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國為什麼會爆發工業革命,不是因為蒸汽機
1,殖民地的開辟為英國提供了廣闊的原材料和市場空間,使得大規模進出口自由貿易有利可圖,比他國搶得先機。
2,商人組織的為出口而集中生產的工場和工廠,使得舊的經濟模式,行會制度和土地制度(圈地運動)在18世紀已經式微,這些不成為妨礙新經濟成長的力量,使得經濟自由度大大增加。
3,大規模集中生產出的大量物美價廉的物品,打敗了行會作坊生產的各種「奢侈品」,英國首先搶佔了世界大規模貿易的頭把交椅。
4,以此為基礎,改進生產方式的技術創新有了用武之地,技術發明有專利制度的保護而十分有利可圖,有了19 世紀的工業革命。
5,英國的貴族階層並未成為妨礙新經濟成長的力量,反倒主動參與其中,促使英國的政治也往有利於經濟社會變革的方向發展,政治革命比較順利。
歐洲,首先是西班牙發現了新大陸,但是很不幸他們在新大陸上首先發現的是黃金。黃金將西班牙整個國家徹底腐蝕一空,不僅沒有讓西班牙成為世界貿易中心,反而讓西班牙工農業各方面都十分的凋敝。黃金不過是經過西班牙流向了別的國家,財富並未曾聚集在西班牙人自己手裡不斷的生產更多的財富。而低地國家一度成為財富的聚集地,靠貿易產生出更多的財富。但是低地地緣上的先天不足,導致他們在國家安全上不斷受制於人。同時地理空間有限,自身也沒有許多土地和人力來發展工業生產,更不可能有工業革命。所以低地國家後來在政治軍事上被法國西班牙擊敗,商業上被英國擊敗。
而英國沒有大量產金銀的殖民地,他們不能靠直接剝削殖民地來獲得暴利,但是他們的重商主義政策卻依然讓黃金匯集到了英國。英國的商人利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將原材料聚集在英國,將產品從英國銷往全世界,將黃金匯集到英國,他們以此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大量的財富沒有用來建設許多奢侈的宮殿,而是投資在工業生產,各種冒險的技術發明,科學探索,還有改善內部貿易條件的運河,鐵路的建設。這些投資又為英國人換來了更大的收益。英國的商人屬性讓他們天生偏愛務實的,能夠帶來實際收益的事情,英國人的財富越來越多英國國強民富。
如果說英國沒有廣闊的原材料和市場空間,也不可能有促使英國改變以往的城市行會師徒小作坊制度,以及農村利用空餘時間作為副業的手工生產,這些妨礙工業革命的因素都在18世紀被清除。為了滿足世界的廣闊市場,商人將采購來的原材料拿到農村分給人們生產出產品,再由商人收購來賣往全世界。後來商人自己乾脆辦起了工場,工業生產開始集中,一群人分工合作共同生產。而舊有的行會制度逐漸衰微,行會不再能夠限制生產與銷售,創新得以開始。而作坊生產的師徒,也不得不放棄自己掌握的生產資料,成為出賣勞動力的工人,地位降低。再後來為了有更多生產羊毛的牧場,於是開始了圈地運動。圈地運動為工業提供了大量原材料,而農業生產也變得集中,效率提高,單位土地發揮的效力更高。同時圈地運動將大量多於的勞動力趕到了集中生產的工廠里,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
總之工業生產制度和方法的變化,讓英國能夠生產出大量廉價而質量適中的產品。英國的工廠生產的產品,雖然在當時看來不如行會作坊生產的東西精美,還可能被視為便宜貨。但是由於英國貨物美價廉,更多的人能買得起,於是也就打敗了全世界的各種行會作坊生產的「奢侈品」。英國商人的先行一步,這讓他們贏得了世界廣闊的市場。商人的逐利性,驅使他們尋求一切能帶來更高利潤的事情。
