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掌握中国工业命脉的关键技术,外资垄断95%市场,你怎么看
近期一段时间来,喜讯连续不断传出,早期中芯向阿斯麦购置的11台光刻机,现如今早已完成了交货。在很多人眼里,这11台光刻机的交货就代表着华为公司能救,中国芯片能救了。但实际上,就算是拥有光刻机,也救不上华为公司。
② 为什么工业软件的发展如此困难
我国的软件业其实很成熟,主要在应用软件方面,应用场景广泛,变现快,回报高。而工业软件的应用场景单一,不能推广,几乎是一事一例,编程的基础要在理解工业生产逻辑基础之上,这方面的人才比较缺乏。另外,我国工业未实现全面标准化,已有的工业软件很难复制推广,最基础的ERP系统在每个公司实施都要重新部署。
请采纳。
③ 工业软件分为哪几大类未来工业软件的发展是怎么样的
中国国产工业软件市场持续增长
在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工业企业转变发展模式、加快两化深度融合成为大势所趋,工业软件以及信息化服务的需求将继续增加,2016-2020年中国工业软件市场保持持续增长态势。
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21年1-10月,我国工业软件产品收入完成1902亿元,同比增长20.90%,成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力量。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工业软件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④ 自学工业设计有什么难点
科班毕业生告诉你
自学工业设计完全没有问题,而且最重要的就是去公司实习
1.自学工业设计,你要会手绘,软件(RHINO,3DMAX),CAD(很重要,建议你去报个培训班,好好学学尺寸的标法和看图,艺术生和理科生的区别就在这里)
2.你和本科生的区别就在于没有导师辅导,别小看他们。像我的导师是设计公司的设计总监有。他们的辅导对成长很有帮助。所以你就一定要去设计公司实习,以此来弥补甚至超越。
3.已经说了弥补不足就是去公司实习,但是去什么公司很关键,去设计公司和去企业区别还是很大的。去企业你可以学到一些制作流程和材料的应用。去设计公司就更多的是画图了
4.建议你别浪费时间去旁听上课了,他们比你的优势不在于这一两节课。而是在导师布置课题后的实际辅导
5.那你缺的就是画平面图纸了
6.建议你先去设计公司实习。然后去企业实习。
⑤ 目前我国的机械工业发展存在哪些问题或难点
三大难点,转型迫切度扩大
1、高端产品不足,中低端产品需求明显放缓,传统产业处于产能过剩调整和产业转型期
我国以同质化传统机械产品为主,机械工业产品价格持续低位,经营压力普遍巨大,2015年,全国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速高达10.2%,2018年下降至2.6%,2019、2020两年甚至出现0.9%和7.1%的负增长,反映出机械产品需求市场总体疲软的严峻态势。
2、产业基础能力不足,共性技术研发能力弱与核心零部件制约明显
依托企业建设的各类创新载体以局部领域为突破点,但无法有效满足行业大多数企业对共性技术的广泛需求,出现部分共性领域重复投入及分散投入,同时大量技术基础薄弱与资金缺乏的中小企业根本无力自行开发,进而限制了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我国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能力不强,部分关键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受制于高端轴承钢、高端液压铸件、高端涂料、关键绝缘材料、高性能密封材料、润滑油脂等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的落后,基础零部件自主化能力不足,难以满足主机发展需求而依赖进口。
3、产业链韧性不强,上下游衔接不顺畅
研发设计、经营管理、生产控制、运维服务等核心工业软件与系统受制于人问题十分突出,服务于国民经济重点领域的专用生产设备及生产线、专用检测设备及系统等重大短板装备自给能力较差。
与原材料制造部门融合发展不够,上下游企业合作松散。机电一体化困难重重,两大行业交叉领域存在研发和制造的空白,产学研衔接不足,机械零部件企业、整机企业和用户间配合不够、信任度不高,供需矛盾突出。
⑥ 工业大数据可视化的难点有哪些
数据可视化技术第一代应该是报表软件,通过报表系统能够把复杂的数据整理成规则的表格,并配以漂亮的图形,比如柱图、饼图、折线图等等。
第二代当属BI(Business Intelligence)了,BI比起简单的报表又更进了异步,它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工具软件,而是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可以将企业中现有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快速准确的提供报表并提出决策依据,帮助企业做出明智的业务经营决策。
⑦ 工业软件开发
工业软件开发
1 北京华盛恒辉软件开发公司
2 北京五木恒润科技有限公司
3 北京平步科技有限公司
4 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5 北电网络nortel
国内工业软件发展大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软件本身的发展阶段;第二,是软件的协同应用阶段,在这个阶段,业务流程进行串通和优化;第三个阶段是“工业云”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软件不再是单一的软件,而是集成多种软件,并提供“软件+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
然而,有专家研究过工业软件近几年的发展趋势,国内自主工业软件发展现状可以概括为“管理软件强,工程软件弱;低端软件多,高端软件少”。也就是说,一方面,国内自主工业软件在生产管理、客户服务和综合管理等运营管理领域发展较好,在工程研制领域发展较差;另一方面,国内自主工业软件在低端领域的竞争力相对较高,高端领域很多还是空白。但是从我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的逐年增长的数据来说,这一现状正在改变。
