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工业化到后工业化产业将发生哪些变化
工业化指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过渡到以现代工业经济为主的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和发展过程。 工业化一般经历三阶段: 第一阶段是消费品工业居主导的阶段; 第二阶段是资本品工业加速发展并逐步赶上消费品工业的阶段; 第三阶段是资本品工业居主导的阶段。
2. 美国提出的"再工业化"包含哪些内容
再工业化的内容:
美国所指的是在二次工业化基础上的三次工业化,实质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如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环保、信息等新兴产业,从而重新拥有强大竞争力的新工业体系。
这对于正在试图转型升级的中国制造业来说,无形中增加了新的“天花板”。最近一段时间,华为、中兴和三一在美国投资受阻,也流露出美国政府对本土高端制造产业的隐性保护。
然而,随着中国投资热情的下降和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以价格为核心竞争力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空间日渐收窄。
所以要意识到,中国制造的长远出路,还是在于推动战略转型。装备制造业应该抓住此次国家经济结构深层次调整、改革机遇,破茧而出羽化成蝶。舍弃“低价”竞争利器之后,失去的只是锁链。
(2)后工业化经济哪些扩展阅读:
再工业化的特征:
1、战略环境的日益复杂化和战略意图的多元化;
2、明确国家重振制造业的宏观政策框架;
3、动态调整国家创新战略以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
4、力图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协同发展;
5、以工业互联网作为重振制造业的重要战略支点;
6、大力支持小企业以强化制造创新的主体;
7、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奠定再工业化的长期基础;
8、注重再工业化推进措施的系统化。
3. 后工业化是什么意思
后工业化是指服务业的产值和就业超过工业和农业。
后工业化是1973年由美国着名的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提出的。他分析了后工业社会的五大特征,并都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检验。
后工业社会的第一个最简单的特点是大多数劳动力不再从事农业或制造业,而是从事服务业。经济方面的标志是由商品生产经济变为服务经济;职位方面的标志是专业和技术阶段处于优先地位;在决策方面,则是创造新的“知识技术”。
(3)后工业化经济哪些扩展阅读:
服务业经济活动最基本的特点是服务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紧密结合。由此而形成了其经营上的特点:
1、范围广泛。由于服务业对社会生产、流通、消费所需要的服务产品都应当经营。因此,在经营品种上没有限制。服务业可以在任何地方开展业务,因而也没有地域上的限制。在社会分工中,是经营路子最宽、活动范围最广的行业。
2、综合服务。消费者的需要具有连带性。如旅店除住宿外,还需要有通讯、交通、饮食、洗衣、理发、购物、医疗等多种服务配合。大型服务企业一般采取综合经营的方式;小型服务企业多采取专业经营的形式,而同一个地区的各专业服务企业必然要相互联系以形成综合服务能力。
3、业务技术性强。
4、分散性和地方性较大。服务业多数直接为消费者服务,而消费是分散进行的。因此服务业一般实行分散经营。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不同,经济、文化发展的一定差别,特别使一些为生活服务的行业,地方色彩浓厚,因而服务业又具有较强的地方性。
4. 以下哪一项是后工业化经济三大产业比值的正确排序
试题答案: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是知识和技术,其次是优美的环境和发达的现代化交通.而对人口资源劳动力及资源的依赖比较少.故选:C.
5. 钱纳里的工业化六个阶段理论,除了经济不发达阶段,还包括哪些阶段
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后工业化社会,现代化社会
6. 所谓的后工业时期是什么
后工业化时代: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人类逐渐进入了后工业化社会。后工业社会是工业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美日英法德等发达国家率先进入的。克拉克(1940)指出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向第三产业转移。由于某些产业的加工领域被转移到其他地方,导致这些产业加工领域的就业量不再增加,所以大部分发达国家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越来越小,甚至减少。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的消费从物品逐步更多地转向服务。在后工业化时期,第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将趋于下降,唯有第三次产业比重的持续上升。
7. 后工业社会 丹尼尔 贝尔的经济部门划分
美国未来学家丹尼尔·贝尔把社会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前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认为相应的经济部门也由第一产业(采掘业,农业,矿业,渔业,木材业),第二产业(商业生产,制造业,加工业)发展到第三产业(交通,公用事业),第四产业(商业,金融业,保险业,地产业),第五产业(卫生保健,教育,研究,政府,娱乐).
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由劳动力,原料到资本,能源再到知识,信息,相应的职业高低也由农民,矿工,渔民,非技术工人到半技术工人,工程师,再发展到专业人员与技术工人,科学家.
另一方面,产业结构转换又促进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转换必然带来生产要素按比较利益原则在各产业间流动,使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得到不断的提高,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8. 后工业化时代的主要表现···
转变经济方式的政策驱动与碳减排的全球共同行动,提前结束了中国的工业化时代。自"十二五"开始,中国将开始步入后工业化时代。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并没有割裂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工业在整个中国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中仍发挥着重大作用,但是中国工业化的方式及工业比重将发生质的转变。工业化时代与后工业化时代最大的区别,就是"两头在外而过程在内的中国工业产品制造模式"将被彻底替代。因此,推动中国的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必须充分考虑中国后工业化的时代特征,尊重后工业化时代的经济运行规律,科学探索新经济发展模式及路径。
中国后工业化时代特征的基本判断中国30年余年的改革开放,从改革方向及目标看,是着眼于经济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从改革的实际推进看,更多的精力及着眼点是"补工业化的课",从而实现了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在后工业化时代,工业发展及经济运行表现出许多与"补工业化的课"完全不同的新特征。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些影响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的后工业化时代特征。
9. 后工业化的后工业化的本质
本质上看,“后工业化”是在物质基础达到一定水平,供给以知识和技术为动力改变生活方式,需求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理解这一过程,有必要廓清以下几方面认识:首先,“后工业化”是工业经济发展到较强大、相对领先时才发生的。发达国家由工业经济向后工业经济的转变无不是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工业生产已达到较高水平的时期开始的,高技术领域在世界上均达到了领先水平。其次,“后工业化”最终虽是以服务经济的加速强大为特征的,但这个阶段的到来是以经济体实现了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并形成了以中产阶层为主的社会结构。没有这一支撑,所谓的“后工业化”社会只是“水中月”、“镜中花”,后工业经济也就没有支撑。第三,“后工业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迈入这一阶段与该经济体在国际经济中的动态分工息息相关。若经济体尚处在产业链分工的低端是不大可能跨入这一阶段的。进入这一阶段,经济体的发展也必须达到较高水平,城市化进入较成熟阶段。最后,“后工业化”是一个较漫长且有发展时序的过程。观察各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可以发现(见表3) ,美国第三产业由55%到70%花了20年,日本花了20年第三产业比重也仅仅提高了9个百分点,法国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到67%花了40年。而其中一些国家如日本,在某些年份还出现了“再工业化”的变化。国别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美国1950
1960
1970
1980
19907.0
4.0
3.0
2.7
2.038.0
37.0
35.0
33.6
28.055.0
59.0
62.0
63.7
70.0日本1950
1960
1970
1980
199023.0
13.0
7.0
2.8
3.031.0
44.0
46.0
42.9
42.046.0
43.0
47.0
53.3
55.0联邦德国1950
1960
1970
1980
199010.0
6.0
3.0
2.2
2.049.0
54.0
54.0
44.2
39.041.0
40.0
43.0
53.6
59.0法国1950
1960
1970
1980
199015.0
9.0
6.0
4.2
4.048.0
48.0
38.0
35.7
29.037.0
43.0
56.0
60.1
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