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高桥保税区 、上海浦东康桥工业区、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 、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上海恒鲁现代产业园、上海市星火开发区 、上海国际医学园等。
㈡ 上海GDP的组成中,哪些产业贡献最大
2018年上海市生产总值(GDP)32679.8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4.3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732.5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2842.9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是0.3:29.8:69.9。毫无疑问,服务业成为了上海最大的产业。当然,一二三产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集合。
在上海的工业中,电子、汽车、石化、钢材、机械设备是发展较大的产业,在这些行业中有多家知名企业,比如中芯国际、上汽集团、上海石化、宝武集团、上海电气、振华重工、江南造船厂、沪东造船厂,等等。
㈢ 上海有那些主要工业
一、黑色、有色金属和交通运输工业
二、通讯及电子工业
三、轻工业
四、建筑、机械工业
五、石油化工、纺织工业
我知道的就这几个
好象没了吧
㈣ 上海有哪些主要工业区
涉及一二三产业多个工业区。
㈤ 上海市智能制造产业园有哪些
八家智能制造特色产业园区介绍
(一)机器人产业园
机器人产业园聚焦“全”:产业链条全、产品类型全、行业覆盖全,以机器人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为目标,重点推动全系列机器人产品在本市重点行业的集成与应用,力争将机器人产业园打造成世界一流水平的机器人产业集群。上海机器人产业园位于宝山区,占地面积3.09平方公里,园区重点聚焦“机器人+智能制造”特色产业,集聚了发那科、快仓、鑫燕隆、赛赫智能、伏能士、众宏自动化等智能制造、机器人领域企业200余家。2018年获批授牌国家机器人检测评定中心、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上海市机器人研究与转化功能性平台。目前,园区正在积极推进发那科三期、快仓总部、福然得、羿鹏轨道等23个总投资达70亿的重点产业项目,倾力构建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规范化的上海机器人产业高地和产业集聚发展标杆区。
(二)外高桥智能制造服务产业园
外高桥智能制造服务产业园聚焦“高”:技术标准高、产业定位高、国际化水平高,以高效率的服务,吸引国际高端产业落户,以最高标准,打造集展览展示、模拟加工、保税交易等于一体的国际最高水平智能制造服务产业园。外高桥智能制造服务产业园位于浦东新区外高桥,规划用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产业园充分利用自贸区国际贸易便利化优势,以集聚精密数控机床、工业自动化设备、智能机器人、3D 打印、高精密检测等产业和技术为目标,为入驻的智能制造企业提供保税展示与演示、展品物流、零部件分拨、贸易代理、检测认证、专业培训等为核心的服务,推动形成更加完整、更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智能制造服务产业园高效的服务、丰富的物业形态吸引了大批国际行业领军企业入驻,截至目前已集聚了来自德国、瑞士、意大利、西班牙、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150家会员客户。
(三)闵行开发区智能制造产业基地
闵行开发区智能制造产业基地聚焦“智”:智慧研发、智能制造、智网服务,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为手段,全流程赋能于总部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网络化服务,打造集总部、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园区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西区拓展1.14平方公里,总规划面积约4.6平方公里,重点聚焦“高端装备智造、生物医药、新材料和人工智能”,按照上海市2035总体规划,在“土地零增加”的前提下,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力争平均每平方公里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税收、产值翻一番,企业数量由目前的约70家减少至50家左右,发展的集约性显着提升,实现“再造一个闵行开发区”的宏伟目标。
(四)中以(上海)创新园
中以(上海)创新园聚焦“创”,基于“联合创新研发、双向技术转移、创业企业孵化”的功能定位,提供辐射长三角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打造“宜创宜业宜居”国际创新合作示范区,力争成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新的增长极。中以(上海)创新园位于普陀区西北部,依托上海中心城区转型升级的示范区——桃浦智创城。园区北起沪嘉高速公路,东至真北路,南邻沪宁铁路,西至外环线,规划面积7.9平方公里。
