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清镇市奥迪汽车租赁在哪里 浏览:894
汽车玻璃氧化怎么清洗 浏览:96
白色新车奥迪多少钱 浏览:735
哪个平台可以租奥迪a4 浏览:457
微货汽车变速箱油需要多久更换 浏览:689
奔驰a180油耗怎么样 浏览:338
汽车连续行驶多久抛锚 浏览:136
汽车加92号和95号哪个省油 浏览:847
宝马事故救援服务有哪些 浏览:872
粽子进行工业化生产需要哪些设备 浏览:651
汽车新能源汽油怎么样 浏览:812
奔驰a6和v9哪个好 浏览:4
宝马车过限宽怎么办 浏览:263
奔驰c200s档怎么调 浏览:945
君越和宝马5系哪个长 浏览:241
奔驰大标为什么会容易断 浏览:330
古河工业园在莱西市哪个位置图 浏览:109
工业出让地被拆迁如何交税腾退 浏览:404
今日阳光电动汽车怎么样 浏览:112
宝马x6豪华领先尊享哪个配置高 浏览: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