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日本工业化的特点有哪些
日本工业化有自己的特点。第一,日本的工业化是在政府的推动和对外军事侵略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欧美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政府也会起到很大作用,但是政府推动工业化在日本表现得更加明显。日本的工业化从开始到基本完成,起主导作用的都是明治政府。明治政府通过发行“金禄公债”,设立“创业基金”和“劝业基金”,增加财政信贷以及“处理”国营企业等一系列措施,支持、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尤其是那些与政府关系非常密切的官商,从而形成了日本工业化中的私人资本和国家权力之间的特殊关系。在日本,财阀对政府是有依赖性的。明治政府在工业化中提供了大量的公共产品,兴建了有利于军事工业的社会基础设施。通过公共产品的提供,进一步确立了政府在工业化中的地位。 第二,因为日本工业化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情势,所以其工业化道路和欧美国家有很多不同。英法等国家的工业化,一般都是从消费资料生产部门,尤其是纺织业的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开始,在这些行业的机械化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在扩展到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日本的工业化过程则要相对复杂。消费资料生产部门和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现代化是相互交错进行的。对于私人资本而言,工业化是从以纺织业为代表的轻工业开始的,然后扩展到造船、机械机器等重工业部门。对于国家资本来讲,因为已有幕藩体制下的军工企业基础,所以一开始就从军事重工业开始着手工业化。 第三,日本的工业化是通过移植西方近代产业和外国的技术装备实现的。当日本进行工业化的时候,西方的欧美国家工业化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这样一个情势,使得日本可以引进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工业化的经营管理思想、组织形式和各种制度安排。引进大量的技术设备为工业化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但是由于国内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军事工业,所以使得日本的机器制造业较为落后。基础的薄弱和产业结构的畸形使得日本对外国技术装备的依赖加深,从而导致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日本都把重工业作为工业化的目标选择。 第四,日本的工业化是非西方的工业化,其中蕴含了日本的民族精神。着名的经济史学家戴维路S路兰德斯认为,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很大。他说:“任何类型的经济发展都是复杂的,而且包括种种相互影响的因素。其中还常有机会成分。但在对这些偶然事件,或随机事件,或由地理引起的问题作一最终分析时,‘文化’则被广泛使用。[1]” 弗朗西斯路福山也认为:“现代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却不足以构成现代繁荣和社会安康的充分条件,它们还必须与某些传统和道德习俗相结合。[2]”日本将其精神和工业化结合在一起。日本没有基督教的传统,“无意对创世作猜测或崇拜一个滋生万物之神,注重自然现象,甚至敬畏出类拔萃的山川鸟兽。这种种专着于刻下环境之事物,有意受自然力量之感召,不沉湎于抽象观念的习惯,不可能与日本人经常在技术工作中表现精研独到的能力及个人行动易于协调没有关系。[3]” 日本的武士道文化和等级制思想使得日本人有了崇武尚美的独特性格。这种性格和加上岛国的约束使得日本人经常有侵略意识。在日本重工业化的过程中,日本人正是通过战争掠夺到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本。日本人善于学习,而且非常彻底,表现在它的制度变迁上。历史上,当中国经济独步于世界的时候,那么它学习中国的官僚组织架构。但是由于没有异族侵略的威胁,所以日本没有像中国一样形成中央集权制,日本的战国时代时间很久。在西方崛起以后,日本人很快便选择“脱亚入欧”,开始学习西方各国的制度。根据本国的历史和国情,日本人从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借鉴自己所需要的东西。通过借鉴学习,从而融合到自己的经济发展大计当中,并且成就了自己的工业化模式。
❷ 什么是建筑工业化或装配化技术bim技术如何在该领域中应用
建筑工业化:指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的生产方式,来代替传统建筑业中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它的主要标志是建筑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科学化。
装配化技术:是指建筑的部分或全部构件在工厂预制完成,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将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组装而建成的建筑,称为预制装配式建筑。
bim技术如何在该领域中应用:BIM就是三维建模模拟软件,就是在电脑上将要安装实施的建筑提前进行组织,发现设计中的问题,提前将很多问题加以解决,减少了或者杜绝了施工过程中的一些复杂问题出现,就是预先将要安装或者建设的工程在电脑里面进行全过程模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施工服务,能提供施工效率,节约建设周期。
❸ 两次工业革命中,给“工业化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繁荣”的新的生产方式和新能源技术分别有哪些
第一次革命:蒸汽机、火车、轮船
第二次革命:飞机、电力时代、电灯、、
在二战中都可以看到
❹ 建筑工业化节能环保技术及应用有哪些
建筑工业化节能环保技术及应用有哪些
建立标准化的单元是标准化设计的核心。其不同于早期标准化设计中仅是某一方面的标准图集或模数化设计。BIM技术的应用,即受益于信息化的运用,原有的局限性被其强大的信息共享、协同工作能力突破,更利于建立标准化的单元,实现建造过程中的重复使用。
❺ 工业化的特征
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取得优势地位的过程 ,也即通过发展科学技术,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管理方法,使各项工业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 工业化是一个世界性概念。只有在商品生产有了一定程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世界市场,并且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具有世界性的情况下,才会有工业化过程;衡量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程度,也只能在和世界各国的横向比较中进行 。工业化是一个历史性概念。在人类历史上,工业的发展已经历过3次科学技术革命 , 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推进了工业化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工业化又必然具有不同的内涵。工业化是一个整体性概念。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整个国民经济中工业发展程度 ,与世界上先进的工业发展程度相比较的指标体系,而不是工业中某一部门、行业或某种产品的工业发展程度。 工业化的主要内容有:①劳动资料的现代化。