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夏州有几个县
临夏州下辖有1县级市(临夏市)、5县(临夏县 、永靖县 、广河县 、和政县 、康乐县 )、2民族县(东乡族自治县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临夏州政府位于临夏市红园路。
临夏州位于黄河上游,在甘肃省中部西南面。地理坐标在东经103°211′、北纬35°601′之间。东临洮河与定西市相望,西倚积石山与青海省毗邻, 南靠太子山与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濒湟水与兰州市接壤。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
(1)临夏市工业地在哪个位置扩展阅读
风景名胜:
积石关
积石关,旧名临津关,为前凉张轨所置,位于积石山县大河家乡关门村西,是河州二十四关之首。关内“积石神工”,又称“导河积石”、“积石奔流”、“积石锁钥”被列为河州八大景之首,绘有“积石神功图”。
松鸣岩风景名胜区
松鸣岩风景名胜区位于和政县南端陡石关口,面积约33平方公里。景区由西方顶、玉皇峰、南无台、鸡冠山四峰组成。
黄河三峡风景名胜区
黄河三峡风景名胜区位于永靖县境内,面积214平方公里。由炳灵寺石窟以及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座水电站等组成。2007年,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参考资料临夏州_网络
2. 甘肃临夏市
地理位置 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西南面,东临洮河与定西地区相望,西倚巍峨雄壮的积石山与青海省毗邻,南靠奇峻翠秀的 太子山与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濒湟水与省城兰州接壤,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介于东经102′41—103′40,北纬34′57— 36′12之间,东西长136公里,南北长183.6公里,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总人口190多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32.6人。
建置沿革 临夏历史悠久,是远古人类生息繁衍地之一,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居住生活。两千年前秦汉王朝就设县、置州、建郡,古称罕,后改称导河、河州,是沟通中原与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古丝绸之路南道之要冲,唐蕃古道之重镇, 享有“河湟雄镇”之美誉,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1956年11月,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成为全国仅有的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1994年国家把临夏回族自治州列为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放试验区。
行政区划 临夏回族自治州是全国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共辖五县一市, 两个自治县, 即临夏市、临夏县、永靖县、康乐县、和政县、广河县、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共13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自治州首府设在临夏市。
民族与人口 临夏是个多民族、多宗教共存的地方,境内有22个民族共196万人口,回族在临夏州境内的总人口约61万。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有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等,占全州人口的56.4%,土族、藏族和部分汉族信仰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天主教。保安族、东乡族是临夏州独有的两个民族。临夏为回族的发祥地之一,是伊斯兰教在中国影响最深的地区。
气候特点 自治州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适宜,空气新鲜,清爽宜人。年均气温6.3℃,最高气温32.5℃,最低气温零下27.8℃,年平均降雨量537毫米,蒸发量1198至1745毫米,日照时数2572.3小时,无霜期137天。
地质地貌 临夏回族自治州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递降,呈倾斜盆地状态,属高原浅山丘陵区, 平均海拔2000米。基本特征是:三分之一面积为河谷川塬地区;三分之一面积是黄土干旱山区;三分之一面积则高寒阴湿。
矿产资源 临夏回族自治州地处黄河上游, 着名的矿藏宝库━━祁连山和西秦岭山脉的交汇部位,成矿地质条件较好。已发现矿物计七大类35种,占全省已知矿种的40%。主要有:黑色金属如铁、锰、铬、钒、钛等;有色金属有铜、铅、锌、钨、钼、锑; 贵金属有金、银、铂;冶金辅助原料有耐火粘土、白云岩、石灰岩、硅石、萤石;燃料矿产有煤、泥炭;化工原料有磷、盐、钾长石、方解 石等。
3. 临夏市是哪个省
临夏市属于甘肃省。临夏市地处黄河上游,位于甘肃省西南部,是临夏回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全州政治、经济、文化和商旅中心。
距省会兰州117公里,区域总面积88.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4平方公里,市域东与东乡县接壤,南西北与临夏县毗邻,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4.4公里,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呈狭长性地形,是典型的河谷地带,平均海拔1800米。
旅游资源独特
临夏“花儿”艺术自成一脉、源远流长,紫斑牡丹冠绝国内,砖雕、彩陶、雕刻葫芦更为众多文化瑰宝之最,堪称临夏“三绝”。
近年来,临夏市首位推进文旅产业,辖区内八坊十三巷、六十里牡丹长廊、东公馆、彩陶馆等文化旅游景点风格别致,魅力折桥湾、慈王农庄、金色草滩、河州小镇、瓦窑迪乐园等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是回藏风情旅游线上的中转站和旅游目的地,享有牡丹之乡、彩陶之乡、花儿之乡等诸多美誉。
4. 临夏的地理环境
临夏市位于甘肃省西南部,距省会兰州117公里,属兰州一小时经济圈范畴。市域东与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接壤,南西北与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毗邻,地理坐标地处北纬35°31'至35°39',东经103°0'至103°16'。区域面积88.6平方公里。
