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么是工业革命
又称产业革命。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这场革命最早发源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它既是生产技术的革新,也是生产关系的变革。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逐步发展到采掘、冶金、机器制造等部门,19世纪30年代末,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法、美、德、日、俄等国也在此后进行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为资本主义制度在19世纪最终战胜封建制度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它也使得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工业革命也使得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
‘贰’ 两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哪些新兴的工业部门
1、回答:
(1)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制造业(蒸汽机)、铁路(蒸汽火车)、轮船业(蒸汽轮船)等;
(2)第二次工业革命:航空业、汽车工业、石油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电力工业等。
2、工业革命基本介绍:
工业革命(The Instrial Revolution )开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十八世纪后半期,在英国的进展已经很显着了。通常认为它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the Age of Machines)。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向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一般认为,蒸汽机、煤、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英国最早开始工业革命也是最早结束工业革命的国家。
3、兴起原因:
⑴主要原因/政治前提: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日益加强;
⑵英国通过圈地运动,产生并聚集了大量劳动力,同时也扩大了英国国内市场;
⑶多年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为英国积累了原始资本,提供了广阔的原料地和海外市场;
⑷工场手工劳动时积累的经验和生产技术的进步;(这是后来的法国,德国等国都无法相比的)
⑸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大,工场手工生产已无法满足需求。
于是,一场机器生产革命必然爆发。
工业革命是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
⑴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种种束缚,为工业革命创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
⑵消除农业中的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一定的国内市场;(英国圈地运动)
⑶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提供了资本主义大工业所必需的大批自由劳动力和巨额的货币资本(殖民掠夺);
⑷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长期的发展,为大机器生产的出现准备了技术条件。
一般认为,蒸汽机、煤炭、钢铁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三项主要因素。工业革命都是以轻工业开始,向其他部门发展。在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前,整个生产动力依靠人力和畜力。伴随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工厂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赖人力与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汽机发明后被机械化生产取代。工业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所不可比拟的巨大变革,其影响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推动人类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类推向了崭新的“蒸汽时代”。
另外,在西欧国家和美国轰轰烈烈革命时,中国清王朝正做着“天朝大国”的美梦,英国等国是不会放过这块能掠取财富的土地,这也是诱发鸦片战争的一个原因。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对印度、东南亚的侵略加剧,印度、埃及、缅甸相继落为英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
工业革命对19世纪科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评价:
在较早节段的工业革命中,人们被迫适应新的生活情况,人们从农庄搬到城市,全家大半生都在工厂工作。于是发生了许多新的关于卫生,福利及老年照料的问题,有时是未获解决的问题。许多人住在城市人口密集之地,引起清洁,住房,警察及犯罪等问题。
工业化及其随同的变化增高了世界多数人们的生活标准。较之过去,有更多的货物可以供用,成本也较低廉。但是,增加对货物的需求,就意味着原料的消耗和环境的沾污。由于大量生产技术更加强的采用,世界若干地区的文化特征在食物,衣着,住房,娱乐,及生活方式上,就趋于标准化。
工业化也改变了政府。许多国家行使帝国主义以支配各种原料和市场,俾能支持工业的发展。工业工人(无产阶级)学会了组织与谈判的技术。因此,民主的过程加速,因为工人要求对于社会的管理,有更多的发言权。
