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业生产 > 振兴矿冶工业有哪些贡献

振兴矿冶工业有哪些贡献

发布时间:2022-07-03 16:56:36

❶ 第一次工业革命有哪些着名的人他们做了什么

第一次工业革命来的轰轰烈烈,出现了许多着名的科学家、发明家、工人等等,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詹姆斯•瓦特

詹姆斯·瓦特英国发明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人物。1776年制造出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以后又经过一系列重大改进,使之成为“万能的原动机”,在工业上得到广泛应用。他开辟了人类利用能源新时代,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发明家,把功率的单位定为“瓦特”(简称“瓦”,符号W)。

还有很多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❷ 东北老工业基地曾对社会主义做过哪些贡献其落后原因对其又采取了什么措施实施振兴战略

20年代中期,张氏父子实行“整军精武,励精图治”的政策,开矿山、修铁路、建银行、办学校,在北满(黑龙江)积极屯军垦(东北军垦的经验被毛泽东全盘吸收了),只用了10年时间,东北的经济在中国举足轻重,铁路85%国有化,电信设备98%国有化,而此时中国大江南北从北京到南京,从上海到广州铁路和电信设备95%都控制在洋人手里,象样的民族工业极其有限。东北大学教授的工资是北大的六倍,约3000现大洋,超过总统段其瑞,1927年可以生产马达(引进当时最先进的北欧的设备),1930年亚洲第一部带空调的火车在大连诞生。所有这些成就令国人羡慕,国父孙中山曾深刻地检讨过:“搞三民主义这么些年,民生竟还不如东北的张氏父子”。很多人说东北的繁荣是日本人的功劳,其实这太高看日本人了,1929年,日本人也承认,不用半年,满铁的股份就会全部落入中国人手里,而当时苏联经营的中东铁路,更是苟延残喘,也正是因此才引发了30年的“中东路事件”,张学良急于收回中东铁路而酿成军事冲突。九一八以前,日本在东北的投资很少,唯一的“投资”是军事上的,但后来又发现被张作霖欺骗而反目成仇。日本占领东北以后,确有不少投入,但大都以战养战,东北百姓没享受到什么好处。出于政治原因,20年代的东北开发史某种程度一直被隐瞒,致使不少中国人甚至东北人也并不了解东北当时的成就,竟把东北经济的光环儿错误地套给了日本人,张大帅九泉之下岂能瞑目。幸好现在有些资料也逐步公开,我们多少也能知道些事实真相。 ①劳动力素质较低 ②世界性钢铁过剩 ④矿产资源接近枯竭 5污染严重,环境变差 6技术力量较弱,钢铁等产品质量不高 7政府的经济中心已经放到东南沿海 8产业布局不科学,第三产业(服务业)不发达9国有企业多,现代股份制改革不完善,市场适应性较弱从政治上说是这样的: 1)、东北老工业基地目前存在的问题 市场化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体制落后,机制不灵活。 2)、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意义 ①、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发展接续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②、振兴老工业基地既是东北等地自身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③、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增强国民经济的活力和发展后劲; ④、有利于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有利于提高我国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⑤、有利于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实现共同富裕。 从地理上讲是这样的: 东北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原因: 1、工业技术装备老化 2、不利的经济结构 3、市场经济的冲击 4、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 具体: 1东北大中型骨干企业工业技术装备老化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比如,目前吉林省工业企业工艺装备属于20世纪90年代初水平的只有15%左右,60%以上的还处于70-80年代水平,另外还有15%的工艺装备仍停留在50-60年代。由于技术装备水平上不去,直接导致了产品档次低、产业升级慢,产品消耗大、成本高、效益差,环境污染严重,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 2能忽视老工业基地衰落的“结构效应”。它不仅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还包括所有制结构和空间布局结构。从东北工业制造业结构来看,在29个行业中,1998-2001年相对增长速度高于全国相应行业的只有10个,而相对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同行业的达19个。 从产品结构来看,产品类型单一,东北主要工业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多数在下降。1998-2001年14种主要工业品只有3种市场占有率上升, 企业组织结构方面,企业平均规模大,大型企业数量多,而中小企业数量少,企业之间的分工和协作配套水平较低,以致大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难以发挥出来。 所有制结构方面:所有制结构单一,国有经济比重过高。仅以吉林为例,国有经济占82.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1.6个百分点。黑龙江省现在国有企业占有的固定资产比重达88%。 3三大原因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问题产生 一是产业发展的自然结果。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时间比较早,一些产业进入衰退期,市场竞争力下降,而替代产业又没有发展起来,特别是一些资源型城市,面临巨大的困难。二是市场失灵的产物。三是体制转换的迟滞与转换成本的制约。中国老工业基地问题是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中产生的。 4老工业基地产业竞争力持续下降。有分析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跟上发达国家广泛应用高新技术促进产业全面升级的潮流。 区位条件-东北三省拥有的明显优势: 一是工业基础雄厚;二是自然资源丰富;三是生态环境优良;四是地缘特色明显;五是人才队伍精良;六是发展环境良好。

