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河姆渡原始人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工具是什么
河姆渡原始人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已经开始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作为生产工具。
1、河姆渡人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河姆渡还会建造干栏式房屋,用船、筏载人和物、浮水采集,使用刀、匕、锤、铲、矛、碗、筒、小棍、器柄、纺轮、蝶形器等木器,栽培人工水稻,家养羊、鹿、猴子等牲畜。
在河姆渡并出土了中国境内所发现最早的漆器,其陶器制作有一定的水准,估计最高烧成温度达1000摄氏度。
距今六七千年,河姆渡一带系沼泽地,河姆渡人建造住宅时,先打下1米长木桩,木桩上架设纵横交错地龙骨(地梁),其后于地梁上铺设10多厘米厚地板,地板上再立柱、架梁、敷橼、盖顶。地板起防湿、御虫蛇作用。其下可用来豢养家畜。地板上为起居住室。从柱子高度看,人还不能直立进出,但较巢居已大有进步。
2、半坡人
半坡人6000年前生活在陕西西安半坡村,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原始农业有了发展,开始有原始畜牧业,主要饲养猪、狗等。会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并使用陶器,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定居生活。以经营原始农业为主,使用的石器为比较精致的磨制石器。
坡人已大量使用石铲、石斧、石锄、砍伐器等生产工具,进入了较发达的原始农业阶段。他们用石斧、砍伐器砍倒树木,芟除杂草,并放火焚烧,再用石铲翻掘土地,石锄和尖木棒挖穴点种,最后,用石镰或陶镰收获,食用时用石磨盘、石磨棒脱皮碾碎。
现已发现半坡人盛粟的罐和粟腐朽后的遗物,证明半坡人学会了栽培,粟耐旱易种,且便于存贮,不仅养育了六千年前的先民,至今仍是中国北方种植的主要作物。
(1)河姆渡人的生产工业有哪些扩展阅读
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在内的新石器文化三大经济文化区
1、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包括黄河中下游、辽河和海河流域等地,这里是粟、黍等旱作农业起源地,很早就饲养猪、狗,以后又养牛、羊等。
2、水田农业经济文化区,主要为长江中下游。岭南地区农业则一直不发达,渔猎采集经济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可划为一个亚区。本区很早就种植水稻,是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早期饲养猪、狗,以后陆续养水牛和羊。
3、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包括长城以北的东北大部、内蒙古及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面积大约占全国的2/3。这个区域除个别地方外基本上没有农业,细石器特别发达而很少磨制石器,陶器也不甚发达。
‘贰’ 河姆渡人的三大发明
蚕纹刻划与蚕丝发明
7000年绳子
有苇席到“编织原理”到系统的“纺织技术”
河姆渡发现的四对盅形牙雕,其蚕纹栩栩如生,结合同一遗址出土的蛾形器,充分显示了河姆渡对蚕业生产的文化反映.
尽管山西芮城西王村也发现了蚕蛹装饰,河北正定南杨庄出土了陶质蚕蛹,甘肃临洮冯家坪齐家文化也发现了有许多蚕形昆虫的双联陶罐,江苏梅堰出土了蚕纹黑陶,……丝毫动摇不了河姆渡丝绸文化的王者地位,我们可以推断,河姆渡——小黄山区域是中国蚕业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河姆渡文化中挖掘出了7000年前粗细不一用的绳子,小者只有两三毫米,大者有2厘米,据专家考证,粗绳是用韧性较好的树藤、树枝做的,较细的是用葛、麻之类的长纤维鞣软后“搓”成绳子.
别看一个“搓”字,实际上是纺织原理中的“加捻”,用双手搓绳就是最原始的加捻方法,无论是原始的纺轮,纺织机械,还是近代的纺锭,都离不开河姆渡人发现的“搓动原理”.
由此,河姆渡人还是“加捻原理”的发现者.
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上百件之多的苇席残片,小者如巴掌,大者如毛毯、坐席,一平方米以上,由苇席的编结、编织、搓捻、结网我们可以联想到日常生活中的席子、篮子、炕席、筐、网、笼、草帽……等等,说明在河姆渡已相当有规模,由此而知,河姆渡一带是编织业的发源地,河姆渡人是最早的“编织原理”的发现者.
