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业生产 > 新型工业化有哪些国家

新型工业化有哪些国家

发布时间:2022-09-21 09:39:39

⑴ 新型工业化道路由哪些特征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
1、以科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之所以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大趋势,就是因为工业化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加快发展。但是,我国现在实现工业化,和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历史条件有很大不同。当代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全球制造业生产能力和产品大量过剩,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实现工业化,又不可能像发达国家当年那样依靠同广大殖民地的不平等交换,而必须依靠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不断提高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因此,必须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紧密结合,着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2、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这些年信息化发展很快,可以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3、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可以说“先发展,后治理”,代价是很大的。我们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4、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也扩大就业。

⑵ 什么是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个概念是在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它是特指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并不是指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工业化是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存在着一般的规律性;但在不同体制下,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
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特征:
新型工业化道路也是一条对传统工业化予以扬弃的道路,即对传统工业化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道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工业化步伐虽然突飞猛进,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度工业化水平相比,差距是非常大的。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就是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实现工业化目标。这不仅是我们实现工业化的捷径,也是必由之路。和传统工业化相比,我国的新型工业化有如下一些新的特征:
1、开放性。
紧跟世界发展潮流,充分抓住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参与世界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以实现工业化的快速、高效推进。
2、跨越性。
在工业化中引入信息化,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及精髓。在工业化进程中引入信息化,不仅大大丰富了工业化的内容,而且势必改变传统经济的商业模式,推动业务流程重组、生产要素重组,进而推动传统经济的转型,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工业化的性质。这也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抓住后起发展的机会,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的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
3、整体性。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下提出的,不是哪一方面的单兵突进,而是全方位、立体化、协同性推进,以避免产生新的结构失衡,保持经济实现一个长达20年左右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融工业化、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知识经济为一体的发展道路,是追求科技创新、农村城市化、高速增长、充分就业、劳动和要素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的全面发展途径,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核心所在。
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我们必须把工业发展和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协调统一起来,使工业化同时成为农业现代化和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把速度同质量、效益、结构等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使我国工业真正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把工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消费需求能力的提高协调统一起来,把工业增长建立在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把技术进步、提高效率同实现充分就业协调统一起来,使更多的人能够分享工业化的成果和利益,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把当前发展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衔接统一起来,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使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起来,走文明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4、特色性。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充分考虑到我国人口数量大、人均资源不足、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突出的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我国新世纪将要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区别于传统工业化道路,具有鲜明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是反映时代特征,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人类社会自18世纪30年代开始至今的工业化历史已270多年,但到目前为止,全球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仅27个,人口合计 9.265亿人,占全球人口 15.3%。我国基本实现工业化时人口将达到14亿,超过已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总量。
中国基本实现工业化,是一件对世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大事。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顺利推进,将给占世界人口80%以上的尚未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一条可供借鉴的工业化新模式。

