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重慶大足縣各有多少鄉鎮及各鄉鎮人口數
總人口96萬人22 鎮 2 街道辦事處智鳳鎮是大足石刻創始人趙智鳳的故鄉,位於大足縣城東部,西距縣城7公里,南連龍水鎮,東鄰金山鎮、石馬鎮,北與寶頂鎮接壤。大銅、大國路穿境而過,場鎮緊靠登雲機場,交通十分便利。瀨溪河由縣城自西向東經過智鳳鎮流向龍水、珠溪方向,水源條件好。全鎮總面積67.17平方公里,轄新店、田壩、茅里堡、高筍、八里、登雲、普安、阮家、永福、黃連、福壽11個行政村,一個街道居委會;總人口42336人。近年,智鳳鎮工業經濟得到加快發展。2006年實現地方生產總值34744萬元,同比增長12.3%(下同);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8:62:20;鎮級財政收入完成384萬元,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8500萬元,增長11.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410萬元,增長14.3%;工業總產值達到25052萬元,增長19.8%;工業增加值實現7925萬元,工業對財政的貢獻率達到4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590元,增長8.2%;城鎮化率達到31%,綜合實力躍升全縣第10位高坪鄉位於大足縣西北部,距縣城20公里,與安岳、潼南兩縣接壤,全鄉轄8個行政村、71個社,6988戶、26888人,幅員面積51.1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0047畝,人均耕地0.75畝。中敖鎮位於大足縣西北部,距縣城9公里,處於瀨溪河發源地,東與龍崗街道辦事處、寶頂鎮接壤,南與高升鎮毗鄰,北至高坪鄉連安岳縣境,東北與潼南五桂鄉緊鄰。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適宜多種作物生長。全鎮幅員面積107.59平方公里,共有耕地面積33159畝。轄18個行政村,3個居委,共有161個村民小組,3個居民小組。總人口6195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460人。鎮內有大足縣目前儲水量最大的上游水庫。中敖火龍歷史悠久,天山米暢銷全國,素有「魚米之鄉」、「火龍之鄉」、「車貨之鄉」的美稱。大足縣寶頂鎮位於縣城東北部,距縣城7公里,幅員面積63.7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5萬畝,總人口2.9萬人,城鎮人口0.4萬人。全鎮轄9個村,1個社區居委會,68個村民小組。寶頂鎮鎮域峰巒起伏,溝谷陡深,海拔高度多為400至500米的山地。寶頂鎮土壤以沙及紫色土為主,顯酸性、中性,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均溫度17.3℃,年積溫6366℃。無霜期323天,多雲霧陰雨,年降雨量1100毫米。寶頂鎮青山綠水,風光秀美,土地肥沃,鳥語花香,生態觀光園、休閑娛樂設施密布,被為縣城後花園。二級硬化水泥公路橫貫其中,村級公路與之相連,並與周邊鎮鄉聯網,境內交通十分便利。寶頂鎮是重慶市委、市人民政府命名的文明鎮,2002年,獲中央精神文明委授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和建設部授予的2002年度中國最佳人居環境範例獎。高升鎮幅員面積5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萬畝。總人口26000人,轄8個行政村(太和、旭光、建設、紅光、雙牌、新光、勝光、先進),1個居委會(華升), 54個村(居)民小組。龍崗辦事處成立於2002年7月,位於大足縣主城區,是大足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轄6個社區,6個行政村。總人口9.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6.9萬人,農業人口2.2萬人。轄區幅員面積43.83平方公里,城區面積3.5平方公里。農村耕地面積1081公頃。棠香街道辦事處轄7個村,5個居委會。分別為惜字閣村、和平村、水峰村、金星村、冉家店村、雙豐村、三合村,紅星社區居委會、五星社區居委會、報恩社區居委會、東關社區居委會、海棠社區居委會。 