‘叁’ 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人工作时间是否达到了“996”
当时工人们的工作时间确实已经达到了996的水平,甚至远超996。
每当提到工业革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生产力的提高,同时也想到了技术革新,但工业革命其实也有大家遗忘的地方,比如工业革命时期的劳动力剥削问题。在工业革命的时期,当时的劳动力人口非常辛苦,甚至当地有很多企业会雇佣童工,每个人的工作时间基本上是10个小时起步,有些工厂甚至12个小时起步。
一、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作时间远超996水平。
我们都知道996非常辛苦,员工也丧失了自己的个人时间。好在996已经被正式定义为违法行为,很多企业已经不敢这样做了。在工业时期的时候,当时人们的工作时间比现在还要长,有些人甚至一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即便如此,这些人每天的工作所带来的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的温饱。
‘肆’ 工业革命是什么
一、工业革命含义:
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中,大机器生产开始取代工场手工业,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生产领域中、社会领域中都引起根本性变化。
二、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1、前提
1688年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18世纪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发展,社会稳定。
2、条件
①劳动力——圈地运动为其提供了自由的劳动力 。
②资本——通过海外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等活动,积累大量资本
③技术——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④市场——“日不落”殖民帝国的建立,海外贸易市场扩大(直接和必要条件)
工业革命的进程
1、工业革命开始——标志
机器的发明和使用——18世纪60年代珍妮机问世
2、工业革命进入新阶段(工业革命的关键)——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1)动力革新: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机器的普及和发展。
(2)交通运输的发展:美国人富尔顿——汽船;英国人史蒂芬孙——蒸汽机车。
3、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
1840年前后,大机器工业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
4、工业革命的拓展
19世纪中期,法国、美国等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
‘伍’ 关于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纺织工业(最先开始)、采矿工业,冶金工业 交通运输业(火车机车和汽船)。
生产力大大提高,
社会关系:形成两大对立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国际格局:西方殖民掠夺加强,殖民地人民更加贫困,艰难,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对中国影响:在各国轰轰烈烈革命时,中国清王朝正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是鸦片战争清王朝战败的一个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交通运输业 和通讯行业(电话)
生产力进一步提高
社会关系: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垄断资本主义和后来的帝国主义的诞生,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矛盾也在1929年金融危机中展现出来.
国际格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后来形成对立的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
‘陆’ 工业革命有几次分别是什么
人类史上有三次工业革命,分别如下:
1、第一次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生产,它在生产领域和社会关系上引起了根本性变化。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3、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徽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标志着的科学技术的到来,这次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上被称为第三次技术革命。
在较早阶段的工业革命中,人们被迫适应新的生活情况,人们从农庄搬到城市,全家大半生都在工厂工作。
于是发生了许多新的关于卫生,福利及老年照料的问题,有时是未获解决的问题。许多人住在城市人口密集之地,引起清洁,住房,警察及犯罪等问题。
工业化及其随同的变化增高了世界多数人们的生活标准。较之过去,有更多的货物可以供用,成本也较低廉。但是,增加对货物的需求,就意味着原料的消耗和环境的沾污。
‘柒’ 工业革命时代工人阶级的生活及工作状况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工人阶级遭到前所未有的剥削,首先工人是多个家庭住一个房屋里,窗户上没有玻璃,都被拿去卖了换钱,冬天生活只能把门砍了烧,衣服很脏,卫生条件差,食物就是简单的面包,三分之一的小孩活不过五岁,之后就要去做童工。工作条件极其恶劣,工人每天要忙上12-14小时,中间不得休息,受伤就被赶出门,还得不到赔偿
可以参考英国儿童节目 糟糕历史
‘捌’ 什么是工业革命
什么是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促使工场手工业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一次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这场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19世纪扩展到欧洲大陆、北美和日本。
