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舟山市普陀区东港具体情况
舟山市普陀区东港是新区城市。
一、城市空间扩展的需求与约束
1、区域整合发展的需求
当前,城市与区域的关系日益密切,城市空间的扩展不仅与城市自身的发展状况关系密切,而且与城市所依托的区域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市级层面来看,舟山市作为长三角地区的港口城市,在长三角快速发展推动下,舟山市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舟山大陆连岛工程、杭州湾大桥、东海大桥等大型工程的建设,不仅沟通了舟山陆路交通联系,实现了舟山的“半岛梦”,也拉近了舟山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尤其是与宁波、上海之间的联系,对外交通条件大大改善,为普陀区发挥自我优势,发展旅游,融入长三角,带来了新的机遇。舟山市城市空间“北生产、南生活、东旅游、中绿心”发展战略对未来城市空间布局将产生较大影响,舟山市“以港兴市、以景优城,打造海上花园城市”的总体发展战略,将成为东港发展的指南。
从区级层面来看,普陀区的城市空间新格局的形成,鲁家峙岛和城北居住片区开发,使城市打破原规划确定的“沿海带状”发展城市格局;以浦西工业园区为核心的工业园区开发和沈家门“退二进三”及鲁家峙岛的旅游服务开发,使城市工业产业布局向西转移,同时,旅游服务基地布置由集中走向相对分散。东港片区作为普陀城区建设用地拓展的重要地段,其用地的完整性和可塑性强,具有打造普陀新的滨海城市中心的潜力。
从东港片区层面来看,随着普陀区东港围垦一期城市建设区的完善和围垦二期行政中心、商务中心的建成,为东港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 城市空间扩展的要求
空间是城市发展的载体,大多数城市的经济活动最终都将反映到城市的用地空间上。就目前处于开发中期阶段的东港新区而言,城市空间经历着稳步扩展的时期,并有向外延伸的需求和趋势。
⑴空间发展的总体需求
根据《东港片分区规划》,规划范围总用地11.7平方公里,其中东港城区用地6.8平方公里。
东港片区现状建设包括山坡和沿山地带七个村庄和东港城区围垦一期建成区,建设用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东港新区建设一期建设用地范围为纬五路至纬九路之间区段,以及山坡地和塘头的部分区块,规划总面积为1.83平方公里 。二期工程已基本形成部分建成区,包括道路网络、生活居住、行政办公、商业、文化娱乐、体育、医疗、教育等设施;远期规划建设主要包括规划二期建设用地及三期建设用地,二期建设用地范围为纬九路至纬十二路之间区段,以及山坡地和塘头的其他区块,总面积为2.07平方公里;三期建设用地范围为纬十二路至纬十五路之间区段,总面积为1.25平方公里。
⑵ 居住用地的空间需求
依据《舟山市普陀区东港片分区规划》(2005-2020年),本规划片区规划总人口约12万人,其中,东港城区约10万人,山坡地带约0.8万人,塘头地区约为1.2万人。至2010年,现状总人口5.5万人,跟规划近期人口相一致。
居住用地成为东港城区居住功能的重要载体。远期,东港居住用地总面积为323.43万平方米,居住用地占东港城区城市建设用地的52.02%,其中,有商住综合用地25.39万平方米。
⑶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空间需求
规划公共设施按照城市和组团两级进行布置,概括为“一个城市中心、五个组团中心”的结构。一个中心指位于二期南部集行政办公、文化娱乐、商业金融、旅游服务为一体的中心区。五个组团中心指位于五个居住组团内配套公共设施。公共设施主要布置在商务中心周边区块内,主要布置商业、游乐、旅游、宾馆服务等设施,围绕中心绿地形成综合性商务区。在北部莲花山附近形成次级的商业中心,布置商业、游乐等设施,服务东港北部城区。组团中心内布置一定面积的菜市场、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医院等居住小区级公共设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
东港新区商务中心位于中心区东部,滨海地带,是普陀区的行政中心和商业中心,其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包括行政办公、行政商业混合、商业金融、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用地,用地面积48.76公顷;二期中片的公共服务设施承担完善东港新区城市功能的作用,包括有中学、小学、医院、体育场、长途汽车站、垃圾中转站、公交车场、停车场和农贸市场等,用地面积为12.52公顷。
⑷ 山坡地带建设用地的空间需求
山坡地带虽然在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以外,是城市的边缘地带。应统一分析,整体发展;充分尊重它的自然地形和环境特质,尽量创造与自然沟通的“显山露水”的城市环境景观;同时,规划设计旨在创造适合于居民生活、工作的宜人环境。现东港山坡地带内可以较好利用土地约为138.85万平方米,现状已利用土地约为44.1万平方米。
