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桥林街道的行政区划
北宋时,桥林境内区划为乡、镇,桥林为镇,名曰石碛镇,兰花、陡岗是当时的白马乡、遵教乡部分区域。
明洪武九年(1376年),江浦建县时,区划为乡、里。桥林为石碛镇,兰花、陡岗仍属当时的白马乡、遵教乡。
清雍正四年(1726年),区划为乡、保,桥林地域内有南乡的石碛桥保、常山村保、遵二上保、遵二下保。
民国八年(1919年),实行市、乡制,桥林为石碛桥市。次年,复为石碛桥乡。
民国一十八年(1929年),实行区自治制。石碛乡改为石碛区,(后改为三区),下辖桥东镇、桥西镇、桥北镇、遵东乡、遵西乡、遵二下乡、常山乡、公子洲乡。境内还有四区的陡岗镇、小雍乡、上陈乡、大刘乡、九连檀乡、三虞乡、揽冲乡。乡、镇下设闾、邻,五户为一邻,五邻为一闾。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扩乡并镇,废闾邻制,行保甲制。桥东镇、桥西镇、桥北镇合并为桥林镇。地域内有桥林镇8个保、常山乡4个保、东平乡6个保、百子乡6个保、北三乡8个保、龙岗乡6个保。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3月,撤区编并乡镇,将东平乡、公子洲乡并入桥林镇,建制为县属镇,辖8保124甲。境内还有原北三乡、龙岗乡和百子乡、九华乡的部分区域。
1949年4月,江浦县全境解放,废保甲制,以区、乡、村为区划单位。境内有桥林区的桥林镇、公子洲乡、百胜乡、十里乡;星甸区的陡岗乡和浦城区的镇西乡部分区域。
1952年5月,桥林地区范围内各乡镇有代表区67个,其中桥林镇6个、十里乡6个、百庵乡7个、公子乡10个、陡岗乡9个、七塔乡6个、双庙乡6个、百胜乡10个、马骡乡7个。
1956年3月,撤区并乡,由公子乡、马骡乡、百胜乡和镇西乡、林东乡部分合并成立兰花乡;由十里乡、七塔乡、陡岗乡(小乡)、双庙乡及百庵乡部分合并成立陡岗乡。各乡下辖高级农业合作社。桥林为县属镇,辖园业、齐心两个蔬菜合作社。
1958年9月,桥林镇与兰花乡合并,成立红专人民公社(1961年改称兰花公社);陡岗乡成立超美人民公社(同年10月更名陡岗公社)。公社下辖生产大队、生产队。
1961年,兰花公社辖双桥、八一、百胜、三合、马陈、双丰、兰花、果场、双垄、马骡、五团11个生产大队;陡岗公社辖大卢、七联、东桥、山钱、南二、勤丰、西山、西二、双庙、燕林、高汤、大宋、刘公13个生产大队。同年7月,桥林镇从兰花公社划出,单独建镇,并把兰花公社双桥大队的西街4个生产队划入桥林镇,成立镇蔬菜大队,下设6个生产队(含园业、齐心两个队)。
1965年,陡岗公社双庙大队划分为双丰(1975年更名双庙)、胜利(1975年改名七塔)两个大队。同年,把双丰大队的上陈、农业,燕林大队的小黄、山郑,高汤大队的陡岗集、同意6个生产队并入公社林场。
1970年,陡岗公社刘公大队划分为向东、曙光两个大队。
1971年,陡岗公社将1965年并入公社林场的5个生产队划回原大队,山郑生产队划到双丰大队。
1980年向阳公社(1965年兰花改向阳)八一大队划分为八一、百胜两个大队。是年,撤销果场大队,其所辖的第一、二生产队划入三合大队,第三、四、五生产队划给百胜大队,第六生产队划入兰花大队。
1983年,恢复乡、镇建制,向阳公社恢复为兰花乡,陡岗公社改为陡岗乡。是年,陡岗乡七联大队划分成七联、施周两个大队,陡岗街道设立办事处。
1985年,实行村民自治,生产大队改为村,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兰花乡辖双桥、下韩(八一)、三合、百胜、地庵(双丰)、兰花、双垄、北垄、赵垄、四村(注:1985年双垄大队分为双垄、北垄、四村、赵垄四个村)、大方(五团)、马骡12个村,123个村民小组;陡岗乡辖大卢、七联、东桥、施周、山钱、南二、勤丰、西山、西二、双庙、七塔、燕林、高汤、大宋、向东、曙光16个村,186个村民小组;7月,桥林镇蔬菜大队改为西联村。
1992年11月,撤销兰花乡,其辖区并入桥林镇。
1999年5月,陡岗乡陡岗街道成立福音居民委员会,辖7个居民小组。同年下半年,陡岗乡大宋村与高汤村合并,成立高汤村;七联村与东桥村合并,成立七联村;西山村与西二村合并,成立西山村;双庙村与七塔村合并,成立双庙村;刘公村与曙光村合并,成立刘公村,村民组由186个并成104个。2000年3月,兰花村与地庵村合并,成立兰花塘村;百胜村与三合村合并,成立百合村;双垄村与北垄村合并,成立双垄村;赵垄村与四村村合并,成立滨江村。村民组由123个并成73个。同时撤销西联村建制,改设西街居民委员会。
2000年4月,撤销陡岗乡建制,其辖区并入桥林镇。
2003年6月,桥林镇南街居民委员会与北街居民委员会合并,成立南北街居民委员会。
2006年10月,山钱村与西山村合并,成立西山村;施周村与七联村合并,成立七联村;燕林村与勤丰村合并,成立勤丰村;马骡村与兰花塘村合并,成立兰花塘村;大方村与百合村合并,成立百合村(其中兰花塘村、百合村同时增挂社区居民委员会牌子);明因寺、双桥村与西街居民委员会合并,成立明因寺社区居民委员会;南北街居民委员会与南二村合并,成立石碛社区居民委员会;福音居民委员会与大卢村合并,成立福音社区居民委员会。