更进一步,我们来看纺织,纺织纺织,顾名思义,“纺”就是纺线,“织”就是纺线织成布,绳子“搓动原理”成就了纺线技术,苇席的“编织原理”成就了织布技术,由此河姆渡人就是最早的“纺织原理”的掌握者.
由此而知,从“搓动原理=〉加捻原理”,从“编结原理=〉织布原理”,史前小黄山、河姆渡一带的先人系统地掌握了纺线、织布的技术.
(四)纺轮织具与“原始织机”的发明
河姆渡遗址发现了许多陶制、石制、木制的纺轮,其形状有凸字形,算珠形,工字形,也有外形如圆饼、梯形……此外还有骨梭、骨针、木纬刀、木织轴、骨机刀……等原始织具,由此着名丝绸考古专家宋兆麟、牟永抗提出复原了由纺轮、经杆、机刀、梭子、布轴、经轴、综杆组成的原始踞织机——水平腰机的重大学术成果.
中国丝绸博物馆赵丰教授则根据余杭反山良渚文化发现的一整套原始腰机部件玉饰品也提出了河姆渡人发明“原始织机”的构想.
柴尔德曾经指出:“织机的发明是人类发明天才的一大胜利”.
古越河姆渡人早在七千多年前已发明了古老的踞织机,对人类是非常了不起的贡献,就是这种踞织机在我国历史上延用了数千年之久,对中华文明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可以说它不亚于指南针、造纸术的发明,对文明进步起了非常大的推广作用.
由此可知,古越河姆渡人不但最先发明了搓动原理,加捻纺线原理,编造原理,织布原理,掌握了系统的纺织技术,而且还发明了最早的纺织机,除了早有盛名的稻米文化,更是丝绸纺织文化的摇篮.
(五)7000年的海上丝绸之路
河姆渡遗址中曾经挖掘出了7000年前的六支木浆(现藏于浙江博物馆),这可是中国考古史上最早的木浆.此外,河姆渡文化中还挖出了许多石斧、石契、石凿以及有段石锛,它们为砍木、刳木、刨木制造独木舟提供了可能.它表明了7000年前古越族祖先为了主宰海洋,开展丝绸、稻米贸易与渔猎,已开始“刻木为舟,剡木为楫”的海上(水上)丝路的航行.而据美国、法国、日本、菲律宾、新加坡、台湾等许多着名史学专家研究,以这条远古史前的海上丝路为代表,把古越的石锛、石器、陶器、稻米、丝绸纺织、断发文身、铜鼓纹饰……等一起带到了菲律宾、波罗洲、苏拉威西、社会岛、库克群岛、夏威夷、塔希地岛、日本岛、新西兰、复活节岛……甚至是南美洲的厄瓜多爾尔尔,可以说太平洋文明圈与古越河姆渡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文明传播而不是以贸易为主的海上丝绸之路(丝绸出现以后暂以丝绸命名,也许更多的是石器、印纹陶器、断发纹身)在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早已在发挥作用了.
对于河姆渡文化而言,其生产工具除纺轮、纺织机外,更为突出的还有大量的石锛、石斧、石凿,其中第到第四期共有(427+278+119+122)=1046件各种各样的石器,由于河姆渡的稻作农业非常发达,还有骨耜,以及锯齿状骨器作为收割工具,这些长柄的骨耜,代表了河姆渡农业生产工具的更高形态.
除非常发达的耜耕农业外,还有非常丰富发达的动植物文化,家畜饲养文化,如家畜有猪、狗、水牛、水龟……,农作物有稻米、 瓜、菱、葫芦……等等,此外河姆渡发现的一千多件形态各异的陶器、上百件木器等也反映了河姆渡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而从文化传播角度看,特别是从北路影响中原、山东、朝鲜、日本方向,可能更多的是稻作、丝绸,家畜饲养,而影响西南、东南亚、南洋、大洋洲之南线,更具代表性的是石锛,舟船、印纹陶器,干栏式建筑,有外国专家认为有段石锛、印纹陶器是远古百越文化影响西太平洋,大洋洲、南美洲诸岛的主要标志,因此,更运古的蒙昧时代——前丝绸时代某种意义就是“石锛之路”,“干栏式建筑之路”,“木桨舟船之路”,加上稻米之路,耕耜之路,语言之路、家畜饲养之路……一起形成了一条复合的史前“江南丝绸之路”——海上丝路与水上丝路.这条路特别是由于石锛对南太洋诸岛、大洋洲的影响传播,有人谓其是“石锛之路”,也有人由于其非常发达的稻作文化,称其谓“稻米之路”.