规划应充分考虑目前规划范围内发展的条件和制约,同时,最大可能地保留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并运用规划手段,从路网结构、用地布局、资源、生态保护等方面保证未来发展的多种需要,规划确定山坡地带用地规模为217.34万平方米,其中规划居住用地共为76.42万平方米,占山坡地带建设总用地的55.81%。 规划一类居住用地为54.86万平方米,规划二类居住用地为21万平方米;规划城市公共设施用地为12.1万平方米。占山坡地带建设总用地的8.84%;规划绿地面积为20.11万平方米,占山坡地带城市建设总用地的14.69%。
3、自然地理环境的约束和突破口
舟山海岛的自然地形极大制约了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地块由西北向东南受自然条件限制,呈带状形态,存在基础设施使用效率较低的缺陷。用地的供给不仅受到地形条件的限制,还受到气象条件的限制,常年大风和风暴潮,对本地区利用岸线布置天然船舶停靠港口和码头将产生不利影响;岸线方向约为南偏西20度,最佳建筑朝向为南北向,因此,区内建筑最佳朝向临海不面海;增加滨海建筑景观组织和发展海景住区的技术难度;水色混浊、泥沙浓度大,与其它岛屿岸线相比,对开展海上游乐不具有优势,具有围垦发展南北朝向为主的居住组团的条件。
普陀区土地资源紧缺,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东港城区围垦造地对于受自然条件制约很大的普陀城区而言,开发滩涂资源建设城市,将突破土地政策制约,缓解空间不足和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为城市发展提供发展空间。东港城区围垦后,沿海可形成沿堤深水岸线,具有依山亲水优势条件,为多元化发展滨海特色城市创造了条件。
因此,如何整合和优化城区资源,合理、有效地使用东港新区有限的空间资源,满足新区建设要求的同时积极利用和创造周边的宜建设用地,构成了确定空间布局战略的基本出发点。
二、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1、发展思路
⑴满足新功能
充分考虑东港片区发展的环境条件,挖掘和充分利用山体、滨海等核心空间资源及滨临海天佛国——普陀山的旅游资源,以发展旅游业和建设普陀区行政、商业、文体,医疗、教育、居住等综合服务中心为主导,把东港片区开发建设与普陀城区功能拓展相结合,构建具有国际水准、富有活力的滨海新城区。
⑵延承弹性化布局
遵循“有利于城市长远发展”的原则,采用“组团式”的空间模式,形成弹性的土地利用布局与有机的成长模式,适应东港分期围垦开发的建设特点,满足需求,顺应市场。注重东港区各期开发的连续性,使城市有机生长。
⑶遵循生态原则
规划因循自然、生态优先。东港片区西边临山,冲沟发育;东边滨海,与普陀山风景区隔山相望,景观视线良好。规划在整理水系、绿地布局和土地开发上贯彻以生态为本的指导思想和布局原则。
⑷塑造个性化城市景观
规划充分利用滨海资源,运用城市设计布局手法,创建多层次丰富的城市景观。通过中心区广场、中央公园布局、创造更多的临海面,增加城市土地空间较高景观价值的展开面,提升土地价值;通过规划布局“楔”形绿地,加强“海、城、山”的景观联系,形成景观廊道;规划将艺术品位较高的公共建筑沿滨海布局,以有利于展示城市建筑艺术,丰富海岸景观;在山城之间保留围垦前的山海自然界面,构筑公共绿色空间,保护生态,提供绿色开场空间,满足功能要求。
2、空间结构
“一心、两轴、三区、多组团”。“一心”指位于东港城区的公共设施中心;“两轴”指位于经一路和经二路两条城市发展轴;“三区”指规划区内三个规划建设区,包括东港城区、山坡地带规划建设区和塘头规划建设区;“多组团”指“三区”内多个功能组团,其中东港城区5个、山坡地带3个、塘头1个。
功能定位及空间发展模式
东港新区作为集行政、文化、体育中心、商业次中心和旅游服务基地为一体的,具有现代化、生态化及海岛特色的多功能的滨海新城区,采用“组团式”的空间结构模式,继续发挥中心城区和海滨新区的辐射作用,缓解老城区居住和交通矛盾,有效吸引外来居民;加快推进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有序开展土地出让和区域建设;突出现代海滨城市景观元素,打造城市新区核心区域精品形象,创造宜居城市环境;重点规划和建设景观内湖核心商务区,做好山坡地带详细规划和原住民异地安置等前期工作,基本形成舟山市重要的旅游服务基地和商业核心区之一的城市功能。
3、道路系统
329国道从城区中部穿过,东至朱家尖岛,西至环岛公路;城区南部有二条道路与沈家门相接;北部有塘螺公路与本岛北部工业区相连。
随着东港城区的北拓,东港城区的中北部需要增加二个出口,一个为自塘头至北部围垦工业区的道路,并在塘头村北侧预留穿山隧道与环岛公路相连;另一个为海莲路与环岛公路的连接线。
建设朱家尖大桥复线,加强通过环岛公路与东港城区北部与舟山本岛北部围垦区及其他城市组团的交通联系。