临夏市地处大夏河下游,河床纵坡径流量均大,落差显着,从临夏州西川电站滚坎至木湖峡长23公里的河段,落差达165米。电力蕴藏量比较丰富。总蕴藏量为43820千瓦,可开发利用的发电量为19980千瓦,至2013年已开发利用的发电量为2468千瓦。实际开发分别占可开发量和蕴藏量的八分之一和十分之一。
水能资源的应用临夏始于明清时期,以水磨为代表的水力资源利用极为普遍。明嘉靖乙卯年(1555年),河州有水磨“共一千八百有奇”,经清代、民国均以水磨加工面粉居全省之冠,解放后逐渐以电磨代替。 临夏市迄今尚未发现有可供开采的金属矿。非金属矿主要有石灰石和红粘土。
石灰石分布在牛津河宽100米,长2万米,深7米的1400完立方米的主流河床上,市境内可开采面宽70米、长3000米、深1.5米约31.5万立方米,含氧化钙(CaO)54.38%。
红粘土含二氧化硅(SIO2)52.86%,塑性指数大于13,粘土中碎石、砾石、钙质结粒总和小于3%,基本符合质量要求。
大量河沙及河卵石,分布于大夏河大桥上下游河床中,来源主要为上游岩石风化物经流水冲刷逐年沉积与下游河床的沉积岩石粒。
5. 甘肃临夏怎么样啊,经济、人文等等方面介绍一下
临夏历史悠久,是远古人类生息繁衍地之一。 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居住生活,两千年前秦汉王朝就设县、 置州、建郡,古称抱罕,后改导河、河州, 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古丝绸之路南道之要冲,唐番古道之重镇, 茶马互市之中心,是明代着名的四大茶马司之一,有“河湟雄镇”之称。1949年8月22日临夏解放, 1956年11月19日成立临夏回族自治州,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西南面,东临洮河与定西地区相望, 西倚巍峨雄壮的积石山与青海省毗邻, 南靠奇峻翠秀的太子山与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濒湟水与兰州市接壤,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州内山谷多,平地少,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递降,呈倾斜盆地状态,平均海拔2000米。自治州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半干旱气候, 西南部山区高寒阴湿,东北部干旱,河谷平川温和。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四季分明, 气候适宜。年平均气温6.3℃,最高气温32.5℃,最低气温零下27.8℃,年平均降雨量 537毫米,蒸发量1198至1745毫米,日照时数2572.3小时 ,无霜期137天。
基本情况旅游景点临夏回族自治州地处甘肃省中南部,现辖临夏市、临夏县、和政县、康乐县、广河县、永靖县和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一市七县。中华儿女的母亲河——黄河横贯南北。在8169平方公里的秀美山川,生活着回族、汉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藏族等22个民族190多万各族人民。其中,东乡族、保安族是以临夏为主聚居地的全国独有少数民族。
走进临夏,亲近临夏,撩开她朦胧而神秘的面纱,感悟她悠久丰蕴的历史,领略她深厚灿烂的文化,目睹她独特瑰丽的风情,饱览她秀美多姿的风光,您定会惊喜地发现:这是一块神奇迷人的地方。
——这里是“大禹治水的源头”
地图远古时代,华夏大地,黄河暴涨,洪水肆虐,剖腹而生的夏禹,承大任,率民众,凿龙门,辟伊阙,疏“九河”,历经十三载,三过家门而不入,终息水患,造福苍生。《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入于沧海。”这“积石”便是现今临夏州境内的积石关。积石雄关下,遗存至今的“禹王石”,历经岁月沧桑,世事变迁,依然见证着当年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默默称颂着大禹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不朽精神。
——这里是“中国西部的旱码头”
临夏古称河州,是黄河流域上唯一以黄河命名的地区——大河之州自古以来是沟通中原西域经济、政治、文化的纽带。善于经商的临夏人激活了繁荣的市场。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甘川古道在这里交汇纵横、互补有无,素有“河湟雄镇”之称,名列“陇上八州”之首。明代着名的四大茶马司一——河州茶马司就设在这里。多年来,这里茶马互市,商贾云集,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着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赞曰:“东有温州,西有河州。”
——这里是“民族建筑艺术的博览园”
彩陶馆临夏是东西文化交融的代表地之一,建筑艺术特色鲜明。走进临夏,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鳞次栉比、风格迥异的民族建筑。绿色茵茵的清真寺,直耸云霄的唤醒阁,独特的阿拉伯建筑风格,使你恍然走进“天方夜谭”中的神话世界;红园、东公馆、蝴蝶楼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于一身,独具江南水乡风格。回族砖雕、汉族木刻、藏族彩绘艺术的完美结合,阿拉伯建筑与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巧妙运用,使临夏成为领略民族建筑艺术、了解中国伊斯兰文化的胜地。
——这里是“古动物的伊甸园”
临夏是远古时期古生物繁衍栖息的乐园,境内自然遗存十分丰富。出土于黄河之滨太极湖畔,形成于1亿7千万年前的永靖恐龙足印化石群,蜚声中外,其规模之大、种类之多、遗存之完整、清晰度之高,均属世界之最;在巍巍太子山下发现的距今1000多万年至200万年的和政哺乳动物化石群, 雄居欧亚,世界罕见,有极高的科研、珍藏、展览价值,占据六项世界之最的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现藏各类化石6000多件。
——这里是“中国彩陶之乡”
临夏是古黄河文化发祥地和远古人类生息繁衍地之一,这块沃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古文化遗存。以“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各类文化遗址星罗棋布,“半山文化”、“齐家文化”因最早在这里发现而命名。这里是中国新石器文化遗存最集中、考古发掘最多的地区之一。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被郭沫若先生命名“彩陶王” 的国宝就出土于临夏。
——这里是“中国花儿之乡”