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英国的原因
(1)英国具备了工业革命的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2)英国具备了工业革命的条件:雄厚的资本;充足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和原料;海外市场的迫切需求。
英国工业革命的大致过程
英国的工业革命首先从棉织业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棉织业的发展推动了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新动力又推动了冶金、采矿等重工业部门采用新技术,工业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交通运输革新。
工业革命的巨大影响
(1)创造了极大生产力,促进经济迅速发展。
(2)使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3)改变了世界面貌:
①使欧美一些国家日益强大,而亚、非、拉美一些国家和地区长期贫困和落后,但这些地区的旧制度,旧意识受到了冲击。
②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交通、住房特别是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日益严重。
工业革命进行的前提
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一方面,扫除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促使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业革命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后,也只有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所以,在英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需要的一切条件都因为有了资产阶级的政权而得到了保证。因此,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既是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前提,也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O。
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有利条件
有
利
条
件 雄厚的资本 英国资产阶级通过对本国劳动人民的剥削、殖民掠夺和贩卖黑奴,赚取大量的钱财,有了充足的资本。
充足的劳动力 圈地运动迫使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涌入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
丰富的资源及原料 英国本土煤铁资源丰富,运输也很便利;英国海外殖民地很多,原料来源十分充足。
海外市场的需求 英国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大洲,市场不断扩大,商品需求增加。
瓦特制成改良的蒸汽机
工业革命开展后,工厂一个接一个地建立起来了,但这时的动力主要是利用河流里的水力,由于水力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因此工厂都必须建立在河流湍急的偏僻山谷等处,但这些地区交通不便,且远离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所以动力问题成为摆在面前的急迫问题。
英国工程师瓦特吸收了前人的成果,终于制成了改良的蒸汽机,解决了当时的动力问题。它的发明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
工业革命也是一场社会变革
(1)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日益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千千万万小生产者和自耕农被抛入无产阶级队伍,而且无产阶级变得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资产阶级掌握资本,几乎得到一切好处,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两大阶级的对立公开化。
(2)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完成,使一些欧美国家成为力量强大的工业国。一方面,它们以武力打开了许多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大门,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进行残酷的剥削,造成那些国家和地区的长期落后和贫困;另一方面,欧美国家的入侵,也极大地冲击了这些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旧制度和旧意识,世界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玖’ 工业革命的作用和意义
18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欧洲各国在18世纪已先后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摆脱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封建羁绊。资本的原始积累使资本家获得了大量金钱,使成千上万农民破产为“自由的”劳动者。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分工的扩大,使大批熟练工人在技术改进上积累了经验,使应用机器生产成为可能。17、18世纪的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和相继而起的其他一些国家,开始了工业革命。