在塘头,塘螺公路在规划片区内南部路段道路红线为18米,在中部、北部路段道路红线为12米、10米。
东港城区与“海天佛国”的普陀山及其它旅游景区之间的海上游船航线:在中心区边缘布置游船码头、在麒麟山南侧,布置渔港码头。
规划范围的西边界海莲路是重要的交通性干道,其他两条南北向主干道经二路与经三路分别具有生活性和景观性的功能;与纬十一路相接的环岛公路连接线是东港片区重要的对外交通道路;东西向的纬十路、纬十一路、纬十二路和纬十三路分别是重要的东西联系道路。
三、空间战略支撑
1、加快城市支柱产业发展
随着东港建设规模的扩大,区商务中心、文化中心、商业设施建设,与周边地区的统筹发展将成为普陀区具有活力的城区。本规划将利用海岸线优势及普陀山、朱家尖风景区相距最近的区位特点,通过发展多种形式交通联系,东港作为旅游服务地区,应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以房产、旅游、商业服务业为支柱产业。
旅游业为普陀区最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按照“确立大旅游观念,整合资源优势,完善旅游格局,优化旅游线路,提升普陀旅游品味”的思路。未来旅游人数、旅游品位将有较大提升。要求地区旅游交通设施、服务设施等相应设施数量、质量提高。
大量的人口聚集和迁入,老城区居住压力大,居住人口急剧向东港城区蔓延。高品质的居住小区建设是当前最热门的追求,房地产开发将成为新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为将来形成一定氛围的商业服务业奠定了基础。
2、开发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社会生活的场所,是城市实质环境的精华、多元文化的载体和独特魅力的源泉。公共空间建设的整体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大众的满意度,因此,城市决策者、建设者和使用者无不对其给予特别关注。
各类公共空间承载着诸如交通、交往、休憩、散步、观赏、健身、娱乐、餐饮、展示、教化、节庆等多种功能。东港新区建设大剧院、体育馆、公园、市民广场、青少年活动中心、内湖商业圈等城市公共空间,以及建设步行商业街、步行文化街、步行休闲街,并在步行街区中设置完善的服务设施;配置足量的社会公共停车场,将整个新区的公共空间紧密串联在一起,充分体现和发挥其开放性、融合性和交流性,提升东港新区的生活品质;并考虑街区、社区活动,适当开发或保留一片布局紧凑的小尺度、多功能的商住混合的步行社区,使人群和活动相对集中,并保持较大的密度,必定会积攒人气,充满活力。
3、塑造特色滨海魅力城市
东港城区依山面海,围垦后沿海可形成沿堤深水岸线,具有依山亲水优势条件,为多元化发展滨海特色城市创造了条件,在城市建设当中应注重形象与空间塑造,创造独具特色魅力的滨海城市,使其成为独具海岛风情及滨海魅力的城市名片。
东港片区的城市环境是城市中较为特殊的部分,是体现具有海洋气质的城市特色和展示城市风貌的场所。其环境开发建设应加强对于空间和景观的研究,以形成富有特色的环境和优美的城市形象。
东港新区在引入商业、文化、科技、体育健身活动等内容的同时,统筹整体城市风貌,创造特色鲜明、富有生机的城市景观;注重景观节点、滨海岸线、山体景观和标志性建筑的处理,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标志性”景观;通过空间组织,形成引人入胜的公共活动场地,通过规划的绿化走廊、步行系统、公共活动走廊等多种路径向外辐射,与外围各景点、功能区形成整体,从整体上提高城市品质和内部的联系。
㈡ 舟山环境污染状况
监测结果表明:
☆2005年我市海洋环境监测结果表明:近岸海域中严重污染海域面积为4131平方公里,中度污染海域面积为2396平方公里,舟山海域海洋环境质量总体与去年相近,但严重污染海域面积有所下降。海水中主要超标因子是营养盐类,部分测站石油类略有超标。
☆2005年舟山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质量良好,除重金属铜在部分测站略有超标外,其余指标均符合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2005年舟山市部分沿海地区经济贝类的卫生质量状况尚可;抽样检测的经济贝类(贻贝、缢蛏、泥蚶、牡蛎等)中,除重金属铅、镉和滴滴涕(DDTs)略有残留外,其余指标均符合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赤潮灾害频繁发生。2005年共发生赤潮11起,累计面积超过10000平方公里。
随着舟山市经济的发展,近岸和近海海域环境质量状况不容乐观,各类污染物的排海量在近期内亦不会出现明显的减少。因此,需加强对舟山市所辖海域海洋环境监测和整治力度,为各级政府部门制定海洋环境管理政策、确定海洋环境管理目标、减轻海洋灾害和调整经济结构服务。同时,也希望我市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继续密切关注舟山市的海洋环境状况,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保护海洋环境,确保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样性和完整性,保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舟山市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及趋势