风景区临夏是中国花儿两大体系——河州花儿和洮岷花儿的发源地,“花儿”文化经久不衰。“花儿”是流行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是当地各民族中广为流行的口头文学形式。河州“花儿”曲令之多,位列世界山歌之最。在临夏,你可以听到最地道的“花儿”。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山间小道,处处飘荡着“花儿”美妙的旋律。每年一度的松鸣岩“花儿会”、莲花山“花儿会”,歌手云集,人潮涌动,一片“花儿”的海洋。2003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考察后正式命名临夏州为“中国花儿之乡”,康乐县、和政县分别为“中国花儿保护基地”和“中国花儿传承基地”。前不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花儿文化专业委员会在临夏成立并举行了授牌仪式。
旅游资源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遗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发掘出的古动物化石以其数量、品种、规模和完整程度占据了六项世界之最,境内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齐家文化等文化遗址鳞次栉比,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考古发掘最多的地区之一,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彩陶王”,被誉为“中国的彩陶之乡”。全州共有各类旅游景区、景点107处,其中国家级5处、省级3处。较为知名的有炳灵寺石窟、“黄河三峡”、松鸣岩、莲花山等。这里是民歌“花儿”的发源地,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花儿之乡”。临夏民族风情浓郁,是古羌族文化、伊斯兰文化、儒家文化、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交汇融合的地方,特别是伊斯兰文化源远流长,在我国穆斯林群众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国民经济综合经济实力显着增强。2008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78.59亿元,同比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8.68亿元,增长7.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3.67亿元,增长13.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6.24亿元,增长17.0%。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6.6:28.6:44.8调整为23.8:30.1:46.1。全州人均生产总值3971元,增长14.2%。二、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推力,第一、二、三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12.7%、30.2%和57.1%,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7、4.1和7.8个百分点。非公有经济快速发展,其实现的增加值占全州生产总值的43.55%。
临夏回族自治州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2008年,全州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236.32万亩,粮食总产52.54万吨,再创历史新高。不断优化种植结构,玉米、马铃薯、双低油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种植面积148.31万亩,占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的62.8%。扶持发展设施农业,加快蔬菜基地建设,新增日光温室2200万亩、塑料大棚1500亩。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全州造林16.35万亩,义务植树545.3万株,新建绿色通道380.8公里;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产业,新增花椒种植面积2.55万亩、啤特果3.07万亩、育苗1.1万亩。大力发展畜牧产业,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72个、规模养殖场184个,全州大牲畜存栏、畜牧业产值、肉类总产量分别增长5.04%、8%、8.85%。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发展良好。实施73个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解决了1.26万绝对贫困人口和4.5万低收入人口的温饱问题。加强新农村建设,全面完成永靖省级试点县和9个省级试点村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任务。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产生活条件,农田水利、农村道路、人饮工程、沼气建设、危房改造取得较大进展,新修梯田5万亩,完成0.6万亩的东乡南阳渠田间配套建设任务,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万亩、节水灌溉面积3万亩,硬化农村公路556公里,解决15.51万人的饮水安全和1.3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建成沼气池1.6万座。加大劳动培训和输出力度,全年培训劳务18.52万人,输转劳务45.3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9.94亿元,增长27.9%。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运行质量有所提高。2008年,全州实现工业增加值17.71亿元,增长12.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3.14亿元,增长11.1%。按隶属关系分,中央企业实现增加值5.75亿元,下降3.1%;省属企业实现增加值2.47亿元,增长11.4%;州县属企业实现增加值4.92亿元,增长33.69%。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63亿元,增长51.4%;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1.51亿元,增长7.0%。在支柱行业中,电力生产及供应业实现增加值5.69亿元,同比下降0.03%;化学原料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58亿元,同比增长14.69%;皮革毛皮及其制品业实现增加值0.73亿元,同比增长1.45倍;饮料酒制造业实现增加值0.15亿元,同比增长10.22%;食品制造业实现增加值0.34亿元,同比增长18.1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73亿元,比上年增长17.88%;工业产销率为97.73%,比上年下降1.66个百分点;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99242元/人,比上年提高14489元/人。