❸ 我国还有哪些为国家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生于福建闽侯(今福州),科学家,化学家,赴美留学,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学习,后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1921年获博士学位。被选入美国最高荣誉sigmaxi科学会会员。誉满国际化学工业界,英国皇家学会聘他为名誉会员,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和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也先后聘他为荣誉会员。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近代化学工业的中国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中国近代化学,细菌和病毒学的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高士其(1905年11月—1988年12月19日,原名高仕錤,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鳌峰坊人,改名高士其,弃仕途和金钱不要,立志不做官,不爱钱,以科学家造福中国。192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学士学位。1930年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中国为记念他的贡献,把国际的一颗行星命名为高士其星。科学家,化学家。细菌和病毒学家的中国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中国普及科学的先驱,统一化学名词的奠基人。

郑贞文(1891年—1969年)字幼坡,号心南,福州长乐县人。1891年3月2日出生于福州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12岁时考取秀才,15岁赴日本留学。1909年他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1915入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攻读理论化学,1918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郑贞文是自然科学专门学会的发起人。翻译和编着了多种自然科学着作,积极将近代科学知识向国内广为传播,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气象学等多种学科。普及科学的先驱。将错综复杂的外国有机化学名词,译成统一的中文用语。统一化学名词的奠基人。

中国近代天文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天文学会创始人。

高鲁(1877~1947)中国天文学家。字曙青,号叔钦。福建福州长乐人。1905年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留学,后来获该校工科博士学位。1909年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1911年回国报效中国。中国近代天文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天文学会创始人。创造发明了天璇式中文打字机,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展示并获奖。天文学家李元先生在一篇追念高鲁的文章中曾建议,我国第一座假天馆(即天文馆)应命名为“高鲁假天馆”,以纪念这位我国近代天文界中不朽的伟大人物。中国天文学一代宗师。

中国近代和现代天文学双奠基人

张钰哲(1902.2.16-1986.7.21),福州闽侯人,(1923年),1926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天文系。留在该校叶凯士天文台做纬度测定工作。 [随后在叶凯士天文台 观测研究工作。1929年,以论文《关于双星轨道极轴指向在空间的分布》获芝加哥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 同年,张钰哲归回报效祖国。誉满国际天文学界,国际天文学界为了纪念他,将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一颗新星命名为“张钰哲星”。

中国近代和现代经济学一代宗师

陈岱孙(1900.10.20-1997.7.27),原名陈总,1900年10月20日生于福州闽侯县。经济学家、教育家。1922年毕业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获学士学位,并获最高荣誉金钥匙奖;1922年入哈佛大学研究院;192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在北大致词, “学无止境、自强不息”,“学以致用、用在奉献”。这是他一生的写照。陈岱孙在财政学、统计学、国际金融、经济历史学说等方面,是中国近代和现代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师。

中国法医学创始人,法医科学奠基人。
林几(1897~1951),1897年12月20日出生于福建福州一书香世家。1918年考入北平医学专门学校(北京大学医学院前身。1924年由校方派往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医学院学习两年,专攻法医学,后又在柏林大学医学院法医研究所深造两年。1928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创建了法医学科和法医研究所。创办《法医月刊》;建立“法医学研究会。中国近代和现代法医学创始人,法医科学奠基人。

近代和现代中国森林病理学的创始人,中国高等真菌的奠基人。

邓叔群(1902年12月12日-1970年5月01日),福建福州人,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先后获得森林硕士学位和植物病理学博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先后荣获“斐陶斐”奖和选为Sigma-Xi最高荣誉会员。为报效中国,谢绝校方和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国。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森林学家,中国森林病理学的创始人,中国高等真菌的奠基人,在国际上享有极高声誉。载入具有世界权威性辞典的唯一的中国人。

中国鸟类地理学的开拓者,近代和现代鸟类学的奠基人。

郑作新(1906.11.18-1998.6.27),出生于福建福州,生物学家,鸟类学家。1927年和1930年分别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和科学博士学位。获最高荣誉SigmaXi金钥匙奖。这是美国大学研究院奖励学生的最高荣誉。郑作新先生是享誉世界的鸟类学家、动物分类学家、教育家、科普作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鸟类地理学的开拓者,近代和现代鸟类学的奠基人、中国乃至于全世界鸟类学和动物学界的一代宗师。

福州是中国生物防治研究的先驱,中国昆虫学创始人,中国昆虫科学奠基人。
刘崇乐(1901年9月20日—1969年1月6日),出生于上海,父母福州人,原籍福建省福州市。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昆虫学,获博士学位(1926年)。昆虫学家,中国昆虫学创始人,中国生物防治研究的先驱。他为中国科昆虫系统分类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中国昆虫科学奠基人。
中国物理学家一代宗师,开拓物理电子学新领域的奠基人,物理学开拓者和奠基人。

萨本栋(1902年7月24日—1949年1月31日),字亚栋,福州闽侯县人,物理学家、电机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24年,从斯坦福大学毕业,获得工学士学位,之后进入麻省伍斯特理工学院。萨本栋是中国物理学最早成就者,于1937年获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萨本栋比任何一位物理学家都旱被中国中央研究院承认的物理学家,他用英文撰写成专着,被誉为物理学巨着。开创了中国科学家编写的自然科学专着被外国人采用为教材的先例。