為了滿足廣闊的市場追求更多的利潤,就必須在提高生產效率和降低成本上不斷動腦筋。於是利用水力的機器,提高紡織效率的機器,各種技術變革,不斷被人們發明出來應用在大規模的生產之中。生產環節中某一提高效率的技術發明出來,那麼就會激烈其它環節也適應新的技術導致的效率提高,一環帶動一環如鏈式反應。發明出來的東西,有專利制度的保護,這就能給發明人帶來十分可觀的收益。雖然技術發明需要大量投資,同時不一定每一個發明都能成功,風險很大如果發明失敗,投資會完全打了水漂。但是如果能應用到大規模生產中,改進生產效率帶來的收益十分可觀。所以就會如現在的風投一樣,當時有許多商業富豪和貴族都會投資於那些頭腦靈活富有想像力的發明家工程師,支持他們搞發明。發明家和工程師將英國的鐵和煤,這二者完美的運用在一起。蒸汽動力相對於人力與畜力,是個徹底劃時代的革命。蒸汽機運用在工業生產,運用在交通運輸,於是英國能生產出更多更物美價廉的商品,並且更加方便快捷安全的運往全世界。英國的生產與貿易,以幾何倍數增加,由此英帝國能殖民全世界。
英國強有力的貴族階層,從來就有參與到經商貿易的傳統。他們從不像法國貴族一樣,從不認為貴族參與經商是可恥的行為,從不認為貴族僅僅應該固守於自己的土地。貴族利用自己的財富,充分參與到經商貿易中,這為貴族帶來了大量的財富,這也改變了他們的屬性。同時貴族對這個國家的政治擁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們讓這個國家改變體制適應工商業發展的變革,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們並不如法國的貴族那樣保守固執,他們是一群力量強大活躍的人。總之,他們這些貴族階層並沒有如法國的貴族那樣,固守自己傳統的既有利益成為妨礙社會進步的力量,反倒主動成為促使社會變革的新階層。他們掌握了政府,政府也能夠維護他們在全世界的商業利益。
而這一切沒有全世界的殖民地,為英國提供大量的原材料以及市場,為他們提供廣闊的商業空間,也就不會有工業革命性的發展。而這一切,將整個世界連為一體,生產與銷售偏布全球,成為世界性的商業體系,徹底改變了這個世界。雖然後來英帝國衰落了,但是這個世界成為一個越來越統一的整體經濟體系,這個趨勢並未改變,美國取代了英國的地位。
2. 工業革命為什麼首先發生在英國
第一,英國較早地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前提.經過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8世紀上半期英國議會制度的確立,《權利法案》和《王位繼承法案》的公布,都進一步鞏固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在英國的政治統治,掃除了封建主義的障礙.資產階級掌信亂權後推行了一系列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政策,促進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和工業革命的到來. 第二,英國通過殖民擴張,奴隸貿易等手段,最先具備了必要的資本、市場衡櫻等經濟條件.這一時期,英國不斷發動對外戰爭,進行奴隸貿易,從殖民地掠奪財富.對內政府還發行大量國債,搜刮國內人民.這些財富集中在資產階級的手中,並且轉化為工業革命必需的資本. 第三,18世紀以後,英國的手工工場已經發展到十分成熟的階段,它不僅生產規模大,技術先進,而且分工細致,勞動生產率也很高.這為機器大工業的誕生創造了必要的技術條件.同時,工業革命也是以自然科學的進步為基礎的.16世紀末到18世紀初英國出現了不少著名的科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如培根、牛頓等,牛頓的力學三大定律為機器的出現解決了許多理論上的問題. 第四,由於圈地運動的開展,英國最先形成了土地所有者——農業資本家——農業工資咐坦叢勞動力者三層式社會結構.這種結構有利於作為工業革命先導的農業革命的發生;有利於社會財富向工業資本的轉化;有利於生產與科研、企業家與科學家的結合;有利於打破封閉型舊教育體制 並培養新型技術人才;有利於形成開放型的國內消費模式,促成消費競爭,從而給社會生產造成強大的需求刺激. 綜上所述,到18世紀中葉英國已經具備了工業革命所必須的全部政治、經濟和科學技術前提,所以,工業革命最早就在英國發生了.