⑧ 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现状和难点
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现状和难点
赛迪研究院 互联网研究所 陆峰博士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发展智能制造是推动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根本途径。以智能制造为抓手,推动中国装备制造升级,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软件化和网络化转型,以柔性化、定制化和智能化生产模式满足更广阔市场需求,已经成为了推进制造业供给侧改革、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抓手。
一、发展现状
(一)国家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出台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2015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五大重点工程,其中智能制造工程就是其中重点实施工程之一。2015年12月,工信部和国家标准委联合印发《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提出要建成覆盖5大类基础共性标准、5大类关键技术标准及10大领域重点行业应用标准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为了进一步推进智能制造工程实施,2016年4月,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和财政部四部委联合印发了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提出“攻克五类关键技术装备,夯实智能制造三大基础,培育推广五种智能制造新模式,推进十大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成套装备集成应用”。从《中国制造2025》,国家加大了对智能制造项目的扶持力度,2015年、2016年工信部连续开展两批次总计109个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2015年工信部还开展了94个项目的智能制造专项。
(二)智能制造区域、行业和企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从区域来看,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东部沿海省市由于经济发达,企业智能化改造起步较早,进度较快,区域企业整体智能制造水平相对较高,部分企业已经从数字化阶段向软件化、网络化和智能化阶段迈进,企业数字化、软件化和网络化改造比较全面,而西部省市目前制造业水平普遍处在机械化向自动化、数字化迈进阶段。从行业来看,电子信息、工程机械、石化冶炼、生物制药、家电电器等行业智能制造水平较高,普遍开展了数字化研发设计、软件化控制生产和网络化经营销售。从企业来看,部门企业智能制造已经走在了前列,涌现出了海尔家电智能制造、青岛红领服装个性化定制、陕鼓动力装备智能服务、沈阳机床智能机床等一批试点示范项目。
(三)制造环节智能化是目前企业智能制造发展的普遍短板
从目前以开展智能制造的企业来看,研发设计、经营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普遍开展了数字化研发设计、网络化经营销售和在线化的远程运维,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电子商务普及率和在线监测普及率普遍较高,新服务、新模式和新业态创新较为活跃。相比研发设计和经营销售环节,制造环节的智能化是目前大多数企业智能制造发展的短板,多数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偏低,受限于工业传感器和工业软件等技术短板,制造环节数字化、软件化、网络化和推进较为缓慢。
二、发展难点
(一)制造业数字化阶段尚处在起步阶段,机械化和数字化融合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推进制造业机械化和数字化融合是发展智能制造先决条件,制造业只有率先实现了机械化和数字化融合,达到数字化研发设计和生产控制之后,才能推进软件化和网络化应用,进而方能实现智能化制造。工业传感器、数字伺服电机等关键技术是实现制造业机械化和数字化融合的关键,然而我国国产工业传感器和伺服电机应用种类偏少、运行可靠性不强、测量精度不高、特殊环境适应性较差,数字化、软件化和网络化程度偏低等多种因素是制约我国智能装备功能和性能提升重要瓶颈,重要领域工业传感器和伺服电机严重依赖国外使得我国智能装备和智能制造的发展严重受制于人,制约了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二)国产工业软件全产业链缺失,工业软件化加速制造业核心技术空心化
如果说集成电路是现代工业粮食,那么工业软件则是现代工业的灵魂。工业软件是工业技术工艺的数据化加密、程序化定义和软件化封装,是推进两化融合、发展智能制造的基石,是制造业模式变革和创新前提,代表着制造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工业软件是我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必要前提,工业软件强,则国家制造业竞争力才能强。然而重点工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被国外企业掌握,关键核心工业辅助设计、工业流程控制、模拟测试等软件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国外企业软件。制造业对国外工业软件形成长期依赖,关键工艺流程和工业技术数据缺乏长期研发积累,制造业呈现技术空心化。我国飞机、船舶、冶金、化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等重点制造领域长期以来习惯于用国外工业软件,但却不知道设计背后原理,而且缺乏基础工艺研发数据长期积累,导致基础技术原理数据积累差距越来越大。只要我国产业始终依赖国外工业软件工具,我国制造业水平永远不可能超越国外水平。
