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业生产 > 江门屿山南岗工业大约有多少人

江门屿山南岗工业大约有多少人

发布时间:2025-05-25 09:02:07

❶ 朝鲜族的民族概况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吉、辽三省。其余则散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成都、济南、西安、武汉等内地大中城市。其中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多数居民使用朝鲜语和朝鲜文。杂居地区的朝鲜族通用汉文。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朝鲜族人口数为1923842。

中国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3省的朝鲜人。他们定居下来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一个民族。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时发现,有一部分中国朝鲜族的祖先早在明末清初即已定居在东北境内。如辽宁省盖县朴家沟村姓朴的朝鲜族,在当地定居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从19世纪中叶开始,陆续有较多的朝鲜人从朝鲜半岛迁入,这是中国朝鲜族的主要来源。由于当时朝鲜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压迫,特别是1869年朝鲜北部遭受大灾椎,一些苦难的朝鲜农民越过鸭绿江和图们江来到中国,在两江沿岸一带开垦,同汉、满等族人民杂居共处。但此时迁入人数还不很多,大多数春来秋去,居住尚不稳定。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在朝鲜侵略的加剧,大批居民为寻找生路,不顾清政府禁令,纷纷徙入中国东北边疆地区定居下来,据统计,1870年在鸭绿江北岸一带已有28个朝鲜族聚居乡。清光绪七年(1881)延边地区朝鲜族已达1万多人。1883年在集安、临江、新宾等县的朝鲜族居民已有3.7万多人。同一时期,乌苏里江沿岸一带也移入为数不少的朝鲜族农户。

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对入境的朝鲜农民尚采取封禁政策。后来改行招民开垦政策.1881年在吉林设置荒务局,在南岗(珲春)、延吉、东沟等地设置招垦局,招募移民,凡应募移入者,均为中国臣民。1885年清政府将图们江北岸长约700里、宽约50里的地区划为朝鲜族农民专垦区,更便于朝鲜农民大批移入东北地区定居。

1910年日本帝国主义吞并朝鲜,不堪忍受帝国主义残酷压迫和剥削的朝鲜人民和部分爱国人士,更是大批移入中国东北各地,到1918年已达36万多人。

朝鲜族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06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入朝鲜聚居区以后,朝鲜族人民便开始了抗日活动,从自发的到有组织抗日活动层出不穷。1927年10月,在朝鲜地区开始建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朝、汉联合抗日游击队在各地建立起来。在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中朝鲜族占绝大多数,第一、七军中朝鲜族战士也约占半数。1938年秋,有8名汉族、朝鲜族女游击队员在强大敌人面前,射完最后一颗子弹,砸碎武器,纵身跳入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光荣牺牲,谱写了着名的“八女投江”的悲壮抗日诗篇。数以万计的朝鲜族战士在抗日战场上捐躯。在解放战争时期,仅延边参军的朝鲜族就达5万人。朝鲜战争爆发后,大批朝鲜族青壮年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与邻国同胞并肩战斗,为朝鲜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社会经济

朝鲜族聚居的地区,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是我国主要林区之一。在长白山下,朝鲜族人民开拓了这块富饶的疆土。朝鲜族在东北边疆开发荒地初期,粮食缺乏,以野果、野菜充饥;住的是极简陋的茅草屋;用的是木犁,没有耕畜便靠人力垦拓。到1881年在延边地区先后垦拓的土地达5300多公顷。1884年在朝鲜族专垦地区开垦的土地已达12000多公顷。长期以来,他们大多从事农业生产,部分人从事林、副业。19世纪70年代,他们在吉林省通化县大甸子等地,试种水稻获得成功,后相继在临江、怀仁、兴京、柳河、海龙等地和延边部分地区扩种。1906年朝鲜族农民在和龙县勇智乡大教洞开掘渠道,引水灌溉,使稻谷产量提高,从此延边地区的稻田面积逐年增加,成为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水稻产区。用此地水稻加工的米白而油性大,营养丰富,与京津的“小站稻”齐名于世。但少数持有特殊权势的满族、汉族“占山户”用各种手段强占农民用血汗开拓的大片土地,使农民变成自己的佃户或雇工。同时,在朝鲜族中也分化出极少数地主。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朝鲜族地区处在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并有了一些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租佃关系有“活租”和“定租”两种。“活租”租率达50%。此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超经济剥削。民国时,仅延边地区地方官府征收的税目就有30种以上。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朝鲜族地区先后解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1946年进行了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朝鲜族人民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民生活显着改善。