2.1 入海污染
大江大河污染
2005年,舟山海域附近的长江、钱塘江和甬江等主要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依然保持较高水平,主要污染物入海量约为617万吨,其中COD 591万吨,约占总量的95.8%;营养盐19万吨,约占总量的3.1%;石油类3.9万吨。
陆源入海污染
据统计年鉴,2004年我市废水排放总量为2018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038万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0.47万吨。
海源入海污染
2005年我市海水养殖面积为9397公顷,比上年减少10.5%,海水养殖产量11.54万吨,同比减少8.6%。随着我市近岸海域海水养殖面积减少及推进无公害生产,养殖自身所产生的污染物呈减少趋势。
海上流动污染源包括商、货、渔船排污等,主要污染物类型是废油、废气、压舱水、生活垃圾和污水等。据初步统计,至2005年底,我市海洋机动渔船已达到 9103艘,总功率136.99万千瓦,渔业劳动力达99956人。
2.2 海水环境质量
2005年我市海洋环境监测结果表明:舟山海域海洋环境质量总体与去年相近,但严重污染海域面积有所下降;海水中营养盐超标严重、石油类有不同程度的超标,其余各项监测指标均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舟山海域严重污染海域面积为4131平方公里,中度污染海域面积为2396平方公里,轻度污染海域面积为2167平方公里,较清洁海域面积为2713平方公里,清洁海域面积为9423平方公里。
无机氮
舟山海域中,无机氮平均含量超四类海水水质标准,超标倍数为1.77。嵊泗列岛附近海域、岱山、衢山岛附近海域及舟山本岛附近海域均为严重污染海域,其平均含量分别超四类海水水质标准2.27倍、0.47倍和0.33倍。与上年相比,嵊泗列岛附近海域无机氮含量有所增大,岱山、衢山岛附近海域及舟山本岛附近海域无机氮含量有所减少,数据显示,长江排污呈增加趋势。
活性磷酸盐
舟山海域活性磷酸盐平均含量,除舟山本岛附近海域为轻度、中度污染海域外,其它海域均为较清洁海域。嵊泗列岛附近海域、岱山、衢山岛附近海域及舟山本岛附近海域活性磷酸盐的平均标准指数分别为1.40、1.70和2.13,与上年相比,磷酸盐污染程度有所减小)。
石油类
舟山海域石油类平均含量与去年相比有所升高,属轻度污染海域。其平均含量基本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但舟山本岛附近海域石油类略有超标,超标倍数为1.94。数据显示,舟山海域油类污染随着舟山本岛及附近岛屿新建、扩建油库、油码头,油品进出、储运量增加而加重。
2.3 海洋沉积物质量
2005年舟山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质量良好,石油类、硫化物、有机碳、汞、镉、铅、砷、666、滴滴涕(DDTs)等指标均符合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重金属铜在部分测站略有超标。
重金属铜在部分测站出现超标,最大标准指数1.28,超标率75%。
2.4 海洋生物质量
2005年对舟山市沿岸经济贝类(贻贝、缢蛏、泥蚶、牡蛎等)进行抽样检测的结果表明:舟山市经济贝类体内重金属铅超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镉和DDTs略有残留,其它指标均符合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与04年相比,生物质量有所好转(表3)。
表3 不同年份舟山市经济贝类体内主要超标因子
调查年份 主要超标因子
2002年 无
2003年 DDT
2004年 石油烃、重金属铅、砷、DDT
2005年 重金属铅、镉、DDTs
铅 嵊泗的泗礁和嵊山、岱山高亭和东沙以及普陀的六横等地区经济贝类体内重金属铅含量均超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标准指数均在2.6~6.9之间。
镉 重金属镉的含量在泗礁、嵊山、高亭、六横等地区经济贝类体内略有超标,标准指数在1.91~6.85之间;在其它地区均符合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滴滴涕(DDTs) DDTs在泗礁、嵊山、东沙、六横等海域出现超标,标准指数均在1.17~2.40之间。
3. 海洋灾害与海洋污损事件
3.1 赤潮灾害