‘叁’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生产活动是什么
1、半坡人种粟,而河姆渡人种水稻.
2、半坡原始遗址则出土了用以捻线的石制陶制纺轮.半坡居民使用原始的织机,织成麻布,制成衣服.
3、工具方面半坡人比河姆渡人进步.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器、骨器.
4、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
5、半坡人烧制彩陶.
6、河姆渡人生活在低洼处,并学会挖井.
7、半坡人的食物种类很丰富了.河姆渡人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
‘肆’ 河姆渡人使用什么石器,种类还不少
中国考古学家夏鼐把这一发现称为建国以来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项重大成果,并指出 河姆渡 文化发现的意义在于“表示长江下游地区在新石器早期的重要性。那么他们都是用哪些石器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河姆渡遗址两次发掘范围内发现大量干栏式建筑遗迹,特别是在第四文化层底部,分布面积最大,数量最多,蔚为壮观。建筑专家根据桩木排列、走向推算,第四文化层时至少有6幢建筑,其中有幢建筑长23米以上,进深6.4米,檐下还有1.3米宽的走廊。
这种长屋里面可能分隔成若干小房间,供一个大家庭住宿。清理出来的构件主要有木桩、地板、柱、梁、枋等,有些构件上带有榫头和卯口,约有几百件,说明当时建房时垂直相交的接点较多地采用了榫卯技术。
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原始艺术品可分为独立存在的纯艺术品和施刻于器表之上集实用和观赏于一体的装饰艺术两大类,而以后一类数量居多,充分表现了河姆渡人的审美兴趣和文明程度。艺术品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件,该器长16厘米、宽5.9厘米、厚约1厘米,形似鸟窝。
器物正中阴刻5个同心圆,外圆上部刻火焰纹,两侧各有一只圆目利喙的鸷鸟向对而视。画面布局严谨,线条虚实结合,图画寓意深刻,有人说它象征太阳,另有人认为是鸟在孵蛋,象征对生命、生殖的崇拜。说明该器物具有强烈的宗教意义,原始先民已有复杂的精神生活。
陶器以夹炭黑陶最富特点。尤其在早期,无论炊器和饮食容器,都属这种陶质。胎泥纯净,含铁量仅为1.5%左右。以大量的稻壳及稻的茎、叶碎末为羼和料。工艺技术上比较原始,器物均为手制,不甚规整。据测试,烧成温度为800~900℃,在缺氧的还原焰中烧制而成。胎质比较粗厚疏松,重量较轻,吸水性强。晚期阶段,基本上仍用手制,但有的经慢轮修整。出现了三足器、袋足器等较复杂的器形,有的陶器烧成温度提高到1000℃左右。
关于编结纺织,在河姆渡发现有芦苇席残片,采用二经二纬的编织法。质轻的木纺轮,连同大小轻重不一的陶、石纺轮。可供抽纱捻线之用。还发现了据认为可能属于原始腰机部件的木质打纬刀、梳理经纱的长条木齿状器、两端削有缺口的卷布轴等。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发达,有耜、镞、鱼镖、哨、锥、针、管状针、匕、有柄匕、梭形器、锯形器、凿、匙等各种器物,广泛使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有笄、管、坠、珠等装饰品。还有蝶形器(原料有木、石、骨、象牙4种)、靴形器等暂不明用途的器物。
磨制普遍精细,少数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图案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堪称精美的实用工艺品。另有20余件象牙制品,其中刻有双鸟朝阳图像的蝶形器、凤鸟形匕状器、雕刻编织纹和似蚕纹的小盅等,显示了当时的精湛技艺。
【结束语】993年在遗址西侧建起了博物馆,整座建筑造型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表现了先民爱鸟、崇鸟的习俗。文物陈列馆分三个展厅,以三百余件出土文物精品为依托,辅以模型、木雕、灯箱、照片等,展示了七千年前先民的生产生活内容和精神面貌,反映了先民的勤劳和智慧。观览其中,您将为先民的创举深深地叹服。
‘伍’ 河姆渡人生产工具
河姆渡人的生产工具主要为石器、木器、骨器三类,其中,石器包括石锄、石铲、石斧、石刀、石磨盘等,木器包括木叉、木杵、木棍、木筒等,骨器包括骨匕、箭头、鱼叉、鱼钩等。
河姆渡人生产工具
