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工业企业综合能耗多少吨标煤受监控
一般年耗标准煤5000吨以上的企业为重点用能单位,需要接受市级以上节能主管部门监察、监测
B. 急!!介绍78年的厦门和08年的厦门发展史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综合实力不断提高
——特区建设以来厦门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系列分析之一
1981年10月15日,厦门湖里丘陵上建设者的一声炮响,拉开了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序幕。厦门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是全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实验田和排头兵,享有计划单列、地方立法权和副省级行政级别并实行特殊政策的经济特区。特区建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历任市党政领导带领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拓创新,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经济综合实力全面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品质显着提高,相继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人居环境奖城市、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城市等称号,昔日落后的、封闭式的海防前线小城已经建成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
一、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着增强,速度效益协调发展
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把发展作为解决前进中各种问题的关键,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尽快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和经济实力,保持经济既快又好的发展,实现了速度和结构、效益、质量相统一,协调发展,城市综合实力显着增强。在最近的两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厦门市综合排名均位居国内城市第九。
经济总量迅速壮大,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全市生产总值(GDP)从1981年的7.41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160亿元(预计),GDP在2005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8%,其中,只有1981年、1983年和1985年三年增长速度是个位数,其余各年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幅度。厦门市生产总值增长率长期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在福建省九地市中,总量虽然仍排在福州市和泉州市之后列第三位,但年平均增长速度居首位。全市经济发展最快的是“八五”时期,生产总值五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4.9%,比其他几个五年计划时期平均增长速度均高出近10个百分点。经过“八五”时期的快速发展,“九五”、“十五”以来,全市经济呈现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见下图)。按常住人口计算,2005年厦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44737元,已突破5000美元,达5459美元。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厦门市自身的资源拥有量不足,资源对外依赖性强。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坚持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努力降低能耗水平,2005年厦门市每万元生产总值(GDP)综合能耗0.65吨标准煤,万元生产总值(GDP)耗电893.8千瓦小时,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0.54吨标准煤,分别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9.1%、77.6%和37.2%。每度工业用电实现工业总产值37.69元,比1981年增加32.52元,每立方米工业用水实现工业总产值2608元,比1981年增加2555元;每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创造生产总值6562万元、创造工业总产值1.34亿元,在省内乃至全国的大中型城市中也都处于领先的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推动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人口进入稳定增长期,2005年全市户籍人口153万人,常住人口22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6‰,比1981年下降了12.8个千分点。加快推进生态城市建设,2005年末,城市环保投资指数达2.49%;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6.4分贝;全市空气污染指数平均值为58,空气质量优级率为38.3%;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为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9.57%;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3.48%;城市工业废水排放和汽车尾气的达标率分别为95.3%、82.46%;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为90.48%;全市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11.79%。