2005年,东海赤潮灾害严重,舟山也是重灾区之一。舟山海域全年共发生赤潮11次,累计面积超过10000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近一倍,为近5年之最;同时出现了新的优势种(如米氏凯伦藻、圆海链藻等);5~6月份是舟山海域赤潮多发期(见表4)。
本年度赤潮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antatum)、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等,赤潮发生区域未出现养殖生物异常现象,对中街山、嵊山、朱家尖、桃花岛等赤潮发生区域及附近海域的鱼类、贝类生物进行贝毒检测,全部生物样品均未检出赤潮毒素。
表4 2005年舟山海域较大面积赤潮一览表
序号 发生时间 地点 经纬度 面积(km2) 赤潮生物
1 6.1 在嵊山岛西南至
大长涂山以东附近海域 122°40.1′E,
30°28.0′N~
122°34.4′E,
30°07.3′N 约4000km2 长崎裸甲藻
具齿原甲藻
2 6.2-6.3 中街山列岛至
长江口外附近海域 122°37.6′E,
30°05.5′N~
122°44.9′E,
31°29.9′N 约6000km2
(跨省) 长崎裸甲藻
具齿原甲藻
中肋骨条藻
聚生角毛藻
3 6.4 长江口外附近海域 122°15.0′E,
31°00.9′N 约1000km2
(跨省) 中肋骨条藻
聚生角刺藻
4 6.5 花鸟山北部至
长江口外附近海域 122°44.9′E,
31°00.5′N~
122°45.0′E,
31°30.0′N 约2700km2
(跨省) 中肋骨条藻
聚生角刺藻
长崎裸甲藻
具齿原甲藻
5 6.16 大戢山、嵊泗马迹山、嵊山、花鸟山、浪岗列岛、虾峙门和桃花岛及121°12′E,30°29′N、122°14′E,30°37′N、122°31′E,29°59′N等海域 10km2~330km2 圆海链藻
中肋骨条藻
具齿原甲藻
3.2 风暴潮
本年度舟山沿海主要有3次风暴潮过程,分别受台风“麦莎”(0509号)、“彩蝶”(0514号)和“卡努”(0515号)影响所致。其中,台风“麦莎”于8月5日在浙江台州玉环登陆,台风“卡努”于9月11日在浙江台州椒江登陆,台风“彩蝶”在外海转向。3个台风均给舟山沿海带来了较大的潮位增水,由于台风“麦莎”和“彩蝶”影响时适逢天文大潮,舟山海洋站(沈家门)、岱山海洋站均出现了超过当地警戒水位的高潮位,而台风“卡努”适逢天文小潮,虽然影响很大,但未出现超过警戒水位的高潮位。
全年极值高潮位出现情况:舟山海洋站极值高潮位为276cm(85黄海基面,下同),出现在9月5日;岱山海洋站极值高潮位为242cm,出现在9月5日;二站极值高潮位均出现在台风“彩蝶”影响期间。
3.3 灾害性海浪
2005年,舟山沿海及邻近海域出现4米以上巨浪日数为21天,与常年相比明显偏多,其中受台风影响为10天,受冷空气影响为8天,受两者共同作用影响的为3天。
3.4 海洋污损事件
2月25日,“宁大1号”船在浙江省舟山五奎山锚地与锚泊的“运鸿7号”船碰撞,货舱破损,溢油约0.5吨。
9月23日,“华杰6号”轮船在浙江省舟山马峙锚地海域,从透气管中溢出125公斤燃油。
4. 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
4.1 海水养殖区环境状况
嵊泗海水增养殖区
2005年4~9月,对嵊泗海水增养殖区(嵊泗绿华岛)共布设7个监测站位,开展了6个航次的监测。
监测结果表明:养殖区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是主要超标因子,最大标准指数为3.20(按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计算),pH、DO、COD、粪大肠菌群单因子均未对养殖区水体产生沾污;沉积物中,监测海域的硫化物、有机质、粪大肠菌群、总汞、铅、砷、镉的含量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生物体总汞、镉、铅、砷、铜、石油烃指标均符合海洋生物质量一类标准;粪大肠菌群的含量超标(≤3个/克)较多(为15~18个/克);滴滴涕、多氯联苯、麻痹性贝毒及腹泻性贝毒的含量均未检出。
丁嘴门增养殖区
2005年5~9月对岱山丁嘴门重点海水增养殖区的水质、沉积物进行了采样和监测。
监测结果表明:5~9月期间海水养殖区无机氮平均含量超过国家四类海水水质标准,局部水域活性磷酸盐超标,其他监测指标均符合海水养殖水质标准;养殖区的沉积环境较好,个别区域沉积物中多氯联苯残留偏高,其含量超过国家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养殖缢蛏体内重金属镉含量超标。
4.2 重点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环境状况
定海污水处理厂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
2005年4~11月对排污口及邻近海域进行了6个航次的监测,结果表明:排污口水域的氨氮、粪大肠、生化需氧量(BOD5)等指标超《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一级标准);化学耗氧量(COD)、油类和悬浮物部分超标;挥发酚、重金属总汞、镉、铅、砷符合标准,该排污口有一定的海域环境危害或潜在危害。
