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事工业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
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
1.安庆内军械所
1860年由曾国藩创设于安徽怀宁黄石矶、安庆大观亭。1864年迁南京,改建为金陵内军械所。科学家华蘅芳曾在此主持制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它是中国依靠自己力量建立的第一个近代军事工业企业,也是中国近代机械工业的发起,是中国近代第一家官办军用企业,标志着近代工业的起步。
2.江南制造总局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成立于1865年9月20日的上海,由曾国藩规划,后由李鸿章实际负责,是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规模最大的洋务企业。是清朝洋务运动中成立的军事生产机构,为晚清中国最重要的军工厂,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也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早期厂房,近代最早的新式工厂之一。为江南造船厂的前身。
3.福州船政局
福州船政局,又名福建船政局、马尾船政局(今福州马尾造船厂),清末由闽浙总督左宗棠创办于1866年,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军舰生产基地这是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用以制造和修理水师武器装备。,李鸿章赞其为“开山之祖”。后在继任船政大臣沈葆祯的苦心经营下,船政成为当时远东最大的造船厂。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
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
中国晚清时创建的第一家官督商办的近代企业,1872年北洋大臣李鸿章招致办理海运多年的朱其昂商议试办新式航业,1873年1月在上海成立轮船招商局,规定官督商办,招商集股。是洋务运动中由军工企业转向兼办民用企业、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总局设在上海,分局设在天津、牛庄、烟台、汉口、福州、广州、香港以及国外的横滨、神户、吕宋、新加坡等处为招商局集团前身。
2.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
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1890年诞生的汉阳铁厂,是当时中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从此,中国钢铁工业蹒跚起步,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百余年后,中国钢产量已居全世界第一,汉阳钢厂在全国钢铁企业中已不占重要地位了。汉阳铁厂遗址在现今武汉市汉阳区琴台大道,现为武汉钢铁集团汉阳钢厂。
3.湖北织布局
1888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筹设官办织布局,从英国购置机器。
B. 中国军事工业 发展
辛亥革命前:
写道以前还要从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建立内军械所开始。
1、安庆军械所
伴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建立的第一个军事工业企业,也是中国近代机械工业的发起。而洋务运动也推动了中国的三个方面的发展: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2、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 3、创办近代海军。1863年安庆军械所造出我国第一条木壳小火轮,曾国藩命名“黄鹄号” 。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机动船。
2、江南制造总局
又称江南制造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为晚清中国重要的军工厂。但是晚清军事基础薄弱,每支步枪的成本高达17.4两,而外国产品成本仅为10两左右,再同治年间已经成为东亚是最大的兵工厂。1867年时,每天平均可以生产十五枝毛瑟枪和各式弹药,除了枪弹之外,该局也在1868年生产出了中国第一艘自造的汽船(木制船身)惠吉号。1891年时,为中国首次炼出钢铁。到20世纪末,江南制造总局一年可以制造子弹9万发,地雷200枚,枪支2000支。1996年改为江南造船有限责任公司,属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3、汉阳铁厂