2002年全辦事處總人口為48622人,非農業人口13041人,總戶數13345戶,幅員面積60.17平方公里。回龍鎮地理位置東經105°51′42″,北緯29°43′44″,位於大足縣東面稍偏北,距縣城約17公里,鎮域北面與銅梁縣小林鄉接壤,到銅梁縣城約為30公里;西面緊鄰寶頂鎮和智鳳鎮;南面與金山鎮相鄰,東靠萬古鎮和國梁鎮。轄區面積為49平方公里,全鎮轄7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57個村(居)民小組,共6469戶,總人口為24137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743人,耕地面積19031畝。全鎮共有12個黨支部國梁鎮因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饒國梁而得名,位於大足東北部,距縣城25公里處,是市、縣農業示範鎮,全鎮幅員面積38.9平方公里,東臨雍溪鎮,南接萬古鎮,西靠國梁鎮,北連銅梁縣,轄7個農村行政村,1個社區居委,54個(居)民小組,總人口2.4萬人,總耕地面積20985畝。近年來,我鎮大力實施發展特色經濟戰略,促進鎮域經濟上新台階鐵山鎮,曾名九區,又名雙河場。東與三驅鎮相連,西與榮昌縣十烈鄉相接,北與安岳縣合義鄉相毗,南與季家鎮相鄰。鐵山鎮位於大足縣的最西端,距縣城26公里,是大足縣的西大門,位於大足、榮昌、安岳三縣交界的地方,地理位置相對重要。
鐵山鎮幅員面積59.6平方千米,下轄雙河社區、晉元社區兩個街道居委會和繼光村、雙橋村、麒麟村、油坊村、連科村、西北村、多寶村、高龍村、勝豐村、桂香村、建角村、三寨村12個村委會,共90個居民組,總人口33751人 季家鎮共轄7個行政村和1個街道居委會,52個村民小組和3個居民小組,6024戶20987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78人;幅員面積53.6平方公里,耕地18381畝,其中水田14100畝,土4281畝,人均耕地0.87畝,屬典型的農業鎮。 三驅鎮地處大足西部,距縣城11公里,全鎮共有16個行政村和2個街道居委會,114個村民小組和4個居民小組,總人口51795人,其中農業人口47266人。全鎮幅員面積76.28平方公里,是一個典型的農業鎮。2006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4586萬元,糧食總產量完成24052噸;農民人均純收入3326元。寶興鎮幅員面積51.5平方公里,轄9 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64個村(居)民小組,8828戶,31245人龍石鎮位於大足縣的西南角。東面和南面與珠溪鎮接北;西面與榮昌縣的古昌、河包兩鎮毗鄰;北連三驅、寶興兩鎮。距縣城23公里。轄7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委會,50個居民小組,5890戶,總人口21350人 珠溪原名寶珠溪18個行政村、 2個社區,160個村(社區)小組,總戶數17584戶,總人口59624人 龍水鎮地處重慶西部,是著名的五金之鄉,西部最大的建制鎮、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國家級文明鎮、首批「全國發展改革試點小城鎮」、重慶市「百鎮工程鎮」、市商業建設中心鎮、市鄉鎮企業明星鎮、市城鎮化工作先進鎮,是大足縣城的重要組團。城區南距成渝鐵路、成渝公路15公里,東距重慶城區90公里,大郵路、龍銅路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捷。全鎮轄10個社區、18個行政村,幅員面積111.88平方公里,總人口13.3萬人,其中,城區面積7.75平方公里,城鎮人口8.3萬人石馬鎮位於縣城東南部,距縣城12公里,幅員面積51.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5萬畝,轄9個村(居)委員會,88個社,總人口3.4萬餘人 金山鎮位於大足縣中東部地區,東距銅梁縣城33公里,西距大足縣城22公里。東與我縣的萬古鎮毗鄰,南與拾萬鎮相靠,西與石馬鎮、金山鎮接壤,北與回龍鎮相連。屬亞熱帶溫濕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7.5℃,年降雨量約1100㎜。全鎮幅員面積38平方公里,全鎮耕地面積17334畝(其中水田13820畝,旱地3514畝),人均耕地約0.78畝。