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的最大的军事企业是什么
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的最大的军事企业是江南制造局。 李鸿章就任江苏巡抚驻节上海后,极为赞同容闳关于中国必须首先建立能够造机器的“机器母厂”的建议。容闳赴美国购办的100余台机器于1865年运抵上海,李鸿章将其全部奏留,划归江南制造局所有,成为其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生产设备。李鸿章这样描述办厂目的,“查此项铁厂所有,系制器之器,无论何种机器逐渐依法仿制,即用以制造何种之物,生生不穷,事事可通。目前未能兼及,仍以铸造枪炮借充军用为主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江南制造局是中国最早使用大规模机器生产的近代军事工业,也是旧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 从1842年至1865年间,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已在中国沿海通商口岸,陆续兴办了一批近代工业企业。据统计,在这段时期内,外国资本主要是英国资本,在上海、广州、福州、厦门等口岸,设立的较有规模的近代工业企业,共达32家。江南制造局,无疑是近代中国第一家能稍与外国抗衡的工业企业。它用蒸汽机作动力,以机器为劳动手段,雇佣了一批残存着工役制度遗痕、以商品形式出卖劳动力的产业工人。 江南制造局在开展军工生产的同时,培养出中国近代第一批产业工人和技术人才。这主要表现在许多工人在军工企业中学到了技术,受到了锻炼,他们走向社会后,为许多其他后起的近代企业所用,从而推动了中国产业经济的发展。在江南制造局初步组成时,原有的本国工人在两三百人左右。这些工人是江南制造局最早的基本工人,其中的大部分应是具有一定的机器制造技术的。虹口时期,中国工人人数陆续增加,大概在600人左右。迁移至高昌庙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工人人数也随之不断增加。1869年,根据《教会新报》的记载,当时江南制造局的工人数字是:“外国人十三位,共有中国作工者一千三百名。”英国领事1872年度的商务报告中也说:“江南制造局雇佣着不少的外国技师,约有一千三百名中国工人。”1876年,根据当年成书的葛元煦《沪游杂记》,里面提到说江南制造局有“工匠二千余人”。 来源:管理学家
❷ 洋务派在自强的口号下创办的军事工业有
第一,19世纪60——70年代,在这个阶段里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国防近代化的特殊要求,导致近代军事工业的率先创办。洋务派先后创办了一大批军工企业,以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为标志,主要有: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局等,以及各省陆续建立的兰州机器局、广州机器局等,共二十一处军工厂。 第二,19世纪70——90年代,在这个阶段他们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近代民用工业。对于军事工业而言,原材料和燃料就是它们的生命线。当时,无论是纺织、钢铁工业还是其他制造业,都建立起了机器工业企业。洋务企业尽管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机械化的程度还很低,各企业内部仍大量使用手工劳动,但它们毕竟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和工艺,在生产技术方面发生了空前的大变革,使中国破天荒出现了近代工业文明的曙光。 第三,洋务派还创办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为了“自强、御侮”,洋务派在兴办军用工业的同时,开始筹建近代化的海军和海防,这是中国近代海防事业的巨大进步,结束了中国以往有海无防的时代。 第四,洋务派在人才培养和教育事业上也做出了巨大努力,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学习,创办中国近代教育,如京师同文馆等。据统计,到1896年为止,各地洋务派开办的洋务学堂有34所。这些学堂大多是专门性的实用技术学堂,规模大小不等,程度高低不同。 第五,洋务运动还促进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发展,总理衙门的设置是早期中国近代化迈出外交的第一步.在外国列强的要求下,1861年初,咸丰帝批准了奕欣等洋务派人士的奏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 第六,我们在从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上看,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称为中体西用,它是贯穿于洋务运动始终的一个指导思想。然而应当指出,洋务派主张的“中体西用”,“实际是一革命性的态度”。[1]它最初是由冯桂芬于19世纪60年代初在《校_庐抗议》一书中提出的,冯桂芬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西国富强之术。”[2]之后,洋务派官僚和理论家们特别是后者又对这一思想加以解释,并对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按照当时洋务派的主流观念的认识,所谓的“中体西用”,简单说来就是要以中国的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思想文化、以“伦常名教”作为思想基础,以向西方学习技艺为主,而对于封建君主的专制制度是不动摇。这就决定一切的前提是必需为封建统治而服务的,他们不想也不可能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来源:数码设计
❸ 洋务运动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军事工业是什么。
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海陆军,建成北洋水师等近代海军。其中规模最大的近代军工企业是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除此以外,还有福州船政局、天津机械制造厂等一系列军用工业生产厂。
❹ 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什么工业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的运动.洋务运动起初以“自强”为口号,购买外国机器,学习西方技术,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建设军事工业需要大量费用,为辅助军事工业,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又提出“求富”口号,创办民用工业.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都属于军事企业.
故答案为:
√.