1889年春由两广总督张之洞开始提案,1893年建成。辛亥革命前约年产生铁8万吨,钢近4万吨,钢轨2万余吨 。抗日战争时期 ,汉阳铁厂部分冶炼设备内迁重庆,其余被日军侵占。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收,作为敌伪产业清理结束。后在原汉阳铁厂基础上建成武汉钢铁公司。
4、轮船招商局
1872年李鸿章招商筹办。1873年1月成立。总局设上海,1947年共有船460艘,33万余吨。1948年成立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1951年改称中国人民轮船总公司,香港仍沿旧称。1985年成立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
5、天津机械制造局
1867年由崇厚创设于天津。初名“军火机器总局”。规模仅次于江南制造局。后由直隶总督李鸿章接办,易名“天津机器制造局”。1893年增建一座炼钢厂。该局分为东、西两局。东局设城东贾家沽,以制造火药、枪炮、子弹和水雷为主。西局设城南海光寺,以制造军用器具、开花子弹及布置水雷用的轮船和挖河船为主。东、西两局所产军火除供应本省淮练各军、兵轮、炮船外,还按时拨给吉林、奉天、察哈尔、热河及分防在江南的水陆淮军。此外,东局还附设有水师、水雷、电报学堂。1895年改称“北洋机器制造局”。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天津时,被破坏。
6、北洋海军
最后还要提到这个让我们充满了伤痛的海军,正是因为甲午海战的失败。中国开始进入了清王朝毁灭的进程,从中法战争道甲午战争的9年中是19世纪中国相对稳定的几年,中国的洋务运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是伴随着甲午战争的爆发,《马关条约》的签订造成了中国的大量赔款,相对的叶刺激了日本的野心,又名被北洋水师。当时北洋水师有船50余艘,共计5万余吨。却在甲午海战中损失殆尽。这也是中国更加没落的开始。
辛亥革命----新中国建立
这期间中国出去军阀割据的场面,中国没有更多的心思去发展自己的兵工企业,各个军阀只想怎样才能扩大自己的地盘,根本就没想到民生,别说发展工业呢?只有大批的进口一些外国的武器装备。怪就怪在清朝这个王朝,始终抱着“骑射乃满州根本”这种白痴的念头,导致火器的不能发展,也把中国天才的火器发明家戴梓断送了发明的念头。清王朝的时候别的国家可每闲着所以说,外国的火器比中国先进的多了,在1915年意大利人B•A•列维里设计的连发枪,奠定了冲锋枪的基础,而中国还是在争地盘中煎熬着。所以说这个时期中国在军工方面已经被世界拉大了距离。中国处于军工发展的停滞阶段。
新中国建立以后:
中国处于刚建立阶段,很多武器都是缴获日本的或者是缴获国军的武器,而没有自己的大规模武器制造工厂,或者说只能制造一些手榴弹一类的东西而已。当需要武器的时候只能从苏联进口,而苏联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
苏联,早在跟德军在东线战场作战的时候,苏联内部相对比较稳定,没有内部战争,所以东线作战不耽误他自身内部的军事设备的研制开发和生产。比如二战期间苏军装备的Ppsh-41型冲锋枪也就是波波莎和着名的T-34中型坦克就给德军予以沉重的打击,因为苏联有军事基础,当苏联占领德国前,德国的钢年产量达到2084万吨,而苏联那时候也有1832万吨。这还是1940年的时候,而中国到了1949年的时候才15.8万吨。随着苏联从德国的撤军,西德的一些炼钢设备,和军机械制造设备都80%被苏联拿走,包括从中国东北撤军的时候从中国拿走的一些东西,可以想象到苏联是一个多么无耻地国家。
中国抗日战争结束后还有几年的内战,所以中国那时候的重工业根本就不值得一提,新中国成立后,90%的重工业都在东北,而东北又经过日本的建造,洗手。苏联人的洗手。等到新中国成立的时候,苏联红军拿走了大部分的重工业机械。重工业开始兴建,但是也走过一段弯路,大炼钢铁就是一个误区。但是中国设计到军事重装备的设计方面还是一穷二白的境界,没有经验。因为中国新政府是从什么都没有的身份起家的,和国民党不同。这也是开展大炼钢铁的原因,最终导致材料的浪费。
因为渊源的关系,中国还是跟苏联走的比较近的,所以中国的武器装备也是走了苏联的路子,中国的很多武器都跟苏联和或多或少的有点关系。
现代,中国根俄罗斯的关系比较融洽了,而中国的武器,发展史还是比较短,而俄罗斯不一样了。有自己的军工业长时间发展历史,尽管跟强盗有关系,但是这是过去了,现在出口中国的武器只有几种武器了,相对来说中国的一些武器可以自己研制开发制造了,当然是在俄罗斯武器基础上。而且可发展了一些更高的功能。
中国军工的发展离不开一些专业技术人员,这些专业人员是中国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中国重装备的发展还是要靠这些人一手一手来研制,总之祝愿祖国早日屹立在世界军事研发强国之林。
以上个人仓促时间写出来的,如有不对的地方请拍砖。
C. 中国十大军工集团是哪些
中国十大军工集团分别是: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是在原中国核工业总公司部分企事单位基础上组建的特大型国有企业,是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按国家控股公司运行方式运 行,由中央管理。