總戶數6321戶,總人口22359人,其中農業人口20579人。全鎮轄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7個農村行政村,4個居民小組,53個村民小組萬古鎮位於大足東部,是大足縣的東大門,距大足城區27公里,距重慶市主城區80公里。全鎮幅員66.52平方公里,轄13個行政村,2個社區居委會,共有175個村民小組。年末戶籍人口5281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337人雍溪鎮轄7個農村行政村,1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33852人,其中農業人口27892人古龍鄉位於重慶市大足縣東端,距縣城38公里,幅員面積1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000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8%。鄉政府駐址在古龍鄉新街居委。全鄉轄6個行政村,一個居委會,49個村民小組,2006年末人口9718人拾萬鎮位於大足縣東南部,西山(又名巴岳山)腳下,懷遠河畔,距大足縣城23公里,與石馬、萬古、金山、玉龍等鎮接壤。全鎮幅員總面積49平方公里,屬盆地丘陵地形,境內溪河密布,水利設施健全,水源供給充足,電力保障有力,10公里半徑范圍內建有大堡、萬古、雙橋、紅石四座35KV變電站。下轄:拾萬社區和楠木、八埝、雙埝、斯蘭、檬子、將軍、福利、長虹、協豐9個農村行政村,共66個(社)居民小組,總人口29,816人,其中農業人口28,090人,非農業人口1,726玉龍鎮是重慶市西部一個山川毓秀的市級衛生城鎮,位於重慶市大足縣東南部,距大足縣城20公里,巴岳山橫亘東部,東北與銅梁接壤,東南與永川相連,南面與雙橋區毗鄰。全鎮轄9個行政村、2個社區居委會,幅員面積51.07平方公里,有耕地11549畝,2005年末總人口23030人(其中非農人口4570人),總戶數6473戶 郵亭鎮幅員面積91.01平方公里,地處成渝兩地交會處,位於大足縣南端,東接永川市,西鄰榮昌縣,北函雙橋區,距縣城30公里。成渝鐵路、成渝高速公路橫貫全境,交通便利,通訊發達,資源豐富,區位優勢明顯。轄15個村、2個社區居委會、15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6.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7萬人
❷ 遂寧市老池鄉被劃為工業園區了嗎,劃了過後以後有什麼發展前景
(三)老池鄉
1、城鎮性質與規模
鄉域政治、經濟、文化、信息中心,農副產品開發基地和集散地,船山區涪江經濟帶中的中心城鎮,遂寧市創新工業園區的拓展區及發展用地。城鎮規模——2003年2286人,用地0.2平方公里,人均用地87平方米。規劃近期(2003~2010年)人口5000人,用地0.50平方公里,人均用地100平方米;遠期(2010~2020年)人口10000人,用地1.00平方公里,人均用地100平方米。
2、城鎮布局結構與功能分區
根據現狀道路及地形地貌特點,結合用地條件、已有建築空間格局和居民生活習慣等,採用一主一次兩條發展軸線、三條橫向帶、五個小組團的布局結構(「兩縱三橫五團」)。
兩條發展軸線:以南北向城鎮幹道為骨架,沿街布置商業及城鎮空間景觀節點,支撐縱向空間的可持續發展的職能。次要發展軸線,以城鎮主幹道為依託,沿街布置商業,與城市主幹道一起支撐橫向空間發展職能。城鎮主次發展軸線採用綠化帶來加以聯系。
三條橫向帶:通過城鎮中心的城市橫向主幹道,與城市縱向主幹道形成城市空間主要骨架,結合一定的公共建築布置形成商業。另外兩條為城市橫向生態綠化帶,功能上形成用地性質的劃分和地塊的組織作用。
五個小組團:①中心商業區組團。以城鎮主要交通幹道為依託,結合用地的空間職能要求,規劃布置商業貿易、居住為主的城鎮中心組團,配套建設小學、托幼、市場及組團級商貿服務設施。②工業組團。位於城鎮以南,城鎮用地的下風向、城鎮水系的下游,布置城市工業組團。③行政與文化組團。在城市過境幹道以西,利用自然山體綠化屏障的環境景觀優勢,以及交通方便等因素,布置政府行政用地、醫療衛生用地和學校用地等,形成行政與文化區組團。④兩個主要居住組團。在三條橫向用地空間帶之間,組織形成兩個主要居住組團,配套建設托幼、市場及組團級商貿服務設施。
3、主要用地布局