3. 第四次工業革命五大領域是什麼
第四次工業革命五大領域介紹如下。
一、第一個方向:新材料,新的電子工業材料石墨烯。
美國特斯拉在他的實驗室現在有一款石墨烯電池,充電10分鍾,就可以讓家用轎車跑一千公里,技術特別棒,如果搞成熟了,它將取代石油,到時沙烏地阿拉伯恐怕就要破產了!但石墨烯太貴,經濟上沒有競爭力,如果工業界努力努力,終有一天石墨烯價格會下來,這樣還會全面取代硅晶代,所以這是一個方向。
二、第二個方向:基因工程,又稱體外DNA重組技術。
它是在基因分子水平上的人為的遺傳工程。既然稱為一門工程學科,就註定了它的誕生是多學科交叉、綜合和積累的產物,因而更多地表現為應用型技術手段。
三、第三個方向: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將引領一場比互聯網影響更為深遠的科技革命!人工智慧將顛覆現有的商業模式,不僅在高科技領域,任何企業都需要盡早引入「AI」的思維方式;人工智慧將部分取代人類的工作,程式化的、重復性的技能將失去價值。我們的工作必須具備足夠的深度,讓自己強大到不會輕易被機器撼動。
四、第四個方向:量子技術。
是一個與納米尺度相關的量子時代,在這樣一個全新的時代,我們將有能力開發出全新的材料和納米機器,而這些材料和機器不但能讓我們擁有超人的力量,還能夠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
4. 人類歷史上三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標志是什麼
人類歷史上三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標志是: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和普遍應用。
重要的影響:
①都大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帶來了工業布局的新變化。
②都引起了社會關系的重大變革:第一次導致近代社會兩大對立的階級即工業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產生,並開始了城市化進程。第二次,壟斷組織產生,並與國家政權結合。自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第三次,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強化,使第三產業比重上升。
③都對世界格局產生巨大影響;第一次,確立了資本主義對世界的統治,殖民擴張造成東方從屬於西方。第二次,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殖民體系最終形成,世界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第三次,推動了國際經濟結構的調整,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存,聯系日益緊密。
啟示:
從幾次工業革命,我們可以看到工業革命對各個時期的經濟發展產生了截然不同的影響。
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初就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精闢論斷,是有重大戰略意義的。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事實證明這話講得很對。科學技術同生產力的進一步結合,對促進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這已為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事實所證明,並將繼續被以後的事實不斷證明。此後又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略,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事業,是有重大現實意義的,必將產生巨大推動作用。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以史為鑒,繼往開來,與時俱進,才能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搞好,不斷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社會進步。
有些話是自己概述的,簡單答述一下,以上,希望對你有幫助。
5. 三次工業革命標志及歷史意義
1、第一次工業革命
標志:蒸汽機的廣泛使用。
歷史意義:
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地位。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日益壯大,他們希望進一步加強自身的經濟和政治地位。
第一次工業革命要求進一步解除封建壓迫,實行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資產階級通過革命和改革,逐漸建立第一次工業革命鞏固里自己的統治。
第一次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的重大變革,是社會日益分裂成為兩大對抗階級即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無產階級辛勤勞動,直接創造財富,卻相對日益貧困,他們為了改善自己的處境,同時在和資產階級進行斗爭,工人運動興起。工業革命還促進了近代城市化的興起。
2、第二次工業革命
標志:電力的發明和廣泛應用。
歷史意義: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資本主義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爭奪市場經濟和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更加激烈。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使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
第二次工業革命進一步增強了人們的生產能力,交通更加便利快捷,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擴大了人們的活動范圍,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3、第三次工業革命
標志: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等的發明 。
歷史意義: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重大變化,第三次科技革命造成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下降,使得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為了適應科技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加強國家對科學領域研究的支持,大大加強了對科學技術的扶持和資金投入。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在發生了重大的變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對國際關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一方面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另一方面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具有強大的動力。同時,第三次科技革命擴大了世界范圍的貧富差距,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
(5)如何搞工業革命擴展閱讀
工業革命產生的影響
1、對環境的影響
在工業革命之後,世界上的煤炭總量以及石油,天然氣(沼氣)等飛速下降。
工業發展使二氧化碳,氟利昂,一氧化碳排放量急劇增加。
增加生產用地,使大量動物瀕臨或已經滅絕,生物鏈遭到破壞。惡性循環。
2、對世界格局的影響
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基礎;
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
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猛烈沖擊著殖民地的舊制度、舊思想;
西方殖民掠奪加強,殖民地人民更加貧困,艱難,使東方從屬於西方;
英國成為「世界工廠」,掌握了世界經濟霸主地位;
標志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一次工業革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二次工業革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三次工業革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工業革命
6. 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是偶然還是必然
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是必然的。
英國首先產生工業革命是有著深厚的積累的,而不是偶然觸發,英國有足夠的環境來進行工業拆銷革命
從各個方面來看,很多因素都是推動著工業革命在英國興起,所以這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