排污口邻近海域水体中主要污染因子是无机氮、磷酸盐等营养盐类,油类也略有超标。水体中超四类海水水域面积为28.8km2。
浙江海生力集团有限公司排污口及邻近海域
排污口附近海域氨氮、粪大肠等指标超《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一级标准);生化需氧量(BOD5)部分超标;化学耗氧量(COD)、油类、悬浮物、挥发酚、重金属总汞、镉、铅、砷符合标准;排污口邻近海域水体中主要污染因子是无机氮、磷酸盐等营养盐类,油类也略有超标;沉积物中,有机碳、硫化物、石油类、重金属砷、汞、铅、镉等指标均符合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生物质量中,龙头鱼体内的石油烃、粪大肠菌群、重金属铅和镉均符合一类生物质量标准。
监测结果表明:该排污口对附近海域的生态环境有一定危害或潜在危害。
舟山海洋生物工业园区排污口及邻近海域
排污口附近海域粪大肠等指标超《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一级标准);氨氮、化学耗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5)、悬浮物部分超标;油类、挥发酚、重金属总汞、镉、铅、砷符合标准;排污口邻近海域水体中主要污染因子是无机氮、磷酸盐等营养盐类,油类也略有超标;沉积物中,有机碳、硫化物、石油类、重金属砷、汞、铅、镉等指标均符合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生物质量中,龙头鱼体内的石油烃、粪大肠菌群、重金属铅和镉均符合一类生物质量标准。该排污口有一定的海域环境危害或潜在危害。
表5 2005年舟山市重点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结果
入海排污口
名 称 排污类型 邻近海域海洋功能区
及环境保护要求 邻近海域生态
环境质量等级 海域主要
环境问题
舟山市定海
污水处理厂排污口 市政 港口区
倾废区 水质不劣于第四类,沉积物不劣于第三类,生物不劣于第三类。 较差 水质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超标。
舟山海洋生物
工业园区排污口 工业 港口区 水质不劣于第四类,沉积物不劣于第三类,生物不劣于第三类。 较差 水质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BOD5超标。
浙江海力生集团
有限公司排污口 工业 港口区 水质不劣于第四类,沉积物不劣于第三类,生物不劣于第三类。 较差 水质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超标。
4.3 海水浴场环境状况
2005年在游泳高峰期(6至10月)对朱家尖南沙海水浴场环境质量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海水浴场在开放期间水质优良率达100%、健康指数超85的概率达100%、无粪大肠菌群超标现象。海水浴场环境质量状况良好,适宜游泳及其它水上运动。
4.4 海砂开采区域环境状况
为依法管理海砂开采行为,科学评估采砂对岸滩剖面的坡度、底质、沉积地貌相带的影响程度,全面掌握岸滩高程变化过程,2005年初,市海洋与渔业局委托宁波海工勘察研究院进行了崎头洋海砂开采对朱家尖沿岸沙滩影响的勘测调查,并邀请河海大学等专家、教授对历时半年完成的勘测调查报告书进行评审。评审通过的报告书表明:崎头洋海域采砂工程前后引起的潮流流场变化仅限于工程区附近水域,对大范围海域的潮位、潮流流场、流态没有影响,对朱家尖沿岸沙滩沙量也没有产生影响。但同时指出,持续、大规模开采对附近周边海洋环境将产生很大负面影响,应加强管理,严格控制。自2004年8月份起,市海洋与渔业局组织对朱家尖里沙和东沙的沙滩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工作。二年监测结果表明:两个沙滩砂面高程的变化总体上不显着,但受季节、天气系统、潮流、海浪等因子的影响较明显,需要作长时期的跟踪监测。
4.5 滨海风景名胜区环境状况
2005年,我市组织开展了普陀风景名胜区、嵊泗列岛风景名胜区等2个重点滨海风景名胜区的海洋环境预报。根据海洋水文气象观测资料对2个重点滨海风景名胜区进行了旅游适宜性评价,普陀风景名胜区全年适宜和较适宜旅游的天数占69.6%,嵊泗列岛风景名胜区全年适宜和较适宜旅游的天数占64.4%,各风景名胜区不适宜旅游的情况主要由于风浪影响所致。
表6 舟山市重点风景名胜区环境状况
风景名胜区 适宜旅游天数 较适宜旅游天数 不适宜旅游天数
普陀风景名胜区 158 96 111
嵊泗列岛风景名胜区 126 109 130
5. 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修复
5.1 保护区建设
浙江嵊泗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