临夏回族自治州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5.96亿元,同比增长16.8%。
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成效显着。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67亿元,比上年增长64.95%。按投资主体分,中央投资1.1亿元,下降25.17%;省属投资17.48亿元,增长1.57倍;州县属投资34.09亿元,增长44.08%。按城乡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7.05亿元,比上年增长70.8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5.62亿元,增长27.63%。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0.58亿元,增长5.45%;第二产业投资22.19亿元,增长59.28%;第三产业投资24.28亿元,增长1.29倍。重大项目投资进展顺利。全年在建重大项目20个,本年完成投资22.43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2.59%。
交通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2008年,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4341.49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里程212.27公里。货运周转量3.42亿吨公里,增长2.71%;客运周转量3.58亿人公里,增长9.78%。邮电业务总量3.53亿元,增长12.2%;年末本地电话用户15.99万户,增长3.76%;移动电话用户29.1万户,增长5.5%。电话普及率每百人达到17.66部。
商贸流通日趋活跃,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72亿元,同比增长19.3%。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8.4%,出口创汇201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6.3%。接待国内外游客144.8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2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1%和27.4%。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金融保险平稳运行。全州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7.23亿元,增长20.6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49亿元,增长27.97%,全年财政支出51.03亿元,增长38.84%。各类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达114.35亿元,比年初增长26.59%;贷款余额54.12亿元,比年初增长29.57%。财产险保费收入5460万元,增长22.34%;寿险保费收入5451万元,增长41.0%。
基础设施临夏回族自治州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基础设施显着改善。全州新开工项目290项,完成投资22.5亿元;续建项目794项,完成投资23.8亿元。兰州-临夏-甘南铁路被纳入全国铁路建设规划,总投资15.7亿元的折达二级公路开工建设,康临高速公路、刘家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一期工程等项目进展顺利,东乡县锁达路改建、和政县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项目建成。狠抓生产财源性项目建设,实施了刘化集团年产20万吨低压合成氨、和政县陇滇公司钢材生产一期工程、永靖县年产2万吨离子膜烧碱生产线、广河县宏良皮业公司二期工程、东乡县达板万吨彩色铝型材生产线等项目。加强电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开工建设盐锅峡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永靖县、临夏330千伏输电工程建设进入前期工作。加强社会事业项目建设,临夏回民中学教学楼、5所明德小学,州妇保院门诊楼暨传染病区、和政县医院整体搬迁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签约招商项目91个、资金60.7亿元,到位资金17.33亿元,项目履约率84.5%。最近,根据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大战略部署,积极开展了项目申报和争取工作,已落实项目60个、资金1.79亿元。加大城镇开发建设力度,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永靖县古城新区、广河县城河北新区开民项目顺利启动,和政县县城开发、积石山县县城市政建设、临夏市大夏河南岸综合治理和工业园区建设、康乐县县城滨河新区开发和旧城区改造进展顺利。狠抓小城镇建设,确定39个集镇进行规划设计和改造建设。节能减排取得积极成效,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分别下降4.7%、5%,刘化公司、临夏市两个污水处理厂实现了达标排放,饮用水源地保护得到加强。