(三)工业大数据采集和挖掘服务不健全,大数据对智能制造促进作用有限
制造的智能化关键在数据的自由流动和有效挖掘使用,发展智能制造不仅靠几台联网的智能装备和几套应用控制软件,更是要通过对大数据的有效采集和深度挖掘使用来不断优化制造组织流程和服务模式、促进制造商业模式创新。然而,目前我国工业大数据采集和挖掘服务不健全,影响和制约着智能制造水平的提升。由于装备普遍智能程度不高、系统应用相对封闭、机器产生数据海量等多种原因,工业大数据实时采集和存储受到多种技术原因制约。另外,与服务业大数据都是消费数据、且方便建模和利用挖掘不同,工业大数据大多都是机器产生的物理运行数据,挖掘工业大数据需要更深层次物理机器运行建模,需要更加专业化的大数据挖掘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
(四)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不健全,国产产品网络互联和信息共享难以有效实现
发展智能制造,必须要实现企业、车间、机器、产品、用户之间全流程、全方位、实时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达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售后服务的高度网络协同,对网络、设备和应用的标准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智能制造工业网络异构性大量存在,智能装备接口五花八门,工业操作系统平台多种多样,尽管工信部和国标委联合发布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但由于起步晚,统一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尚未制定,严重制约着产品、装备、服务的综合集成、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另外,西门子、通用电气等国外公司利用智能装备的市场垄断地位,大力推广企业智能指标标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事实上都被上述国外企业主导着,国外企业在标准上互掐,导致国内市场同时采用国外企业产品时,不同厂商产品程序兼容和互联互通存在很大问题。另外,由于我国在重点制造业领域国产智能产品体系化程度不高,大部分情况都处于主动需求与对方产品互联,因此只能被动遵守对方产品标准。
(五)国产智能装备产品不成体系,智能制造国内产业生态圈尚未形成
我国制造业数控装备目前发展还处在初期,智能装备发展更是起步阶段,国产智能装备产品不成体系,重点领域智能联网装备几乎都依赖进口。国外企业在智能制造标准方面相互掐架,导致我国购买国外不同企业工业智能装备集成联网相当困难。作为装备制造业大国,发展国产智能装备必须要有完善的产业生态圈做支撑,方能把控主导权,然而目前我国从工业自动化、工业传感器、工业操作系统、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等关键领域都存在一定的技术短板,甚至技术空白,产业根基不牢固,导致我国发展智能装备都国外企业依赖程度态度,把控能力大大削弱,智能装备国际竞争力大大削弱。
(六)智能制造对制造业商业模式变革作用尚未有效发挥
企业研发设计、生产控制、组装测试、售后运维、远程服务等智能制造各环节信息化建设都离不开工业软件的支撑,工业软件定义了研发设计基础理论体系、生产控制流程、产品组装顺序、产品测试机理、运维模式等等,甚至定义了制造业的商业模式,协同研发、个性化定制、网络制造、在线运维、分时租赁等新商业模式都离不开工业软件支撑。由于国内工业软件应用还普遍处在研发设计、工业控制等若干单项应用环节,贯穿整个制造业研发设计、流程控制等全环节的综合集成应用还较少,工业软件综合集成效应尚未显现,对制造业商业模式变革作用尚未有效发挥。
三、应对策略
(一)加快工业传感器、数字伺服电机等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和产业化,补齐工业数字化转型短板
加快速度、视觉、重力、压力、温湿度、光电等各类工业传感器等设计研发,提升产品感应精准度,提高产品可靠性和安全性,推进产品软件化定义和网络化连接。加强直流伺服系统、三相永磁交流伺服系统等数字化伺服电机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增强数字化和软件化控制能力,提高零漂、抗干扰、可靠性、精度和柔性等各方面特性。
(二)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国产工业软件,推进制造技术和工艺软件化封装和定义
成立工业软件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工业软件产业发展扶持力度。开展工业软件服务企业认定等相关工作,实施更加优惠的工业软件产业财税、投融资、知识产权扶持政策。以制造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组建行业工业软件联盟,打造工业软件产业生态圈。加快制定工业软件行业标准,推进制造业工业软件综合集成应用。加大国家各类专项资金对工业软件基础研发、产业化、推广应用的扶持力度。
(三)大力推进工业大数据采集和挖掘服务,以大数据推进智能制造水平提升
推进生产装备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夯实工业大数据采集和利用基础。大力发展专业化的工业大数据信息服务提供商,培育开放式的工业大数据采集和挖掘服务平台,推进工业大数据流通交易,打造工业大数据采集、流通和开发利用生态圈。创新工业大数据开发利用模式,培育在线监测、远程运维、产业监测和流程优化等服务。
(四)建立健全智能制造相关标准体系,夯实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基础
加快智能制造相关标准体系建设,鼓励通信设备、装备制造、软件开发、工业自动化、系统集成等领域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参与标准制定,推进智能制造体系架构、通信协议、操作系统平台、应用接口、技术实现等方面标准制定,以行业标准模式加快推进标准在联盟企业的应用,提高标准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五)打造我国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圈,提升智能制造国际竞争力
