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苏联援助中国的156个项目是什么
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对新中国工业领域的156个援助项目。这一系列的项目曾帮助了中国的工业经济发展,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政府把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和其他限额以上项目中的相当大的一部分摆在了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内地。考虑到资源等因素,将钢铁企业、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化工企业等,选在矿产资源丰富及能源供应充足的中西部地区;
将机械加工企业,设置在原材料生产基地附近。在最后投入施工的150个项目中,包括民用企业106个,国防企业44个。在106个民用企业中,除50个布置在东北地区外,其余绝大多数布置在中西部地区,其中中部地区29个,西部地区21个;
44个国防企业,除有些造船厂必须摆在海边外、布置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有35个。150个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投资87亿元,占实际投资领的44.3%,其余绝大多数资金都投到了中西部地区,即中部地区64.6亿元,占32,9%;西部地区39,2亿元,占20%。
援建项目的大部分设计工作和设备制造由苏联完成,其余部分由苏联专家帮助中国企业完成。大批苏联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参与到这些工业项目的建设中,有些项目甚至从苏联搬来整个工厂的图纸和设备。而且,在苏联专家的悉心指导下,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有经验的工程师和熟练的技术工人。
到1957年,中国的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了128.6%,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9%。其中钢产量达到535万吨,比1953年的135万吨几乎增长了4倍。煤炭产量为1.31亿吨,比1952年增加了98%。
在苏联的大力帮助下,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非常成功的,建成了数千个工厂和矿山,为日后重工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一些关键领域,比如钢铁、煤炭、水泥、发电和机械制造,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在苏联的大力帮助下,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非常成功的,建成了数千个工厂和矿山,为日后重工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一些关键领域,比如钢铁、煤炭、水泥、发电和机械制造,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一五期间苏联援华建设的156个工业项目,以及相关的配套项目,门类齐全,自成体系。几乎是在中国完整的复制了一套苏联自己的工业体系,使中国迅速的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进入了工业国行列,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在世界历史上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
② 苏联援建新中国的156个项目到底是哪些
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
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期间苏联对新中国工业领域的156个援助项目。按照大区、省、市、其他地区等列出了项目名称及简要介绍。这一系列的项目曾帮助了中国的工业经济发展,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
③ 苏联哪一年实现工业化
俄罗斯是一个工业化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就完成了工业化,冷战时期的工业实力与美国不相上下,苏联解体后完整的工业体系遭到破坏,但是工业基础依然十分雄厚。特别是在航空航天工业,原子能工业,金属加工工业,油气开采与冶炼工业,军事工业,软件开发与应用产业等方面具备世界先进水平,其工业化水平不是发展中国家所能企及的。
发达国家(Developed Country),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技术较为先进、生活水平较高的国家。另外,也称作工业化国家、高经济开发国家(MEDC)。
④ 苏联援助中国的“156项工程”是咋回事
"156项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援助建设的重点项目,分布在17个省、市、自治区和诸多行业。由于历史原因,"156项工程"实际完成150项。
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全面工业化一个传统农业国,这156项工程涉及钢铁,煤炭,冶炼,发电,造船,航空,建材,机械电子,化工,纺织,通讯,工具,交通运输,兵器,通讯等等,还不算为这些工程所做的配套,基本包括了一个国家的基础工业体系
⑤ 前苏联曾经给哪些国家提供过援助
给社会主义国家集团提供过援助。比如东欧的波兰,苏联通过援建,输出设备,派遣专家等在1945年至1955年给共产党波兰提供了总共7.5亿卢布的援助(约合15亿美元),自1947年至1966年,苏联向波兰系统的提供了米格战机、苏制坦克火炮、防空导弹、常规潜艇等援助。将50万波军苏联化。
五十年代,苏联总共向中国提供了约合今天170亿美元的援助(当时约45亿美元,总计22亿卢布),苏联总共提供了156个大型项目的技术装备、图纸技术资料等等,其中142项落实。为中国的重工业奠定了基础。苏联在军事领域总共给中国提供了30亿卢布的军火(约当时60亿美元)。苏联还在各个领域派遣了3568名专家。苏联的援助是真诚的实在的,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苏联人民在战后困难时期克服困难支持社会主义阵营。但是苏联的援助也是有条件的需要受助国全盘接受斯大林模式,而且苏联想凭借援助控制受助国。一旦闹翻,苏联人会干涉人家的内政,对于东欧的小兄弟俄国人极力压低波兰的煤炭、匈牙利的粮食、捷克斯洛伐克的轻工业品其价格只有国际价格的30%,而苏联出口的天然气石油却高于国际价格的25%。苏联的援助是要我们听话,甚至还有更多的要求。对于中国来说这是屈辱的。俄国人和我们闹僵了,俄国人是翻脸不认人的,逼我们还债,我们中国人有志气,擂着裤带,硬是在饥荒时期陆续的还清了他的钱!