河姆渡人是生活在距今六七千年前长江下游的古人类,他们建造干栏式房屋居住,屋下用于豢养家畜,地板上为起居住室,房屋规模的大小及内部结构按照居住成员的数量决定。
河姆渡遗址最早在1973年被发现,位于余姚市罗江乡河姆渡村东北,面积约有4万平方米,是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
新石器时代在考古学上被视为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陆’ 河姆渡人的生产工具是什么
半坡人生产生活工具有石器如石锄、石铲、石鎌、石磨盘,骨器如箭头、鱼叉、鱼钩。河姆渡人的生产工具有石、木、骨质三大类,许多骨、木器工具式样新颖,加工精巧。
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成套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粮食加工工具。其中农业生产工具计有哺乳类动物肩胛骨加工而成的耕作农具骨耜 107 件 ,中耕除草木铲 、收割稻穗骨镰 、骨匕等;粮食加工工具有石磨盘、石磨棒 、木杵 、陶臼等 。
(6)河姆渡人的生产工业有哪些扩展阅读
釜是河姆渡人烧饭的“锅” ,它既是河姆渡人的主要炊器,也是河姆渡文化最具特征的标型器。二次考古发掘出土数量众多, 而且造型富于变化, 各期特征明显, 是河姆渡文化分期指示器 。由于陶釜经常炊煮食物 ,故出土的陶釜外底部大多有因烧煮留下的烟垢或烟熏痕迹 。
有些釜的内底或陶片上还可见到粘着的烧焦米粒残渣或“锅巴” 。与陶釜共存配套使用的主要是釜支架, 大多是以 3个釜支架架起一个陶釜, 用来烧火做饭 。
早期釜支架是方柱形和倒置的“靴”形两种 ,其横断面均为方形或圆形的块状实体, 全器向内侧倾斜 ,顶端有支物面,内侧常有烟熏痕迹。另外 ,还在早期地层中见到一些形似馒头状的石块 ,一侧也有烟熏痕迹 ,它们也具有支架功能。
‘柒’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是什么
(1)河姆渡人农业生产工具
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成套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粮食加工工具。其中农业生产工具计有哺乳类动物肩胛骨加工而成的耕作农具骨耜 107 件 ,中耕除草木铲 、收割稻穗骨镰 、骨匕等;粮食加工工具有石磨盘、石磨棒 、木杵 、陶臼等 。
(2)半坡人农业生产工具
半坡人大量使用石铲、石斧、石锄、砍伐器等生产工具,进入了较发达的原始农业阶段。他们用石斧、砍伐器砍倒树木,芟除杂草,并放火焚烧,再用石铲翻掘土地,石锄和尖木棒挖穴点种,最后,用石镰或陶镰收获,食用时用石磨盘、石磨棒脱皮碾碎。
(7)河姆渡人的生产工业有哪些扩展阅读:
河姆渡文化与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的典型文化,而河姆渡文化则是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它们同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因而对于这两种文化,尤其是居址选择作一对比研究,对于探索史前居民的居住规律是颇有裨益的。
着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指出:“由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看来,当时人们所选择的居住地址就已显示出他们对于地理环境的适应和善于利用的情况。时代虽然已先后不同了,但是人们在选择居住地方的时候,依然要注意到饮水的来源。
网络-河姆渡人
网络-半坡人
‘捌’ 河姆渡人的生产工具是什么
工具是石、木、骨质。
河姆渡人的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有石、木、骨质三大类,许多骨、木器工具式样新颖,加工精巧,在同时代的遗址中别具一格。骨器是这里生产工具的主体,数量、种类都居同时代遗址之冠,农耕、渔猎、手工工具一应俱全。
简介
河姆渡人,距今7000多年生活在长江下游的古人类。他们过定居生活,住干栏式房屋,用船、筏载人和物、浮水采集,使用刀、匕、锤、铲、矛、碗、筒、小棍、器柄、纺轮、蝶形器等木器,栽培人工水稻,家养猪,狗和水牛等牲畜,还会挖掘水井。
在河姆渡并出土了中国境内所发现最早的漆器,其陶器制作有一定的水准,估计最高烧成温度达1000摄氏度。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河姆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