经济运行质量良好,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特区建设以来,厦门财政收入伴随着经济增长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与GDP的增长速度基本上保持同步甚至更高。全市财政收入总量不断扩大,在2001年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元后,2005年财政总收入和地方级财政收入又实现“百亿元双突破”,仅用4年的时间财政总收入再实现了百亿元的翻番。全市财政总收入由1981年的1.95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68.69亿元(预计),增长139.8倍,年平均增长21.3%。地方级财政实力较强。2006年地方级财政预计收入实现139.22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51.8%,在福建省九地市中总量和增幅均位居第一。财政投向重点突出。在保证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了社会保障、科技和教育、农业和农村等重点项目对财政资金的需求。2005年全市财政支出127.72亿元,比1981年增长206倍,年平均增长24.9%。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带动作用突出
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以培植经济增长点和生财点为着力点,大力发展生产型、技术先进型和出口创汇型工业,培育新兴产业,通过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升第一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三次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是2.2%、21.7%和17.9%,三次产业结构由1981年的26.5:51.6:21.9调整为2005年的2.1∶54.9∶43.0。
农业结构调整,岛外投资力度加大,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特区建设以来,厦门致力于创新“三农”工作机制,从“规划、项目、投入、政策”四个方面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完成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区划调整,优化统筹了区域资源,形成岛内两区岛外四区的格局。
创新工作机制,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致力于扶持和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发展订单农业。2005年全市23家农业龙头企业中,7家是国家级别的,如银鹭和惠尔康。23家农业龙头企业年产值突破100亿元,带动全市定单农业14.6万亩,当地农民从中获得收入10.1亿元。新建50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无公害农业基地,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9200人,1.8万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3.9%,全市农村1.5万户低保对象做到应保尽保。农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5年实现农村社会总产值231.63亿元,比1981年增长69倍,年平均增长19.38%。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2005年厦门市农民纯收入和增长幅度均居全省第一,预计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853元,比1981年增长25倍,年平均增长13.9%。
加大岛外投资力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拉开序幕。2005年,岛外固定资产投资额达201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已历史性地超过50%,长期以来岛内与岛外发展不平衡、不对称的格局被打破。围绕岛外重点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加快农村两化步伐,火炬高新区扩建、同安工业集中区和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等项目建设进展快速,近两年来,夏新电子、厦门烟厂、厦工机械、古龙调味品等一大批岛内原有的工业大企业相继搬迁岛外,工业布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安、翔安成为最具潜力的工业发展区,至2005年底,岛外工业产值比重已与岛内相当。与工业区开发相配套,实施“金包银”工程,旧村改造和环境整治取得新进展,从而拉开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序幕。至2005年末,厦门市在全省率先实现通行政村道路硬化,行政村客运通达率81%,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75%,有线电视入户率52%,开通了覆盖12万户农户的农村信息服务网;完成92个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项目,整合56所学校;建立、完善了市、区、镇、村四级动物疫病防范网络。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完成西海域、员当湖等重点区域综合整治,开展裸露山体复绿工程,林业生态体系日臻完善。