公司拥有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由246个工业企业、公司、科研设计院所和事业单位组成,主要承担核动力、核材料、核电、核燃料、乏燃料 和放射性废物的处理与处置、轴矿勘察采冶、核仪器设备、同位素、核技术应用等核能及相关领域的科研开发、建设与生产经营。
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是在原中国核工业总公司部分企事业单位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集科研设计、工程建设、金融贸易为一体的特大 型国有企业,由中央管理。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是在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所属的部分企事 业单位的基础上组建成立的国有特大型企业,是国家授权的投资机构,由中央管理。
公司主要研制、生产、经营航天运载器、航天器、各类战略战术导弹以及卫星地 面应用系统等各类航天产品;专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开发、生产、经营机械、电子、化工、通讯、交通、计算机、医疗、环保等多种民用产品。
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是在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所属部分企业单位的基础上组建的国有特大型企业,是国家授权的投资机构,按国家 控股公司方式运行,由中央管理。公司主营各类导弹武器系统及其他航天产品,兼营机械、电子、化工、通讯、计算机及其应用、卫星应用、交通运输设计、医疗器 械及建筑等多种民用产品。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通常简称中航工业) 是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督管理的国有特大型企业(又称中央企业),2008年11月6日由原中国航空工业第一、第二集团公司重组整合而成,实行母子公司和事业部管理体制,设有防务、飞机、发动机、直升机、机载设备与系统、通 用飞机、航空研究、飞行试验、贸易物流、资产管理、工程规划建设、汽车等产业板块,下辖近200家子公司(分公司)、有20多家上市公司,员工约40万 人。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是在原中国船舶工 业总公司所属部分企业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的由中央管理的特大型国有企业,是国家授权投资机构,有61家成员单位。为我国海军提供现代化装备是中船集团公司 的神圣使命,为我国航运提供船舶和船舶出口是中船集团公司的主要业务。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是由中央管理的特大型国有企业,是国家授权投资机构,有99家企事业成员单位。中船重工拥有我国最大的造、修船基 地和雄厚的科技开发力量,可承担包括30万吨大型船舶在内的各种民有船舶和大型水面、水下战斗舰艇、各种军辅船舶、水中兵器及相关配套设备的研究、设计、 建造和修理任务。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是在原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所属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 的特大型国有企业,是国家授权投资机构,按国家控股公司方式运行。
公司拥有成员单位133家,承担坦克装甲车辆、火炮、导弹、炮弹等军品的研制、生产任 务,同时开发民品,在机械、化工、光电特别是重型汽车、工程机械、动务传动、精细化工等领域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开发、制造能力。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对外名称中国南方工业集团公司)是在原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所属部分企业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的特大型国有企 业、是国家授权机构和资产经营主体。集团公司拥有包括长安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嘉陵集团有限责任集团公司在内76个成员单位。
目前,公司已初步形成了“军民 结合,以车为主,全面发展”的格局,以火炮系统、轻武器及其他单兵武器系统、弹药等产品为主的军品科研生产体系,是我国国防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军转民上已 形成了以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部件为代表的支柱民品体系。
(3)武汉军事工业有哪些扩展阅读:
中国十大军工集团的形成:
七、八十年代政府中几个部门:核工业部、航天工业部、兵器工业部等,也曾经叫过五机部、七机部等,这就是中国现在十大军工集团公司的前身。