⑶ 美国工业化简介

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工业化特点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引言: 历时约100年的美国工业化取得了重大成就,创造了世界上最发达、最强大的国家和所谓的“美国奇迹”。美国的工业化发展对我国今天的经济发展有哪些可借鉴的经验呢? 美国工业化具有各产业协调发展、劳动生产率高、产业聚集、要素市场发达、国内市场大等特点,这些特点对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向“世界制造中心”迈进,以及协调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或农业产业化)、实现二元结构转型和解决“三农”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美国工业化的特点 产业结构升级在各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 与其他先行工业化国家相似,美国的工业化也是一个工业比重逐步超过农业、工业内部重工业比重逐步超过轻工业的过程。但美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是在各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轻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虽然逐渐下降,但其发展速度也不慢,直到1900年美国工业化完成之后,轻工业比重仍然大于重工业。美国农业发展慢于工业,但就农业本身来说,在美国工业化时期内,农业发展是相当快的。农业的较快发展,一方面为工业提供了市场;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成为美国第一大制造业。 劳动力的专业化素质和劳动生产率高 美国在工业化启动时期劳动力和资金都非常短缺,整个19世纪其工资率和以利息表示的资本收益率都较英国高。美国通过大力普及和发展教育、尊重知识、引进人才、发明劳动节约型技术、发展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等手段和途径,努力提高劳动力的专业化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虽然19世纪美国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和资本价格一直高于其最重要的竞争对手英国,但美国的劳动生产率优势完全弥补了由劳动力和资本价格较高而带来的损失。 产业聚集和区域专业化现象明显 美国制造业存在一个明显特点:全美国主要的制造业集中在以芝加哥为西端、以华盛顿到波士顿为东线的区域内。直至20世纪中叶,这一地区仍拥有68%的美国制造业和43%的美国人口,尽管这一地区的土地面积只占全国的7.7%。已实现产业化的美国农业在区域布局上存在明显的专业化分工,形成了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带,比如小麦生产带、玉米生产带等,此外,还有所谓“牛肉带”、“猪带”等。 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推进 1790年,美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5%,而且没有一个城市超过5万人。随着工业化的迅速推进,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了。到1920年,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与制造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相适应,1790~1950年间,美国城市人口比重(城市化率)也不断增长,从1790年的5%迅速提高到1920年的51%。 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发达 东北部是美国制造业的主要聚集地。该地区高效率的资本市场,为其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如为了方便纺织业融资,该地区发展了大量的储蓄机构和金融中介机构。资本市场也为产业重组提供了通道,1818年以后,由于航运业相对利润下降,新英格兰地区的许多航运业巨头将其资本通过资本市场顺利地转移到纺织行业。而新英格兰地区的农业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市场顺利流向西部农场和本地的工厂,如洛厄尔的工厂就因为从周边农业人口中招收女工而闻名。 跨区贸易发达,国内市场大 区域专业化的发展和跨区贸易的兴起也对市场规模的扩大做出了贡献。随着区域专业化生产和劳动分工的发展,消费品需求和由此派生的对机械、特制品以及其他资本品的需求不断增加,逐步形成了全国性的纺织品、服装、鞋靴以及其他消费品市场。 引进技术,利用外资,发展进出口贸易 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美国充分利用了其后发优势,直接引进和利用英国等先行工业化国家的技术和人才等。如美国大量用偷窃、抄袭和引诱技术人员等方法得到了英国、法国、德国等的技术和机器等。 大量吸引外资是美国实现工业化的基本手段。自1843年至1914年,美国吸引外资稳步增加,1914年吸引的外资额相当于1843年的33倍。发展进出口贸易也是美国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自1790至1914年,美国的进出口除个别年代稍有减少外,一直是增加的。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美国几乎掌握了世界贸易的1/3。 对我国工业化的借鉴意义 虽然美国的工业化发生在100多年以前,而且美国工业化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我国当今的工业化存在很大的不同,但美国工业化所反映的一般性特点对我国推进工业化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尽管美国实现工业化比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时间较短,但也花了约100年时间。我国的工业化严格说来是从新中国开始的。因此,到目前为止我国推进工业化才不过50余年,与美国相比我国目前尚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继续推进工业化仍然是未来几十年的主要任务。过去,我们曾试图通过计划体制和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来实现快速赶超(“超英赶美”),但事实证明“欲速则不达”,工业化必须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正在迈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这是中国工业化重新走上正轨的生动体现。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100多年前美国在工业化时期制造业所达到的国际地位相比,我国目前离成为真正的世界制造业中心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因此,我们必须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迈进。 第二,美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是在各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推进的,这一点对我国极具借鉴意义。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总想通过政府计划而不是通过市场来重点发展某种产业,殊不知各个产业之间不是通过国内市场就是通过国际市场而相互关联,只有在各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随着技术进步、消费结构升级和国内产业竞争力的增强,才能逐步使产业结构升级。虽然工业(或制造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着特征,但工业化绝不仅仅是工业发展,而是各产业协调发展的过程。如美国的工业发展就是与其农业、商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等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的。中国过去在农业和轻工业没有很好发展的情况下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值得认真反思的。目前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尤其要防止出现过分强调信息化,过分强调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过分强调产业结构升级等倾向。 第三,美国的工业化首先表现为人的专业化,劳动力专业化素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美国赶超英国过程中起到了核心作用。美国独立以来,一直非常重视教育,重视人才,重视人权,重视人的成长,这无疑是其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化强国的主要奥秘。我国过去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正好犯了“见物不见人”的毛病,重视工业项目、工业产值、机器设备等“物”,而忽视人的需求的满足(低工资),忽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忽视人的自由流动,尤其忽视为工业化做出重大牺牲且源源不断成为工业化新主体的农民的权益,因此工业化走了很长的弯路。今后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要借鉴美国等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将人作为工业化的主要依靠力量,推进人的流动,将尽可能多的农民纳入到工业化轨道上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四,美国的工业化表现为明显的产业聚集、区域专业化和人口集中(城市化)。各种不同的地方因具有不同的优势而在工业化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各地竞争的结果是各自成为某方面的专业化区域。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人口和产业布局是按计划进行的,事实证明布局不合理。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允许人口、要素和企业或产业在全国各地自由流动,由其自发选择区域。这样就会逐步形成较合理的产业聚集和区域专业化现象,并使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推进。 第五,美国的工业化是由市场化来保证的,其工业化过程也是市场不断发育、市场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的发育和发展,国内产品市场的扩大、国际贸易的发展(或国际产品市场的扩大),都为美国的工业化提供了重要支撑。我国过去通过计划制度虽然使工业产值比重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了,但事实证明这种工业化是不可持续的。美国工业化经验表明,只有通过市场化来推进工业化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因此,我国今后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要继续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发育和完善各类市场,制定和完善各种市场制度,将市场化与工业化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在工业化中的关键作用。

