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龙岩 漳平登榜工业区在哪
被钉在斑驳的木板之上,干枯的躯体藏着那些旧梦的残影。
也许我真会成为笼中的狮子或老虎?
被囚禁在阁楼。绝望中它们莽撞地飞。
而获得更新的心灵。
或者,这个人能否代表我自己,
“你不是最惨的一个”哈哈
㈡ 龙岩市有几个工业区
一共10多个工业区
㈢ 龙岩巿有多少个区
龙岩市有两个区,分别是新罗区和永定区。
龙岩市辖新罗区、永定区和长汀县、连城县、上杭县、武平县四县,代管漳平市。各县(市、区)下设133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其中街道6个、镇63个、乡64个(其中民族乡2个);各乡(镇、街道办事处)下设1896个村(居)委会,其中村委会1783个、社区居委会113个。市政府设在新罗区。
(3)龙岩市工业园区有哪些扩展阅读:
龙岩市位于北纬24度23分~26度02分,东经115度51分~117度45分。东西长约192公里,南北宽约182公里,总面积19027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地面积的15.7%。其中山地14964平方公里,丘陵3101平方公里,平原985平方公里。
龙岩市已探明的矿物种类64种,其中金、铜、铁、煤、高岭土等16种矿产储量居全省首位。马坑铁矿是华东第一大铁矿;紫金山铜矿是中国第二大铜矿;东宫下高岭土矿是中国四大优质高岭土矿之一。同时,水力资源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214.5万千瓦,可开发量188.1万千瓦。龙岩是福建三大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77.9%,居福建省首位。
参考资料:龙岩-网络
㈣ 龙岩的经济
生产总值
2014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21.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7%。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187.80亿元,增长4.0%;
第二产业增加值876.25亿元,增长11.7%;
第三产业增加值557.16亿元,增长8.0%;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2716元,比上年增长9.3%。
财政收入
1990年地方财政收入1.17亿元,为1980年的5.61倍,龙岩成为中国95个收入超亿元县(市)之一。
2014年全市财政总收入261.69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19.84亿元,增长2.2%;财政支出205.07亿元,增长2.8%。全市国税税收收入157.29亿元,增长10.4%;地税系统税收收入92.88亿元,下10.0%。
产业结构
1978~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年递增12.3%,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0.3%,社会总产值年均递增11.5%。1990年与1978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2.63倍,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08倍,社会总产值增长2.27倍。
投资结构
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90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22.7%;农户投资增长8.9%。
在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48.4%,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5.1%,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3.2%,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9.7%。。
2014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212.09亿元,增长28.4%。其中,商品住宅投资132.84亿元,增长46.8%。商品房销售面积175.67万平方米,下降26.0%;商品房销售额99.36亿元,下降36.1%。
2014年全市220个省市重点项目,比上年增加37个,增长20.2%;完成投资504.06亿元,下降2.4%;实现新开工项目72个,比上年增加22个,增长44%;实现新建成或部分建成项目68个,比上年增加25个,增长58.1%。 明清时期,城乡有冶炼、造纸、食品等传统的家庭式手工业或作坊。民国时期,制茶、卷烟、烟纸业、造纸业一度迅速发展,但重工业及采用机器生产的企业甚少。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292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1.5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人民政府对私营企业采取加工订货、统购包销,扶持个体手工业生产政策。1953年始,对个体手工业和私营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改造工作基本完成,绝大部分私营企业成为公私合营企业,个体手工业按行业组织生产合作社(小组)。工业产值年均递增26.4%。1956年工业产值占工农业产值的23.19%。