后来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为了转变政府职能,把这些部门改为公司,即: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这就是原来的五大军工集团。
1997年为了引入内部竞争机制,这五大军工集团均一分为二,形成了军工十大集团公司。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十大军工集团
D. 洋务运动时期的汉阳铁厂是军用的还是民用的
洋务运动时期的汉阳铁厂是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
汉阳铁厂1890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在湖北龟山下动工兴建,1893年9月建成投产。全厂包括生铁厂、贝色麻钢厂、西门士钢厂、钢轨厂、铁货厂、熟铁厂等6个大厂和机器厂、铸铁厂、打铁厂、造鱼片钩钉厂等4个小厂。创办经费最初定为246万余两,1892年清政府增拨42万两,到建成时,实际支出500万两左右。
(4)武汉军事工业有哪些扩展阅读
汉阳铁厂入选国家第一批工业遗产
2017年12月,第一批国家工业遗产拟认定名单结束公示,湖北省两处入选,分别是汉冶萍公司——大冶铁厂和汉阳铁厂。
汉阳铁厂建成于1894年,后亦为汉冶萍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曾出口日本、美国、东南亚和南美等地。1952年,在其原址建起汉阳钢厂,并设有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遗产项目位于武汉市汉阳区。
核心物项包括:汉阳铁厂造钢轨(民国三年)、汉阳铁厂铸铁纪念碑(1894年)、汉阳铁厂造砖瓦、卢森堡赠送相关资料、转炉车间、电炉分厂冶炼车间、电炉分厂维修、备品间、水塔、钢梁桁架、铁路和机车、烟囱3处及管道设施。
E. 军事工业有哪些
军事工业有很多,比如多 造船,飞机军舰汽车的。也有造导弹。现在国内有很多都是在和平时期用于商业 战争时期转如生产军工产品。比如说长虹就是
F. 洋务运动中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位于现在的哪个城市
汉阳兵工厂的地点在武汉市汉阳区琴台大道中段,与武汉钢铁集团汉阳钢厂相邻,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对面。汉阳兵工厂是晚清时期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张之洞到湖北后主持创办的军工制造企业,原名湖北枪炮厂,于1892年动工,1894年建成,虽然创建时间晚于上海、南京、天津等地军工企业,但由于不惜巨资从德国购买了当时最先进的制造连珠毛瑟枪和克虏伯山炮等成套设备,所生产的汉阳式79步枪(汉阳造)、陆路快炮、过山快炮,均是当时较先进的军事装备,因此,成为晚清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军工企业。
汉阳铁厂遗址在现今武汉市汉阳区琴台大道,现为武汉钢铁集团汉阳钢厂。1890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在湖北龟山下动工兴建,1893年9月建成投产。全厂包括生铁厂、贝色麻钢厂、西门士钢厂、钢轨厂、铁货厂、熟铁厂等6个大厂和机器厂、铸铁厂、打铁厂、造鱼片钩钉厂等4个小厂。创办经费最初定为246万余两 ,1892年清政府增拨42万两,到建成时,实际支出500万两左右。
G. 武汉的工业有哪些
有钢铁,汽车,食品,纺织,光电子信息科技等,望采纳,谢谢
H. 中国军工城市排行榜
如果换一个角度,是军工公司相对排行的话,以下这个排行可以借鉴一下。 NO.1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以导弹武器为基业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是国有特大型独资企业,由中央直接管理。集团公司内设4个事业部,拥有6个大型研究院,共计180多个企事业成员单位,近l0万名职工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40%。NO.2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军品装备中国所有武装力量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是国家重要战略性威慑力量,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是我国最具活力的军民结合特大型军工集团。NO.3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最大的武器装备制造集团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是中央直接管理的特大型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是国家应对挑战和危机的战略性团队, 集中了中国兵器工业的骨干研制和生产能力,代表着中国兵器工业的发展方向和水平。集团公司拥有研发、流通和生产企业140余家, 并在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近百家海外分支机构。