满意请采纳

⑷ 全世界八大工业国有哪些国家

八大工业国指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及俄罗斯,简称八国集团。

八国集团始创于1975年的六国集团(简称“G6”),始创国有6个,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其后,加拿大于1976年加入,成为七国集团(简称“G7”)。俄罗斯于1997年,被接纳成为成员国,G7正式成为G8。成员国:

1、美国,美国工业高度发达,生产规模巨大,部门结构完整,生产技术先进。

2、英国,英国的工业在世界上高度发达,是欧洲最大的军火、石油产品、电脑、电视和手机制造国。

3、德国,工业产品以做工精细而享誉世界,但成本较高。德国是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是不少着名汽车制造商总部所在地,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工业制成品出口国和第三大进口国。

4、法国,法国是世界上工业发达的国家之一。电设备能力和石油工业技术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5、日本,日本为亚洲着名的工业大国,汽车产量高,工业高度发达。日本的汽车、钢铁、机械、电器产量非常大,且享誉世界。日本还是高速铁路技术较为成熟的少数国家之一。

6、意大利,意大利工业较为发达,生产技术较为先进,且规模庞大,为西方七大工业国之一。享有“中小企业王国”的美誉。意大利的年原油加工能力达1亿吨,有“欧洲炼油厂”之称。钢铁产量居欧洲第二位。

7、加拿大,加拿大为西方七大工业国之一,工业十分发达。加拿大是矿产、纸张、木材最主要的生产国之一。其家具、尖端药物、军火更是享誉世界。

8、俄罗斯,俄罗斯的核工业和航空航天业占世界领先地位。

⑸ 苏联 的新型工业化模式指什么

苏联新型工业化模式是指:在中央计划(背景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模式。

苏联党和政府曾经明确规定:从重工业开始,从发展重工业的核心,即机器制造业开始,实行新型工业化模式。斯大林指出:“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苏联党和正府的这一决定,是从当时苏联的国情,从当时苏联所处的历史条件出发的。我们在研究和探讨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问题时,必须充分把握住这一点。