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带动作用突出。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充分利用了经济特区的政策并发挥自身海湾型城市的地理优势,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其中工业发展快速,带动作用凸显,预计2006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2430亿元,比1981年增长218.21倍,年平均增长24.1%。200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29.12亿元,比1981年增长147.2倍,年平均增长23.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9.8%,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5%,直接拉动GDP增长9个百分点。厦门市工业总产值在2002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1111.5亿元,在2005年又实现了第二次跨越,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工业的第一个1000亿元产值用了近20年时间,第二个1000亿元增量仅用3年时间就实现了。
工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到2005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549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企业244家,共完成工业产值1678.7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2.8%;年产值超十亿元的工业企业有29家,戴尔(中国)有限公司成为我省首家年产值超过300亿元的工业企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达2029.1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6.7%。
工业外向度进一步提高。特区建设以来,外商投资纷纷涌入,1982年引进第一家外资企业“新加坡印华地砖厂”,1985年引进第一家台资企业“三德兴公司”,厦门工业引进外资由以港澳台中小企业、项目为主逐步过度到了以引进跨国公司、大企业、大项目,引进核心技术为主,不断提高招商引资层次。2005年,全市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完成产值1652.8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8.7%,比1981年提高了77.4个百分点。
以机械、电子、化工三大支柱行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发展迅速,聚集程度较高,对城市经济发展形成了突出的贡献。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工业三大支柱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步拥有了以计算机、手机为主导的投资类电子产品,以彩电、汽车音响、DVD为主导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和以电容器、光电器件等为主导的基础元器件电子产品;拥有了厦工装载机、金龙客车等一批在国际、国内占有竞争优势的重点产品;橡胶制品、精细化工已具相当规模,翔鹭石化PTA、金达威维生素产量全国第一。2005全市三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产值1538.8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5.8%,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3.2%。
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高新技术企业领先增长,产业整体实力不断壮大。特区建设以来,在继续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光电子、软件、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厦门制造业中所占的份额,通过高新产业带动整体工业上一个新的水平。2005年全市产值上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有8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177.1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8.0%。在2006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8个分项竞争力分析中,厦门的创新环境竞争力和企业本体竞争力分列内地城市第二名和第五名。
第三产业全面发展,中心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增强。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工业的快速发展,对第三产业形成强有力的拉动,带动交通运输、商业贸易、房地产和社会中介服务业的发展,形成第二、三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充分发挥“以港兴市”战略,形成海陆空港联动优势。厦门得天独厚,拥有天然良港,历史上就曾是我国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特区建设以来,在“以港立市”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依托厦门湾组合港和高崎国际机场,逐步形成了以港口为龙头,海运、公路、铁路、民航为骨干,各大客货运输场站为枢纽的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2005年厦门港口管理局正式成立,将厦门湾内的漳州后石、石码两港区和招商局漳州开发区招银港区与厦门港合并,管辖围绕厦门湾而建的所有港口和码头。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厦门港已成为国家一类港口,全港现有泊位74个,其中集装箱专用码头12个,是全国七大集装箱干线港之一,我国第四个可接待第六代大型集装箱船舶的港口;厦门空港成为国内十大机场之一、第四大口岸机场,是连接东南亚及日、韩的重要航空枢纽,通航城市已达到74个,邮件航班实现了辐射全国的邮件交换,被国家邮政总局列为全国五大枢纽港之一;厦门站已成为华东地区的铁路大站,铁路运输通过电气化的鹰厦铁路与全国铁路网连接,海铁联运战略开始起步,与南昌、赣州实现了跨省海铁联运,有效拓宽“西进”腹地;厦门邮电通讯已形成程控电话、移动通信、数字数据、图文传输等现代化通信网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05年厦门港口货物吞吐量4770.75万吨,全港集装箱吞吐量334.29万标箱,居世界第24位;空港旅客吞吐量628.57万人次,空港货邮吞吐量15.9万吨;铁路货物到发总量933.56万吨;公路货运量1939.7万吨;全市市话(含小灵通)年末到达数187.79万部,移动电话年末到达数168.65万部,电信宽带用户总数达22万户。2005年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实现增加值比1981年增长64.4倍,年平均增长19%。