2007年7月,撤销兰花塘、双垄、滨江、百合、西山5个村的村建制,改设兰花塘、双垄、滨江、百合、西山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保留高汤村、刘公村的村建制,增挂高汤、刘公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牌子。是年1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桥林镇建制,原辖区设立桥林街道办事处,管理石碛、明因寺、福音、兰花塘、双垄、滨江、百合、西山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高汤、刘公、勤丰、双庙、七联5个村民委员会,202个居民和村民小组。 黄砂
桥林境内黄砂资源丰富,南二、勤丰、燕林、西山、高汤、兰花塘、大方、百合等地地下均蕴藏着黄砂,其中兰花塘社区境内的黄砂,不仅质地优良,而且藏量丰富。十里常山下的砂矿,从1957年开采以来,至2007年,累计开采达百万吨以上。砂塘开采到地下14米深,仍未见底,且离地面越深,砂质越好。
石灰石
浮石山(扬子江山)蕴藏大量的石灰石,但石灰石钙质含量低。1968年,大宋大队曾进行开采,只能作为一般石料用。
★南京长江沿岸工业区:
南京市浦口区沿江工业区
南京化学工业园
南京钢铁集团
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
栖霞经济技术开发区
雨花经济技术开发区
马群工业园
湖熟工业园
禄口工业园
麒麟工业园
南京根据“以江为轴、两岸联动、三个圈层”的生产力布局总体框架,将沿江划分为六大功能区:重化工业区:包括西厂门、卸甲甸、山潘、葛塘、长芦、瓜端口、玉带等区域,主要以南京化学工业园、南京钢铁集团等大园区、大企业为依托,利用沿江、沿路的有利条件,集约化发展重化工产业。港口经济区:包括栖霞、尧化、燕子矶、龙潭、靖安等区域,以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为主体,结合金陵石化、栖霞经济开发区及仙林大学城,以外向型经济为导向,发展新型制造业。现代都市区:从河西新城区到幕燕地区,建设集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与现代化城市景观为一体的都市区。江北新市区:包括浦口、珠江、高新区等区域,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功能培育,加快高新区、泰山地区、珠江地区联动开发步伐,加大服务业发展建设的强度。工贸产业区:包括西善桥、板桥、江宁镇、铜井等区域,在已有的冶金、建材等产业基础上,积极发展都市型产业、物流业、房地产业等。都市生态区:包括乌江和桥林部分区域、江心洲、八卦洲等,建设成生态环境优良的都市后花园。
Ⅲ 南京市浦口区桥林的公墓有哪几家
桥林没有,浦口区有的:
1、二龙山墓园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光明路
2、百家山公墓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汤泉镇泉东村
3、龙王山墓园
浦口区盘城镇丁解村50号
4、卧龙岗公益性公墓
202县道
5、顶山公墓
西海路
6、泰山龙寿园公墓
202县道
7、南京市浦口区星甸镇竹园山公墓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星甸镇柯吴公交汽车站右拐
Ⅳ 百度贴吧的桥林是什么意思
我也看了贴吧的链接了,估计现在桥林吧的风格跟这个名字没多大关系,是在是不好说,问问吧力的老人或许知道! 桥林: 南京十大文明古镇之一的桥林镇,建于公元1085年,原名失姬镇,传说因西楚霸王项羽败走乌江,期爱妻虞姬自刎于桥头而得名,后更名为桥林镇。位于长江北岸,与南京市区隔江相望,镇区面积120平方公里,人口4.5万,镇区山清水秀,古有“长桥半月”、“明因秋色”、“梨园听莺”等十二美景,地貌特征为丘陵平原各半。 林镇水陆交通发达便利,区域内有6.5公里长江黄金水道、有板桥汽渡和七坝两座码头,均可停泊五千吨级驳船。312国道、104国道和南京绕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是沟通长江南北的重要通道和交通枢纽。拟建的南京长江三桥即在镇区内。镇区距南京市区20公里,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40公里。 桥林镇基础设施齐全,推有10KV和35KV两条供电线路,与华东电网联接,可保证大规模企业用电。拥有2家自来水厂,水量充足,日供水量二万立方米。程控电话可直接拨国际、国内长途或上网。 桥林镇自然环境优越、物产丰富。工业有冶金、化工、机械、铸造、建材、造纸、食品生产、黄砂矿石开采等十多个业。农业有鲜食玉米、甜瓜、蔬菜、草坪、花哉、经济林果、牧草等优质农林基地。桥林的茶干、调味食品、春玉米等产品享益海内外。