社会事业临夏回族自治州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认真落实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给24.6万名小学生、7.3万名初中生免除了杂费、免费发放了教科书;对5711名职校生发放国家助学金428万元;争取到国家助学代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1108万元,资助了2038名高校贫困生。狠抓“两基”攻坚,广河县、和政县“两基”工作通过省政府验收。全州高考本科上线1452人,增长54.3%。加快卫生事业发展,着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48所乡镇卫生院、52个村卫生所(室)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为128所乡镇卫生院配备医疗设备5318台(件);狠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到94.67%;提高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健全应急预案,充实应急队伍,加强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及时处置各种疫情和突发事件。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5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00个“农家书屋”;东乡族擀毡技艺、米拉尕黑、永靖七月跳会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年共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60项,共取得科技成果22项,其中20项达到国内先进以上水平。新选派246名科技特派员到基层开展科技服务。实现了人口和计划生育控制目标,“少生快富”工程全面实施,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成功举办全州体育运动。
人民生活临夏回族自治州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78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1847元,同比增长15.8%。城乡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城镇恩格尔系数37.5%,农村恩格尔系数为47%。积极扩大就业,全州新增就业1.0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3.91%;登记核实城镇零就业家庭126户,实现了每户至少一人就业的目标。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8万人、8.4万人、4.9万人、0.9万人。全州23.71万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7.0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8.4平方米。
浓郁的穆斯林风情临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等穆斯林民族109.76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56.2%。伊斯兰教在临夏有着悠久的传播历史和深远影响,早在唐代,伴随着丝绸之路的悠悠驼铃声,伊斯兰教在这里开始扎根,历经宋、元、明、清广泛传播,这里逐渐成为中国伊斯兰教的繁盛之地。回族是临夏穆斯林中人口最多的一个群体,现有62.7万人;东乡族和保安族是以临夏为主要居住地的两个少数民族。临夏穆斯林各民族在衣着、饮食、婚丧嫁娶、节庆礼仪等物质、文化生活和喜好、风尚、禁忌等方面,都保持着较为完整的伊斯兰风格,世代相传,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情,每年到麦加朝觐的临夏穆斯林近千人,一年一度隆重热烈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是临夏穆斯林的传统节日。
风景保护区遍布全境的伊斯兰特色建筑是临夏穆斯林风情的一个重要体现。这里清真寺和拱北(先贤陵)建筑风格独特,主要有中国古典式建筑、阿拉伯风格式建筑、中阿混合型建筑三大类型,现代建筑技术不断融入。境内现有清真寺2614座,拱北143座。
独具特色的清真饮食是临夏穆斯林风情的又一体现。不论是三泡台盖碗茶、发子面肠、酿皮子、甜麦子和油炸食品等风味小吃,还是扣牛肉、东乡手抓羊肉、糊羊肉、粉丝鸽蛋、羊肉葫茄等传统菜肴都做工考究、色香味美。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走南闯北临夏人的足迹,临夏清真饮食在祖国各地广泛传播。
6. 临夏双城简介
一、基本资料
甘肃临夏双城经济开发区(原名称为临夏县工贸经济示范园)于2003年由甘肃省乡镇企业管理局批准,命名为“甘肃省乡镇企业示范区”,2005年,全国开发区清理审核后,甘肃省政府于2006年8月批复为省级开发区,并更名为甘肃临夏双城经济开发区。园区规划面积105.7公顷,开发面积9.19公顷,建成面积27.68公顷。开发区属温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5.85℃,最低气温-24.8℃,最高气温为29.7℃。年平均降水量为636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6%,最大湿度73%。年平均日照时数25313.4小时,最大冻土深度为111厘米,全年无霜期143天左右,主导风向为西南风。
开发区地处临夏市以西20公里处,向西20公里与青海省循化县接壤,向西南10公里进入甘南、通往四川等地,是甘南牧区通往内地的第一站,也是甘南畜产品、木材资源和青海循化等地的粮油、果品等资源贸易的必经之路,发展商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比较优越。兰郎路、临合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从兰州、临夏市直通甘南、四川,被称为“黄金通道”,可通往西宁,折双路、韩营路分别向南北延伸,构成了园区对外交通网络的框架。近几年来投资539.3万元,完成了纬四路拓宽硬化,开通了自来水,架设了主街道路灯,修建了老鸦关河龙首山大桥,通过义务植树,绿化了南北两山,园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观。完成了农网改造,即将进行城网改造,可全面满足园区生产、生活需要。加上移动、联通、电信网络无缝隙覆盖,使园区基本上达到了水、电、路、通迅、有线电视和场地平整的“五通一平”。
二、园区发展状况和产业重点
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招商引资,2002年以来,共引进项目35个,总投资达2.99亿元,到位资金2.1亿元。至2005年底,园区企业发展到124户,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60多户,从业人员3000多人,园区实现生产总值20925万元,工业总产值完成15637万元,工业增加值完成4411万元,财政收入706万元,上缴税金519万元。形成了小水电、清真肉食品加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和中药材加工等五大优势产业。
一是依托丰富的水利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社会融资、职工集资等多种形式筹资,先后立项建设了土门关一、二、三级电站、尹集电站、新集电站、崖头电站等20座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电站。