❺ 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口号,有哪些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同治维新,是清后期至清末时,清廷洋务派官员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发展基础,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师夷之长技以自强”和“师夷之长技以求富”分别是前期与后期的运动口号和目标。
在中央总理衙门办事大臣,恭亲王奕䜣,文祥、沈桂芬成为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势力。
在地方代表人物中,多数与曾国藩有关:曾国藩(汉族,道光十八年进士,湘军领导人)、崇厚(满洲贵族)、左宗棠(曾国藩的同僚,汉族士绅,率领军队收复新疆)、沈葆桢(曾国藩的属下,进士出身,接替左宗棠创设福建船政,任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曾国藩的门生,汉族,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淮军领导人,清朝后期的实力派)、张之洞(汉族,同治二年进士,号称“香帅”创设汉阳兵工厂)、刘坤一、唐廷枢。
在洋务运动初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通过引进大机器生产技术,在各省成立了新的军事工业,以加强军事力量。如安庆内军械所(安徽安庆,曾国藩)、天津机器制造局(天津,崇厚)、江南制造总局(上海,李鸿章)、汉阳兵工厂(湖北汉阳,张之洞)、金陵机器制造局(南京,李鸿章)、福州船政局(福州,左宗棠、沈葆桢)和西安机器局(西安,左宗棠)等。但由于生产管理方式是官僚主义旧式管理,加上产品仅供政府使用,不计成本,使得这些军事工业的产品大多没有利润,因而很少有再继续投资扩大生产的。
由于前期的军事工业耗费了大量银饷却没有明显成效,并且军事工业所需的原料也出现短缺,洋务派决定以“求富”为口号,再发展一批民用工业以筹集资金,这批民用工业的产品很多是以市场为导向,具有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这些民用工业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开平煤矿、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兰州制造局、兰州机器织呢局、轮船招商局、机器织布局)
❻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在自强和求富口号下,分别创办了什么企业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在“自强”为口号下,创办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在“求富”为口号下,创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该运动从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前期口号是“师夷长技以自强”,后期口号是“师夷长技以自富”。
(6)以自强为口号的军事工业有哪些扩展阅读:
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一、军事方面
经历了军事的惨败后,一贯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派认识到以军事工业的创新才是富国的根本,于是提出了“自强”的口号。洋务派以兴建军事工业为主。出于镇压各地农民起义军和抵御列强的目的,洋务派先后设立了天津和江南机械制作厂,兴建武备学堂以培养能够使用新式武器的技术人才。
同时,近现代化的武器还需要近现代化的交通,所以推动了造船厂和电报局的设立,以及运输装备和铁路的修建。他们还开办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和威海水师学堂等一批军事学校,为中国的近代国防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洋务派还力排众议,兴建了新式海军。新式军事工业的发展在抵御列强的侵略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1876年左宗棠率兵出征新疆收复伊犁,大大打消了西方列强的嚣张气焰,1884年中法战争中的镇南关大捷更是震惊中外。洋务派的自强运动,增强了国防实力,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化的军事进程,有效的遏制了西方列强侵略的步伐。
二、工业方面
1870年至1890年,是洋务运动的第二阶段,洋务派提出了“求富”的口号,以兴办民办工业为主。这一时期,洋务派大力发展了纺织、炼钢、采矿以及航运等民用企业。除固有的官办模式外,还采用了官督商办以及官商合办的模式,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的设立。
洋务派在企业设立伊始,便从西方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和先进技术,聘用外国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尽管洋务企业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诸多限制,但众多洋务民用企业的设立极大的促使了中国在生产技术方面的大变革,使中国出现了近代工业文明的曙光。
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中国的一些地主和商人受到企业利润的吸引开始投资新式工业,这可以说是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开始,如华侨商人陈启源创办的继昌隆机器丝厂。这些工业为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资产阶级也在这一阶段开始孕育。
三、教育方面
洋务运动鼓励开办“新学”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瓦解,京师同文馆的设立培养了一批翻译和外交人才,为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储备了一定数量的人才;清政府还分批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学成归来后为中国的发展出谋划策,
如詹天佑幼年留学美国,学成回国后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等铁路工程,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一系列教育方面的探索举措开启和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❼ 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的最大的军事企业是什么
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的最大的军事企业是江南制造局。 李鸿章就任江苏巡抚驻节上海后,极为赞同容闳关于中国必须首先建立能够造机器的“机器母厂”的建议。容闳赴美国购办的100余台机器于1865年运抵上海,李鸿章将其全部奏留,划归江南制造局所有,成为其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生产设备。李鸿章这样描述办厂目的,“查此项铁厂所有,系制器之器,无论何种机器逐渐依法仿制,即用以制造何种之物,生生不穷,事事可通。目前未能兼及,仍以铸造枪炮借充军用为主
❽ 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有哪些
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自强运动。该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
一、军事工业:在洋务运动初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通过引进大机器生产技术,在各省成立了新的军事工业,以加强军事力量。
1.安庆内军械所:1861年在安庆大观亭由曾国藩设立,为中国最早的现代军工企业。
2.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865年9月20日在上海由曾国藩规划,后由李鸿章经始督办,并由丁日昌总办,为晚清中国最重要的军工厂,也是近代最早的新式工厂之一。主要制造枪炮和修造轮船。
3.福州船政局:1866年8月19日由左宗棠在福州马尾设立,开办了我国第一个正规的飞机制造厂----海军飞机工程处,从事水上飞机制造。
4.北洋机器局:1867年在天津由三口通商大臣崇厚设立,是中国早期的现代化兵工厂。以制造火药、枪炮、子弹、水雷,布置水雷用的轮船和挖河船为主。
5.兰州制造局:1869年于西安由左宗棠建立,生产弹药。
6.汉阳兵工厂:1890年在汉阳由张之洞设立,除了步枪制造设备以外还引进了炼钢与火炮制造设备,成为当时中国少有可以生产各式陆军用轻重兵器之兵工厂。
二、民用工业:由于前期的军事工业耗费了大量银饷却没有明显成效,并且军事工业所需的原料也出现短缺,洋务派决定以“求富”为口号,再发展一批民用工业以筹集资金,这批民用工业的产品很多是以市场为导向,具有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
1.轮船招商局:1873年01月14日于上海由李鸿章等设立。从事江浙漕粮运输及各种客货运输业务。
2.开平煤矿:1878年在开平由李鸿章设立。主要是为了解决中国南方地区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而带来的煤炭紧缺问题。
3.湖北织布局:1888年在广州由两广总督张之洞筹设,能织原色布,斜纹布,花布等,畅销湖北、湖南、四川等省,还远销海外。
影响:
第一,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第二,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
第三,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