创新产业推进机制,以联盟模式助推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圈式发展,鼓励装备制造企业、通信设备制造商、电子信息制造商,软件开放企业、工业自动化公司、系统集成企业、科研院所等联合参与,组织建立跨行业涵盖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应用推广和系统集成等功能在内智能制造产业联盟,注重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标准制定、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应用推广全链条发展。
(六)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新业态,促进制造业模式变革创新
大力推广智能制造模式,鼓励制造企业利用互联网推进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营销模式等关键环节优化创新,培育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众包众设、网络制造、协同制造、按需制造、线上线下融合等新模式新业态,形成基于互联网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鼓励增材制造、数控技术、传感器技术、工业机器人、工业云平台,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在工业领域集成应用,提升深度感知和智能决策水平。加快推进高端芯片、新型传感器、智能仪表控制、工业软件、工业控制系统等智能装置在机械装备和消费品中的集成应用,提升装备产品智能化水平。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是推动我国走向制造强国的重要途径,智能制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技术、标准、产业、应用等多方面统筹推进和全面部署,加强关键技术攻关研发,夯实产业基础支撑,推进应用服务创新,构建产业发展生态。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⑨ 国产工业软件真的很重要吗目前存在哪些问题
一、工业软件行业概述
工业软件是指专用于或主要用于工业领域,为提高工业企业研发、制造、生产管理水平和工业管理性能的软件。工业软件利用信息技术将工业过程的控制逻辑化、管理流程代码化,从而驱动装备和管理业务按照既定的逻辑自动高效地运行,并实现预先设定的功能。工业软件用以提高产品价值、降低企业成本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现代工业装备的大脑。
在2019中国软件产业年会上,工信部副部长陈肇雄指出,软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灵魂;2019年3月7日,工信部副部长王江平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提出规划“整芯助魂”工程,软件是“整芯助魂”工程规划的一个重要主题。软件行业的一个重要应用场景就是智能制造行业,具体表现为各种工业软件。
从产业链条来看,上游主要是为工业软件产品制造提供基础服务的软硬件。其中硬件主要为计算机设备,主要厂商包括联想、惠普、戴尔、苹果、宏碁、神舟等企业。在软件方面可以分为操作系统、开发工具和中间件,其中操作系统中微软和苹果系统占比较高;开发工具软件中微软、甲骨文、Genuitec等企业有着较为领先的优势;在中间件领域,IBM、BEA以及我国的金蝶、东方通科技等企业拥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
从下游来看,工业软件可以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的多个领域和各个要素与环节之中。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工业软件产品门类已经比较齐全,覆盖汽车、工程机械、航空航天、电子、家电、国防军工、装备行业等多个领域,具备了一定的产业技术研发能力和服务支持能力。
⑩ 中国工业软件现状
工业软件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各个要素和环节之中,与业务流程、工业产品、工业装备密切结合,全面支撑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各项活动,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剂。在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产业升级、新型工业化、工业发展转型等国家战略的道路上,工业软件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2019年我国工业软件产品实现收入1720亿元,2020年进一步增长,有望突破1800亿元,工业软件行业正处在起飞的前夜。
工业软件发展阶段分析
国内工业软件发展大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软件本身的发展阶段,在纯软件阶段,国外企业称霸市场;
第二阶段,是软件的协同应用阶段,在这个阶段,业务流程进行串通和优化,国内厂商开始加快发展步伐,逐步追赶国外厂商;
第三个阶段是“工业云”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软件不再是单一的软件,而是集成多种软件,并提供“软件+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在这个阶段,国内厂商基于中国工业发展实情,加快本土软件服务水平的提升,开始逐步超越国际厂商。但是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软件协同应用末期“工业云”前期之间,国内厂商整体尚未能在技术与服务水平上超越国际巨头。
——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工业软件行业市场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