在主要工业部门实现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最新科技成果。②工业管理的现代化。在工业管理中,采用现代化的管理体制、合理化的生产组织、科学化的管理方法和电子计算机化的管理手段,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目的。③劳动者和管理者知识结构的现代化。劳动者和管理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普遍提高,在业职工构成发生变化,即在整个工业人员中,技术人员的比重将不断上升,直接生产工人的比重将逐渐下降 ;在工业管理人员中,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会迅速增加,而非专家职业的人数会减少。④工业部门结构的现代化。技术密集型工业的比重日益提高、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与发展,是工业部门结构高度化的主要标志。⑤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例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劳动生产率、主要原料和能源的消耗水平、资金占用、先进机器设备的自给率等一些指标,都应该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工业化的这5项主要内容是互相联系 、不可分割的 。劳动资料的现代化是工业化的核心,工业管理的现代化与劳动者和管理者知识结构的现代化,是实现劳动资料现代化的基础,工业部门结构的高度化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 ,则是工业化在结构上和功能上的综合反映。因此,必须从整体上把握这五项主要内容,才能全面地了解工业化发展进程。
❻ 何为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有什么特点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及其特点(“新”在何处?)
(1)含义: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时代特点、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充分运用最新科学
技术和依靠科技进步的工业化,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工业化,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工业化,是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
化。(即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2)特点(“新”在何处?)
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相比,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新”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信息技术和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在完成工业化任务的过程中,推进
信息化,而不是把信息化的任务推向未来。)
②“新”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控制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实现工业化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而不是先
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性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西方
发达国家在加速工业化发展的时期,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造成严重的污染,以后为治理环境付出的代价太大。)
③“新”在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绝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以牺牲就业为代价来实现工业化。我们既要注
重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也要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人力资源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
❼ 世界上实现工业化的道路有哪些 简答
具体来说,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产业的选择,即重点产业和优先发展的产业、产业结构的类型及各种不同产业之间相互关系的确定和调整,比如发展的重点是选择轻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重工业、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是牺牲农业去发展工业,还是工农业协调发展等。
第二,技术的选择,即工业发展中技术类型的采用,也就是选择高新技术还是一般适用技术;是运用多使用劳动力的技术,还是多使用资本的技术。
第三,资本来源的选择,即通过什么方式或渠道筹集工业发展的资本,也就是来源于农业剩余的转移、对外掠夺,还是工业自身的积累、引进国外资本等。
第四,发动方式的选择,即工业化进程是靠民间发动,还是由政府推动。
第五,发展方式的选择,即工业发展是依靠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资源的消耗、环境的污染,还是采用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第六,实现机制的选择,即工业化的任务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去实现,还是由计划机制的作用来完成。
第七,城市化模式的选择,即伴随工业化发展的是适度城市化、滞后城市化,还是过度城市化。
第八,国际经济联系的选择,即工业化过程中是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还是闭关锁国,发展内向型经济。
❽ 我国在工业化应用上率先获得哪些突破
目前,全球微生物酶制剂市场主要由几家跨国企业垄断。与之相比,国内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仍然处于不利的位置,以大宗普通微生物催化剂(如淀粉酶、糖化酶)为主,行业呈现出竞争白热化的态势。但我国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并着力改善。2017年5月,《“十三五”生物技术创新专项规划》在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层面,提出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支持人工智能技术等具有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颠覆性技术发展要求。
除此之外,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的江会锋团队,通过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关键合成酶的发掘,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重要中药活性成分灯盏花素的人工生物合成,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引起强烈反响。来源:光明日报
❾ 什么是工业化历史上的工业化模式有哪些特点
1.什么是工业化?历史上的工业化模式有哪些特点?