近代和现代中国航天技术重要开拓者之一,导弹与航天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梁守槃(1916年4月13日~2009年9月5日),福建福州人,导弹总体和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重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33年(17岁),受当时“科学救国”、“工程救国”热潮影响,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组,从此走上“航空救国”之路。1938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工程;1939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45年到杭州浙江大学航空系任教授;1949年任浙江大学航空系系主任。中国导弹之初,梁守槃被任命为总体设计师,于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液体近程弹道导弹发射成功,从而揭开了中国导弹事业的序幕。
中国最早生物化学家先躯,开拓者,奠基人,中国近代和现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吴宪(1893-1959),福建福州人。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12年赴美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造船工程,后改习化学,1916年获理学士学位后留校任助教;1917年被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录取为研究生;1919 年获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任教;1946年任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院长兼营养研究所所长。吴宪一生发表研究论文l63篇,专着3种。他开拓的领域主要包括:临床生物化学、气体与电解质的平衡、蛋白质化学、免疫化学、营养学以及氨基酸代谢等方面,此外,还涉及到性激素、抗生育等方面。他开拓的《一种血液分析系统》引发了一场血液化学方面的革命。吴宪对于国际生物化学和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卓着,并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崇高声望和在中国科学界的地位。

近代和现代中国电信网络开拓者,数字电信奠基者

因刘宜伦,1913年5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州长乐县谭头镇一个小商家庭。电信网络理论家、教育家。我国电信网络教学的开拓者,数字电信奠基者。1933年 到美国入普度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1936年,获得电机工程学士学位,1937年又在该校获得电机工程硕士学位,此后又获得哈佛大学奖学金,转入哈佛大学工程研究院学习。1938年,取得通信工程硕士学位。 于1977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套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际技术标准的30/32路脉码调制系统设备及配套专用仪表,为我国通信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开辟了新时代的道路。
中国近代和现代最杰出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文化学家、宗教学家、中外思想学家。

朱谦之(1899年-1972年),字情牵,福建福州市人。我国近代和现代着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和东方学家,中外思想文化学家。1916年入读北京大学哲学系。历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文学研究院院长。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研究员。我国中外,通史方面最杰出的学者。他的代表作是《中国哲学对于欧洲之影响》。九·一八事变发生,使他深感到“以为欲救中国,须根本上从文化着手。深感于民族之不能复兴,乃由于文化之不能复兴。”

中国地震、地磁研究开创者,海洋研究的奠基人,气象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蒋丙然,(1883年~1966年),原名幼聪,字右沧,福建闽侯人。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开创者、中国气象学会的主要发起人和领导者。天文学家,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和现代气象事业奠基人,中国气象学会创建人之一。为我国近代和现代天文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13年7月气象科正式开展工作,从此中国的气象事业正式起步,正如蒋丙然所说:“气象一名词,亦于此时在中国开一新纪元”。并为我国海洋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海洋研究的奠基人。他是国际天文联合会会员,意大利气象学会名誉副会长。

中国近代和现代石油石化的创造者,石油炼油技术的奠基人

陈俊武,1927年3月出生于北京,原籍福建福州长乐区,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工系。石油炼制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石化,石油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1949年,先后担任石油工程装置设计师、工厂设计师、总工程师,石油工业部炼油技术攻关组专业组长等职。1982年,担任中国石化总公司催化裂化技术攻关组组长,组织科研、设计、炼油等单位和高等院校合作攻关,开发了国家“六五”攻关重点项目“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开创地球物理教育事业,地球物理科学奠基人和开拓者,国际地震波传播先驱者。

傅承义(1909年10月7日—2000年1月8日),福建福州闽侯人,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名誉所长。 1940年进入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物理系进修;1941年获得麦吉尔大学硕士学位;1944年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 1946年被聘为加州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助理教授;1947年回国到中央气象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并兼任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傅承义主要从事固体地球物理学、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勘探研究,包括地震体波、面波、首波、地震射线及地震成因的理论等研究 。

近代和现代中国石油化学领域开拓者和奠基人。

萧光琰(1920—1968),中国物理化学家;福建福州人;一九四二年五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坡蒙那大学化学系。一九四五年十二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曾专攻物理化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一九四六年任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助理研究员。一九四七年任芝加哥大学冶金研究所研究员、一九四七年八月任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化学师。他在美国时,连得过四枚金质奖章。回国后,从事的“页岩油催化裂化及其氮中毒的机理研究”和“电子酸性催化剂研究”填补了中国的空白。中国石油化学领域开拓者,石油化学领域奠基人。