⑹ 发展中国家中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有哪些

通过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能够较快地基本实现工业化,这将使世界工业化人口增加一倍,共享工业化成果;极大程度遏制南北差距拉大。 从世界范围看,中国基本实现工业化具有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就控制人口增长数量而言,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控制人口增长的举措及其成就 9熏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按20世纪70年代的生育率计算,中国实行计划生育近30年来共少出生了3.38亿人,这意味着如果没有中国的贡献,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 )将提前四年到来。按国际通用标准,目前人口基数庞大的中国的人口增长率在世界各国中已处于低增长率的行列,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全球人口问题的巨大压力。 其次,中国实现工业化,将使世界工业化人口增加一倍。据中国社科院人口研究所专家预测,2020年中国人口将达14.8亿人,世界总人口将增至77.3亿人,中国占世界人口的比重由现在的21%降为19.1%。目前工业化国家的人口不到全球总人口的20%,由于工业化国家人口增长率较低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较高,到2020年这些工业化国家的人口总数占比也不会超过20%。考虑到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且GDP增速在发展中国家中首屈一指,中国完全有可能在发展中国家中率先实现工业化。这就是说,单一个中国实现工业化,就使将近20%的世界人口实现工业化,这是中国对世界的巨大贡献。 最后,中国实现工业化将使世界工业化人口再增十几亿,对南北差距拉大无疑具有重大的遏制作用。从总体上看,南北差距是在不断扩大的,其主要原因是占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的欠发达国家经济状况在恶化。据联合国统计,1980年北方国家的GDP是南方国家的3.6倍,目前差距扩大到4.1倍;从个人收入看,1960年富国与穷国差距为31∶1,目前为74:1。特别严重的是,目前发展中国家中经联合国批准的最不发达国家已从1971年的25个增至目前的49个。虽然从发展中国家分化出来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石油出口国,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中国除外)的经济增长迅速,皆有助于制约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但制约作用仍然有限。因此,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无疑将对南北差距拉大具有重大的遏制作用。二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对已有工业化道路深刻反思的结果,对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中的大国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全球性问题,严重威胁着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发展中国家应当对迄今已有的工业化道路进行认真反思。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至少体现三个向度的反思: 第一、对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的反思。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点是: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特别是快速发展时期,大多数是以能源高消耗、环境破坏为代价,即“先发展,后治理”;注重机械化和自动化,与此问时出现了严重失业问题;往往遇到严重的资金瓶颈、技术瓶颈和市场瓶颈;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显然,在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日趋恶化、新科技革命和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新国际环境里,这种特点的工业化道路是难以重复的,发展中国家必须找到一种新的发展道路。 中国努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深刻反思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摸索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通过这条全新道路,中国完全可以在工业化过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加速度推进工业化进程。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强调处理好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扩大就业,要使中国这个人口大国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这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个重要战略考虑。在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大环境下,中国完全可以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尽可能弱化工业化的资金、资源、市场瓶颈。 第二、对新兴工业化国家工业化道路的反思。从发展中国家中分化出来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上所取得的成就,在大多数经济学家看来,并不具备多少普遍意义,尤其像亚洲“四小龙”这些国家和地区所具有的诸多特殊条件,并不是其他发展中国家所能具备。同时,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为范式,重复显现这条工业化道路的诸多弊病。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兴工业化国家如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等国债务和金融危机不断;亚太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则是以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农业潜伏危机、技术上过份依赖外国以及分配差距日益扩大为代价的,90年代末更是爆发了举世震惊的金融危机。更重要的是,从现实情况看,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比较成功的11个新兴国家和地区中,除巴西以外,其他都是小国或地区。这就意味着,对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发展中小国而言, 可能有较多可资借鉴的经验,而对于发展中大国来说,则太少了。 第三、对赶超型工业化战略的反思。面对工业化先行者的强 大压力,赶超是包括中国在内所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逻辑。但是,如果赶超是不可持续的,那么这种赶超是没有多少实质意义的。 实施赶超型工业化战略的典型莫过于苏联,后有以苏联为范式的中国、印度等国。这种赶超型工业化战略的主要特点是粗放化的、数量扩张型的,优先发展重工业。不可否认,它曾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随着时代主题的根本转换,世界新科技和信息革命浪潮的涌动,人口、资源和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的显现和恶化,这种赶超战略便难以为继。因此,必须及时反思和改变这种赶超战略。中国20多年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这种典型赶超战略的反思和对新型赶超战略的探索,努力使赶超具有可持续性,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便较快地顺利地实现工业化。 以上三个向度的反思,对于发展中大国尤有启迪。因为,综合人口、国土面积、GDP指标和对外贸易额指标等四项标准看,当今世界的大国共有21个,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大国有8个,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发展中大国为13个。这就是说,当今世界的大国中约有70%的大国仍处于不发达状态。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和最有前途的发展中大国,基于对迄今已有的工业化道路的深刻反思,为了较快地可持续赶超工业化国家,努力开辟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大国具有诸多的借鉴意义。三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有利于世界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从而对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化国家的历史表明,当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入到中、后期阶段,其资源的消耗增长速度加快,消耗量加大,环境污染加剧。目前,不足世界人口20%的工业化国家消耗着世界60%以上的能源和50%以上的矿产资源,全球的再生性资源消耗速度已超过地球再生能力(现在地球需要14个月时间才能再生出人类12个月内所消耗的再生性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并迅速全球化。而中国实现工业化将使世界工业化人口再增加一倍,如果中国仍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那么整个世界的资源、环境、生态体系是根本支撑不了的。 譬如能源消费。国外经验表明,在工业化中、后期能源消费方式的结构会发生变化,主要是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对热值高、污染少的石油消费需求迅速上升。在目前的所有工业化国家中,石油消费在全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都超过40%。我国石油消费也出现逐步上升趋势。一旦中国实现工业化,如果中国的石油消费也达到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到2020年可能需要28亿吨原油,而中国自己所能生产的很可能还不到4亿吨,世界石油的总产量也将只有40亿吨,其中可以提供出口的只有15亿吨左右,即使全部给中国也不够。所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尽可能降低能源(石油)消耗,对世界的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同时,能源的消耗又是全球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工业化先行国家既是世界能源的主要消耗国,也是世界环境污染的主要负债者。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的进程之中,大量的能源消费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特别是大气污染。中国燃煤占世界煤炭消耗量的27%,是目前全世界唯一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大国,煤炭燃烧是大气污染的最大污染源,在我国大气中,约87%的二氧化硫和71%的二氧化碳均来自煤炭的燃烧。我国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继欧洲、北美之后,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片酸雨区;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很低,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但排放总量很大,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1990年至1998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由6.1亿吨碳增至7.4亿吨碳,由占全球排放量的10%增至12%。 由于地球环境生态系统是一个内部各子系统循环交换物质能量的脆弱整体,任何一国(地区)的环境污染,终会伤及全球生态整体。因此,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对世界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四中国实现工业化,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对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从而为维护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权益作出贡献,有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实现工业化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多方面意义。除了前面所述的在反思方面的借鉴意义外,尚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增强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援助能力。巩固和发展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是我国对外工作的重要基石。目前,我国已向137个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并免除了一些发展中国家欠我国的债务。但是,我国的援助能力和规模还是有限的,因为我们刚摆脱贫困,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国工业化的基本实现,意味着中国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张,综合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这将使我国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摆脱贫困的经济技术援助能力大大加强,能够向它们提供更多的经济技术援助。 二是增大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推动力。历史为发展中国家确定的经济基础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使它们的发展权利和利益要求在现存国际经济秩序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至于它们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呼声发达国家更是充耳不闻。中国现已是世界贸易大国(位居全球第五,2003),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国际贸易地位将不断抬升(2020年有望挤身世界第三位),中国关于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一贯主张将会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重视,从而不断增大新旧国际经济秩序的转换力度,毫无疑问,广大发展中国家将是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最大受益者。 三是中国将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强大力量。工业化的基本实现,意味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从而使我国拥有维护世界和平的强大物质力量。一方面,将使我国有充足的物质技术能力实现国防现代化,从而增强我国保卫领土和主权完整、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的现实能力;另一方面,将有力地推动多极化世界格局的形成,20年后一个历来爱好和平永不称霸的工业化人口最多的国家无疑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支柱。