至2006年底,资产总额近14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逾千亿元,员工30万人。NO.4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曾建造中国海军最先进舰艇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英文简称CSSC,简称中船集团公司)组建于1999年7月1日,是中央直接管理的特大型企业集团,是国家授权投资机构。CSSC是中国船舶工业的主要力量,旗下聚集了一批中国最具实力的骨干造修船企业、船舶研究设计院所、船舶配套企业及船舶外贸公司,共有约60家独资和持股企事业单位NO.5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拥有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船厂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简称中船重工)是经国务院批准,在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所属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的特大型国有企业,是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资产经营主体,由中央管理。 NO.6 中国二航:造出新中国第一架飞机 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作为中国航空工业的主力军之一,是在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所属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的特大型国有企业,于1999年7月1日正式成立,是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由中央直接管理。公司注册资本126亿元,总资产660亿元。NO.7 中国一航:着名战机的摇篮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是在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基础上组建的特大型国有公司,属大中型工业企业53家,科研院所31个及从事航空外贸、物资供应、科技与产品开发的直专业公司与事业单位20个
I. 中国重要军事城市有哪些
中国重要军事城市有很多,北京、石家庄、保定、张家口、大同、天津、太原、洛阳、武汉、西安、宝鸡、沈阳、大连、锦州、葫芦岛、长春、四平、通化、哈尔滨、济南、青岛、潍坊、烟台、南京、上海、徐州、宁波、舟山、福州、厦门、漳州、泉州、汕头、广州、惠州、湛江、三亚、南宁、桂林、怀化、昆明、蒙自、成都、兰州、西宁、银川、青铜峡、酒嘉、乌鲁木齐、拉萨、林芝等。
J. 洋务运动时期,在武昌建立了哪些军工厂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关系到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关系到旧的阶级分化和新的阶级出现,而且对当时中国的*、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化,对后来的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怎样看待洋务运动呢?洋务运动究竟是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因而是进步运动,还是逆潮流而动,阻碍中国历史的发展,因而是反动运动呢?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呢?依照马列主义的标准:“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列宁全集》第2卷,第154页。)。那么,洋务运动是否为近代中国提供了新的东西呢?把它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答案是肯定的。下面就其主要方面作些论析。
一、洋务运动为近代中国提供了哪些新东西
(一)创办近代工业
近代工业包括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两个方面,洋务派是从创办军事工业起家的。他们懂得:“今国家讲求武备,凡所有船械不自行制造,皆仰给于人,若一旦失和,各国谨守公法,不肯出售,悔之莫及”(《洋务运动》(一),第566页。)。1861年到1894年,洋务派在各地先后创办了大约20个制造枪炮、*和船舰的工厂。洋务派所办的近代工业是“原来封建社会中没有的现代机器工业,这不可能不促进社会经济的变化”(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带动生产技术的发展。为了促进军工生产,洋务派在70年代继而筹办其他新式企业,在台湾、安徽、湖北、直隶等地开采煤铁等矿产。1877年创办的开平矿务局。