1952年9月3日成立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1958年成立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杂居在各地的朝鲜族也先后建立了几十个民族乡。

为了充分利用朝鲜族聚居区的地上地下资源,发展民族经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事业蓬勃发展起来。延边州已拥有钢铁、煤炭、电力、机械、有色金属、纺织、橡胶、化肥、造纸、印刷、食品、陶瓷、制药等工矿企业,工业体系初具规模,成为我国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基地之一。工业总产值逐年增加。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全面发展,延边是中国北方的水稻之乡,其品种优良,气候条件好,他们积极引进科学技术.使水稻连年增产。水果品种齐全,以闻名全国的苹果梨为大宗。烤烟产量也很可观,是我国的主要烤烟产区之一。人参、鹿茸也是该地区传统产品,久负盛名。延边自治州内有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县县通火车。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延边在对外开放方面得地势之利。珲春经济特区已经国务院批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经济增长具有强劲之势。

文化艺术

朝鲜族人民具有悠久而优美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尤其是能歌善舞,节日或劳动之余,都喜欢用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家庭中遇有喜事,便高歌欢舞,形成有趣的“家庭歌舞晚会”。伽椰琴弹唱、顶水舞、扇子舞、长鼓舞、农乐舞等都是受人喜爱的传统歌舞节目。朝鲜族舞蹈优美典雅,其舞姿或柔婉袅娜,如仙鹤展翅,如柳枝拂水;或刚劲跌岩,活泼潇洒,反映了明朗激昂与细腻委婉、含蓄深沉的民族性格。朝鲜族歌曲具有旋律流畅、婉转、明朗的特点。着名的歌曲有大合唱《长白之歌》、独唱《闺女之歌》等,着名的民歌有《桔梗谣》、《阿里朗》、《诺多尔江边》等,人人会唱。

朝鲜族的体育活动也有特点。摔跤是他们的古老的体育和娱乐活动。踢足球更是男子普遍爱好的体育活动,从乡到村一般都有自己的足球队,一般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即组织踢足球。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些女子足球队。每逢节、假日,常举办以足球为中心的多种体育比赛。由于足球运动普及,延边已成为全国闻名的“足球之乡”。荡秋千和跳板是妇女最喜爱的娱乐和体育活动。

朝鲜族人民特别重视教育,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兴办了不少学校。有“宁肯啃树皮,也要让儿女上学”的好传统。解放后,各地纷纷建立“家长会”、“董事会”等民间办学组织,自筹资金、材料,办起了几百所中小学。早在1949年在延吉就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少数民族综合大学——延边大学。后来陆续创办了延边医学院、延边农学院、延边教育学校等高等院校和延边艺术学校等十几所中等专业学校和1000多所中小学校。各级教育网已经形成。各类院校已造就出的一代代朝鲜族的高、中级知识分子,遍布中央、省和朝鲜族地区的各条战线。在延边地区还建立了各种成人教育学校。农业、林业、文、史、教育等各种科研团体,为延边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朝鲜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按照传统习惯,近亲、同宗、同姓不婚。“男主外,女主内”是一种普遍习俗。父子关系是一切人伦关系的基础。讲求父慈子孝,长子赡养父母。社会上老人受到尊重,人们非常鄙弃不孝不敬的人和行为。多数地区居民实行土葬,散居在城镇的则实行火葬。