房地产业蓬勃发展。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处于城市区域扩张过程中,房地产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迅速崛起,大量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标志性建筑不断涌现,现代化新区层出不穷,随着住房制度改革、开放房屋二级市场、改变土地交易方式等措施的实施,特别是随着海湾型城市建设的启动,促使房地产业的发展迈出了更大的步伐。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加快以及房地产市场进一步活跃、居民对住房需求的进一步扩张,厦门市房地产市场步入繁荣时期,投资规模平稳增长,商品房市场与全国主要中心城市房地产市场一样交易火爆,市场价格飙升,销售面积持续大幅增长。2005年,全市房地产业完成投资额114.07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8.4%,其中商品房住宅投资83.33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达319.4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285.15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136.36亿元,其中住宅销售额111.6亿元;商品房销售总平均价格达5503元/平方米,其中居住用房平均价格4744元/平方米。2005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比1981年增长156.9倍,年平均增长23.5%。
消费品市场繁荣稳定。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围绕把厦门建成购物环境优美、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中心的目标,积极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厦门市先后引进了好又多、新华都、美国沃尔玛、德国麦德龙、百安居、天虹商场等国内外大型零售企业,以及国美电器、苏宁电器、永乐电器等大型家电连锁零售企业,连锁经营快速发展,零售业态日趋多样化,并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地加快,不断调整商业网点布局,从原来绝大部分集中在中山路至厦港一带的老城区向新区扩展,已初步形成“二路(中山路、禾祥西路)三圈(中山商圈、火车站莲坂商圈、江头商圈)”为中心的商业新格局,城市商业作为中心城市辐射力大为提升。在外就餐逐渐成为时尚,黄则和、好清香传统小吃得到恢复挖掘;麦当劳、肯得基等洋快餐入驻厦门,规模呈快速扩张之势;我家咖啡、豪客来等连锁咖啡快餐厅兴起并逐步向外扩张;悦华酒店、宝龙大酒店等星级宾馆餐厅以其优美就餐环境、精致新颖菜肴及良好服务吸引大量游客;牡丹大酒楼、舒友海鲜大酒楼等中式餐饮企业靠其优良服务和优质菜肴赢得大量顾客,全国各种菜系纷纷进入厦门,相互竞争,蓬勃发展。预计2006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0亿元,比1981年增长106.6倍,年平均增长20.6%。2005年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0.08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11.1%,比1981年提高7.3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比1981年增长27.4倍,年平均增长15%;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比1981年增长90倍,年平均增长20.7%。
金融市场不断壮大。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形成了中外资金融机构并存,法人与非法人金融机构并举,市政府金融办协调,人民银行、银监、保监、证监共同监管,覆盖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信托等金融领域机构较齐全、运行较稳健的金融体系。至2005年末,全市共有商业银行11家,政策性银行2家,外资银行商业11家,代表处3家,邮政储汇局1家,拥有各类银行网点360多个,从业人员1.3万人,全市中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663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213亿元;保险市场主体14家,保险中介机构19家,保险从业人员0.72万人,全年累计实现保费收入23.31亿元,全市保险深度2.3%,保险密度1478元;法人证券公司1家,证券营业部23家,全年证券交易额571.5亿元,全市共有上市公司15家,股本总额50.25亿元,总市值226.14亿元;法人期货公司1家,期货营业部4家,期货合约年交易额598.68亿元。2005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比1981年增长53.1倍,年平均增长18.1%。
会展业、国际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加大扶持会展业发展的力度,厦门已经成为国内居于领先地位的会展城市。200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认为,厦门会展竞争力居全国第7位,会展综合排名居全国第10位,这是许多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所不及的。除“投洽会”和“台交会”等金牌展会外,厦门礼品展、石材展、食博会、体博会、医博会等专业展览稳步发展,展会的影响、规模和效益逐步扩大,品牌展会的培育初见成效。2005年,厦门市举办各类展览、展销活动45场,展览面积42.4万平方米。特区建设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我市旅游设施和旅游环境也不断完善,逐步提升鼓浪屿、万石山、白鹭洲和环岛路等传统旅游资源,深度挖掘五缘湾、天竺山、大帽山、莲花山、北辰山、大嶝岛等特色旅游资源,推进与周边城市旅游资源共享和旅游互动,大力发展度假旅游,重点开发滨海旅游、文化旅游、购物旅游、生态旅游和节庆旅游等旅游项目,旅游业发展日益加快。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有星级酒店61家,其中三星及以上级酒店38家,悦华酒店、宝龙大酒店跃居五星级;全年共接待过夜境外游客72.31万人次,在全国主要旅游城市中排名第11位,其中外国人40.23万人次,港澳台同胞32.08万人次,旅游创汇5.52亿美元。