浙江嵊泗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已获得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海洋局的批准,该保护区总面积549平方公里,其中岛陆面积19平方公里,主要保护对象为生态环境、珍稀濒危生物、鱼类、贝藻类、无人岛和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目前,保护区的各项建区工作正按计划开展。保护区的建立将使海洋自然环境和珍稀濒危物种得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得到的保护、海洋资源的恢复,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的稳定,经济的发展。
浙江普陀中街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
中街山列岛位于舟山海域东北部,处于舟山渔场中心位置,是一个高生产力海域,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岛礁生态系统。2005年7月保护区的论证材料通过了专家评审,已上报浙江省人民政府审批。该保护区的面积202.9km2,保护对象为生态环境、鱼类、贝藻类、鸟类、无人岛和自然景观。保护区的建立丰富了我市海洋保护区的类型,为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建设奠定了科学基础,有利于保护中街山列岛附近海域海洋生态系统,合理开发资源,提高海岛居民生活水平,促进海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峙山列岛鸟类自然保护区
作为省级海洋鸟类自然保护区,在2005年度,各项工作又扎实推进,保护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管理手段继续改善,海洋鸟类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为使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更上一个台阶,海洋与渔业部门在项目资金上给予了一定的资助。
5.2 人工鱼礁
人工鱼礁建设是通过修复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营造海洋生物适宜的环境条件,培育海区生物多样化,恢复海洋资源和增加渔获量,促进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舟山市的人工鱼礁建设在浙江的起步较早,2003年舟山市在普陀区建设了我省第一个休闲型人工鱼礁。2005年,我市在朱家尖休闲型人工鱼礁区又投放43艘经改装的报废渔船,新形成1.6万空方礁体,累计礁体已达22万空立方米,成为全国最大的人工鱼礁之一。嵊泗马鞍列岛投放3×3×3立方米水泥块426块,形成礁体3万空立方米,岱山秀山投放报废渔船18艘,形成礁体1.3万空立方米。
5.3 增殖放流
2005年,东海区、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舟山市投入了数百万元资金,在舟山海域开展增殖放流工作,共放流大黄鱼、日本对虾、海蜇、梭子蟹、鲷类等各类品种1.3亿尾。此外,为了放流苗种能顺利成活,在我市海域设立了3600km2的临时增殖放流保护区,规定从5月15日到9月15日禁止对资源产生影响的作业方式作业。通过增殖放流工作的开展和临时增殖放流保护区的设定,使舟山海域的渔业资源状况局部得以恢复。
5.4 废旧电池回收
2005年,舟山市和嵊泗县海洋与渔业部门进一步启动废旧电池回收工作。会同舟山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在嵊泗县渔业重点乡镇的码头及学校、社区附近设立了废旧电池回收箱,并采取了加大宣传力度,给予一定的奖励等措施,调动了渔民对废旧电池回收的积极性,使得废旧电池回收工作得到了有效开展。目前在嵊泗五龙、菜园等地已设立了九只固定的废旧电池回收箱,已回收电池3万余节。
5.5 伏季休渔
2005年伏季休渔期间,舟山市各级海洋与渔业部门加强海陆联动执法,严防严查,严管重罚,实现了全市伏休零违规。同时根据《2005年伏休开捕前执法管理方案》,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圆满地完成了预定计划。
5.6 渔民转产转业
2005年是渔民转产转业的第四年,舟山市海洋与渔业部门大力实施渔民的转产转业工程,全年转产渔民2008人,报废拆解渔船323艘,到2005年底舟山市共转产渔民累计达7674人,报废渔船1703艘,上缴马力指标18.2万千瓦,在全国地级市中居于首位。渔民转产转业的推进,有效地压减了海洋捕捞强度。
5.7 生态养殖
舟山市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加大生态养殖工作力度,推广标准化养殖和科学养殖模式,积极实施“三带一区”生态养殖示范区建设,全市优势产业带基地全部通过无公害基地认证,新增无公害基地面积8085亩。