创建中国人体科学者,核弹和导弹结合技术开拓,奠基者,国防超级电脑开拓,奠基者。

张震寰(1915年10月21日—1994年3月23日)祖籍福建福州闽侯县,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大学。1961年晋升少将。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红星功勋荣誉章(一级)。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原主任。1982年成功研制“银河”亿次计算机,填补了中国计算机的空白,为国家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做出极大贡献。组织并指挥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和首次原子弹空爆试验,组织指挥了“两弹”结合试验,为发展我国核武器技术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中国近代和现代小麦育种与遗传开创者,倡导三交和杂交育种科学家之一,小麦肓种奠基者。
庄巧生(1916.8.5-)福建福州闽侯县人,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39 被选为美国“斐陶斐荣誉学会”会员,被授予“最高荣誉金钥匙”奖, 1946年10月到北平农业试验场任技正兼麦作研究室主任。庄巧生毕生从事小麦育种与遗传研究,主持育成10 多个冬小麦优良品种;积极探索改进育种方法,是国内倡导使用三交和杂交的少数育种学家之一,在推动数量遗传学和计算机在中国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研究及倡导改良小麦加工品质等方面作出了贡献;主持“六五”和“七五”全国小麦育种攻关,参加主编《中国小麦学》《中国农业网络全书农作物卷》和《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等专着,为发展中国小麦生产与育种事业和繁荣作物科学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河海大学创始人,水利事业的开拓者,中国海岸工程奠基者。

严恺(1912.8.10--2006.5.7),祖籍福建褔州闽侯,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墨西哥科学院三冕院士,世界着名的水利海岸工程学家。河海大学创始人、校长、名誉校长,水利部交通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水利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 他致力于我国大江大河治理和海岸带综合开发利用,开创了我国淤泥质海岸研究事业,为建立海岸动力学、海岸动力地貌学打下了坚实基础,在长江葛洲坝和三峡枢纽工程建设、长江口和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学术成就,为江苏和全国水利建设及水利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黄河下游的治理计划》, 站洪水流量计算方法之研究《河槽过渡曲线之规划》,《潮汐问题》,《华东水利》。1957年《天津新港回淤问题的研究》。1963年《关于珠江三角洲整治规划问题的报告》,《三峡工程——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工程》,《中国海岸带的开发利用》,《中国的水利建设》,《中国海岸工程》,《海港工程》, 《中国南水北调》,《海岸工程》科研成果奖励,1992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1997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近代和现代中国中南矿冶学院创始人,粉末冶金科学创建人,中国粉末冶金科学奠基者。

黄培云(1917年8月23日-2012年2月6日),出生于北京,原籍福建省福州市,金属材料及粉末冶金专家,中国粉末冶金学科奠基人,中南矿冶学院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学术顾问 。中国金属学会理事。1941年抵达美国,在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1945年获得科学博士学位后继续在该院从事博士后工作;为了报效祖国,谢绝导师挽留,于1946年底偕夫人回到中国;1947年在武汉大学工学院矿冶系任教授,兼系主任;1952年受命赴长沙参加中南矿冶学院筹建工作;11月1日中南矿冶学院成立,任教授,兼教务长、副院长。黄培云在中南矿冶学院相继创建了中国国内第一个粉末冶金教研室,第一个粉末冶金研究所,成立了中国第一座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粉末冶金工程中心,国家计委先后批准以该所为依托建设“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粉末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黄培云创立了粉末压制理论和烧结理论,研制成功多种用于核子、航天、航空、电子等领域的粉末冶金材料,进入了当代国际材料科学和高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引起了国际粉末冶金界的重视和高度评价。黄培云是国际上最早采用粉末流变理论来研究粉末压制的学者之一,他提出的粉末体应变推迟、应力松弛、粉末体变形充分驰豫等一系列新概念和新理论,不仅对粉末冶金具有重大贡献,而且对力学、流变学也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这一理论因而被称为“黄氏压制理论 。为我国第一枚人造卫星、第一枚洲际导弹、第一艘核潜艇的研发作出了重大贡献。这种高超粉末冶金是一门制取金属、非金属和化合物粉末及其材料的高新技术,能满足航空、航天、核能、兵器、电子、电气等高新技术领域各种特殊环境中使用的特殊材料的要求。他的理论水平领先国际。科研成果奖励截至2012年,在黄培云的主持和领导下,共完成国家重点科研项目300余项,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发明一等奖1项、其他国家奖共7项,省部级奖47项。

中国近代和现代射电天文学开创者,射电天文学奠基者,中国光纤光谱望远镜建立者。

王绶琯,1923年1月15日出生于福建福州,天文学家、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科普教育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名誉台长 。王绶琯是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他开创了中国射电天文学观测研究。对提高中国授时讯号精度、推动天体测量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近代和现代中国化学会创立者之一,开创了化学研究实验,中国最伟大的自然科学译名编审者,执掌国立编译了中国80个学科领域的统一译名首要奠基者。

陈可忠先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胪雷村)人,生于民前十三(1898)年十月廿五日。1924年获耶鲁大学学士学位,次年得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26年获芝加哥大学化学博士学位。曾任国立编译馆馆长、国立中山大学校长、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理学院院长。1932年8月4日,中国化学会宣告正式成立,陈可忠当选为理事之一,又被推为会刊《中国化学会会志》的编辑之一。中国化学会是我国成立较早、影响较大的自然科学专门学会之一,中国化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化学事业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1926年9月,陈可忠由美国完成学业回国,在理学院化学系讲授有机化学。陈可忠在校内极力倡导树立研究风气,最早申请开辟了教授专用实验室,长日留校从事教学实验。1932年国立编译馆成立,陈可忠任自然组主任兼专任编审。从1932年国立编译馆成立至1948年,陈可忠长期任职于国立编译馆,其间执掌国立编译馆达十二年之久。