“大跃进”时期,盲目兴建一批冶金、煤炭等厂矿,造成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工业内部的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同时急于完成公私合营和集体企业向全民所有制的“全面过渡”,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1962年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缩短工业基本建设路线,压缩重工业,关停并转一些效益低的企业,精简职工,整顿企业,恢复集体所有制企业,工业生产逐年回升。1965年,工业产值3009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9.19%,比1949年增长9.3倍。
“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秩序遭破坏。1968年,产值比1965年下降17.41%。自1969年后,国家加强内地工业建设,先后恢复或新建29个工矿企业,工业得到较迅速发展,门类增多、规模扩大、机械化程度提高。机械、冶金、化学、建材、纺织工业发展更快。至1976年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4.66%。在工业总产值中,56个全民所有制企业产值占92.76%,64个集体所有制企业产值占7.24%。
1978年后,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调整工业结构,重、轻工业产值比例各占50%左右,进一步挖掘企业内部潜力,进行技术革新。1979~1984年,投入1.17亿元挖潜、改造,企业生产能力显着提高。同时,企业内部逐步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也新建一批厂矿。1980年,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2.36%。乡镇工业亦迅速发展,年产值2392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9.6%。
1984年,实行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的活力。1986年,推行厂长负责制、全面目标管理,改革人事制度,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全市与20个省市的88个企业、10所大专院校、26个科研单位建立横向联系,参加企业有96个、129个项目,引进各专业人员200余人。同时,先后从日本、英国、美国、西德、瑞士等国和香港、台湾等地区引进技术和价值1.1亿元的设备。工业生产迅速、稳步地发展。1984~1987年,工业产值平均年递增19.8%。
1987年,全市有卷烟、食品、纺织、印刷、包装、机械、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电子、木材等行业,初步形成以卷烟、建材、机械、煤炭、冶金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包括中央、省、地、市属和乡镇及村办工业等多层次经济结构的企业有2350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86个,产值53992万元;集体所有制企业162个,产值4842万元;合资企业6个,产值188万元;村及村以下工业2096个,产值5110万元。主要工业产品有200多种。工业总产值64062万元(其中市属工业16382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9.90%。220个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利润总额6787万元,税金19203万元,工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73.7亿元,增长8.7%。工业生产总体呈现重工业生产快于轻工业、非公有制工业较快发展、小微企业稳定增长、重点企业增势良好等特点。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2.7%,轻工业增加值增长3.4%;股份合作企业增长22.5%,股份制企业增长13.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0.3%,集体企业增长16.2%;大中型工业增长9.0%,小微企业增长8.2%;亿元企业达347家,比上年增加28家。
工业园区
截止2012年,共有9个省级工业园区。分别为:龙岩经济开发区、永定工业园区、福建龙州工业园区、连城工业园区、武平工业园区、上杭工业园区、漳平工业园区、长汀县经济开发区和龙岩稀土工业园。 农业产值
201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7.53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农业产值148.98亿元,增长3.4%;林业产值46.13亿元,增长6.1%;牧业产值121.28亿元,增长3.9%;渔业产值13.37亿元,增长3.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7.77亿元,增长5.8%。主要农产品产量平稳较快增长。粮食总产量109.96万吨、增长0.2 %,蔬菜总产量198.51万吨、增长1.8%,茶叶产量2.17万吨、增长6.4%,园林水果产量40.24万吨、增长4.3%,食用菌产量4.01万吨、增长3.6%;毛竹7193万根,增长2.0%;家禽出栏5879.55万只、增长17.1%;水产品产量7.59万吨,增长3.8%。