三、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针对厦门过去地处海防前线,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的状况,首先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努力改善投资环境,不断创新投融资体制,广开财路,积极引进各方资金,加快以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电力、燃气、水等市政基础设施为框架的城市建设步伐。1981~2006年,全市预计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44.67亿元,年平均增长26.2%,每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产出生产总值2.47万元。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中投资提高最快、拉力最强,2005年投资对全市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41.6%,直接拉动GDP增长6.9个百分点。
拓宽融资渠道,投资主体多元化、市场化。特区建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投、融资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已经发展到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及外国政府贷款、发行股票债券、转让经营权等多种融资方式并举的多元化筹融资模式,全市投资主体自我积累能力和融资能力不断加强。2005年,全市建设项目资金来源总额为540.48亿元,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62.34亿元,占全部资金来源比重的11.5%,比1981年减少23.3个百分点;国内贷款159.83亿元,占29.6%,比1981年减少10.3个百分点;利用外资22.91亿元,占4.2%;自筹资金151.03亿元,占27.9%;其他资金144.35亿元,占26.8%。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优先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解决了困扰全市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滞后问题。1981~2005年,全市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40.64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8%。完成《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城市发展格局更加合理,按“一心两环、一主四辅八片”的城市格局,向岛外海湾地区加快拓展新城区,开工建设五缘湾片区、翔安新城片区,加快推进黄厝片区、厦港片区、观音山商务集中区前期工作,200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到126.5平方公里。加强对外连接,加快连接岛内外以及城市各组团之间的快速通道建设,完成城市间快速路网、岛内城市交通主次干网建设,先后完成了鹰厦铁路电气化改造,建成了厦门大桥、海沧大桥、石鼓山立交桥、钟鼓山隧道、仙岳山隧道,对厦禾路、仙岳路等多条城市主干道进行拓宽改造,完成了同集路、集灌路等高等级公路建设及厦漳、厦泉高速公路建设,高标准建成了环岛路,完成国道319线、324线拓宽改造,启动了翔安隧道、杏林大桥、福厦、龙厦、厦深铁路等工程的建设,逐步缩短厦门与周边城市和内陆腹地的通达时间,形成了以厦门为中心的“1小时经济圈”,促进了以厦门为开放窗口和国际经贸合作主通道的闽西南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闽粤赣相邻十三地市经济协作圈的广泛经济合作交流,由此大大增强了厦门的中心城市辐射功能。2005年全市城市道路总长度比1981年增加756.6公里,城市道路总面积增加1463.8万平方米。厦门城市建设基本实现了“居者有其屋”以及城区“步行500米有绿地、步行15分钟到公园”的目标。2005年末,全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6.18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13.57平方米,拥有公园37个、面积达896.96公顷;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1.3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46.36平方米;各类公交营运车辆共计2610辆,运营线路网长度达3013.6公里,出租车3646辆,轮渡客运船只14艘,公交方便程度在全国名列前茅到。
工业集中区建设进展顺利,工业产业布局趋向合理。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围绕建设海湾型城市蓝图,调整行政区划,强化产业布局,对岛外原有40多个工业小区进行整合,把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有着名品牌、有较强市场占有率和生产经营实力的大企业培育成为龙头大项目引入工业园区,进行产业链招商,形成产业集群和族群。目前已经形成海沧新阳、集美机电、同安轻工食品、同集工业集中区、火炬(翔安)产业区等14个工业集中区,工业产业布局趋向合理,工业企业从岛内向岛外迁移取得成效,逐步向工业园区聚集,企业集聚效应显现。
C. 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高新区简介
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厦门火炬高新区”),1990年12月由国家科委和厦门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办,1991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全国四个以“火炬”冠名的国家高新区之一。