❹ 为了祖国的振兴而努力哪些科学家的努力

王国钧——为中国特殊钢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12-09 05:45)
·傅元庆——为我国新型冶金材料的开发做出重大贡献 (12-09 05:45)
·邹元燨——我国冶金物理化学活度理论研究的先驱 (09-01 09:43)
·王勋——新中国钢铁工业设计工作的先驱者之一 (08-31 14:33)
·张卯均——我国现代金属矿选矿技术的奠基人之一 (08-18 09:38)
·陈岱——中国氧化铝厂工程设计的奠基人 (08-31 14:33)
·陆达——我国冶金科技领域的带头人之一 (08-31 14:33)
·李薰——我国冶金科技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08-24 09:02)
·沈华生——我国稀有金属提取和工业化生产的开拓者 (04-10 07:03)
·康永孚——中国钨矿地质勘探工作的开拓者 (04-10 07:03)
·邵象华——为中国钢铁科技和生产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04-10 07:03)
·陈新民——冶金物理化学的学术带头人 (04-10 07:03)
·陈国达——创建大地构造新理论 (04-05 06:02)
·徐宝升——我国连续铸钢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04-05 06:02)
·我国铁合金工业的先驱者之一——张桂耕 (12-02 07:12)
·我国钢中氢气行为规律研究的先驱者——孙德和 (12-01 05:03)
·我国第一座氧气转炉炼钢厂的组织创建人——安朝俊 (12-01 05:03)
·我国特殊钢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丘玉池 (11-28 04:28)
·金属材料多次冲击抗力理论的创立人——周惠久 (11-30 03:57)
·为创建我国合金钢系统作出重要贡献的孙珍宝 (11-30 03:57)
·我国冶金物理化学学科创始人之一——魏寿昆 (09-20 05:09)
·我国现代锑冶金事业的开拓者——赵天从 (09-19 05:23)
·我国金属磁性材料研究的开拓者——戴礼智 (09-16 10:20)
·我国钢铁脱硫研究的先驱——李公达 (09-14 11:34)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试验的组织者——王之玺 (09-12 07:14)
·我国化工冶金学科的奠基人——叶渚沛 (07-14 05:16)
·中国重力选矿设备和理论的开拓者——倪桐材 (07-14 05:16)
·靳树梁——被公认为最有成就的炼铁专家 (07-14 05:16)
·我国合金钢与铁合金发展的奠基人之一——周志宏 (07-14 05:16)
·我国球墨铸铁技术的开发者——周行健 (07-14 05:16)
·我国最早进行特殊钢与合金铸铁研究的学者——周仁 (06-07 16:26)
·严恩棫——我国钢铁冶金界的先驱者 (06-07 16:09)
·我国第一位钢铁冶金工程师——吴健 (06-07 15:49)
·我国现代炼锑技术的开拓者——王宠佑 (06-07 15:49)
·我国钢铁冶金界的先驱——李维格 (06-07 15:49)

机械卷

·史绍熙——柴油机复合式燃烧系统的发明者 (12-10 06:52)
·把一切献给党的人——吴运铎 (12-10 06:52)
·我国电机电器工业卓越的领导者——曹维廉 (12-10 06:52)
·孟少农——新中国汽车工业技术的主要奠基人 (08-21 09:17)
·罗士瑜——为发展我国的拖拉机工业做出重要贡献 (09-01 09:43)
·杨锦山——组织建造新中国第一套火力发电设备 (08-18 09:38)
·李近仁——我国第一套双130mm岸炮的总设计师 (04-21 10:28)
·冯子佩——为我国重型机械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04-19 07:40)
·陶亨咸——为我国机械工业的科技进步作出卓越贡献 (04-19 07:40)
·"球墨王"王遵明——中国球墨铸铁的开拓者和播种者 (04-19 07:40)
·雷天觉——开创我国机床工业的先驱 (04-19 07:40)
·丁舜年——为促进我国电机工业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04-19 07:40)
·中国应用光学的先驱者之一——李文东 (12-02 07:12)
·我国现代国防工业的开拓者之一——钱志道 (12-02 07:12)
·为我国机电工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褚应璜 (12-02 07:12)
·为发展我国电机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章名涛 (09-21 06:56)
·中国机械工业的卓越领导人之一——沈鸿 (09-20 05:09)
·我国火炮专业的奠基人——高庆春 (09-19 05:23)
·我国兵器工业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刘鼎 (09-12 07:14)
·为中国机械与航空工程的发展出重要贡献的庄前鼎 (09-14 09:11)
·中国机电工业的先驱——恽震 (07-15 06:47)
·我国第一台交流发电机和电动机的研制者——钟兆琳 (07-15 06:47)
·中国汽车技术奠基人之一——张德庆 (07-15 06:47)
·中国内燃机和汽车工程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潘承孝 (07-15 06:47)
·近代中国机械工业奠基人之一——支秉渊 (07-15 06:47)
·为我国柴油机制造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吴梅生 (06-08 13:17)
·中国机械发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刘仙洲 (06-08 13:07)
·传播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先驱——徐建寅 (06-08 12:04)
·中国早期掌握和传播近代科技的代表人物——华蘅芳 (06-08 11:48)
·为创建中国近代机械工程做出了贡献的丁拱辰 (06-08 11:43)

