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宝马5系36w要交多少的汽车购置税
新车购置税额=购车价格(含税价)/1.17*10%=360000/1.17*10%≈30769元。
汽车购置税是指购买汽车时所要交纳的税,购置税额是征收汽车售价(不含税价)的10%,车辆购置税的纳税人为购置(包括购买、进口、自产、受赠、获奖或以其他方式取得并自用)应税车辆的单位和个人,税率为10%,除汽车外,摩托车、电车、挂车、农用运输车也要缴纳车辆购置税。
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计税价格×税率(如果低于国税总局颁布的最低计税价格则按国税总局规定的最低计税价格计征) 。
自用车税率计算:价外费用×10% 其中价外费用不含增值税;
进口车税率计算: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关税+消费税计税价格×10%;
购置税额是征收汽车售价(不含税价)的10%,公式为:
新车购置税额=购车价格(含税价)/1.17*10%。
❷ 宝马5系525Li落地多少钱你如何评价
宝马525Li落地多少钱?如何评价?
宝马5系这款车型是很多朋友比较热爱的一款车型,我们从它的销量上就能够看得出来,确实是深受国人爱戴的一款车型。这么多年来,宝马5系一直长盛不衰,可见也是有其独特的魅力的。
这款525Li豪华套装配置较为一般,而且动力性弱一点,但是宝马5系仍然不失为一款豪车。特别是它的底盘设计,让很多宝马车迷津津乐道,底盘采用的近乎纯平的设计,这也是一款豪车的顶级设计标配。至于性价比,你觉得如何呢?
❸ 新宝马5系总共要花多少钱
购置税 58.96/11.7=41846元
上牌200
车船税 480
交强险 950
以上这4个是必须的。加上车价是53.3W。
商业保险中,自燃可不保,其余全保,三责保50W,保险费用大概是1.6W左右,如果盗抢险也不保,还可以省5000。
如果以上全弄好,一共是54.9W。
❹ 宝马525车价439200元,请问购置税交多少
新车购置税:39,880 元
汽车保费:13,191 元
车船使用税:160 元
❺ 宝马5系、奔驰E级这样的二手车,税费大概有多高
从外观上来看
这里两款车分别代表了两个品牌的特色,竞争的实力也是非常强大的。对于奔驰车来说,它一直都是“老板车”的代名词,从奔驰E级上面就可见一斑。奔驰E级的外边看起来非常大气,霸气的进气格栅搭配着大标或者立标的车标,使得车辆增添了不少稳重的感觉,非常适合中年车主使用。对于宝马5系车来说,它在外观上就显得更加的时尚运动,因为国内的宝马5系基本上都是属于加长版本,所以车身看起来更加修长,能够给人一种无形的吸引力
保养以及后期使用花费
两款车可以说是不分伯仲,毕竟车辆的价格在这里摆着了,在车辆售价面前,车子的保养费也就显得微不足道,保养费对于大多数车主的买车选择都够不上太大的影响,所以这点也就不进行比较了
❻ 宝马X5税多少
这款车现在2.0排量的购置税应该是在5万多块钱。
❼ 宝马530价格是多少钱
宝马530Li系列的指导价在46.89万到55.19万之间,具体的落地价要看你买的具体是哪一款,加装什么装具,分期还是全款。
❽ 宝马530li最低配置,落地大概需要多少钱,这款车怎么样
宝马530定位是一款中大型豪华车,在国内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凭借着不错的操控性和良好的市场口碑,自上市以来一直有着不错的市场销量和口碑,经过几次改款外观和内饰都进行了全新升级。
转向手感方面,方向盘转向随角度和速度的变化整体都比较均匀,在普通和经济模式下方向盘相对轻盈,低速揉库和掉头时比老款更轻松省力。不过运动模式下阻尼加重得不够自然,有一种为了运动而运动的刻意。
车内空间及乘坐感受,525和530就没有本质区别了。考虑到5系Li作为长轴距中大型豪华轿车,前排座椅支撑和包裹也很好,重点聊聊后排吧。我177cm身高,后排无论是腿部空间还是头部空间都没有问题,充裕但不铺张,大致是5系Li≈长轴奔驰E<新A6L。好在后排座椅乘坐感受舒适,厂家针对长轴版特意加长、加厚了坐垫,靠背角度谈不上舒缓,只能说满足舒适乘坐没有问题,整体的柔软度和舒适性我认为是56E里最好的。当然,长轴和标轴的腿部空间差距相当大,各自对应的完全是不同需求的受众。
❾ 2014宝马x5领先型购置税多少钱
购置税 约39,880 元
❿ 宝马5系豪华42.5万.购置税大概是多少
购置税=425000/1.17*10%=36324.79
现在的政策:
购置税是国家规定的,全国统一的。是在国税局交的,交时要带材料:车辆购置税申请表;发票第三联(报税联);
车辆合格证、发票第一联、身份证或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各一份,以上复印材料原件需交验。
交的同时注意如下政策:
我总结了一下关于1.6以下排量车的优惠政策问答: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征车辆购置税相关事项问答
1、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的车辆购置税减税政策能减多少税? 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辆购置税暂行条例》规定,车辆购置税的税率是10%,一般情况是以购车发票价格(或国家税务总局核定的该车最低计税价格),扣除增值税后作为计税依据,按10%税率计征车购税。如果您购入一辆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购车价格(或国家税务总局核定的该车最低计税价格)是11.7万元,扣除增值税后车辆购置税计税价格是10万元,原来需要缴纳车辆购置税1万元(10万元×10%)。按5%税率减征后,需要缴纳车辆购置税0.5万元(10万元×5%),减了一半的税。