二是园区的地理优势和区位优势明显,依托优势已建成了伊雪公司、槐河清真肉食品公司等六家清真肉类冷藏加工企业,年加工销售牛羊肉4000多吨,并且带动了规模养殖户的发展。
三是充分利用三河流域砂石料丰富的优势,建成了双城水泥公司、预制厂、砂石料厂、砖厂等30多家企业。
四是大力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使农业向产业化迈进。投资1980万元建成的莲花湖食品公司,年加工销售蚕豆2500多吨,芸豆800多吨。今年又投资3000多万元上马了6万吨豆类罐装生产线和豆蛋白生产线。恒丰公司年育肥牛600头、羊1000只。
五是建成了以技术指导、种籽供应、收购为一体的中药材种植开发站。永恒保健品公司加工的冬虫夏草、鹿茸、人参果、雪莲等名贵中药材,销往深圳、北京、上海、兰州等地。
三、开发区管理服务
园区成立了由县上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指挥部,设立了办公室,领导职数一正两副,编制15人。行使计划、土地管理、城建等行政职能,全面负责区域内土地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协调服务和日常管理等工作。按照“创造性工作、高效率办事、争一流水平”的工作要求,对外搞好协调,对内搞好服务,简化审批程序,规范收费行为,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支笔定点,一枚印章有效,一条龙服务”的运行新机制。主要职责是:(一)贯彻落实国家、省、州、县有关园区的政策法规;(二)拟定、实施园区发展规划;(三)负责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四)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积极引进人才、技术、设备和资金;(五)搞好对进驻企业的协调服务工作,实行“一站式”服务,对进入园区的建设项目和企业所需要的各种手续,按照有关程序和时限要求办理;(六)负责园区用地的统征、统用和统管;(七)负责园区内的治安管理、费用征收、公共设施维护和企业评估检查等事宜;(八)负责以园区为中心的小城镇建设,配合公安等户籍管理部门建立新型的户籍管理制度加快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非农业人口转移;(九)建立完善的统计信息系统,建立健全档案管理体系。区内有信用联社、农行双城营业所、县医院第三门诊部、邮电所、加油站、中学、小学、敬老院、文化中心、派出所等服务性机构,为招商引资和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7. 临夏县属于哪个市
临夏县隶属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
临夏县位于甘肃省中部,临夏州西南部,东与临夏市、东乡县、和政县接壤,南以甘南州合作市、夏河县为界,西与青海省循化县毗连,西北与积石山县相连,北面与永靖县隔河相望,地理坐标为东经102′41—103′40,北纬34′57— 36′12之间。
县境东西宽53.1公里,南北长59.85公里,总面积1212.4平方公里。辖6个镇、19个乡、2个民族乡,共219个行政村、2101个村民小组、2个居委会、11个居民小组。
(7)临夏市工业地在哪个位置扩展阅读:
明初,沿袭元代旧制。明太祖朱元障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置河州卫,为军政一体制,属西安都卫。洪武六年(1373年)正月置河州府,属陕西行中书省。
洪武七年(1374年)七月置西安行都卫于此,领河州、朵甘(今青海省南部及四川省北、西部)、乌斯藏(今西藏自治区)三卫。洪武八年(1375年)十月改西安行都卫为陕西行都指挥使司,翌年行都指挥使司废,卫属陕西都指挥使司。
洪武十年(1377年)分卫为左卫、右卫。十二年(1379年)七月改左卫为洮州,升右卫为军民指挥使司。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九年(1473年)复置河州,属陕西省临洮府。
清顺治初年,沿用明制。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二年(1663年)河州属甘肃省临洮府。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干隆三年(1738年),临洮府归入兰州府,河州改隶兰州府,州下无属县,今临夏县地直辖于兰州府。
民国二年(1913年),兰州府废。河州改名为导河县,属兰山道,县治在今临夏市郊城关镇。民国十七年(1928年)三月,国民政府内政部改定甘肃省部分县名,导河县更名临夏县,临夏县之名自此始,并从导河县析出宁河(今和政)、宁定(今广河)、永靖三县。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甘肃省政府设临夏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临夏县属之。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五月临夏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为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临夏县仍属之。
1949年8月22日临夏县解放,26日临夏县人民政府成立(县治在今临夏市),隶属临夏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6月23日从临夏县中分设临夏市,县治由城区迁往韩集。1958年12月撤销临夏县建制,临夏、永靖二县并入临夏市。
1961年12月恢复临夏、永靖二县建制,临夏县治又迁韩集。1973年12月,撤销临夏市建制,并入临夏县,县治迁至城关镇(今临夏市内)。1983年8月31日国务院批准恢复临夏市建制,县市分设,县治再迁至韩集。自此至今,县治在韩集。2004年全县共辖19个乡,6个镇。
8. 甘肃临夏的地理位置
介于东经102′41—103′40,北纬34′57— 36′12之间,东西长136公里,南北长183.6公里,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
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西南面,东临洮河与定西地区相望,西倚巍峨雄壮的积石山与青海省毗邻,南靠奇峻翠秀的太子山与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濒湟水与省城兰州接壤,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介于东经102′41—103′40,北纬34′57— 36′12之间,东西长136公里,南北长183.6公里,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临夏是全国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辖临夏市、临夏县、永靖县、和政县、广河县、康乐县、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总人口190万,其中,回、东乡、保安、撒拉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56.4%,东乡族和保安族是我州独有的两个民族。临夏历史悠久,秦汉王朝时就在此设县、置州、建郡,古称枹罕,后改河州、导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唐蕃古道之重镇,茶马互市之中心,有“河湟重镇”之称。临夏平均海拔2000米,年平均气温6.3℃,降雨量537毫米,无霜期157天,境内山峦叠嶂,河流纵横,物产丰富,资源富蕴,气候温和,风景优美。