规模较大,经营十余年后,该局煤产量不仅满足了天津市场的需要,且有剩余可供牛庄、上海,减少了日本煤的进口量,“从此,中国兵商轮船及机器制造各局,用煤不致远购于外国,一旦有事,庶不为敌人所把持,亦可免利源之外泄”(《李文忠公全集》奏稿第20卷,第33页。)。洋务派创办的新式纺织工业与冶炼工业,是全盘购买成套机器设备兴办起来的。如兰州织呢局,购买了德国机器4000箱,包括梳毛、漂染等全套设备。在机械制造方面,江南制造局于1865年从美国引进的机器,不仅包括锅炉、蒸汽车等原动机,还有大量的工作机械。另外,印刷、机制纸、火柴、自来水、煤气、电灯、电报、榨油、酿酒、机制糖、机制卷烟等各种技术也在这一时期被一些工厂、企业先后采用。到中日甲午战争以前,洋务派通过引进,共兴办了19个军工厂,11个大煤矿,2个钢铁厂,12个金属矿,4个纺织厂,这些都是用近代机器设备装备起来的;同时,还修了364里的铁路,创办了近代电信事业。截至1895年,一个总和为46000里以上的电讯网出现在中国大地上,“东北则达吉林、黑龙江俄界,西北则达甘肃、新疆,东南则达闽、粤、台湾,西南则达广西、云南,遍布二十二行省,……殊方万里,呼吸可通,洵称便捷”(《洋务运动》(六),第446页。)。
在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刺激与推动下,1863年到1894年民间出现的商办工厂达74个以上。由此可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装备了我国的第一批近代军工、航运、采冶、电讯、纺织等生产部门,中国从此开始有了自己的近代轻、重工业。从古老的作坊手工业到采用近代机器大生产的轻、重工业的出现,不能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生产工具的变革上,洋务运动具有开创历史纪录的一面。
(二)引进人才
由于中国近代科学和工业都不是在国内原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引进的水平与国内的基础有很大距离,这样,仅有先进设备还不能形成生产能力,只有技术与设备结合才能发挥效益。因此,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在引进先进设备的同时,还引进雇佣一批外国科技人才,“所望内地员匠学其器而精通其意,久之自能运用,转相传习,乃为经久之道”(《李文忠公全集》奏稿第17卷,第16页。)。江南制造局“雇佣洋匠,进退由我”(《李文忠公全集》奏稿第17卷,第17页。),合我要求的,就雇佣;不合要求的,随时解聘。福州船政局从1867年动工到1907年,先后招聘了三批“洋员”、“洋匠”共81人。这些人都受“安分守法”、“不得懒惰滋事”等合同条款的约束,纯为受雇身份。他们除了承担从外国采购机器设备和负责安装、调试到设计制造外,还负责培训人员,传授技艺。这些引进的人才的确为我国带出了一批专业人员。如福州船政局,到1874年初,中国学生即有27名可以成为执掌一方技艺的工程师,8名可充当设计部门的技术领导,14名担任了轮机长,2名担任了教师(日意格:《福州船政局》庚24。)。1886年,该局试造的双机钢甲兵船,最终达到了“不用一洋员、洋匠,脱手自造”的地步。
(三)发展了工人队伍
中国早期的产业工人,虽然在19世纪40年代就产生于外国资本在中国开办的工业企业里,但直到洋务运动兴起前,它的人数还是很少。据统计,1860年以前,外国资本在中国开办的企业大约15个,其中规模较大的厦门船厂,也不过有200个工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第498页。)。洋务派以师夷自强为动力,开办近代企业,造成了中国资产阶级产生的土壤。“而资产阶级即资本愈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跟着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57页。)。在洋务运动35年中,中国工业无产者由“微量元素”发展壮大为约具有近10万人的产业无产阶级队伍。当然,70年代中国商办企业的兴起也产生了一部分工人,但这些企业大都为轻工业,在造成产业大军上是不及洋务派所创办的重工业的。如果没有洋务运动,中国资产阶级,特别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诞生和发展的时间可能会拖得更晚。
(四)创办新式学校学堂
中国旧时代的教育场所主要是私塾和书院。直到洋务运动兴起以前,在中国还没有近代新式学校出现。旧的学堂不能适应洋务事业的需要。在洋务运动兴起的同时,洋务派就设立了近似近代学校的同文馆和上海广方言馆、粤同文馆。随后又有江南机器制造局附设的上海机器学堂(1861),福建马尾造船厂附设的福建船政学堂(1866),天津的电报学堂(1879),上海的电报学堂(1866)等。同文馆于1866年又增设天算馆,培养天文、算学、化学、测绘等专门人才。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还办了两个书院,即以后的“两湖总师范”,开设学科除中国经史外,还设有理化、财政、军事学等课程;聘外国教习。其它,如武昌普通中学堂、方言学堂、农业学堂、女子师范学堂等林立于武昌。此外,洋务派又在全国各地兴办了一批新式学堂。1880年建立的北洋水师学堂、1885年建立的天津武备学堂、1886年建立的广州陆师学堂、1890年建立的南京水师学堂、1893年建立的湖北自强学堂就是其中的代表。据统计,从1862年设京师同文馆到1895年盛宣怀在天津创办中西学堂,洋务派共创办近代学堂22所。这些近代学堂的出现,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它们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若干窗口。