⑺ 中外工业化道路的比较(重金悬赏)

(1)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奋斗目标,开始了大规模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经过几年工业化的实践后,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工业化的目标模式形成了基本的思路。1956年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上根据毛泽东关于形成独立、完整、现代化的工业体系的思想,对工业化的标志和目标作了阐述。他指出:我们所说的工业化,就是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主要是:自己能够生产足够的主要的原材料;能够独立地制造机器,包括制造重型机器和精密机器,能够制造新式的保卫自己的武器,如原子弹、导弹、远程飞机;还要有相应的化学工业、动力工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等。

(2)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的道路。�

第一,在中国经济文化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如何实现工业化,是一个崭新而艰巨的任务。毛泽东提出,一定要从中国是一个大农业国这个基本情况出发,不能机械地照搬外国的经验,特别要注意吸取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教训,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第二,要在中国实现工业化,首先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在处理农、轻、重关系方面,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强调要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下,适当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他认为,从长远观点来看,多发展农业、轻工业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重工业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这里已经有了农业是重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的思想。�

第三,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中,把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到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

(3)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毛泽东从政治上强调提出了“要重工业,又要人民”的原则。把是否重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提到了是否关心人民的切身利益,要不要巩固工农联盟的高度。1962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更明确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思想,并把它确定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这个总方针的提出,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探索的深化。
1)传统工业化的特点: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即我们可称之为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所谓传统工业化道路:①指发达国家的对外扩张和掠夺
;②指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或者说是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③资源的过渡消耗和环境的严重破坏。�

