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工業革命給人類帶來的負面影響
負面影響:
工業革命與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在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物質性成就的同時,由於片面地把自然當作征服的對象,也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一方面是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全球性的環境污染與生態危機;另一方面對自然資源無節制的開發利用不僅是寅吃卯糧甚至已經到了竭澤而漁的地步。
如果說寅吃卯糧、竭澤而漁必然給未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不利影響的話,那麼,嚴重的環境污染與生態危機則可以說是對於當前人類的存在產生了直接的威脅。在人類活動中生產是與環境發生作用最頻繁、最密切的部分。環境問題是指人類活動給自然環境造成的破壞和污染這兩大類。
(1)如何避免工業革命帶來的負面影響擴展閱讀
起源背景
有人認為工業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經開始,但直到1830年(庚寅年),它還沒有真正蓬勃地展開。大多數觀點認為,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
英國工人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了蒸汽機,所以工業革命的開始的標志為哈格里夫斯發明的珍妮紡紗機,而工業革命的標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機。
但蒸汽機不是瓦特發明的,而是瓦特改造的。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工業革命傳播到英格蘭再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後來,工業革命傳播到世界各國。
『貳』 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來襲 亟需應對哪些挑戰
近日,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發表了一篇題為「成長的煩惱——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挑戰」的主題演講。他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議題,就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來臨了,它會給人類帶來哪些煩惱和挑戰?我們又要如何應對?
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來襲 亟需應對哪些挑戰?
我們都知道,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蒸汽機的廣泛使用,第二次是電氣時代,第三次是半導體信息時代,薛瀾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目前已能看到雛形。前面幾次工業革命,因為歷史原因,中國都沒能真正參與。但今天,中國有機會能像美國等發達國家一樣,參與到第四次工業革命形成過程中了。
薛瀾提出,我們應該注意的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給中國帶來新的機遇,但同時也帶來新的挑戰,這個挑戰,具體有四個方面。
首先是對經濟活動和經濟增長的影響。
工業革命和經濟發展中間,其實存在兩個悖論。首先是生產率悖論,就是說新技術的進步並沒有給我們帶來預期的生產率的增長。以美國為例,美國勞動生產率的年增長在1947到1983以及2000到2007年,兩個時段里,分別是2.8%和2.6%左右,但是從2007年到2014年,也就是科技大幅改變我們生活的這段時間,勞動生產率的年平均增長率只有1.3%左右,這要怎麼解釋?薛瀾認為,這主要是因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很多技術是平台型技術,它們創造的價值是免費的,並沒有通過市場交易反映出來。
其次還有創新悖論。政治經濟學家熊彼得提出過一個概念叫「創造性毀滅」,是指有新的技術創新帶來更大的社會收益,但同時會讓舊產業消亡,通過這種毀滅,使社會不斷進步。例如,電力機車代替蒸汽機車、數碼相機代替膠卷相機,都是創造性毀滅。
但荷蘭學者盧克索特近來提出「毀滅性的創造」這么一種可能,就是指一些創新僅僅對少數企業有利,對整個社會是不利的。比如,金融領域放鬆監管會導致很多創新只對少數金融企業有很大利益,但可能會給整個金融世界帶來危害,甚至帶來金融危機。比如現在的社交媒體讓人們長期沉溺於手機和電子游戲,很難進入到深入思考,長此以往,是否會對人類社會進步產生影響,等等。
而不管是生產率悖論,還是創新悖論,其實都可以看做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給人類經濟活動和經濟增長帶來的挑戰。
第二個挑戰是對未來工作的顛覆。
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美國2010年的各項職業中,將近一半的工作在今後十年到二十年有可能被機器或人工智慧替代。其中很多工作在今天是高級白領在做的,比如律師助手、房地產評估師等等。未來,也許很多人在同時做很多的臨時性工作,傳統意義上的穩定工作將不復存在。
第三個挑戰是對社會公正、倫理道德和社會規范的沖擊。
比如說,收入分配差距有可能變大,大量中等技能的工作被替代,社會收入分配將形成兩極化狀態,少數有高技能的工作者收入特別高,大批中等或低技能者則失業。再比如,生物醫學進展會帶來倫理道德問題,基因檢測是否會帶來就業歧視、保險歧視。如果未來出現可定製嬰兒、延長壽命、記憶提取時,是否有一系列倫理道德的困擾出現?又比如,人工智慧也可能會帶來社會問題。《紐約時報》曾拿機器人寫的新聞報道和記者寫的新聞報道放一起讓大家去辨認,90%的人都辨認不出來。如果今後機器人可以寫出漂亮的文章、畫出各種風格的畫作,那人類還需不需要去學習? 這些都是我們即將面臨的挑戰。
最後一個挑戰是對公共治理的影響。
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政府對市場的監管可能更加困難。政府規章制度的演變非常慢,而技術變化太快,兩者很可能無法同步。其次,政府對社會的有效治理更加困難。社交媒體的普及使個人可以成為公眾媒體,公眾常常比政府獲得信息更快更多;最後,政府對公共安全的保障會更加困難。社會如此依賴網路和信息,我們的數據安全、網路安全如何保障?