6. 海洋生态环境监督管理
6.1 相关地方性法规以及配套制度建设
2005年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完成了《舟山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和《舟山建设我国一流的现代化渔业基地规划纲要》的编制,目前两个规划已通过论证,并报市政府审批。
6.2 涉海工程建设项目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
为贯彻落实《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推动市、县涉海工程建设项目环境监督管理工作,规范涉海工程的环评管理,严格涉海工程项目的审核(核准)工作,健全和完善审核审批制度,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进行严格把关,并对重大涉海工程建设项目进行跟踪监视监测。2005对非法海砂开采及违法的涉海工程项目进行了处理,如对岱山鱼山岛附近的非法采砂行为、册子岛违法填海事件进行查处。对永跃船厂违法炸围堰和倾废事件责令补办手续等。此外,还对明显违反海洋功能区划的项目进行了处理。
6.3 渔业执法
在渔业水域的环境管理方面,抓住渔港、渔船两个重要环节,结合渔业安全检查,对渔业海域、渔业船舶进行有效管理。加强宣传教育,提供渔民的环保意识;加强远洋渔业船舶的防污管理,按规定配置了油污水分离装置,保护海洋环境;加大海洋港口监督检查力度,查处违规排污。
7. 对策与建议
鉴于2005年舟山市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建议如下:
继续加强陆源入海排污口的监督监测。2005年对选取的重点陆源排污口的监督监测表明排污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环境质量状况不容忽视,超标和违规排放现象较为严重。因此要继续加强对我市陆源入海排污口的监督监测和对排污单位的监督管理,新、扩建项目必须严格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切实做到“三同时”;同时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配合,加大对陆源入海污染物的控制和治理力度,特别是海洋油污染日趋严重的状况,要加强油污染源的控制。
加强污染物总量控制及企业污水达标排放。加强与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及企业污水达标排放,应将各工业企业的达标排放与纳污海域的环境容量紧密联系在一起,各排污口应严格实施纳污口污染物总量控制及环境容量意识下的达标排放,为舟山“海洋经济强市”和“生态市”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监视监测。为了更好的做好我市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2006年应继续加强我市海洋环境保护和监视监测工作,特别是在进行近岸海域趋势性监测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重点港湾、重点污染区如排污口等的监视监测。
加大重点海洋保护区的保护力度。推进浙江嵊泗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浙江普陀中街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建设进程,将该保护区的保护工作尽快纳入法制化和程序化。
继续加强海洋污损事件及赤潮、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的监视监测。开展完善海洋污损事件的监测与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赤潮、风暴潮、灾害性海浪等海洋自然灾害预警、预报工作。完善海洋灾害应急响应系统和措施,积极开展相关的海洋灾害技术研究,有效降低海洋灾害损害。
加强海岸工程、海洋倾废区等涉海项目的监管力度。对涉海工程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论证、严格审批,并积极开展涉海项目的环境影响跟踪监视监测。
加强海洋监测预报体系建设。针对海洋灾害、海洋事故及突发事件增加,海洋污染加重的趋势,海洋监测、预报更显重要。目前,海洋监测预报的能力和手段远远适应不了现实的需要。因此,要加大投入,尽快形成以市级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为枢纽,以县区级站为骨干,包括三大岛在内的,布局合理、较为完整的全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