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业生产 > 工业合成氨有哪些重大突破

工业合成氨有哪些重大突破

发布时间:2022-06-21 23:44:20

⑴ 合成氨是人类科学技术上的一项重大突破,其反应原理为:N2(g)+3H2(g)2NH3(g),一种工业合成氨,进

(1)根据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可知,升高温度和加入催化剂都可以增加反应速率,充入氦气各物质的浓度没变,所以反应速率不变,减小压强反应速率减小,故选ac;
(2)根据元素守恒及题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可知化学方程式为:2NH4HS+O2

一定条件下
.

⑵ 合成氨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德国化学家哈伯(F.Haber,1868-1934)从1902年开始研究由氮气和氢气直接合成氨。于1908年申请专利,即“循环法”,在此基础上,他继续研究,于1909年改进了合成,氨的含量达到6上。这是工业普遍采用的直接合成法。

反应过程中为解决氢气和氮气合成转化率低的问题,将氨产品从合成反应后的气体中分离出来,未反应气和新鲜氢氮气混合重新参与合成反应。

合成氨反应式如下(该反应为可逆反应,等号上反应条件为:“高温高压”,下为:“催化剂”):

(2)工业合成氨有哪些重大突破扩展阅读:

氨的主要用途:

氨的主要用途是氮肥、制冷剂、化工原料。无机方面主要用于制氨水、液氨、氮肥(尿素、碳铵等)、硝酸、铵盐、纯碱。有机方面广泛应用于合成纤维、塑料、染料、尿素等。

合成氨工业的特点:

1、农业对化肥的需求是合成氨工业发展的持久推动力。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给粮食供应带来压力,而施用化学肥料是农业增产的有效途径。

氨水(即氨的水溶液)和液氨体本身就是一种氮肥;农业上广泛采用的尿素、硝酸铵、硫酸铵等固体氮肥,和磷酸铵、硝酸磷肥等复合肥料,都是以合成氨加工生产为主。

2、与能源工业关系密切。合成氨生产通常以各种燃料为原料,同时生产过程还需燃料供给能量,因此,合成氨是一种消耗大量能源的化工产品。每吨液氨的理论能耗为 21.28GJ,实际能耗远比理论能耗多,随着原料、工厂规模、流程与管理水平不同而有差异。

日产 1000t氨的大型合成氨装置生产液氨的实际能耗约为理论能耗的两倍(表2[ 大型氨厂生产合成氨的实际能耗])。

3、工艺复杂、技术密集。氨合成是在高压高温和催化剂存在下进行的,为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由于氨合成催化剂(见无机化工催化剂)很易受硫的化合物、碳的氧化物和水蒸气毒害(见催化剂中毒)。

而从各种燃料制取的原料气中都含有不同数量的这些物质,故在原料气送往氨合成前,需将有害物质除去。因此合成氨生产总流程长,工艺也比较复杂,根据不同原料及不同的净化方法而有多种流程(见氨)。

⑶ 工业合成氨的历史

自从1809年在南美州的智利发现了硝酸钠矿床之后,智利硝石很快就成为当时世界上无机矿物含氮肥料的主要来源,据估计,在1850-1900年间,全世界无机氮肥有70%来自智利硝石,但矿产资源是有限的,这就迫使人们去思考:如何使大气中游离态氮,用人工的方法转变成可为植物吸收的化合态氮,即人工固氮,一直是化学家探索的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特别是如何利用空气中氮和水中的氢直接合成氨一直十九世纪化学家研究的焦点之一。但由于长期未获成功,以至有人得出“由氮和氢直接合成氨是不可能的”的错误结论。直到1909年,德国化学哈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功地建立了每小时能产生80克氨的装置,从而使人们看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曙光,开创了合成氨的历史,哈伯也因此获得了191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⑷ 哈柏对合成氨技术的贡献是什么

2.哈柏功不可没

从BASF公司的所在地路易港溯莱茵河而上,有一个地方叫卡尔斯鲁厄,此处有一所着名的大学叫卡尔斯鲁厄工程学院。该学院的化学教授弗里茨·哈柏,此时也因深受克鲁克斯警告的影响,开始致力于氨合成的研究工作。

1902年初,为了研究合成氨理论,哈柏去美国进行科学考察,他专程参观和访问了设在尼亚加拉的一座模仿自然界雷雨放电的生产固定氮的工厂。通过参观,使他对固定氮为氮氧化物和氨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返回德国后,他便一头钻进了实验室,开始了这一划时代的研究工作。

1904年,维也纳的两位化工企业家——马古利斯兄弟,意识到这项工作的伟大意义,慕名来到卡尔斯鲁厄工程学院,正式与哈柏签订了研究氮氢元素合成氨的合同。从此,哈柏与其学生和助手全力以赴地投入了氨合成的试验研究。