9. 临夏回族自治州有几个区
临夏回族自治州由1县级市、5县、2民族县组成的。临夏州政府位于临夏市红园路。
1县级市、5县、2民族县分别是:
临夏县政府驻地:韩集镇 下辖乡镇街道:6镇19乡 临夏州西南部,地势东北低、西南高
永靖县 政府驻地:刘家峡镇 下辖乡镇街道:17个乡镇 临夏州北部,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广河县 政府驻地:城关镇 下辖乡镇街道:6镇3乡 临夏州东南部,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和政县 政府驻地:城关镇 下辖乡镇街道:6镇7乡 临夏州南部
康乐县 政府驻地:附城镇 下辖乡镇街道:5镇10乡 临夏州东南端,以种养业为主的少数民族贫困县
东乡族自治县 政府驻地:锁南镇 下辖乡镇街道:5镇19乡 临夏州东北部,东乡族的发祥地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政府驻地:吹麻滩镇 下辖乡镇街道:17个乡镇 临夏州西部,是中国唯一的保安族聚居地
(9)临夏市工业地在哪个位置扩展阅读
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的前前后后。
一、新中国成立前党对临夏民族工作的指示
临夏州这样一个多民族的贫困地区,早在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进军甘肃临夏前,一野前委专门发出的《对临夏回民工作的指示》中强调:“在临夏能否正确执行党的政策和策略,不仅关系着临夏地方工作的开展,而且对于争取西北广大回民与瓦解青、宁两马匪军,也是有重大影响的。”
“应当坚持团结回族人民……广泛宣传党的民族平等、民族自治、信教自由与尊重回民风俗习惯的政策。”并提出:“在纯粹回民居住的地区,成立回民临时乡自治政府,回汉杂居地区,可依其各占居民多少,分别吸收若干回汉积极分子参加工作。”对一个地区的民族问题专门作出指示,实属罕见。
二、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前的民族区域自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宣告成立,就开始实行一项重大的民族政策,这就是在少数民族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从我国的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坚持把民族问题作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
坚持把民族工作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在各个历史时期适时作出正确的决策和部署,保证了解决民族问题在正确的道路上胜利前进,民族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1949年6月,在我们党的倡议和领导下,召开了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讨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问题。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对新中国的国体、政体及其基本政策,作出了重大决策。《共同纲领》第六章,专门就新中国的民族政策作了4条原则规定:
第50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民族团结的行为。
第51条,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区域自治机关。凡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地方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第5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少数民族,均有按照统一的国家军事制度,参加人民解放军及组织地方人民公安部队的权利。
第53条,各少数民族均有使用和发展其语言文字、保持或改革其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的自由。人民政府应帮助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大众发展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建设事业。(《民族问题文献汇编》,1290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政府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1947年5月,中国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相当于省一级的民族自治地区——内蒙古自治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相继建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截止到1998年底,中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还有1256个民族乡。
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民族建立了自治地方政府。实行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75%。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域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自治地方的数量和布局,与中国的民族分布和构成基本上相适应。
新中国诞生后,甘肃是最早建立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省份之一,而临夏地区的一些县市又是全省最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方。1950年9月25日,临夏地区第一个县级区域自治地方——东乡族自治区成立。