那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些挑戰?薛瀾提出了幾個思路。首先,要加強社會預見的研究,把社會影響的思考滲入技術選擇。其次,要引入同步設計的原理,從創新源頭注入社會影響。我們在之前的工業系統設計原理是先創新後治理,導致了諸多問題,如何使得治理的觀念和創新同步,比如將循環經濟理念滲入到工業設計中。再次,要提倡適應性治理,實現創新推進與創新治理的有機平衡。一方面,要通過合理的規制減少創新可能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在規制創新的同時,減少潛在的掣肘,使得創新能夠蓬勃地發展。
『叄』 [轉載]我們該如何面對第三次工業革命
」文章解讀了何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回顧了中國在前兩次工業革命中所處的尷尬境地,並對我們該如何迎接第三次工業革命提出了三點建議。這三點建議中,第一點就是教育,包括創新人才的培養、具有全新機制的教育機構的培育等等,都是當前教育必須要面對並加以回答的關鍵問題。
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國將落伍?湯敏
最近國際媒體在大炒「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概念。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的文中斷言,第三次工業革命對中國這樣的製造業大國來說有著相當大的負面影響。有人甚至預言,「中國崛起」有可能被第三次工業革命所終結。
他們定義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是指以數字化製造及新能源、新材料的應用為代表的一個嶄新時代。這場新工業革命有兩大特點。一是直接從事生產的勞動力快速下降,勞動力成本占總成本的比例會越來越小。二是個性化、定製化的生產,要求生產者要貼近消費者與消費市場。一種可能的趨勢是,過去為追逐低勞動力成本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的資本,會很快移回到發達國家中去。最近的一些調查顯示,已有近40%的美國企業准備把工廠從中國遷回到美國。
無怪乎最近很多外國媒體認為,作為全球製造中心的中國將是這一場新工業革命的最大受害者。隨著勞動力短缺的出現,國內的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中國製造」在傳統的工業領域已經越來越不具競爭力。而在新興的領域中,由於大量的外資企業要遷回本國,這將使「中國製造」處於十分困難的境地。
「中國崛起」會被第三次工業革命所終結嗎?18世紀晚期開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中國正處於康乾盛世後期,
GDP穩居世界第一。但閉關鎖國的中國那時沒有趕上工業革命的這班車。20世紀初以福特汽車公司大規模生產流水線為標志的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時,我們正在忙著推翻滿清統治,又被這場工業革命甩下。落在後面的中國,上百年就不斷地挨打,差點被開除「球籍」。
第二是要有更好的創新、創業環境。不斷創新是推動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原動力。沒有創業的創新是無本之木,只能是多幾篇論文,多幾個科技成果獎而已。相對發達國家來說,我國的創業環境還較差。從對青年人的普及創業教育,到國家政策對創業的支持,以及社會對創業失敗的寬容度都很不夠。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產業投資在我國還遠未成氣候。鼓勵更多人去創新創業,打造一個寬松的創新創業環境,理順創業板市場,是我們能夠抓住第三次工業革命機遇的一個必要條件。
三是政府角色的變化。在新工業革命到來時,政府要及時轉變角色。在工業革命中一大批傳統的企業、傳統的行業要被淘汰。有死才有生。政府有可能會去幫助那些落後國有企業和近期內能提供很多稅收的舊行業,人為阻礙企業的更新和社會的進步。追求增長速度,熱衷上規模的粗放式增長模式,正好與小型化、個體化、多樣化的新工業趨勢相悖。在以個性化、多樣化為特徵的新市場中,政府的運營機制很難適應瞬息多變的技術與市場。在新工業革命中,政府不轉型,企業難轉型。
在前兩次工業革命中,中國沒有趕上趟,結果是落後挨打了上百年。俗話說,事不過三。在這一場剛剛興起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我們不應該,也承受不起再次被甩的後果。在這關系著子孫後代的幸福,關系著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問題上,我們只能迎接挑戰,沒有更多的選擇,更沒有退路。附錄:1.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五大支柱:
第一大支柱是從化石燃料結構向可再生能源轉型。歐盟已經承諾,到2020年20%的電力將來自可再生能源;
第二大支柱是用世界各地建築收集分散的可再生能源。歐盟擁有
1.9
億幢建築,歐盟的目標就是,將它們轉化為微型綠色發電廠:在房頂收集太陽能,在屋前裝上風能發電設備,利用地熱供暖,將廚余垃圾轉化成生物能源。這一支柱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促進當地經濟,創造大量就業;
陽光不會一直明媚,風力不會一直充裕。所以,第三大支柱是,我們必須在建築和其他基礎設施中使用氫和其他可儲存基礎來儲存這些可再生新能源;
第四大支柱是互聯網技術革命與可再生能源相結合所建立起來的神經網路。當成千上萬棟建築開始生產綠色能源,並把它們存儲起來時,人們可以把這些電能輸送到電網中去,通過能源互聯網實現與他人的資源共享,其工作原理與現在的互聯網一樣;
第五大支柱是以插電式或燃料電池動力為交通工具的交通物流網路。到時可在任何一個生產電力的建築中為車充電,也可通過電網平台買賣電力。
這五大支柱只有組合起來,才能形成新的經濟模式。2.發展的路徑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歐洲和美國花了25年時間建立新的基礎設施系統,又花了25年時間完善它。第三次工業革命所需的時間會更短。歐盟有2020年和2050年計劃,建設5個支柱基礎設施的工作應該在20年內到位,使設施成熟還需要再有20年時間。我們現在的任務是,維持第二次工業革命,不能讓它死亡,同時必須迅速地投資於第三次工業革命,以便在未來25年能迅速擺脫第二次工業革命。到那時,還堅持停留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國家將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