朝鲜族比较喜爱素白服装。妇女服装为短衣长裙,叫“则高利”和“契玛”。男子服装为短上衣,外加坎肩,裤腿宽大。外出时多穿斜襟以布带打结的长袍,现在改穿制服或西服。

朝鲜族的主要食粮一般是大米、小米,京渍(即辣泡菜)是不可缺少的菜。喜爱吃打糕、冷面、大酱汤、辣椒和狗肉。现在不少人学习汉族烹饪技术。

朝鲜族的村落,多位于山坡下的平地上。村内房屋的建筑面向东南、南和西南。有瓦房与草房,房墙外多刷白色。房内一般分寝室、客室、厨房和仓库等。室内有平炕,进屋脱鞋,席炕而坐。近年来家庭中的陈设日渐讲究。朝鲜族人民非常讲究礼节,注重卫生,尤忌随地吐痰。房子、餐具、衣被等都很整洁。

朝鲜族的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清明上坟添土,中秋除草,并进行祭祀,以示对故人的哀思。此外还有3个家庭节日,即:婴儿诞生一周年,“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后两个喜庆日,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寿、祝福。

朝鲜族信仰宗教的人较少。信教者有的信佛教,有的信基督教或天主教。佛教在朝鲜族中有悠久的历史,佛教的某些礼仪和习俗早已渗透于朝鲜族人民生活之中,成为民族风俗。但是,现在佛教在朝鲜族中影响不多。近年来,因为受到韩国的影响,在我国朝鲜族中,信仰基督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朝鲜族没有全民性的统一宗教。