中以(上海)创新园承载国家战略,将发挥上海和以色列各自优势,产业聚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医疗健康与生命科学,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等领域,为寻求进入中国市场的以色列等国际创新企业和创业团队提供与中国市场、资本、产业对接的一站式服务。支持中以双方创新机构和创业团队通过“联合创新研发+双向技术转移+创业企业孵化”等方式,加强合作交流,实现共赢发展,打造成宜创、宜业、宜居的国际创新合作示范区,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一是新业态:围绕园区产业定位,重点关注优势项目,着重于创新理念的开发;通过合作平台,主动发掘、培育和吸引国际创新资源。围绕龙头企业,打造全产业生态链。二是新模式:园区通过与以色列相关孵化器加强合作,积极探索国际技术转移转化的具体实施路径,包括创新性地提出供给侧需求的创新研究计划,根据企业需求,定向研发相关产品等。
㈥ 上海GDP的组成中,哪些产业贡献最大
工业,服务业和金融,这三大产业对于上海来说,构成了GDP的主体部分。
论基础来看的话,上海是靠工业和建筑业发迹起来的工业城市,直到今天也是,过去30年、60年、100年乃至150年,上海都是中国第一工业城市,2013年上海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769.64亿元,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的固定会址一直是上海,可以说,工业在上海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上海的发展轨迹同香港相似,发展模式的转变已经有目共睹。
传统的工业增加值占比逐渐降低,注意,是增加值占比降低,说明上海的工业增长依然强劲,只是这种强劲优势逐渐被商贸和金融和服务业取代。
举个小栗子,上海给人的感觉就是,你能得到真正的贴心服务,交通的方便,应有尽有的物品提供,展会,演唱会。还有没有在意的地方做足的那些微小的人性化。举例来说,上海图书馆,在各个地方都有分馆,有24小时自助借还亭。
综合来说,以“造东西”为核心任务的实体经济是上海经济的基础。
从工业和物流业的角度说,这是中国最大气的城市,从整个城市所展现出来的开放性来说,他又是中国最包容的城市。
2018年上海GDP总量为32679.97亿元,排名全国城市第一,其中第一产业为104.37亿元,同比下降6.9%,第二产业为9732.54亿元,同比增长1.8%,第三产业为22842.96亿元,同比增长8.7%,第三产业占GDP总量69.9%。
主要行业创造的GDP 工业创造的GDP为8694.95亿元,同比增长1.9%。
社会 服务业创造的GDP为8490.73亿元,同比增长14.8%。
金融业创造的GDP为5781.63亿元,同比增长5.7%。
批发和零售业创造的GDP为4581.49亿元,同比增长3.3%。
房地产创造的GDP为1992.52亿元,同比增长4.8%。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物流)创造的GDP为1533.36亿元,同比增长10.4%。
住宿和餐饮创造的GDP为421.46亿元,同比下降2.8%。
贡献最大的是工业,创造的GDP占总GDP的26.6%。
附2018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GDP
2018年上海市生产总值(GDP)32679.8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4.3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732.5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2842.9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是0.3:29.8:69.9。毫无疑问,服务业成为了上海最大的产业。当然,一二三产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集合。
细分一下,我们发现上海这几个发展得较大的产业。工业,2018年增加值8694.95亿元,占比26.6%;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4581.49亿元,占比14%; 旅游 产业增加值2078.64亿元,占比6.4%;金融业增加值5781.63亿元,占比17.7%;信息服务业增加值2387.87亿元,占比7.3%;建筑及房地产业增加值3030亿元,占比9.3%。
因此,细分下来,上海前三大产业是工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这三个行业增加值合计19058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58.2%。建筑和房地产业的规模也是挺大的,接近占了全市GDP的十分之一。 (上海证交所)
从上海的产业结构分布看,它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金融中心和商贸中心。尤其是很多人意料不到,上海还是一个工业城市。其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高达26.6%。这个比重放在全球看还是很高的,像美国、英国、法国的比重都低于20%。高于20%的国家不多,有德国、韩国、日本等几个工业强国。
在上海的工业中,电子、 汽车 、石化、钢材、机械设备是发展较大的产业,在这些行业中有多家知名企业,比如中芯国际、上汽集团、上海石化、宝武集团、上海电气、振华重工、江南造船厂、沪东造船厂,等等。
房地产,金融,转口贸易,制造业,服务业。
㈦ 上海有哪些工业园区