(2)新型工业化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依据。�

①全面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

②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

③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得出的正确结论。人口数量大、人均资源不足、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突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4)新型工业化的主要特点。�

①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相结合的工业化。�

②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和科教兴国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

③强调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工业化。�

④强调正确处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扩大就业的关系,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

(5)要正确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处理好的关系。�

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

②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③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贯穿其中的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完成工业化任务,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性发展的新机遇。�

(6)新型工业化的产业格局。�

新型工业化的产业格局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7)毛泽东的工业化与我们现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区别和联系(
1)毛泽东工业化道路的主要思想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先导,工农轻重并举。�

(2)“十六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是指: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上述“两条工业化道路”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第一,都强调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从中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出发;�

第二,都强调社会主义的工业化道路,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快我国的工业进程,又以工业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第三,工业化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让中国最大多数人共享工业化的成果。�

(4)“两条工业化道路”又存在着重大的区别,发生了一些重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

第一,体制基础不同,即计划经济体制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型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等;�

第二,国际条件不同,即毛泽东时代的工业化是在封锁、被封锁的条件下进行的,新型工业化是在对外开放和经济对比的条件下进行的,尽管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日本对我们仍实行种种高技术限制,但是,与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第三,科技和生产力基础不同,即毛泽东时代,工业化基础没有受到新工业科技革命的影响,新时期以来的新型工业化在科技革命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基础上,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型企业发展方向,与“以工业为先导、农业为基础、工农轻重并举”的传统产业格局存在重大的区别。

⑻ 政治经济学简要说明我国为什么要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

中国要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的原因在于:第一由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知识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已经提上日程,中 国必须将工业化与现代化结合起来,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同时推进现代化,走与现代化相 适应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二中国国情要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是人口和资源大国,但同时又是人均资源的 穷国,这就要求我们克服传统工业化的弊端,不能再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换取工业和其他事业的发展。
拓展资料
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六大报告中曾作了概括的描述。这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路子。这条新路与传统工业化相比,它的“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进信息化的。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信息化发展很快。我们完全可以在工业化进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在快速发展时期,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因此,我们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三,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机械化和自动化是主要着力点,从而导致失业问题的出现。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劳动力成本比较低。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业化进程中,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有意识地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扩大就业。很明显,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总结世界各国工业化经验教训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信息化时代实现工业化的要求和有利条件提出的,对于加快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⑼ 何为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有什么特点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及其特点(“新”在何处?)

(1)含义: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时代特点、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充分运用最新科学

技术和依靠科技进步的工业化,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工业化,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工业化,是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

化。(即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2)特点(“新”在何处?)

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相比,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新”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信息技术和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在完成工业化任务的过程中,推进

信息化,而不是把信息化的任务推向未来。)

②“新”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控制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实现工业化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而不是先

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性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西方

发达国家在加速工业化发展的时期,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造成严重的污染,以后为治理环境付出的代价太大。)

③“新”在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绝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以牺牲就业为代价来实现工业化。我们既要注

重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也要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人力资源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

阅读全文

与新型工业化有哪些国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央视淘宝哪里有汽车改装店 浏览:750
奔驰波箱油多久换一次为好 浏览:502
公共汽车哪个软件好 浏览:882
宝马830li落地多少钱 浏览:675
工业用地30亩需要什么 浏览:608
汽车回收行业和汽车美容哪个赚钱 浏览:139
工业动平衡多少钱 浏览:53
宿州到萧山的汽车多久到 浏览:70
10款宝马5系怎么样 浏览:533
清远汽车保养有哪些连锁店 浏览:258
伦福德汽车配件在哪里买 浏览:483
烟台下船哪里有汽车站 浏览:526
奔驰中央屏幕怎么显示导航 浏览:302
无锡哪个工业园好 浏览:370
清远市佛冈哪里有汽车配件卖 浏览:54
汽车报废怎么补偿车主 浏览:989
最新款的奔驰大g500多少钱 浏览:372
北京工业清洗电话多少 浏览:94
上海奥迪买车去哪里 浏览:105
南京宝马保养有哪些 浏览: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