1953年9月6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内务部批准,广通回族自治区正式成立。1954年,甘肃省人民政府还在临夏各县市批准设立11个相当于区一级的民族自治区和19个相当于乡一级的民族自治区。
三、临夏回族自治州的成立
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表明,全国回族人口有350万人,在当时全国少数民族中排列为第三位。其中110万聚居于当时的甘肃省境内。因此,中央民委向党中央提出了建立省一级回族自治区的报告,这一报告引起中央高度重视,从1956年5月起,中共甘肃省委和人民政府先后邀请1700多名回汉族各界人士,召开座谈会,进行充分酝酿。
在提出的多个方案中,也提出了临夏是回族聚居地之一,应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问题。经过几上几下的讨论,省级回族自治区的落脚点最终定在了甘肃省东北部,这里有西海固(现宁夏固原)和河东(现宁夏吴忠)两个大的民族自治区相连。
1957年,周恩来总理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议案》,1958年10月25日,省一级的回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宣告成立。
因为在省级自治区的建立中不能包括回族聚居的临夏专区,所以,陈毅副总理在《关于成立回族自治区问题给中央的报告》中建议:另将回族聚居的临夏专署改建为回族自治州。1956年9月11日在国务院全体会议第37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设置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决定》。
在临夏地区,实行更广泛区域的民族自治,也成为全地区干部群众的一致愿望,根据这一意愿,中共临夏地委于1956年7月10日提出了《关于成立临夏回族自治州的意见》,7月23日,甘肃省人民委员会第54次会议通过《关于成立临夏回族自治州的方案》并上报国务院。
7月31日,地委副书记葛曼在临夏专区1000多人参加的干部大会上,作了《关于成立临夏回族自治州的报告》。地委宣传部根据报告精神拟定了宣传大纲,重点内容是:
第一,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第二,几年来临夏全区各方面的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为临夏回族自治州的成立打下了基础;
第三,成立回族自治州的意义;
第四,全州干部群众要以积极的态度和实际行动迎接自治州的成立。
1956年8月23日至27日,中共临夏地委召开各族各界人士座谈会。会议通过并组成了自治州筹备委员会,由沈遐熙任主任,张乐山、张质生、贾书德、马歧山为副主任。
经过充分的宣传和筹备工作,自治州成立的条件已经成熟。1956年11月13日至19日,临夏回族自治州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临夏市隆重召开,选举产生了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组成人员。
会议选举沈遐熙(回族)为州长,张质生、马彦良(回族)、贾书德、马歧山(东乡族)为副州长;王瑞刚等28人为委员,共青团代表337人,其中回族134人、汉族128人、东乡族57人、保安族8人、撒拉族5人、土族2人、藏族2人、维吾尔族1人,共有妇女代表60人。
在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的同时,宣布撤销了原甘肃省临夏专区,并改广通回族自治县为广通县。对原东乡族自治县和临夏县大河家回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联合自治区以及东乡族、保安族聚居的民族乡均予以保留。当时自治州的管辖范围是临夏、和政、康乐、永靖、广通、东乡族自治县、临夏市七个县、市和自治县。
11月20日,由4万多名各族群众参加的隆重庆祝会在临夏市东校场举行,国家民委办公厅主任甘春雷、甘肃省副省长陈成义及青海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民族事务负责人等参加了庆祝大会。
陈成义在讲话中说:“临夏回族自治州的成立,是临夏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临夏地委书记葛曼讲话说:“临夏回族自治州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又一次光辉的胜利,也是我们临夏人民团结进步,共同建设伟大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州长沈遐熙在讲话中号召:“全州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向幸福的社会主义大家庭前进。”
临夏地区的民族区域自治已经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临夏回族自治州也成立60年了。期间,民族区域自治法规不断得以完善,自治地方的设置也更为合理。1981年9月30日,又成立了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至此,临夏回族自治州辖一市七县,其中包括两个民族自治县。全州总人口219万人,有回、汉、东乡、保安、撒拉等3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9.2%。
10. 临夏市具体地理位置在哪里及详细的介绍
临夏是一个回族自治州、也就是和市一级的。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概况 临夏回族自治州介于东经102′41─103′40,北纬34′57─ 36′12之间,东西长136公里,南北长183.6公里,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临夏是全国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另一为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临夏州下辖临夏市、临夏县、永靖县、和政县、广河县、康乐县、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首府临夏市,全州总人口190万,其中,回、东乡、保安、撒拉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56.4%,东乡族和保安族是临夏州独有的两个稀有少数民族。临夏历史悠久,秦汉王朝时就在此设县、置州、建郡,古称枹罕,后改河州、导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唐蕃古道之重镇,茶马互市之中心,有“河湟重镇”之称。临夏平均海拔2000米,年平均气温6.3℃,降雨量537毫米,无霜期157天,境内山峦叠嶂,河流纵横,物产丰富,资源富蕴,气候温和,风景优美。 记得选我满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