答:(1)工业化的定义有许多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较窄的定义,认为工业化是指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这一定义可见之于许多有关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文献。巴
格奇(A.K.Bagchi)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撰写的辞条“工业化”就采用了类似的定义:“工业化是一种过程。下面是一种明确的工业化过程的一些基本特征。首先,一般说来,国民收入(或地区收入)中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提高了,或许因经济周期造成的中断除外。其次,在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的比例一般也有增加的趋势。在这两种比例增加的同时,除了暂时的中断以外,整个人口的人均收人增加了。”
另一类定义较为宽泛,中国经济学家张培刚即持此种观点。张培刚把“工业化”定义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
(2)历史上的工业化模式:
我们所谓“历史上的工业化模式”是指欧美发达国家历史上经历过的工业化模式。这些国家的工业化模式的共同特征为:
第一,这些国家的工业化都以建立在城市的大规模工业企业为载体。工业集中于城市,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外部经济”;大企业可以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工业化过程中,人口不断地向城市流动,社会逐渐城市化。
第二,在这些国家中,大多数国家的工业化是民间发动的。所谓民间发动的工业化就是主要由个人积累资本和进行投资而推动的工业化,这种工业化一般表现为一种进化的、比较均衡的经济进步过程。
第三,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大多是消费品导向的;工业化起步于消费品工业,最早的重大机器发明是机器纺织,然后逐渐扩大到投资品工业,其进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消费品工业占优势的阶段、投资品工业的相对增加阶段和投资品工业渐占优势的阶段。
概括地说,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模式是追随市场的模式,表现为自发的进化过程,政府干预造成的扭曲较少,资源配置较为合理,但这一过程往往十分漫长。
❿ 工业化是什么
一、工业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随着西方手工业和商业的迅速发展,就产生了大商业资本家,而在同时,西方创造性的学习继承了东方初级科学文明成果,并在后来将之发展为人类髙级科学文明。即高级数学,高级化学,髙级物理学。之后这些学科又服务于人类经济发展,便产生了机械学和动力学。而机械学与动力学最初产生了原始动力机械,如风动或水动的各种大型机械,如荷兰风车,英国水动力纺织机等。这些科技理论原产于北欧,后来由于英国丰富的自然和人文及商业资本资源,这些初级科技机械又发展为高级机械和动力设备,这就是瓦特利用机械学,热学和动力学等学科,发明了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即由初级手工机械和自然动力,向人类高级机械和科技动力发展的阶段。这就是人类科技工业革命的开端。简称第一次工业革命。
二、工业化的三次模式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又产生了斯特拉发明的交流发电机为主的电力革命简称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又产生了,电脑和数控机床及芯片为主的电子自动化工业革命,简称第三次工业革命。
三、工业化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和不足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生产效率成几十倍上百倍的增长,资本投资效益成百倍的增长,商业资本开始大量涌入工业经济投资领域,使工业资本迅速积累和扩大,产生了工业资本阶级,也即工业大资产阶级。这些阶级的利益被政府大量侵吞和剥削,便形成了大资产阶级与政府的予盾,而之后大资产阶级发动工人和农民组织,组织平民与政府展开各种斗争。结果形或了西方奴隶君主制,向君主立宪制发展,肯定了大资产阶级的功绩,并提高了大资产阶级的地位,成立了以大资产阶级为主的联合政府。这种斗争最终也是通过两种手段为主,一种是和平改良奴隶制政府,以英国逼退英王为主的政变。一种是推翻和消灭现政府,如法国大革命巴黎公社,推翻了路易十六王朝,并把王朝王后并家族推上断头台。
在以上阶段,西方经济主要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市场经济主导发展。在这之后,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崛起,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英国和法国成为欧洲两大强国,之后为了争取经济利益,英法之战开始,同时德国利用英法大战之机,在卑斯曼首相的领导下,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发展为可与英法争夺霸主的强国,并发动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德国彻底战败被瓦解。从此,欧洲列强灰飞烟灭,美国利用两次世界大战,大发战争军火之财,美国经济和军事与科技迅猛发展,在欧洲三败具伤之机,迅速拉起了北约联盟,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巨头。
之后人类社会先基本处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北约联盟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华约联盟的冷战阶段时期。后美英法同谋,利用苏联政府和苏共的腐败,玩死了苏联,美国成为世界霸主,并成为金融和军事国际寡头的超级大帝国。
在这个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和美国经济,又进入的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期,资产阶级日益强大,又产生了与工人和民众的利益斗争。加之市场经济导致大工业经济的迅猛无序发展,这种无序发展,必然引起社会部分产能过剩和产品滞销(现在中国也处在同期现象与结果)。而这一经济现象,必然导致经济的停滞不前,大批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的严重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使原本资本家过分压榨劳工和员工利益的严重予盾冲突快速发展为武力冲突,一批资本家被消灭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应运而生。
此时,美国总统,罗斯夫在对人民的重大承诺之下,被选为美国总统,开始了大刀阔斧的资本主义改良运动,简称罗斯福新政。主要举措有三点,一是主要战略型和关键科学技术型企业收归为国有。二是大幅减税降费,让利于民,扶助贫困人员,对企业和贫困人员实行金融和政策怀柔与优惠。三是订立《劳工法》以工会为工具,代表工人与资本家进行合理合法的斗争,以保障劳工的工资权益和劳保福利等。自新政以后,纯市场经济理论和模式退出了美国经济领域。成了政府主导为主的市场调节经济,使美国经济又一次飞跃发展,人民快速富裕,吸引力更大,很多科技人员移民美国,使美国科技主导世界科技发展,引领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并掌握了世界工业和军事科技的制高点。与此同时西欧国家向美国学习,经济和国民收入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工业富裕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