上海的工业园区有上海徐泾工业园区,上海堡镇工业园区,上海练塘工业园区,上海商榻工业园区上海张松仓储工业区,上海茸北工业区,上海徐行工业园区等。
1、上海徐泾工业园区。于2001年5月经青浦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青浦工业园区配套区,规划开发总面积733公顷。
2、上海堡镇工业园区。位于上海市“一城九镇”小城镇建设试点之一崇明县堡镇,规划面积6.87平方公里,交通便捷,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3、上海练塘工业园区。位于苏浙沪交界的上海市青浦区,这里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之一陈云同志的家乡,又是闻名遐尔的古镇。
4、上海商榻工业园区。于2001年5月经青浦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规划开发总面积206公顷。
5、上海张松仓储工业区。隶属上海张慕实业公司,占地面积150亩,位于上海西郊的松江九亭与闵行七宝镇的交界处,拓宽后的松沪公路在其旁经过。
㈧ 上海有哪些特色产业
上海特色的产业有:航天技术,飞机制造,汽车制造,船舶制造,港口机械,钢铁制造,石油化工,药品研制,电子元件,金融贸易,桥梁工程等。上述这些产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㈨ 上海有哪些主要工业
上海也是我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19世纪中叶以后,上海出现了机器制造业、蚕丝业、面粉加工业、航运业、印刷业等民族企业,为上海城市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尤其是建国后五十多年来上海人民的共同努力与建设,如今的上海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企业所涉及的行业包括机械加工、冶金、电子、仪表、化工、船舶制造、轻工、纺织、航天航空、医药及医疗器械、印刷、食品加工、服装、石油化工等,重、轻工业各行门类之全堪称中国之最。产品不仅满足上海,支援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各国。另外,上海还拥有像宝钢、金山石化、石洞口发电厂等国家大型企业,更增强了上海作为全国工业中心的地位。改革开放以后,虹桥、漕河泾、闵行、浦东等开发区的兴起,一大批独资、合资企业的迅猛发展给上海这个古老的工业城市又注入了新的活力。
㈩ 上海市的支柱产业是什么
上海作为一个发展较早的经贸区,它的发展还是较为完善和成熟的。那它的支柱产业是有那些?作为传统经济的汽车、钢铁、石化、房地产,肯定是首当其冲的占GDP的很大一部分,但是随着互联网和新型产业的兴起,金融、商业、航运、物流也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那上海经济的发展需要哪些新格局?
(一)突破体制瓶颈,改革重点要围绕科技创新、社会与市场的关系。
一要推进政府部门职能的“自我革命”。政府创新投入应逐步从“项目导向”转向“功能导向”,并引入社会化、市场化经营管理。
二要坚持事业单位改革的创新导向。重点推进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的投入方式改革,推广“拨改投”、基金制,改革成果认定方式与收入分配方式。
三要着力优化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对于企业(国有、外资、民营)应有不同的创新功能定位与扶持政策。国企聚焦落实国家与市级重大工程与项目,成为创新驱动的动力源之一。民营企业则应成为上海市场化、非定向“草根创新”的主力军,要通过政府采购、市场开放、平台建设、技术共享等方式为民营企业创新创造机会。
(二)打造有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系统 。
一是采取功能性与结构性手段降低商务成本。从点上实现突破,直接降低商务成本。同时运用非经济杠杆降低综合成本,如放开人才入沪政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优化空间布局等手段,营造更好的创新、创业与生活环境,能对应更好的服务条件。
二是扶持创新服务业的发展。在世界主要科技创新中心,创新中介服务已呈现集群式、产业链式成长态势。通过发展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形成创新服务经济,提升创新服务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三是培育与集聚一批企业家,形成多层次创新人才结构。充分重视企业家的创新核心功能,将集聚培育企业家摆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环节。
(三)优化创新型经济空间布局 上海发展有两大战略空间:中心城区服务于“四个中心”建设,郊区是科技创新以及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空间。利用好郊区战略空间,调整城乡结构布局,走出传统园区发展模式,促进区县经济产城融合发展,加快镇域经济发展。
一是构建郊区产城融合发展新模式。要调整思路,打破原先城镇功能,形成区县经济产城融合发展新模式。
二是建设创新示范镇,形成创新走廊。结合区位特点,形成一批科创小镇、文创小镇、农业小镇、工业小镇、旅游小镇,形成特色镇。
三是布局“创新轴线”。结合上海创新资源与产业空间布局,上海可以围绕创新热点区、打造创新轴线、形成创新扇面。同时将创新轴线向长三角延伸,形成“沪宁、沪杭、沪通”创新通道,促进长三角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