自动化卷

·屠善澄——我国人造卫星工程的开拓者之一 (12-11 06:19)
·刘豹——我国自动化仪表专业和系统工程学的开创者 (12-11 06:19)
·郑维敏——开拓“作物遗传过程建模与控制”新领域 (12-11 06:19)
·吴钦炜——我国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09-01 09:43)
·朱培基——为发展我国数控技术做出重要贡献 (09-01 09:43)
·童世璜——为我国石化工业的现代化作出突出贡献 (04-21 10:28)
·严筱钧——为我国机械工业自动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04-21 10:28)
·朱良漪——分析仪器行业的主要创始人和学术带头人 (04-21 10:28)
·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陆元九 (12-12 05:07)
·我国“过程控制”学科的创始者——方崇智 (12-13 06:06)
·我国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杨嘉墀 (06-24 07:09)
·我国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的主要创建人之一——许国志 (12-07 06:19)
·在决策分析领域获得创造性成果的陈珽 (12-12 05:07)
·我国现代控制理论的创建者——关肇直 (12-05 01:14)
·中国飞行器制导与仿真领域的开拓者之一——文传源 (09-26 05:09)
·为我国计量测试技术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唐统一 (09-27 05:45)
·中国计量测试技术的开拓者——王守融 (09-26 05:09)
·我国电化学仪器的开拓者——荣仁本 (09-21 06:56)
·我国社会经济系统工程的学科带头人之一——薛葆鼎 (09-19 05:23)
·我国自动控制、系统工程教育和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张钟俊 (07-18 03:38)
·我国光学界公认的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王大珩 (07-18 03:38)
·我国工业自动化教育的开拓者之一——郎世俊 (07-18 03:38)
·我国自动控制学科和教育的开拓者之一——钟士模 (07-18 03:38)
·我国自动电力拖动学科的创始人之一——疏松桂 (07-18 03:38)
·工程热物理和自动化专家——钱钟韩 (06-08 14:52)
·我国光学教育的开创者——沈寿春 (06-08 14:38)
·我国应用光学的开拓者——龚祖同 (06-08 14:08)
·中国精密仪器工程教育的开拓者——蔡其恕 (06-08 13:59)
·我国现代仪器仪表业的先驱——丁佐成 (06-08 13:21)

电子卷

·张直中——我国雷达技术的主要先驱者与学术带头人 (09-06 14:08)
·郭文昭——为我军通信技术的进步作出卓越贡献 (09-01 09:43)
·张恩虬——对我国阴极电子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04-24 08:17)
·蔡长年——我国信息论研究的开拓者 (04-24 08:17)
·何昂——中国碱性蓄电池工业的开拓者 (04-24 08:17)
·孙俊人——中国军事电子科研事业的创建人与开拓者 (04-24 08:17)
·叶培大——中国微波通信与光纤通信的开拓者之一 (04-21 10:28)
·中国半导体事业的开拓者之一——高鼎三 (12-16 07:34)
·我国电子束管产业的开拓者——吴祖垲 (12-16 07:34)
·为中国电子事业作出奠基性和开拓性贡献的罗沛霖 (12-19 04:13)
·我国电真空器件专业的创始人——陆钟祚 (12-16 07:34)
·我国通信科教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张煦 (12-13 06:06)
·我国电信网络科教的开拓者——刘宜伦 (12-13 06:06)
·开创我国瞬态电磁场与对流层电磁波研究的黄席椿 (09-27 05:45)
·中国电子元件工业开拓者之一——陈克恭 (09-26 05:09)
·中国电池工业的主要开拓者——潘福莹 (09-21 06:56)
·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王正 (09-27 05:45)
·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创建者之一——阎沛霖 (09-19 05:23)
·为中国无线电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冯秉铨 (07-19 03:40)
·我国电子管工业的奠基人——单宗肃 (07-19 03:40)
·中国无线电导航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温启祥 (07-19 03:40)
·中国雷达工程专业的主要创始人——毕德显 (07-19 03:40)
·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者之一——吴朔平 (07-19 03:40)
·谢立惠——我国雷达研制的先行者 (06-09 17:41)
·中国无线电电子学事业奠基人——孟昭英 (06-09 17:41)
·中国国际无线电通信事业的开拓者——卢宗澄 (06-09 17:41)
·我国电子学科与水声学科的奠基人——朱物华 (06-09 17:41)
·一代电学宗师——陈章 (06-09 17:41)

