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浙江工业大学专业排名 最好的专业有哪些
浙江工业大学最好的专业包括制药工程、生物工程、应用化学、汉语言文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些专业都是国家级特色专业
⑵ 浙江工业大学有哪些专业
《浙江工业大学》网络网盘资料下载
链接:
简介:浙江工业大学有很多专业,比如说电气化自动一体,还有师范类的专业,还有艺术体育。
⑶ 浙江工业大学专业排名 最好的专业有哪些
浙江工业大学专业排名:
1、化学工程与技术:A-
2、机械工程:B+
3、工商管理:B+
4、控制科学与工程:B
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B
6、环境科学与工程:B
7、软件工程:B
8、药学:B
9、应用经济学:B-
10、设计学:B-
11、物理学:C+
12、材料科学与工程:C+
13、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C+
14、土木工程:C+
15、食品科学与工程:C+
16、教育学:C
17、中国语言文学:C
18、数学:C
19、信息与通信工程:C
20、管理科学与工程:C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浙江工业大学
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⑷ 浙江工业大学专业排名
浙江工业大学专业排名:
1、化学工程与技术:A-
2、机械工程:B+
3、工商管理:B+
4、控制科学与工程:B
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B
6、环境科学与工程:B
7、软件工程:B
8、药学:B
9、应用经济学:B-
10、设计学:B-
11、物理学:C+
12、材料科学与工程:C+
13、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C+
14、土木工程:C+
15、食品科学与工程:C+
16、教育学:C
17、中国语言文学:C
18、数学:C
19、信息与通信工程:C
20、管理科学与工程:C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浙江工业大学
⑸ 浙江工业大学专业排名 最好的专业有哪些
您好,浙江工业大学:
1)最好的专业有: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生物工程、市场营销、财务管理。
2)较好的专业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化学、工业设计、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生物制药、药物制剂、旅游管理、艺术设计学、环境设计。
⑹ 浙江工业大学 公共管理类专业怎么样
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类专业还是不错的。
浙江工业大学,简称浙工大,位于杭州市,是教育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浙江省首批“省重点建设高校”、国家“2011计划”首批牵头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学校相关:
截至2021年2月,设有朝晖、屏峰、莫干山(湖州德清县)、之江(绍兴柯桥区)四个校区,占地面积3550亩,固定资产总值44.06亿元;
设有26个二级学院1个部,另举办1个独立学院;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6个本科招生专业;
有教职工3125人。有全日制本科学生19179人,在读各类研究生10022人。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浙江工业大学
⑺ 浙江工业大学王牌专业 比较好的特色专业名单
一、浙江工业大学王牌专业介绍 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机械工程、生物工程、制药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言文学。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制药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安全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生物工程、软件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
浙江省优势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工程、应用化学、生物工程、应用物理学、汉语言文学、工业设计。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工业催化
省级重点一级学科: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省重点学科:化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信息与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中药学、 城市规划与设计、管理科学与工程、结构工程、新闻传播学、桥梁与隧道工程、计学、食品科学、应用数学、刑法学、光学、教育技术学、化学生物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农药学、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
二、浙江工业大学简介
浙江工业大学 是一所综合性的浙江省属重点大学,始建于1953年,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10年创立的浙江中等工业学堂,先后经历了杭州化工学校、浙江化工专科学校、浙江化工学院、浙江工学院和 浙江工业大学 等发展阶段,几易校址,数历分合。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杭州船舶工业学校、浙江建材工业学校分别于1994年、1999年和2001年并入 浙江工业大学 。经过几代工大人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奋斗,学校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综合实力稳居全国高校百强行列。2009年7月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签订共建协议, 浙江工业大学 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2013年5月,由学校牵头建设的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2011计划”,成为全国首批14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2015年4月, 浙江工业大学 入选浙江省首批“省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世界着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浙江省杭州市。学校设朝晖、屏峰、之江三个校区,占地面积3009.92亩,校园环境优雅,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学校现有66个本科招生专业,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大门类,设有28个学院1个部。学校现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一级学科未覆盖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9个,一级学科未覆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5个;具有工商管理硕士、电子信息硕士、机械硕士、材料与化工硕士、资源与环境硕士、能源动力硕士、土木水利硕士、生物与医药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农业硕士、药学硕士、教育硕士、艺术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法律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应用心理硕士、会计硕士等19种专业学位授予权;具有硕士研究生免试推荐权和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招生权。学校现有固定资产总值42.85亿元。图书馆面积4.6万余平方米,藏书(含电子图书)1116万余册,中外期刊108611种。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3055人,其中专任教师2211人,正高级职称教师497人,副高级职称教师98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497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双聘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奖励计划入选者3人、国家“*”入选者10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0人,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浙江省特级专家9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2人、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42人。截至2018年9月30日,有普通全日制本科学生18965人;在读各类研究生9647人(博士研究生825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6811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011人);成人教育学生13500余人;留学生980人。