❷ 石楼镇的行政区划

石楼一村
即原石楼中街(旧称中约)、西街(旧称西约)。原石楼村属“住民耕沙” (所谓“住民耕沙”,指聚居在缓坡或平原较高的土墩上,以围垦开发沙坦成田为耕作用)的古村,全村共有13个坊,曾拥有祖尝田3万多亩。在1957年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时将中街(4个坊)、西街(3个坊)划为石楼一社,东街(旧称东约,有6个坊)为石楼二社,后改为两个村,另设一个居民委员会。有6个村民小组,430户,1433人;耕地26亩。主要姓氏:陈。
石楼二村
即原石楼东街,后为石楼二村。有4个村民小组,277户,941人;耕地已全部征用开发。主要姓氏:陈。
赤岗村
开村时称赤岗。据《石楼陈氏族谱》载,石楼始祖陈敏行的第六代孙分居赤岗,大约在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因依山而建,而荒无植株,故名“赤岗”;又因山与岗同义,曾又名赤山。全村有13个坊,1960年划分为赤一、赤二、裕丰3个大队。赤岗(原赤一)现有7个村民小组,483户,1604人;耕地110亩。主要姓氏:陈。
赤山东村
据《戴氏族谱》载,其先祖由安徽避战乱到南雄后迁至广州隐居。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第三世祖由广州迁入赤山。1960年从赤山划出为赤二大队,80年代改称赤山东村。7个有村民小组,433户,1539人;耕地955亩。主要姓氏:戴。
大岭村
原名菩山村,因村依菩山,故名。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建墟时改名为大岭。有中约、西约、上村、龙漖(荔枝岗)4个自然村。大岭许姓,原籍浙江绍兴;大岭陈姓原籍江西。两姓均由南雄珠玑巷避乱,先后于南宋高宗年间(1127--1162年)到大岭建村。龙漖庄氏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自东莞福永迁入。大岭村曾是抗日游击区。有大魁阁塔、龙津桥、“贞寿之门”石牌坊等多处文物,2002年被评为“广州市历史文物保护村”。现有9个村民小组,701户,2364人;耕地877亩。主要姓氏有:许、陈、庄。
岳溪村
岳溪是澳门特首何厚铧的故乡。有东成、塘头、大社、永胜、西约、应塘等6坊。该地原为莲花山西面4公里小海湾中孤岛(白沙湖),冲积成陆后,背靠西岗,朝东建村。其中一村名“岳头”,因地处山溪上游而得名;一村名“岳潭”,因背靠山岗(美称“岳”),旁有山水冲涮成潭而得名。清代,两村合并为“岳溪”村。据传应塘坊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建村。原东成坊、永胜坊、大社坊是明九屯就地遣散落户的军籍。现有5个村民小组,354户,1311人;耕地149亩。姓氏有20个,主要是:梁、何、杨、林、孟、邓、郭。
官桥村
有东、南、中、西、北5个约。明嘉靖九年(1530年)有九屯官兵在此驻扎,至清雍正三年(1725年)遣散务农,逐渐繁衍成村。某知县在村外500米处修建一桥,便利村民往来,故称此桥为官桥,村也从此得名。40年代初,该村北约被强盗烧毁,后来重建,习称“新村”。现有 个村民小组, 户, 人;耕地 亩。主要姓氏有:黄、袁、梁、陈、周、张、简、伍、韩。
茭塘西村
有钟秀、墟心、聚秀等3坊。1960年由原茭塘村划分出来。相传宋代曾姓建村。据《黄氏族谱》载:黄姓由南雄珠玑巷迁来番禺明经,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再由明经(细墟)深巷迁来茭塘定居。村旁有许多水塘,盛产野生植物茭草,遂得名“茭塘”。有12个村民小组,470户,1613人;耕地440亩。主要姓氏有:曾、黄。
茭塘东村
有沙边、村心、弯口、大元等4坊。1960年由原茭塘村划分出来。1956年1月,广州白云山下黄牛窿村地处磨刀坑水库蓄洪区,林、赖、朱、陈、郑、范等姓居民100多人,移居茭塘。有村民小组11个,505户,1829人;耕地50亩。主要姓氏有:黄。
胜洲村
据传最早建村的是叶姓。又据现存王氏墓碑考证,元至大元年(1308年),从沙头榄塘迁来,据传说,陈氏三世祖由大岭村移居胜洲。当时村是沙洲,四面河涌,象个孤岛,外人称之为“独州”。村人嫌“独”与“毒’’谐音不雅,遂命名“胜洲”。现有 个村民小组, 户, 人;耕地 亩。姓氏主要有:卢、罗、朱、叶、陈、王、李。
裕丰村
由高低两围构成。传说在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围海成田。民国29年(1940年)石碁胡姓业主拍围后,以“富裕丰收”之意取名“裕丰围”。建国初成立农会时仍隶属赤山村,称南农会。成立公社时,称裕丰农场。1960年称裕丰大队(村)。现有6个村民小组,322户,1111人;耕地653亩。村民有多种姓氏。
南派村
有大板路、翘仕、横分、二围、三围、四围6个围。据传清代康熙末年(1722年)筑围筑围。建国初才由6个围组成为“南排沙”。成立农会时,村民决定改为南派。有33个村民小组,645户,2714人;耕地2474亩。村民有多种姓氏。