18世纪的工业革命首先是从工作机或工具机开始的。这时的机器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它们是工作机、动力机以及传动机械。工作机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并使之变为产品,从技术进化的历史看,人们首先是把加工劳动对象的过程机械化,然后再根据机械的性质和工作阻力大小采用适当的动力推动它。纺织业在很长时期里是英国工业的重要部门,纺织工作机的发明、改进和推广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起点。
18世纪英国的纺织业发展很快,纺织技术不断改进。1733~1738年间,当时还不到30岁的钟表匠凯伊(1704~1774年)发明了“飞梭”,改变了过去用手穿梭的落后的织布操作方式,提高了织布效率。但是,随之带来的是纺纱难以适应织布的要求。1738年,英国人惠特制成的滚轮式纺纱机,纺出了“不用手指”的棉纱,揭开了18世纪工业革命的序幕。1760年,织布工人哈格里夫斯(1720~1778年)把原来水平旋转的单锭纺车改造为立式的由多个纱锭构成的新型纺纱机——珍妮机,把引纱和捻纱的操作机械化,使纺纱效率提高了十几倍。1771年,理发师阿克莱特(1733~1792年)利用木匠海斯的设计制成了一种利用水力带动的滚筒纺纱机。珍妮机纺出的线精细但不结实,水力纺纱机纺出的线坚实但不均匀。童工出身的克伦普顿(1753~1827年)在1785年综合二者的优点,设计了纺线既结实又均匀的纺纱机——“Mule”,即骡机。这种骡机有300~400个纱锭,效率很高,它是近代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骡机的出现使织布能力又落后于纺纱,1785年,牧师卡特赖特(1743~1823年)又发明了自动织布机。在18世纪末,英国的纺织工业已基本上用机器代替了手工操作,把纺织工业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纺织技术的改革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由于在纺织部门中使用机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竞争能力,增加了利润,其他的部门中的资本家也纷纷仿效,把利用新的工作机作为聚财之道。而且,由于社会分工之间的联系,纺织技术的进步必然要求其他方面生产技术的相应改变。有了机器纺纱、机器织布,就要求机械化的净棉、梳棉,机械化的漂白、印染,机械化的起重、运输,要求有生产各种机械化装备的原料和加工技术,要求有力学、机械工艺学、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正如恩格斯所说:“随着纺纱部门的革命,必然会发生整个工业的革命。……我们到处都会看出,使用机械法和普遍应用科学原理是进步的动力。”由蒸汽驱动的工业上通用的动力机的发明和应用是18世纪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随着纺织机和其他新的工作机的出现,要求动力机也要有所变革。工业革命起源于工作机的改变,发展于动力机的更新。
瓦特(1736~1819年)发明新的蒸汽动力机,是工业革命中最重大的事件。瓦特采取了精密加工、油润滑和设置绝热层等措施,改进了纽可门蒸汽机,使热效率提高到300%以上。随后他又经过多年的研究、试验,在1782年研制成功了具有连杆、飞轮和离心调度器的双向蒸汽机,使蒸汽机可以把直线运动变为连续而均匀的圆周运动,因此可以经过传动装备带动一切机器运转,从而给整个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提供了一种可靠的通用动力机。从此,动力机、传动装置、工作机组成了机器生产的一个完整的大系统,这是人类生产技术的一次重大飞跃,是认识和利用自然力的一个大突破。
开始用机器制造机器,是18世纪工业革命的第三阶段。在制造蒸汽机、纺织机和枪炮的推动下,18世纪末期的机械加工技术也有新的进展。在制锁、制枪支中开始实行了可以互换零部件的标准化方法。英国机械师莫兹利(1771~1831年)在1794年发明了车床上的移动刀架,在1797年制成了安放在铁底座上带有移动刀架的车床。莫兹利把原来用手握持的刀具安装在机架上并使之沿着车床的中心轴线平行滑动,这种自动刀架车床可以方便、迅速、准确地加工直线、平面、圆柱形、圆锥形等多种几何形状的部件,使车床真正成为机器制造业自身的工作机。滑动刀架这一简单的发明是机械技术史上的重大创造,在19世纪中叶英国出版的《全国的工业》一书中认为,滑动刀架“对机器使用的改良和推广所产生的影响,不小于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良所产生的影响。采用这种附件的结果是,各种机器很快地完善和便宜了,而且推动了新的发明和改良”。机械化操作的金属切削机床可以用来制造各种行业的工作机和动力机,也可以用于自己制造自己,它是工业革命中名副其实的工作母机,它的出现标志着机器制造业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1786年以后,蒸汽机的制造带来了冶铁业的繁荣。此时,机器大工业已代替了家庭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1835年英国棉纺织业已有23.7万工人,毛纺织厂已达1300个,工人7.1万人。
生产的增长,国内市场的扩大,对交通运输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火车的发明从根本上解决了陆路交通问题。1825年斯托克顿达灵顿铁路通车;1830年利物浦和曼彻斯特被铁路连接起来。到19世纪50年代,英国的主要铁路干线均已完成。19世纪上半叶,虽然帆船在远洋航行上还处于极盛时代,但蒸汽机在船舶上的使用已获成功。1812年在多佛尔和加莱间已有了轮渡。1838年蒸汽轮船“天狼星”号和“大西洋”号横渡大西洋成功。
工业革命中的技术进步不仅是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而且是从根本上动摇旧世界的强大杠杆。在18世纪中叶以前,封建经济仍有相当的实力,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仍然存在,工场手工业的一些工匠同时又是小生产者或与小生产者有着种种社会联系。在这种条件下,封建王朝的势力就比较容易把历史拉向后退,更有可能把复辟的愿望变成复辟的行动。机器大工业彻底瓦解了封建的自然经济,在庄园主的领地上建立了大批工厂、矿山,使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成为雇佣劳动者并使他们不能再保持同农村的宗法联系,资本主义大中城市不断增多(18世纪的欧洲有22个人口超过10万的城市,到19世纪末则有147个),铁路和电报把它们联结起来,并控制了社会的经济命脉。由于有了这一切,封建势力的复辟就成为根本不可能的事了,封建旧世界的社会经济基础已经丧失殆尽,它的王朝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