学校现有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牵头建设)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筹)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1个、工信部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个、工信部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基地1个、全国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重点实验室、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新型智库、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等省部级科研平台42个;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11个、B类7个,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农业科学五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根据ESI3月数据统计);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获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认证专业1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4门,“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4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7项,国家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1个,18位教授被聘为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省级精品课程50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浙江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0个,省优势专业17个,省特色专业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1个。MBA项目通过全球商学教育三大权威国际认证之一的AMBA认证。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单位。在近三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二等奖9项。学校先后有525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2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6项。2018年,学校科研经费到款6.32亿元。
学校坚持厚德健行的校训,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培养能够引领、推动浙江乃至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精英人才。建校66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20余万人。2003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5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近年来,学生生源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近三年在各类高水平大学生科技竞赛中获国际级奖38项、国家级奖278项。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2018年本科生就业率为96.54%,研究生初次就业率为98.36%,本科生继续深造率为31.68%。
学校对外交流活动日趋活跃,已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比利时、乌克兰、土耳其、瑞典、挪威、芬兰、奥地利、荷兰、波兰、爱尔兰、西班牙、爱沙尼亚、伊朗、墨西哥、厄瓜多爾尔尔、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度、越南、加纳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近180余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学生联合培养、教师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中外合作办学、引进海外智力、来华留学生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学校具备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浙江省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资格,共有来自100余个国家、地区的留学生来校学习汉语言、中国文化及本科、硕士、博士专业课程。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教务处电话 附号码及其他联系方式
浙江工业大学是双一流吗
浙江工业大学正方教务系统入口
浙江工业大学教务处官网入口地址
浙江工业大学教务处入口:http://www.jwc.zjut.e.cn/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
浙江工业大学教务处电话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高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发放-快递查询入口
浙江工业大学高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发放-快递查询入口
浙江工业大学有几个校区
⑻ 浙工大专业排名
1、浙江工业大学王牌专业名单
2019年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国家级+省级)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
序号 专业名称 类别
1 国际经济与贸易 国家级
2 汉语言文学 国家级
3 应用化学 国家级
4 机械工程 国家级
5 材料科学与工程 国家级
6 自动化 国家级
7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 国家级
8 软件工程 国家级
9 土木工程 国家级
10 化学工程与工艺 国家级
11 制药工程 国家级
12 环境工程 国家级
13 生物工程 国家级
14 工商管理 国家级
15 工业工程 国家级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
序号 专业名称 类别
1 金融学 省级
2 教育技术学 省级
3 日语 省级
4 广播电视学 省级
5 信息与计算科学 省级
6 应用物理学 省级
7 生物技术 省级
8 工业设计 省级
9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省级
10 车辆工程 省级
11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省级
1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省级
13 通信工程 省级
14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省级
15 网络工程 省级
16 数字媒体技术 省级
17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省级
18 能源化学工程 省级
19 食品科学与工程 省级
20 建筑学 省级
21 城乡规划 省级
22 安全工程 省级
23 药学 省级
24 工程管理 省级
25 财务管理 省级
26 行政管理 省级
27 播音与主持艺术 省级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
国家级特色专业:制药工程、生物工程、应用化学、汉语言文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
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机械工程
省优势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化学、汉语言文学、生物工程、环境工程、应用物理学、工业设计、自动化、软件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土木工程、制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2、浙江工业大学专业排名(按推荐人数排名)
以下是浙江工业大学学长学姐实名推荐的比较好的专业:
1
国际经济与贸易
4.4 (316人)
2
土木工程
4.8 (280人)
3
金融学
4.5 (262人)
4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4.8 (257人)
5
法学
4.4 (228人)
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9 (144人)
7
软件工程
4.8 (121人)
8
化学工程与工艺
4.8 (110人)
9
建筑学
4.9 (96人)
10
自动化
4.6 (85人)
3、浙江工业大学简介
浙江工业大学,简称浙工大,是教育部与浙江省共建高校,浙江首批省重点建设高校,国家“2011计划”首批牵头高校,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实施高校,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单位,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亚洲规划院校联盟(APSA)、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入选国家“111计划”,对口支持浙江树人大学建设发展,对口支援衢州学院、宁夏理工学院。
始建于1953年,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10年创立的浙江中等工业学堂,1993年12月由浙江工学院更名为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6月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签订共建协议,浙江工业大学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2013年5月,学校牵头的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全国首批14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