Ⅳ 桥林镇的交通
桥林镇水陆交通发达便利,区域内有6.5公里长江黄金水道、有板桥汽渡和七坝两座码头,均可停泊五千吨级驳船。312国道、104国道和南京绕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是沟通长江南北的重要通道和交通枢纽。拟建的南京长江三桥即在镇区内。镇区距南京市区20公里,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40公里。桥林镇是江浦西部地区经济文化中心,水陆交通便利,水路有石碛河直通长江,可上至芜湖,安庆,下达南京、镇江、上海。公路有浦乌省际公路和南京市环城高速公路穿镇经过,境内公路网络均与此相连。古来工商业较为发达,治西主要货物集散地。如今镇境除有七坝汽渡外,更有长江三桥飞架南北,桥林已是南京江北新市区建设中的一个重镇。桥林镇是保存得比较完好,基本保持着古朴风貌的小镇,秦砖汉瓦民居,青石板路面,以及其街道布局,集市贸易,风土人情,都具有古老而纯朴的特点。
Ⅵ 桥林街道的建置沿革
商周时代,桥林属扬州地域。
春秋战国时期,地在东城。
周灵王十三年(公元前559年)属楚。
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年)吴王夫差始通江淮,遂属吴。
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入越;越亡,仍属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郡县天下,属九江郡东城县乌江亭地。
汉高帝四年(前203年)改九江郡为淮南国,属淮南国东城县乌江亭;后汉属徐州下邳国东城县乌江亭。
三国时,地属东吴,实为吴、魏边境之弃地。
西晋太康六年(285年),置乌江县,属扬州淮南郡乌江县地。南北朝时期,梁武帝置江都郡,属扬州江都郡乌江县地。
隋文帝以州统县,属和州乌江县。
唐代,属淮南道和州历阳郡乌江县地。
宋代,属淮南西路和州历阳郡乌江县地。
元丰八年(1085年),桥林镇为乌江县的石碛镇。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至二十一年(1276年-1284年),属河南江北行省淮西江北道庐州路,和州乌江县。
明洪武初年省乌江县入和州,隶庐州府。洪武九年(1376年),置江浦县,划和州石碛镇、遵教乡、白马乡等四乡、五镇入江浦县,隶应天府。
清顺治二年(1645年),属江浦县南乡,隶江南省江宁府;咸丰八年(1858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洪秀全改江浦县为天浦省,桥林亦属之。同治三年(1864年),天浦省复称江浦县,桥林复属江浦县南乡。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月,在县境西部三户汤成立国民党江浦县政府(俗称“西政府”),后流寓皖东。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在浦镇东门成立汪伪江浦县政府(俗称“东政府”),桥林设伪区政府。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月,中共皖北专员公署建立江(浦)全(椒)办事处,辖十个区,其中有桥林区(亦称九华区、星湖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年)8月15日,日军无条件投降,汪伪政权垮台,中共政权北撤,江浦县政府还治。桥林属江浦县第三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撤区并乡,桥林为县属镇。
1949年2月,中共华东局成立江浦县人民政府,下辖新桥区等6个区。
1949年4月21日,江浦县全境解放。月底,县政府机关从石村庙迁至桥林镇,6月迁至珠江镇。8月,新桥区更名为桥林区。
1949年12月2日,中共华东局将江浦县划归南京市,不久,复属皖北行政公署滁县专署。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将江浦县由安徽省划回江苏省,属扬州专区。
1956年2月属镇江专区。8月撤区并乡,桥林镇为县属镇。
1957年1月属扬州专区。
1958年7月属南京市。9月,桥林镇与兰花乡合并,成立红专人民公社。
1961年桥林从红专公社划出,仍为县属镇。
1962年属扬州专区。
1966年,属六合专区。
1971年,属南京市。
2002年4月,江浦县与浦口区合并,成立南京市新的浦口区,桥林镇属浦口区。
2007年12月撤镇改设桥林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