(五)派遣留学生
中国近代留学并非从洋务运动开始,此前已有容闳等人赴美留学,但人数极少,而且仅是民间自发的个人行动,清政府既不过问,更不支持。洋务运动兴起以后,与在国内兴办学堂的同时,还有计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1870年曾国藩、李鸿章奏请派留学生出国,得到清廷批准,并于1872年派出首批留学幼童30名。此后又于1873年、1874年、1875年相继派出三批留学幼童。另外,还派遣一批青年学生赴欧洲学习科学技术和接受军事训练。据统计,洋务运动期间共派出留学生200多名。这些留学生不但学习到了外国语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学、军事技术以及某些社会科学知识,而且得以直接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情况。他们当中的不少人,在以后的*、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詹天佑、严复、徐建寅等。
(六)翻译西书
洋务运动兴起之前,林则徐、魏源等人已有“睁开眼睛向外看”的尝试,但对外界的了解微乎其微。洋务运动兴起后,了解西方国家情况成为迫切需要,而翻译西书,则是适应这种需要的重要途径。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以及江南制造局的译书馆,都先后翻译了一批西书。据统计,从1868年到1880年,共翻译西书(主要是自然科学)162种,出版76种。以后,西方传教士和教会,也先后翻译出版了一些有关西方法律、*、地理、历史方面的着作。许多具有维新思想的开明士大夫和后来成为维新变法骨干的人物,都从这些西书中受到过启发和影响。这对于近代中国文化演变所发生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七)创办报刊
中国最早的近代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而洋务运动期间,中国近代报刊有了比较显着的发展。1872年在广州创办了《羊城采新实录》,1873年在汉口创办了《昭文新报》,1874年在上海创办了《汇报》,1876年在上海创办了《新报》。这些早期的报纸,虽然还不可能与外国人办的《申报》、《新闻报》等相抗衡,但他们毕竟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纸。从此中国人有了自己的近代文化和社会信息传播工具。随着历史发展,近代报刊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后来的维新志士和革命志士,都把办报纸、办杂志作为宣传维新和革命主张的有力工具。可以说近代报刊的出现,也是洋务运动带来的新鲜事物。
二、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众所周知,洋务运动的结局是令人沮丧的。尽管如此,洋务派改良活动的内容及其影响却不能忽视或抹煞,因为它毕竟给近代中国带来了以上列举的许多新东西,在很多方面使中国社会前进了一步,虽然这种前进是缓慢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
近代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开始在中国确立,是由洋务运动发其端的,有些企业甚至是很有气魄的。左宗棠主持的福州马尾船政局规模宏大,技术先进,曾经是远东最大的造船厂。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煤矿、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厂、第一个近代化织呢厂、第一个近代化纺纱厂和织布厂都是洋务派创办的。洋务派所兴办的各种轻、重工业,在客观上为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准备了一定的条件。同时,洋务运动引进了许多新的技术设备,传播了近代的科学文化和企业管理经验,培养了一批人才。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从洋商手中收回一部分航运权。从1886年至1911年招商局从航运中获得的收入每年平均为二至三百万两。这些都是有利于中国社会向资本主义发展的。