哈柏研究氨的合成理论,是从可逆反应的平衡条件方面入手的。哈柏认为,仅有催化剂的知识是不够的,需要有对化学反应的新的理解——化学平衡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就是:原料物质一般不会全部成为生成物质,同时,生成物质也会发生逆反应。在一定的反应条件下,即浓度、温度、压力之下,这种正逆反应是平衡的。

哈柏认识到,若根据这种思想调整反应条件,从前认为不可能的氨合成也许是可能的。哈柏首先想到,也许高温会进行这个反应。他按照他的思路开始进行实验,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当温度升高到1000℃时,氨的产量才不过是原料体积的0.012%,这还不如低温度时的产量。但是,降低反应温度时,反应却又变得十分缓慢。哈柏认为,为了使化学反应加快,需要有适当的催化剂。

从1904年4月至1905年7月,这一年多时间里,虽然哈柏他们夜以继日地坚持在实验室里做着各种枯燥的试验,但几乎每次试验的结果都令人失望。于是,马古利斯兄弟见无利可图,便取消了对这个项目的资金支持,这样,哈柏就陷入了极度窘迫的境地。

与此同时,在柏林大学研究化学平衡理论的瓦尔特·赫尔曼·能斯特教授,也已投入了合成氨理论的研究,他亲自制造高压釜,进行高温、高压实验。经过实验,他发现哈柏的实验结果有问题,数字过大,实际上仅0.0032%,还要再小一个数量级,这就证明了哈柏的实验结果是不可行的。

瓦尔特·赫尔曼·能斯特为了使它的研究能够实现工业化,请求某个有名的化学公司制造设备,虽然它的压力并不算太高,但是,这个公司还是难以制出能耐住这样高温、高压的设备,于是,他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打消了实现工业化的念头,而埋头于实验室研究。

哈柏虽然在计算上有错,但在与能斯特的这场争论中,弄清了要使产量进一步提高就要对原料气——氮气和氢气施以高压、降低温度,并使用催化剂。

能斯特灰心了,哈柏却没有灰心,他从瓦尔特·赫尔曼·能斯特终止的地方开始了新的实验。此时,他不仅已经熟悉这个实验的理论,而且具备了成功的基础。

哈柏等人在化学平衡理论的指导下,开始一点一点地、耐心地进行试验,他们实验在什么样的压力和温度下产量能达到百分之几。他们还下大力气寻找最佳的催化剂,曾把能够禁受数百个大气压的反应容器镶嵌在枪弹壳里,用阿乌埃尔社团的瓦斯灯公司提供的铂、钨、铀等稀有金属,竭力寻找新的催化剂。

哈柏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下,冒着高温、高压的危险继续试验。正当哈柏的试验研究屡遭失败而一筹莫展的关键时候,法国科学院院刊上报道了法国化学家采用高温、高压合成氨,而使反应器发生爆炸事故的消息。哈柏知道后深受启发,他果断地改变了试验条件,特别是提高了反应压力,并改进了工艺,终于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合成氨的产量显着增加了。

1907年,哈柏等人选择锇或铀为催化剂,在约550℃和150至250个大气压的不寻常的高压条件下,成功地得到了8.25%的氨,第一次成功地制取了0.1公斤的合成氨,从而使合成氨有可能迈出实验室阶段。这无疑是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突破。而在此时,能斯特以50个大气压、685℃,以铂粉或细铁粉、锰做催化剂,却只取得了产量为0.96%的氨。哈柏的实验比能斯特的实验几乎高出8倍。

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哈柏和他的助手们,他们预感到合成氨的试验研究已进入了实用化阶段,于是,又加紧对高温、高压合成氨工艺的研究。经过艰苦卓绝的试验研究,他们取得了一系列第一手的实验数据,大大加快了试验研究的步伐,不断取得令人振奋的新进展。

哈柏的科研成果极大地震动了欧洲化学界,化工实业界人士纷纷购买他的合成氨专利,独具慧眼的德国巴登苯胺纯碱公司捷足先登,抢先付给哈柏2500美元预订费,并答应购买他以后的全部研究成果。但公司中很多工程师,对钢制反应容器的赤热程度表示不安,对如此高压更感吃惊,因而对它的工业化持有怀疑。他们想起法国所发生的反应器爆炸的消息,担忧地说:“昨天爆炸的高压釜只有7个大气压。”言外之意,哈柏的高压实验条件也可能引起爆炸。

1909年,哈柏又提出了“循环”的新概念。所谓“循环”,就是让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氮气和氢气重新返回到反应器中去,把已反应的氨通过冷凝分离出来,这样,周而复始,以提高合成氨的获得率,使流程实用化。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说是合成氨迈向工业化进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突破。德国政府极为重视,立即接受和采用了这个新设想。