❺ 对祖国工业发展有贡献的人

1、钱学森(着名科学家、物理学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做出许多开创性贡献。)
2、钱三强(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核裂变”方面成绩突出,是许多交叉学科和横断性学科的倡导者。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和“两弹”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3、竺可桢(地理学家、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一代宗师,是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推动者)
4、李四光(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大地构造学家、第四纪冰川学家。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化石新分类标准的提出、中国南方震旦纪与北方石炭纪地层系统的建立、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发现与研究是他对地质科学的重大贡献。) 5、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6、侯德榜(着名科学家,杰出的化工专家,我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
7、周培源(着名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8、茅以升(着名桥梁专家、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
9、邓稼先(物理学家,在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10、童第周(生物学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创始人)
11、钱伟长(着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兼长应用数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着述甚丰。特别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
12、严济慈(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物理研究奠基者之一。)
13、吴有训(物理学家,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教育家)
14、张钰哲(中国现代天文学家,“中华”小行星的发现者。)
15、汤飞凡(微生物学家,世界上第一个分离出沙眼病毒的人,沙眼病毒被称为“汤氏病毒”)
16、丁颖(着名的农业科学家、教育家、水稻专家,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

❻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什么意义

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建国后,国家在东北等地区集中投资建设了具有相当规模的以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为主的战略产业和骨干企业,为我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老工业基地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市场化程序低,经济发展活力不足;所有制结构较为单一,国有经济比重偏高;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企业设备和技术老化;企业办社会等历史包袱沉重,社会保障和就业压力大;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衰退,接续产业亟待发展。
老工业基地特别是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巨大的存量资产、良好的产业基地、明显的科教优势、众多的技术人才和较为完备的基础条件,具有投入少、见效快、潜力大的特点,是极富后发优势的地区。目前,我国正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支持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有利于实现十六大提出的翻两番目标;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推进国有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提高我国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国防安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改革和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结构调整的措施。东北地区等工业基地在调整改造中探索了经验,打下了工作基础。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挑战与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中央认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经过一段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要将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发展成为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明显、机制灵活、竞争力强的新型产业基地,使之逐步成为我国经济新的重要增长区域。
振兴老工业基地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当前重点是要做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工作。中部地区的一些老工业城市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发展,条件成熟时比照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关政策给予适当支持。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应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政策,实现振兴。东部地区老工业基地要利用好沿海对外开放的政策环境,继续发挥地方经济实力较强的优势。

❼ 回族在矿冶方面的成就有哪些

中国穆斯林在长期的社会生产中,其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还兼营手工业,矿冶业和商业。据《元史》有关记载,元代的回族,除士兵和为官者外,还有许多工匠,工匠中有民匠和军匠,军匠专门制造武器,工匠主要从事矿冶业。又据《元史.百官志》载,诸色目人匠总管府,秩正三品,掌管百工之技艺。《无史.刑法志》也记载,诸匠子女,使男习工事,女习针绣,其辄敢拘刷者禁之。这些史实说明,元代时,回族匠户的后裔很多从事家祖传的手工行业,其中从事矿冶业的加族匠户数量众多。据碑记、家谱和实地考查,许多回族的祖辈就从事开矿和冶金业。

明代,回族矿冶技术已有很大的改时,矿冶业也发展到了一个繁荣的时期,众多的回族匠人在云南开采冶炼金银,还出现了珠宝石开采业,据《明史.食货志》记载,宝石珠玉多出自云南,回族人多役使其地。所产宝石,《汉书误用牢传》称为“光荣”,《通典》称为“红珠”,在陶宗仪的《辍耕录》中被称为“回回石”。

由于回族匠人在采矿业方面的成就,在当时社会上有“无矿不回”之美誉。回族工匠在采矿、选矿、冶炼以及铸造、锻造方面,也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艺过程。

清朝时期,回族矿冶业在技术、规模文献都达到了一个新高度,特别在银、铜、锡业方面已有相当大的规模,居领先地位,还形成了一些回回冶炼村寨。云南回族的冶矿业更是蓬勃 发展,成为云南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支柱产业。回族冶矿业在这个时期不仅生产量大,而且在商业投资、经营管理和矿冶技术方面都有极大的发展,形成了大批懂技术、善管理的办矿、冶炼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还形成了一些有冶矿特色的工厂。

回族工匠在冶矿方面的成就,有力地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❽ 化学对国家工业发展层有哪些突出贡献

李乔苹,化学史家和化学教育家
.《有机化学工业》。这是他的处女作,也是中国第一部化学工业专着。该书分上、下两册,80余万字,内容十分丰富,实用性强,深受高等学校师生欢迎。当时国内学术界曾给予高度评价,例如蔡元培在该书序中说:“有机化学工业专书尤难编纂,……李君乔苹深知此种困难,毅然当之,成此巨帙,且于紧要关键,能深入显出,不为所困,是诚治有机化学工业可贵之书也。至其取材精审,划类详明,尤其末焉者。”此书的编着具有开拓性,对发展大学教育、传播化工生产知识,尤其是对指导抗日战争时期的化工生产起了很大作用。

2.《无机化学通论》。这是中国第一部用白话文撰着的无机化学专着。全书分上、下两册,计77万字。吴承洛认为该书“不特纲领明爽,分量合宜,而且内容丰富,材料新颖,诚为吾国无机化学书中不可多得之善本,……于我国之科学进步,国家富庶,实大有裨益焉。”它是当时的一部优秀教科书,属《大学丛书》之一,被广泛采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化工生产上勇于探索,提炼樟脑的研究成果获得专利