农业产业化
2012年全市形成了“六大”重点产业(畜牧、蔬菜、林竹、茶业、薯业、烟草)和“七大”特色产品(河田鸡、连城白鸭、槐猪、黄(黑)兔、兰花、漳平水仙、咸酥花生),2011年六大重点产业和七大特色产品产值分别达到177.2亿元和9.8亿元。其中肉类总产全省第一,生猪出栏全省第一。
漳平被评为“中国特色竹乡”、“中国花木之乡”,永福被评为“中国杜鹃花之乡”;连城朋口被评为“中国兰花名镇”;武平是全国重要的野生花卉生产基地,“武平富贵籽”获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201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双百”目标,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00.6万人,年劳务收入超过150亿元。 清末、民国初期,私商大多在外经商,境内商业主要是集市贸易。苏维埃时期,国民党对苏区实行经济封锁,龙岩县苏维埃政府采取保护商人政策,鼓励苏区商人与国民党统治区商人贸易往来,发展苏区经济。民国23年(1934),汀漳公路开通后,湘、赣等地商人来岩采购,商业日趋繁荣。民国26年(1937),城区有商铺400余家。民国27年(1938)5月,日军侵占厦门,封锁沿海港口,汀漳公路漳龙段遭破坏,多数货物经广东兴宁、梅州市梅县区、大埔等地运进,货源锐减,物价暴涨,捐税日增,各大商户相继停业。民国35年(1946),有的商户移往漳州、厦门、汕头等地,至1949年,城区只剩店铺255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贯彻“繁荣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发展以国营商业、供销合作商业为主,个体商业和集市贸易为辅的社会主义商业体系,开展物资交流,城乡互助,疏通商品流通渠道,市场繁荣,物价稳定。1956年,基本完成对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私营商业过渡到国营、公私合营,有的组织合作商店和合作小组,实行经销代销。“大跃进”期间,把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的商业体系,变成单一的国营商业企业,影响商业的发展。三年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物资匮乏,市场疲软。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后,商品日益增多,市场日趋活跃。1978年后,改革商业管理体制,发挥国营商业的主渠道作用和集体、个体商业的调节作用,扩大、搞活流通领域,进一步满足群众多层次的消费需求。至1987年,全市有商业企业4772家,其中国营310家,集体677家,个体商业3785家。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28304.82万元,人均725.7元。商品购销两旺,市场繁荣,成为龙岩地区的商业贸易中心。
2012年进出口总额34880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4.2%。其中,进口137966万美元,增长143.1%;出口210836万美元,增长13.8%。
㈤ 龙岩市各县有哪些开发区
龙岩经济开发开发区位于福建省龙岩市区南部,与核心城区连成一片。漳龙高速公路、省道福三线均与开发区主干道相连接,交通非常便利,区位十分优越。以40米宽道路为主干道的区内交通网络已全面形成。现有日产1.2万吨自来水厂一座,110千伏、35千伏变电站各一座,开发区不断推进投资软、硬环境建设,目前已经形成四纵五横的路网,电力、供水、电信、金融、商贸、卫生、教育、公交等配套设施逐步完善。
龙岩市是闽粤赣三省重要的交通枢纽,拥有航空、高速公路、铁路交通网络。
航空:龙岩冠豸山机场已开通至深圳、厦门、上海等航线,距厦门国际机场约1小时车程。
高速公路:漳龙高速连接沈海(沈阳-海口)高速线、龙长高速东接龙厦高速线、西与江西赣州相连。
铁路:龙漳、龙梅、龙赣铁路分别与鹰厦、广梅汕、大京九等铁路线相连;可直达广州、深圳、昆明等主要城市。
开通了始发龙岩至北京的“海西号”旅客列车、龙岩至上海的旅客列车。
龙厦时速200KM/H城际快速铁路将于2009年建成通车。
㈥ 龙岩龙洲工业区和东肖工业区有什么工厂求解!!!
龙洲工业区在交易城背面的张白土村,前身为新罗区工业园,东肖工业区在东肖镇黄邦山附近全称龙岩经济技术开发区,龙岩经济技术开发区包括东肖开发区以及在永定高陂的龙岩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园区
㈦ 福建省都有几个工业区规模较大的是哪些
福建省是一个大省,而且还是一个经济GDP比较高的一个大省。福建省有七个工业区。这七个工业区的规模都是非常大的,没有上下之分。三、我们要珍惜这个美好的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全面发展,特别是东部靠海的几个省份为主要发展的非常迅速,其中福建省就是这靠海的城市。我们生活在这个美好时代,要感谢这个时代带给我们便利。在这个吃得饱,住的好,穿的暖的时候,我们要感谢政府,感谢组织。要感谢人民的共同奋斗。福建省一年比一年好,我们生在福建感觉到非常好。
㈧ 福建的工业园区具体有哪些
福建漳平工业园区
福建浦城工业园区
福建闽东工业园区
福建省工业园区
福州工业园区
厦门工业园区
泉州工业园区
㈨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龙州工业园区工业路68号是属于新罗区哪个街道
按理属于中城街道,不过西陂,江山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