2、享受减税政策的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仅指国产车吗? 减按5%的税率征收车辆购置税的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可以是国产车,也可以是进口车。
3、乘用车是什么意思? 答:本次享受减税政策乘用车是指在设计和技术特性上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和(或)临时物品、含驾驶员座位在内最多不超过9个座位的汽车。
4、如何具体确定所购车辆是否享受减税政策? 答:如果您购买的是国产车,下列3种情形享受减税政策: 一是国产轿车:“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整车出厂合格证”(以下简称合格证)中“车辆型号”项的车辆类型代号(车辆型号的第一位数字,下同)为“7”,“排量和功率(ml/kw)”项中排量不超过1600ml,“额定载客(人)”项不超过9人。 二是国产专用乘用车:合格证中“车辆型号”项的车辆类型代号为“5”,“排量和功率(ml/kw)”项中排量不超过1600ml,“额定载客(人)”项不超过9人,“额定载质量(kg)”项小于额定载客人数和65kg的乘积。 三是其他国产乘用车:合格证中“车辆型号”项的车辆类型代号为“6”,“排量和功率(ml/kw)”项中排量不超过1600ml,“额定载客(人)”项不超过9人。 如果您购买了进口车,应参照国产同类车型技术参数认定。
5、什么时候买的车可以享受减税政策?答:自2015年10月1日起至2016年12月31日止,对购置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按5%的税率征收车辆购置税。也就是说,购置日期在2015年10月1日(含)以后的,在减税范围的车辆,可以享受减税政策规定。
6、如何判定车辆购置日期? 答:乘用车购置日期按照《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或《海关关税专用缴款书》等有效凭证的开具日期确定。
7、符合规定的车辆没有享受到减税政策该怎么办? 答:购置了符合减税规定的车辆,但由于种种原因按10%税率全额缴纳了车辆购置税的,多征税款可向车辆购置税的征税部门申请退还。
8、我买的是新能源汽车,也能享受减税政策吗? 答:符合《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14年第53号)规定的新能源汽车,享受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政策。
9.受赠、获奖或以其他方式取得并自用应税车辆应在什么时候纳税? 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辆购置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94号)的规定:“纳税人购买自用应税车辆的,应当自购买之日起60日内申报纳税;进口自用应税车辆的,应当自进口之日起60日内申报纳税;自产、受赠、获奖或者以其他方式取得并自用应税车辆的,应当自取得之日起60日内申报纳税。车辆购置税税款应当一次缴清。”
2017年的政策: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减征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车辆购置税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经国务院批准,现就减征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车辆购置税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自2017年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对购置1.6升及以下排量的乘用车减按7.5%的税率征收车辆购置税。自2018年1月1日起,恢复按10%的法定税率征收车辆购置税。
二、本通知所称乘用车,是指在设计和技术特性上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和(或)临时物品、含驾驶员座位在内最多不超过9个座位的汽车。具体包括:
(一)国产轿车:“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整车出厂合格证”(以下简称合格证)中“车辆型号”项的车辆类型代号(车辆型号的第一位数字,下同)为“7”,“排量和功率(ml/kw)”项中排量不超过1600ml,“额定载客(人)”项不超过9人。
(二)国产专用乘用车:合格证中“车辆型号”项的车辆类型代号为“5”,“排量和功率(ml/kw)”项中排量不超过1600ml,“额定载客(人)”项不超过9人,“额定载质量(kg)”项小于额定载客人数和65kg的乘积。
(三)其他国产乘用车:合格证中“车辆型号”项的车辆类型代号为“6”,“排量和功率(ml/kw)”项中排量不超过1600ml,“额定载客(人)”项不超过9人。
(四)进口乘用车。参照国产同类车型技术参数认定。
三、乘用车购置日期按照《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或《海关关税专用缴款书》等有效凭证的开具日期确定。
四、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政策按照《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14年第53号)执行。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2016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