洋务派造炮制船,进行军事上的革新,具有两重性,既有镇压农民革命的一面,也有抵御外侮的一面。军队作为国家机器,在任何国家都有对内对外的两种职能。说洋务派的军事活动完全没有防备外国侵略的一面,并不符合历史事实。首先,洋务派对清朝军队进行武器和训练的更新,比起顽固派的“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义为干橹,执梃可敌坚甲利兵”的愚昧守旧态度,无论如何是个进步,在中国军事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1865年到1895年的30年间,洋务派在各地创办了大约20个制造枪炮、*和船舰的工厂,“凡一切枪炮、轮船、*均能自造”(郑观应:《盛世危言》第3卷。)。洋务派的海军建设也是有成效的。甲午战前,倾全国之力建立起了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特别是北洋水师,其规模居世界第四,其中定远、镇远二舰的购置,给日本以很大的威慑,推迟了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时间。事实上,如果没有洋务运动,就不会有左宗棠的挥戈出塞,收复新疆;就不会有冯子材的镇南关大捷,迫使法国议和;就不会有甲午战争期间给日海军以重创的黄海海战,日本侵略军就可能长驱直入。因此,洋务运动中的近代军事工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御侮”的作用。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变更,也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1862年,总理衙门奏设同文馆,中国从此出现了第二种教育形式,教学内容也开始改为以传授外国语言文字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为主,尔后各种工艺学堂、军事学校的设立,以及留学生的派遣,动摇了传统的科举制度,为新学制开创了门径,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创举。如果没有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新式学堂以及70年代以后大量出现的教会学校,清政府1898年明令废书院及1903年废科举的措施,是难以想象的。由洋务派组织的翻译西方书籍的工作,使大量近代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认识上的变化。这对于后来一些有识之士在中国进行社会变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教训。
有些同志认为,洋务运动是反动的。这需要作具体分析。先从反帝来说,反帝需要一定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正是为了增强这两种实力,虽然这两种实力不为人民所有,但为中国所有,有利于中华国力的增强,事实上在日后的抵御外侮的民族战争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况且在洋务派的动机中也有“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面,不单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在洋务派的头面人物中,既有遗臭万年的卖国贼李鸿章,也有值得称道的爱国将领左宗棠。在已被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了门户的情况下,19世纪下半叶中国如果不搞洋务运动,又怎能设想腐败颟顸的清政府在对外斗争中不会进一步投降卖国呢?再看反对封建主义。反封,要有新的生产力作基础,作前提。没有新的生产力,单有生产关系的变革,这个变革是短暂的、不彻底的、不能巩固的,最后还得回到旧的生产关系中去。有了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革才不可逆转,水到渠成,才有立足的根基。虽然洋务派想通过洋务运动维护封建制度,但其带来的先进生产力,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而走向了他们愿望的反面。从这个意义上讲,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为中国走向近代化所需要,它肩负了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准备条件的历史使命,做了不自觉的历史工具。
甲午战争失败后,洋务运动作为特定的历史阶段结束了,但中国人民为谋求经济近代化和国防近代化的奋斗并没有结束。所以在1895年以后,不但原有的洋务工矿企业继续保留,而且得到进一步的扩充,有些还办得很有成效。如湖北枪炮厂在20世纪初扩充以后,“制造日多”(《端忠敏公奏稿》第3卷,第52页。),“制度宏阔,成效昭”(《庸庵尚书奏议》第9卷,第18页。)。福建机器局在1900年扩建后,“所制小口径五响无烟快枪、水力机、垫快炮,与购诸外国与无殊”,而且“该局皆华人,工精费省,为各省所仅见”(《番禺县续志》第20卷,第7页。)。此外,又办了好多家新的军事工厂,如新疆机器局、江西子弹厂、山西制造局、河南机器局、北洋机器局等等。至于民用企业和民办工矿企业那就更多。1895—1913年间,全国新办的工矿企业,资本在一万元以上的共549家,资本总额达12028.8万元。其中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台办的军、民用企业有85家,资本总额达3947.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