当年7月2日,哈柏在实验室制成了一座小型的合成氨装置模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氨合成装置的模型。博施同他的部下米塔希一起,作为巴登苯胺纯碱公司的代表,前来接收哈柏的实验技术和装置。哈柏当场演示了他的合成氨装置,这种装置魔术般地以每小时0.08公斤的速度合成着氨。博施亲眼看到了液氨滴落的情况。前来观看的专家们共同认为,用不了多长时间,它将成为日产几吨的设备,从而清楚地预见了它的工业化的前景。

巴登苯胺纯碱公司立即买下了哈柏合成氨的专利权,并将其全部研究成果接收下来,双方还签订了协议,其要点是:不管生产工艺如何改进,合成氨的售价如何下降,巴登苯胺纯碱公司每售出1吨氨,哈柏分享10马克,其收入永不改变。

1919年,瑞典科学院考虑到哈柏发明的合成氨已在经济中显示出巨大的作用,经过慎重考虑,正式决定为哈柏颁发1918年度的世界科学最高的荣誉和奖励——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在合成氨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从此,他跻身于世界着名化学家的行列。

⑸ 我国合成氨发展状况

我国的合成氨工业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一个是由着名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创办的南京永利化学工业公司铔厂—— 永利宁厂,现南京化学工业公司的前身;另一个是日本占领东北后在大连开办的满洲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其最高年产量不过50KT。另外,上海吴蕴初的天原还有一套电解水制氢生产合成氨、硝酸的小型车间(32年吴蕴初访问Du pont购买的一套日产4t液氨的合成氨中试装置)。整个合成氨生产从业人员约3400人,技术人员150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己形成了遍及全国的、完整的合成氨工业布局。我国拥有多种原料、不同流程的大、中、小型合成氨厂1000多个。1999年我国合成氨产量为34.5Mt,列世界第一。
解放后,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是从建设中型氮肥厂开始的。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恢复老厂,建设新厂 (新中国成立—— 1956年)
建国之初,在恢复与扩建老厂的同时,从前苏联引进了三套以煤为原料、年产5万吨合成氨配9万吨硝铵装置,创建了吉化、兰州、太原三大化工基地。

自力更生发展中型氮肥厂
(1956年—— 1965年)
56年自行设计、制造了7.5万吨合成氨系统,以川化的创建为标志。到65年中氮投产了15家。20世纪60年代随着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采,64年又从英国引进了一套以天然气为原料的10万吨合成氨装置(即泸天化)。

小氮肥的迅猛发展
(1965年—— 1975年)
为了适应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58年由着名化工专家侯德榜提出了碳化法合成氨制取碳酸氢铵的新工艺。在经历了技术关、经济关后,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全国各地(除西藏外)建设了一大批小型氨厂,鼎盛的1979年时最多达1540座氨厂。

大型氮肥厂的引进和发展
(1975年——至今)
20世纪70年代是世界合成氨工业大发展时期。由于大型合成氨的优越性,1972年我国作出了引进大型合成氨装置的决定。73年开始,首批引进了13套年产30万吨大型合成氨成套装置(其中10套为天然气为原料,建在川化、泸天化、云南、贵州等地)。为了扩大原料范围,78年又第二批引进了4套年产30万吨合成氨装置。20世纪90年代,又先后引进了14套具有20世纪90年代先进水平的大型合成氨成套装置,从而掌握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先进工艺和技术。
同时从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开始了大型合成氨成套装置的自行设计、自行制造工作,第一套年产30万吨的合成氨装置于80年在上海建成投产。特别是于90年代初在川化建成投产的年产20万吨合成氨装置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

与工业合成氨有哪些重大突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深圳高速工业相机多少钱 浏览:358
奥迪a6和gl8哪个舒服 浏览:31
奔驰g为什么不用大轮胎 浏览:662
汽车空调的自动开关在哪里 浏览:696
长安工业与重庆望江哪个好 浏览:116
文安县工业园区有多少行政村 浏览:771
什么是汽车隐形盖 浏览:21
华晨宝马多久能到4s店 浏览:98
合川到红旗河沟汽车需要多久时间 浏览:109
汽车内购怎么找 浏览:647
奔驰v商务车电动车门怎么开 浏览:532
宝马的远光灯为什么不亮 浏览:606
老宝马奔驰哪个维修贵 浏览:736
萨博和宝马320哪个好 浏览:922
奔驰换前保险杠多少钱 浏览:540
方舟工业熔炉怎么放平台鞍上 浏览:65
汽车定位防盗费在哪里交 浏览:159
奥迪q5地板棉有异味怎么处理 浏览:520
奔驰唯雅诺空调膨胀阀在哪里 浏览:953
汽车用品厂家哪里有 浏览:76
© Arrange www.stampinkub.com 2012-2022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