建区以来,厦门火炬高新区高举“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旗帜,以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基础,努力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取得又好又快的发展成就。在发展主导产业、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引进高端创新人才、构筑创新政策体系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创造了园区经济集约式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奇迹。率先成为福建省第一个千亿元开发区。2011年,以占厦门市不到6%的工业能耗、不到2%的土地面积,实现工业总产值1569亿元,占厦门市的35%。在厦门乃至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发挥着龙头带动作用。
厦门火炬高新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国家光电显示产业集群试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国家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国家海洋与生命科学产业集群培育类试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10多个国家级产业发展和孵化平台,成为在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与市场对接方面真正实现环节互通、上下联动的高新技术企业“造星工厂”。
厦门火炬高新区实施“一区多园”发展战略,在全市除海沧之外的5个行政区建设了8个园区:1个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厦门科技创新园),1个海西最大的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创业园),3个综合园区【火炬园、火炬(翔安)产业区、同集园】,3个专业园区(软件园、信息光电园、北大生物园),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技术密集、布局合理和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光电、计算机及通讯设备、输配电及控制设备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初露峥嵘(2011年产值分别达861亿元、581亿元和116亿元),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葱茏绽放。小至发展迅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大至世界500强巨头,2400多家有强大科技创新动力的现代企业在高新区茁壮成长,成为拉动厦门产业经济的强大引擎。
厦门火炬高新区着力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正日益成为集研发创新、孵化创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为一体的高新技术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科技人才和科技型企业家集聚基地。
(图册资料来源 )
D. 厦门岛外的工业用电多少钱
每度0.5358元。
存在差别的是用电高峰和用电低谷,高峰时段每度加收48%,低谷时段每度减少48%,但是高峰不一定都在白天,比如傍晚的时候也属于高峰,而低谷也不都是晚上。
E. 工业企业具体的能耗标准是什么,
这些数据是网上查不到的,工业企业的能耗标准跟行业有关,不同的行业标准是不一样的,即使不使用燃煤的企业,要把能耗折成标准煤,比如,电、蒸汽、天然气、柴油等,都折合成标准煤来进行统计的。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标准值,超过这个标准的新建项目是不能批准的。
至于化工企业的节能减排目标一般都是根据往年的数据,根据企业的潜力由政府下达减排目标的。
下面是综合各行业的主要目标:
到2010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下降到1吨标准煤以下,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2549万吨减少到2295万吨,化学需氧量(COD)由1414万吨减少到1273万吨;全国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
你可能觉得这些都是空话,但实现起来并不是很容易的,都要落实到具体的数字上,没有一定的措施和手段是完不成的。
F. 厦门的经济支柱是什么
最重要的经济支柱是工业,主要是湖里区。
当时邓掌大权的时候主要是因为湖里的工业才成为经济特区的。
全年着力重点培育的13条产业链共完成产值1786.14亿元,其中有6条实现增长,计算机与通讯设备、平板显示、 汽车 、农副产品与食品加工这4条产业链已超百亿元,工程机械、现代照明和太阳能、输配电及控制设备这3条产业链接近百亿规模;电子、机械、化工三大支柱行业全年共完成产值2049.59亿元,比上年下降7.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3.6%。
分享一篇文章:迷失的城市,中国负面城市典型——厦门, 旅游 城市热度下的理性
一、袖珍城市
厦门,小清新眼中的圣地。 厦门城市很小,但是名头很大。 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五个计划单列市之一,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五个开发开放类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再加上海西经济区和福建自贸区,可以说厦门几乎站在了每一个变革的风口之上,没有错过任何一次发展机遇。
可惜的是,现实中的厦门始终都长着一张袖珍的娃娃脸。 2015年厦门的GDP仅为3466亿,在所有副省级城市及计划单列市里排名倒数第一。 即便是排名倒数第二的长春,深陷在东北经济崩塌的坑里,GDP也还有5530亿呢,比厦门的经济规模大了足足60%。福州被视为中国经济最差的代表性省会,2015年的GDP也有5618亿。在经济体量问题上,厦门袖珍得恨不得可以被忽略不计。