⑥ 新中国建立初期,工业化参考了以下哪个国家的经验
苏联。
苏联援建,自立更生,基本完成工业化原始资本积累,1953—1957年实施了“一五”计划,按照“一化三改”(“一化”是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是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对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支持和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
直到解放以后,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打赢抗美援朝战争,争取到了民族独立和长期的和平发展环境,争取到了苏联的有偿援助,建设实施156个大型工业项目,优先发展重工业。
⑦ 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化的主要成就
l.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
30年代苏联主要以外国商号和工程师、专家为媒介大量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工艺,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1〕(pp.1-2)1929年10月,苏联政府批准七十多个有关外国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的协议,其中美国占55个,为苏联接受援助项目的 78%〔2〕(p.207)。1930年执行的 104个技术援助协议中,约有84个是和美国、德国公司签订的。1929至1945年间,苏联和外国公司之间约有200个技术援助协议在执行中〔1〕(p.16)。可以说,30年代苏联所有的骨干大型企业都是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1944年6月,斯大林就曾经告诉美国人,在苏联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其余的1/3是在德国、法国、英国、瑞典、意大利、捷克、丹麦、芬兰和日本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
苏联的三大钢铁厂,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库兹涅茨钢铁厂和札波罗热钢铁厂都是美国援建的。其中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是以当时世界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美国钢铁公司的格里工厂为模型设计的,而其余20个原有的钢铁厂也在外国的帮助下进行了技术改造。苏联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引进美国技术设备,雇用美国技术专家,于1933年建成的。着名的高尔基汽车厂是30年代初由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援建的新厂,而莫斯科和雅罗斯拉夫尔这两个老厂则是得到了扩充,用新的外国工作母机全部重新装备。这三个厂加上1940年开工的一个较小的莫斯科装配厂,构成了二战前苏联汽车工业。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是整套建于美国,再拆运至苏联的,约有80家美国厂商为该厂制造了所有设备,并由美国人及德国人在苏联加以组装。哈尔科夫拖拉机厂也是由外国援建的,设备是德国和美国制造的,并由美国人担任建设总工程师。在飞机和发动机的生产方面,美国供应苏联飞机或飞机附件,并给予技术援助。
苏联除了在重工业方面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外,同时在轻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方面大量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例如,苏联的棉织品的生产是在德国的援助下重振旗鼓的,并由美国大通银行提供资金输入美国原棉。后来,苏联产棉集中地区土尔克斯坦和外高加索的土地灌溉工程,曾得到担任过巴拿马运河建设顾问和美国农垦局局长的着名灌溉工程师戴维斯的帮助。戴维斯早在1913年就已经勘测过灌溉中亚细亚的“饥饿草原”卡拉甘荒地的可能性,并建议俄国当局进行更深入的勘测和设计工作。1929年6月,他被邀请到莫斯科并被告知,他的计划已在进行。他留下来,担任苏联棉花总管理局的总顾问,负责中亚细亚灌溉计划的整个工程。
2.引进西方的技术人员和专家。
苏联在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亦大量引进西方技术人员和专家。“1936年苏联的一个文件报导,1932年在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另一个苏联文件报导,约有1700名美国工程师在重工业部门工作。”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约有400-500名美藉芬兰人在苏联工作。在1932年,有200名德国人在马格尼托哥尔斯克,有730名美国工程师和专家于不同时期在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工作过。1933年前英国大都会——维克公司有350名建设人员在苏联工作。
3.引进资金,解决资金困难。
在经济危机发生以前,苏联被排斥、孤立,很难得到西方国家支持的贷款。在1926年以前,苏联只从西方得到数量不大的短期公司贷款,而且利率高达15%-20%。危机发生以后,1929年英国开始实行对苏出口的信用保证制度。1930年,意大利提供国家担保对苏2亿里拉的贷款,1937年又增加至3.5亿里拉。德国、瑞典、丹麦、挪威大都提供了这类信贷。1935年,苏联从德国获得它历史上得到的第一笔财政贷款,期限5年,利率仅6%。1936年英国给予苏联的一笔贷款利率又下调为5.5%。1939年8月,纳粹德国与苏联又签订了一项贸易协定,贷款给苏联以进口德国的设备。莫洛托夫说:“这种协议对我们有利,因为它的信贷条件(7年期限)使我们能够订购到我们迫切需要的、额外的大量设备。”〔1〕(p.3)这些信贷的获得解决了苏联进口设备的资金问题,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⑧ 苏联工业化的途径是什么
苏联援华工业项目中的技术转移
张柏春 张久春
19世纪洋务运动以来,许多国外技术通过工业建设和贸易转移到中国。20世纪50年代,工业建设再次成为国外技术向中国转移的一个主要途径。苏联技术首先随着援华建设的工业项目来到中国。通过引进成套机器设备、工艺和产品设计,中国工业在原材料、能源、机械、电工、兵器等产业领域较快地形成生产能力,从而奠定了中国现代技术和工业化的基础,初步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现代技术和工业体系。
一、苏联援建的工业项目
参考资料:http://sonicbbs.eastday.com/topicdisplay_safe.asp?TopicID=825743&BoardID=63&Page=1
⑨ 苏联实行工业化是谁在统治时期
从1927年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为止,斯大林提出要在短期内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目标,于是按照每五年一计划的方式,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发展经济。1928年-1932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随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则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大规模发展重工业。在这段时间内,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以惊人的速度增长,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后,工业总产值达到1928年的446%,平均每年增速为18%。其中钢产量达1770万吨,煤为1.28亿吨,电力为362亿度。期间在乌拉尔山以东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库兹涅茨克等地建立诸多新兴工业区。1938年起第三个五年计划则集中发展军事工业,到1941年6月,苏联的坦克总数高达2.4万台,火炮约11万门,飞机1.8万架,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