为振兴中国工业,李乔苹曾长期工作在化工生产岗位上,他是化工事业上的实践者和革新家。前文已述,早在20年代他就对酿酒、制革等多种化工生产有所研究。30年代初,他对化妆品生产很感兴趣,常利用业余时间在实验室里研究各种化妆品的制造。并指导妻子设立“新醒化学工业社,”从事施面蜜、美肤霜等化妆品家庭手工业生产数年。40年代初,又与刘伯含在北京合办“中国化学工业社制碱厂”,拟电解食盐水,制造烧碱和漂白粉。他们白手起家,历尽坎坷耗时数年,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才试车生产,后因外货大量进口,无法竞争而放弃。此后他对酿酒、赛璐珞及软片制造、尼古丁提炼、樟脑炼制和提脑后樟木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成绩。50年代中期,他同台湾樟脑厂的邵基庆合作从事樟脑提炼的革新研究,获得了台湾标准局化学专利。他们将樟木刨成长薄片,用水蒸气蒸馏或溶剂萃取,制得樟脑和樟脑油,其剩余木片仍可利用。这一研究成果使当时处于危机的台湾樟脑事业得以转机。此间,他们还合着有《台湾樟脑》、《革新制樟脑法》等专着。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化学方面,我国古代有着十分重要的发明创造和影响深远的成就。

夏末商初(公元前16世纪)我国进入青铜器时代。重达875kg的司母戊鼎堪称世界之最。其中青铜的采矿、冶炼、制模、熔铸四个主要工序都有文字记载。春秋战国(公元前722年~公元前221年)冶铁业兴起,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进步,而西欧一些国家直到13世纪末才出现生铁的冶炼。明代宋应星所着《天工开物》中,记载了我国钢铁冶炼的许多工艺技术。除此之外,冶炼黄铜、白铜、锌及“水法炼铜”等都早于世界其它国家。这些都是对化学冶金技术发展的重要贡献。

造纸术是世界公认的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四大发明之一。从化学角度看,主要是从麻、树皮、竹子等天然植物纤维中,用化学的方法除去杂质,得到较纯的纤维素,再制成纸浆,最后制成纸。我国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于公元2世纪初发明了造纸术,并投入生产。后向东传至朝鲜、日本;向西传至中亚、阿拉伯、法国、西班牙等国家。纸的发明和传播,大大改善了文字记载、保存、传播的条件,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火药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对炭、硫磺、硝石这三种物质逐步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实践特别是在炼丹的实践中发明的。到公元十世纪,我国已将火药用于军事,推动了火药武器的发展。直到1225~1248年间,火药经印度传入阿拉伯,14世纪中叶才传入欧洲。

“China”一词指中国,也指瓷器。早在公元前5世纪,我国就有原始瓷器的制造。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掌握了温度高达1000℃以上的高温烧结技术,这是制瓷的关键。玲珑剔透、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瓷器是世界少有的文化艺术珍品。

此外,我国古代有酿造、染色、油漆、制革等工艺,都与化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英国学者所着《中国的一百个世界第一》一书中,就有14项第一是化学方面的。我国古代化学方面的辉煌成就,从一个侧面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的伟大民族。

郭丰文,化学制药专家和情报专家。他致力于化学制药研究和医药科技情报工作,开创性地完成了多种磺胺类药物、维生素及多种制药中间体的研究,为促进我国化学制药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医药科技情报工作中,最突出的成绩是建立“中国药学文献数据库”和编辑出版《中国药学文摘》。

❾ 为祖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有哪些

1、袁隆平,1930年9月生于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解决了中国人的吃的问题。

2、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着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3、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着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4、毛泽东: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领导中国人民建造新中国。

5、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核物理学家。原籍浙江湖州,生于浙江绍兴,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

阅读全文

与振兴矿冶工业有哪些贡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奔驰gl470拖拽模式怎么解除 浏览:487
绵阳哪里有铝型材工业平台 浏览:538
汽车减配在哪里看 浏览:980
奔驰的esq在哪里 浏览:777
工业园区准入节能规划公司有哪些 浏览:520
烟台昌隆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在哪里 浏览:131
奥迪q5后面怎么吹暖风 浏览:776
工业互联网跨界农业怎么样 浏览:803
奥迪哪个系列有天窗 浏览:44
宝马车从沈阳运苏州要多久 浏览:710
汽车喷漆砂眼是什么原因 浏览:626
汽车加气站归什么部门监督 浏览:200
成熟工业园如何实现工业40 浏览:97
宝马车门里面拉手怎么盖上 浏览:773
如何制作简易汽车限速器 浏览:806
汽车空调泵管道如何清洗 浏览:744
汽车大灯黑膜哪里有卖的 浏览:571
12年福建奔驰制冷剂加多少 浏览:572
奥迪a5首付30万月供需要多少 浏览:637
电动汽车如何扩装续航锂电池 浏览: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