经济体量小,增速同样很低。厦门2000年GDP为501亿,2015年的GDP规模是2000年GDP规模的6.9倍,低于全国平均的7.6倍,仅略高于福建省平均的6.6倍。近年来,厦门的经济增速越来越弱。2013年至2015年,厦门GDP的名义增长率分别为7.1%、8.4%、5.9%;全国为9.5%、11.9%、6.3%;福建为10.4%、10.6%、8.0%。这么对比来看,厦门的经济增速显着低于全国和福建全省,真是难看得要命。拿到了这个国家几乎所有扶持政策的厦门,在经济建设上交出了一份不及格的成绩单,而且成绩越来越差。这种成绩,无疑给了迷信所谓的优惠政策能救城市的经济砖家们一记响亮的耳光。现在我们的问题是:是什么导致了厦门的现状?厦门经济在哪里出了问题?
二、萧条的产业
我们先来看看厦门的产业经济数据。虽然外表看来是个小清新 旅游 城市,但是 厦门其实算得上是一个工业城市 ,2015年厦门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509亿,占GDP的比值为43.5%,第三产业增加值1933亿,占比55.8%。第三产业并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地位。当然了,2015年第二产业的比值较低,只不过是因为近5年来厦门的制造产业萧条所致,往前看到2011年,第二产业增加值1304亿,占GDP的比值为51.4%,第三产业增加值1207亿,占比47.6%,工业还占据了优势地位呢。
2015年厦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30亿,相对于2011年的4464亿,总增幅仅为12.7%,年均增幅只有可怜的3.1%,这恨不得还没赶上通胀率。2015年的厦门工业企业利润181亿,较2014年的229亿下滑21%。 2015年的企业亏损面24%, 比全国13%的平均水平高出差不多一倍。每四家厦门的制造企业,就有一家入不敷出。
工业产量数据也不容乐观,2015年彩电下滑7%,PC下降19%,移动电话下滑55%,笔记本下降4%,软饮料下降7%,要不是显示屏模组等电子配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增长,整个厦门的产量数据可以说是一片狼藉。就连港口城市引以为傲的进出口数据,也已经连续两年萎缩。2014年厦门外贸进出口总值下降了0.6%,2015年又下降了0.2%。最关键的是,作为对台经济合作的窗口城市,厦门的 对台贸易额出现了大幅度下降 。2014年对台贸易额下降了13%,2015年又继续下降了6%。我大中国人民与台湾人民骂架不断的同时,相互之间的贸易纽带关系也在逐步减弱。
厦门的支柱产业是电子和机械,以前还干过化工。细述起来包括通讯设备,交通设备,平板显示, 汽车 汽配,食品加工,石油石化,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等等等等,看起来一应俱全,但是实际上, 在任何一个产业门类上,厦门都没能形成规模化生产, 更像是看什么热门就掺和一把的节奏。
纵观厦门产业发展史,90年代初台湾石化大王王永庆的“海沧计划”流产;1994年自由港计划无疾而终;引来柯达、戴尔、泰古飞机,却突遭远华案,城市发展被迫停滞,项目中止。直到07年,厦门的小清新市民用脚投票拒绝PX,并将整个城市的石化产业赶上绝路。产业资本一次又一次的带着希望而来,然后失望而去。而厦门也就在一次又一次的站上发展的风口,然后又无奈的坠落。 拒绝产业进入的结果,就是拒绝了经济增长。厦门经济近年来丧失了增长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在厦门的各项统计数据中,最耀眼的就是税收数据。2015年,在产业经济日益萧条,企业普遍亏损之际,厦门的政府收入竟然还实现了10%的增长。2 015年厦门政府 一般预算总收入(包含了上缴中央财政部分)1001亿,占当年度GDP3466亿的的比值高达29%, 比值排名几乎是全国第一。我们现在都已经知道了,GDP大致就等于全 社会 所有经营主体的税前利润之和。这部分毛利的3成,都被厦门政府收走了,这种宏观税负水平真是让人目瞪口呆。这个数据需要对比,才能让大家明白有多么荒谬。福建省会福州市政府2015年一般预算总收入(包含上缴省财政及中央财政部分)848亿,只占当年度5618亿GDP的 15% 。泉州政府2015年一般预算总收入804亿,占当年度6137亿GDP的比值仅为 13% 。而全国的平均水平也只是22%罢了。厦门的经济体量小得可怜,相对于福州和泉州的GDP规模来说简直就是腰斩,但1001亿的财政收入规模,竟然显着超过了这两个城市800来亿的水平。 而这种全国排名第一的税负水平,当然也是厦门的产业经济始终发展不起来的另一个原因。
最后,说说房地产,厦门2015年商品房销售均价16121元,在全国所有城市中高居第五名。这算是厦门政府有意引导的结果。在数据上,06年至2015年,厦门固定资产总投资额为11681亿元,其中工业投资合计为2343亿元,占比20%;而房地产开发投资合计为4534亿元,占比39%。 房地产投资是工业投资的两倍! 而厦门小清新圣地的名声,也令其地产市场具有相对强大的对外吸引力,购房客户的外地户籍比例高达 七成 。这种纯粹由外地客户支撑的市场,在全国范围内还有一个,海南就是。不过现在海南的房地产市场现在处于全面萎缩之中,厦门还能撑多久,大家不妨拭目以待。
好吧,以上就是厦门, 它的实业近年来日益萧条,还承担着惊人的高税负,并表现出明显的地产依赖症状,这三种经营城市的致命伤,竟然全都发生在了厦门身上。 厦门,也算是负面城市的典型了。这样的城市当然没什么前途可言。我们在前面讲过泉州,坚守传统的制造业,艰难的维持住了经济的稳定发展。而厦门,却在执着的吹泡泡。这两种城市发展之路,或许,分别是通向天堂和地狱的吧。
工业已经严重衰退,大部分工业已经开始搬撤厦门。从2013、2014年开始,房地产已经成为厦门的支柱,Zf开始卖地发财,开发商使劲忽悠,把漳州周边的房产也是带动了起来,从2016开始,人才开始慢慢流失,特别是2017年金砖的影响,周边200公里以内,很多企业整顿停产,工人无工能打,80后开始面对上有老下有小已经清醒,反思厦门是否安居乐业的城市,所以今年去年厦门除了房地产、城市绿化业、公路建设以外,真正农民工只能领到一天1-200元,最后发财的是谁,大家心里清楚。其他产业已经开始萧条,比如我们小公司公司今年会亏本300万,老板七省八省,依然省不了Zf公关费,具体大家懂的
要不是在观音山用地换取了周边城市龙岩、漳州、泉州的大企业进驻所谓的CBD,争取了一些没在厦设厂却能大量开票贡献GDP的总部企业,相信数据会更难看。在厦门生活久了发现政府懒政,只想短平快,而垄断土地资源,拉高房价就是条捷径,但最终却是让人才流失、实业越走越远,真是让人痛心!小清新厦门再也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全国每个城市都雷同的高楼大厦。
房地产是厦门的经济支柱。
为了稳住房地产,城市需要扩容,快速大幅增加常驻人口。增加人口,就需要增加城市综合服务能力,于是brt,地铁,机场,各个大通道加速投资建设。这样带动就业和拉动投资消费,房地产有效支撑。
我是厦门本地人做过农业服务业也尝试过工业,除了小饭店赚点生活费其他都亏得一塌糊涂。拼死拼活几十年不及邻里盖几栋房子出租或者拆迁赔偿的收入,现在也老了没力气再去拼搏、正准备回乡下盖房子养老,因为无业可创!