清流村
有沙尾、清流、三德、裕丰、天六、东成、观龙、东滘8个围。据传,清干隆年间(1736--1795年)筑围成田,称为“清流沙”。建国初期成立农会时定名为清流。有22个村民小组,1294户,4794人;耕地5644亩。村民有多种姓氏。
沙北村
石楼镇东面的海鸥岛,在莲花山水道与狮子洋之间。总面积33.6平方公里,是番禺最大的岛屿。明朝初年开始淤出后,逐步筑围开发,至上世纪50年代连成一片。现有沙北、海心、沙南、江鸥四个行政村。全岛皆为冲积平原,土壤肥沃,为番禺重要的粮蔗产区。村民多从外地迁来,姓氏复杂。
沙北村有石沙涌(沙头)、勾镰(勾东、勾西)、集兴(东、西)、同乐、地玄(景会)、鬼斗、牛寮7个围。开发较早是沙头,于明万历年间(1673--1619年)筑围垦殖。当时只称大沙。建国初期成立农会时定名为“沙北”。有33个村民小组,1743户,7097人;耕地5638亩。村民有多种姓氏。
沙南村
有大沙滘(含东围、西围、四隆)、二围、三围、五登、两盛、沙尾等6个围。据传,清朝雍正年间(1723--1735年)筑围,原属狮子洋中沙洲,称大沙。建国初成立农会时定名沙南。有17个村民小组,769户,3110人;耕地3429亩。村民有多种姓氏。
海心村
有深沙、沙头(瑞成)、合兴、万传(北围)、南围5个围。相传明代万历元年(1573年)南北围筑围。建国初期成立农会时定名为海心。有34个村民小组,1327户,5188人;耕地4707亩。村民有多种姓氏。
江鸥村
有江兴、上涌、下涌、江鸥尾等4个围。建村于清咸丰中期(1851年)。原是狮子洋中的沙洲,每天有成群的海鸥飞翔觅食栖息,筑围时,则以此景命名。建国初期成立农会时定名为江鸥。有20个村民小组,829户,3354人;耕地2865亩。村民有多种姓氏。
联围村
原为环绕莲花山东南面冲积层上大小不一的“围田”。建国前,无村政机构。建国后始建立村政府,名为联围。“公社化”时为石楼公社联围大队。1986年划属莲花山区。1987年为联围村。有12个村民小组,670户,2464人;水田3170亩,鱼塘78亩。村民有多种姓氏。
群星村
前身是原属七区的墩头基、南岗头两地(今均属广州天河区)渔民迁来莲花山时组建的群星渔业合作社。“公社化”时改称群星大队。1961年体制下放,分为群一、群二、群三3个大队。1963年4月仍复合并为群星大队。1965年7月,由七沙(今属化龙复苏)渔民组建的七星大队并入。1987年10月为群星村。有273户,3487人;渔船431艘(其中深海拖12艘),总吨位5223吨,总马力18865匹。村民有多种姓氏。
卫星村
前身是石楼海心渔民迁来莲花山时组建的卫星渔业合作社。“公社化”时为卫星大队。1963年4月,与江南沙渔民组建的红星大队合并,仍称卫星大队。1987年10月为卫星村。有320户,1162人;渔船12艘(其中深海拖6艘),总吨位1897吨,总马力7793匹。村民有多种姓氏。
明星村
前身是市桥第一、第二两社渔民迁来莲花山时组建的明星渔业合作社。“公社化”时为明星大队。1963年4月,与大石南浦渔民组建的银星大队合并,仍称明星大队。1987年10月为明星村。有300户,1360人;渔船194艘(其中深海拖2艘),总吨位1188吨,总马力3615。村民有多种姓氏。
东星村
前身是新造深井(今属广州市黄埔区)渔民迁来莲花山时组建的东星渔业合作社。“公社化”时为东星大队。1987年10月为东星村。有257户,1386人;渔船17艘,总吨位1672吨,总马力5802匹。村民有多种姓氏。
林场
1964年,开平县大沙公社兴建水库,库区内的富食村民200多人迁来莲花山建立林场,从事林业生产。建立旅游区后,转以工、副业或个体工商业为主。现有101户,383人。主要姓氏:梁。
石楼居民委员会
1956年成立,有3133户,7585人。其中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占多数。

阅读全文

与江门屿山南岗工业大约有多少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力帆汽车是什么发动机 浏览:554
如何确定汽车有没有发电机 浏览:58
奔驰s级后排脚托怎么调节 浏览:266
工业风的产品有哪些 浏览:731
奔驰c大改得花多少钱 浏览:214
北京哪里处理奥迪 浏览:612
投资工业厂房需要注意什么 浏览:25
购买宝马x3首付多少钱 浏览:274
东北汽车多久起动一次车 浏览:333
奥迪q7灯厂哪个好 浏览:637
希腊为什么没有工业革命发源地 浏览:779
宝马小旋钮是什么系统 浏览:989
岳阳长途汽车客运站在哪里 浏览:773
工业拷边机跳针什么原因 浏览:856
奔驰e前悬挂是什么意思 浏览:85
什么是工业化发展 浏览:618
宝马和x3哪个值得买 浏览:659
东莞工业静音室什么价格 浏览:1001
汽车cd怎么接低音炮 浏览:468
南岗工业锅炉回收多少钱 浏览: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