一、厦门是地处东南沿海,海峡西岸中最美丽的海岛城市,是东南沿海地区的中心城市,是中国的四大经济特区,中国五个富省级计划单列市,是中国充满烦恼争议而依然在继续发展成长着的港口城市。 二、在中国的四大经济特区中,深圳拥有中国独一无二的临港优势,应该可以说,没有香港这座高度国际化的的大都市,就没有今日深圳的辉煌!珠海对面是澳门,厦门对面是金门,汕头对面是海峡东岸。除了深圳外的三个经济特区中,厦门应该属于优秀吧! 三、厦门是中国少有的海岛型城市,在厦门岛132.5平方土地中,有机场、火车站、大学、党政机关、港口与会展中心等大量公共设施,居住着200万居民。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达15094人,应该是人口密度极大的地区吧,在寸土寸金的厦门岛,物以稀为贵,极其有限的土地资源与巨大的市场需求,是导致厦门岛内房价居高不下的根源之所在,之必然。 四、厦门应该说是历经挫折的城市,远华事件使厦门遭到重大伤害,PS事件使厦门再遭挫折。厦门作为国家计划单列市,却只有1699平方公里面积,是中国面积最小的副省级城市,极大影响了厦门的发展空间,国家应该为厦门经济的腾飞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厦门靠吸血产业。它是的代名词就是吸血。全国人民都知道。把附近的公司总部吸过去,留工厂在泉章。整天想泉漳厦整合。用炒高房子把福建资金吸血过去。因为一个特区的名字国家大力扶持。小岛却整天谈一线城市。岛内就相当于一个镇的大小。不要想着大城市。人家澳门比你好十倍,但是没做你这些鸟事。发展自己就行不要整天吸血想合并
近几年当然是靠商品房和 旅游 了,没什么讲的!计划就是搞金融和 旅游 城市,其他实体经济已经严重衰老,从企业的工资收入就可以看出来,已是全国最低水平。国家一直再扶植厦门,希望走出商品房的绑架!
我个人觉得厦门呢工业时代已经过了,房地产时代开始进入泡沫了, 旅游 呢虽然来的人多,但是消费不起来所以也不能靠 旅游 了!那到底靠什么呢就是互联网了,厦门已经有三个软件园了,你知道吗一个软件园一年可以带动多少价值答案是几百亿!前几天因为一款 游戏 王者荣耀市值突破一百多亿,你想互联网的价值和潜力有多大!所以马云说这个十年这个十年你的观念不改变一定会被淘汰!我想也是的如今出门都不带一分现金就走,就一部手机就够了,所以说厦门的经济支柱慢慢会转为互联网!房地产呢也是重要的因为现在楼价太高了,但是它不能称为未来永久支柱!
厦门是福建省副省级城市、经济特区,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风景 旅游 城市,与漳州、泉州并称厦漳泉闽南金三角经济区。。在我看来它就是一个适合居住和 旅游 的滨海城市。
谈到经济支柱,首先我们的了解什么是支柱产业?支柱产业值得是它在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连锁效应,诱导新产业崛起;对为其提供生产资料的各部门、所处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变化,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结合厦门自身的特点、支柱的定义以及我对数据的整理。厦门的经济支柱主要是:工业、金融、房地产以及 旅游 业。
目前来看厦门的产业结构比例是: 0.9 : 47.5 : 51.6,显然是第二和第三产业占主导。第二产业主要集中在“电子行业、机械行业”。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险、房地产、 旅游 业等营利性服务业”。
希望对您有帮助……
G. 工业生产的综合能耗是多少
工业生产综合能耗是指在统计报告期内,将能源转化为标准煤,并从企业能源加工转化产量中扣除转化为标准煤的能源总量后,工业生产所使用的各种能源的总和。计算公式如下:
工业生产综合能耗=工业生产转化为标准煤的各类能源之和-企业能源加工转化转化为标准煤的能源之和
在上式中,企业的能量转换产出主要包括火力发电、外供热、洗煤生产、炼焦生产、炼油生产、煤气生产和煤炭产品加工。不包括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自产热量。
能谱网长期致力于能效管理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为用户提供电能质量实时监测、无功补偿、电力谐波治理、能效管理、节能改造、储能削峰填谷等增值技术服务。助力企业能效电厂建设。
H. 厦门的土地面积
1.厦门的省份:福建省。
2.厦门(原泉州同安县),简称“厦门”或“白鹭岛”,是闽南民族城市之一,福建省副省级城市,国务院批准的中国经济特区,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和风景旅游城市。
3.厦门位于中国东部和福建省东南部,是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物流枢纽、东南国际航运中心、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成为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和两岸贸易中心。由厦门岛(厦门岛)、离岛鼓浪屿、西岸海沧半岛、北岸集美半岛、东岸翔安半岛、大嶝岛、小嶝岛、内陆同安、九龙江组成,陆地面积1699.3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90多平方公里。厦门,一种流行的闽南语,和漳州、泉州一起,是闽南语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