城鎮工業用地主要布置在鎮區南部小河下游,用地分成三塊,佔地面積為9.35公頃。城鎮倉儲用地主要布置在鎮區兩端,沿城市主幹道交通便利之處,為鎮區糧食倉儲(糧站)和工業倉儲,佔地分別為0.2375公頃、0.6865公頃。主要居住用地組團在三條橫向用地空間帶之間布置,佔地21.00公頃,以多層住宅為主,重點整合原有用地的空間肌理,樹立城鎮整體空間形象。行政辦公用地,主要布置在橫向城市主幹道以南,佔地2.3198公頃。城鎮商業服務業用地主要布置在沿城市主要道路兩側,鎮區中心商業區,形成商業步行街區。在各住宅組團內配套建設市場及組團級商貿服務設施。城鎮體育用地布置在過境幹道旁,結合中小學校布置,佔地1.3878公頃,布置200米跑道。醫療衛生用地在行政與文化區組團附近,充分利用環境優勢條件,新建新場鎮中心醫院,佔地0.6734公頃。文化教育用地在行政與文化區組團內,結合並利用原有鄉中心小學,規劃布置中學和小學,環境條件好,用地干擾少,用地分別為1.572公頃和0.665公頃;在兩個主要居住組團各規劃建設一所小學和一個幼兒園,佔地分別為0.45公頃、0.25公頃。市場用地在鎮區兩個主要居住組團規劃市場各一個,在城鎮南部工業用地附近規劃建設農產品批發銷售市場,佔地分別為0.45公頃、0.40公頃、0.40公頃。
4、道路交通規劃
規劃城鎮道路網路為規則的方格網形式。過境道路為24米,城市主幹道為30米,形成道路骨架;道路間距150米~200米以便於開發建設與管理,道路紅線寬度9米~20米。城市主幹道為30=6+18+6(米),過境幹道為24=6+12+6(米),城市次幹道為16-20=4+8-12+4(米),綠化步行路為12=2.5+7+2.5(米),城鎮支路為9-12=2X(1.5-3.0)+6.0(米)。在城鎮南邊城市幹路旁邊規劃汽車站、停車場各一個,佔地分別為0.475公頃、0.115公頃。在城鎮北邊城市幹路附近規劃一處加油站、停車場各一處,佔地各為0.15公頃。城市主幹道與過境幹道亦是對外交通幹道,分別承擔城鎮與三新、西眉和遂寧的對外客運交通。
5、綠地系統規劃
綠地系統與現有的山體綠化格局相結合,體現山水城市格局。規劃區內綠化廣場、綠化景觀空間節點等形成點狀綠化;沿小河兩岸布置濱河綠化;各級道路行道樹綠化;順應規劃用地空間結構布置生態綠化帶;保留並建設好規劃區以西山頭綠化,逐步種植並形成水果經濟園區,構成城市的綠色屏障。城西公園(利用現有金龜寺及靠近河流且植被較好的條件建設),佔地9.2公頃。城東濱河綠化廣場,佔地0.675公頃。政府前綠化廣場,佔地0.4504公頃。
6、給水排水系統規劃
給水水源——取自涪江,取水點建議在石馬壩,水廠規劃在船山坡,水廠規模8000噸∕日。給水管網城鎮供水主幹道網採用環狀,其餘為樹枝狀管網。排水採用雨污分流制。污水經處理後方能排入城市污水管網,然後匯入污水處理廠進行二級處理達標後方可排放;污水處理廠規劃位於城鎮西南鄰溪河處,佔地0.38公頃。就近排入江河水體。排水管道,雨水污水管網採用鋼筋混凝土管,離心製做,每根管長不小於2米,人行道下採用輕型鋼筋混凝土管的外壓安全荷載不低於12000N/米,車行道下採用重型鋼筋混凝土管外壓安全荷載不低於36000N/米。
7、電力電信系統及燃氣規劃
電力系統電源由城市電網供電,電源取自小北塔電站(近期)和白禪寺電站(中遠期),並新建35千伏變電站,供老池新場鎮及周邊地區用電。供電網路,採用35千伏變電站-10千伏變電站(開閉所)-10∕0.4千伏供電模式,在城鎮南北各區規劃一處10千伏變電站。10千伏電纜規劃布置在道路的東南側。城鎮規劃區內,負荷超過200千瓦的大型公建及市政設施,自設專用配電房,由10千伏開閉所(變電站)供電,負荷低於200千瓦的用戶,均由公用配電房0.4千伏供電,每座公用配電房安裝800~1000千伏安變壓器兩台,一用一備。
電信系統規劃,在老池新場鎮政府小區新建電訊綜合大樓,程式控制電話裝機容量3000門,保證老池新老場鎮中遠期電信發展需要。為保證老池新場鎮及附近地區無線通訊質量,促進無線通訊的正常發展,規劃在城鎮西部高崗上建無線通訊基站。通訊線路規劃在城鎮主次幹道東側、北側作為主幹線路的通道,中遠期通訊電纜入地。
供氣系統規劃,根據氣源條件環境要求和國家能源政策,老池新場中遠期規劃採用天然氣為主要能源,居民家庭生活燃料逐步推廣使用天然氣,公共建築炊事和10噸以下鍋爐允許使用天然氣。根據GB50188—93村鎮規劃標准,並參考其它城鎮用氣資料,居民生活用氣標准採用1.5立方米∕戶•日,供氣普及率遠期100%計,老池鄉城鎮遠期總用氣量10000立方米~12500立方米∕日。天然氣儲配站建在城鎮南部(鎮區外圍),距老池場鎮約兩公里,該站建成後直接作為老池新老場鎮用氣氣源。天然氣配氣管網採用中壓單級系統,工作壓力0.1兆帕~0.3兆帕,中壓管網D219、D159、D108構成環網,並與東西向配氣管網聯通。
8、環衛設施及環境保護規劃
在城鎮南部城市幹道以西新建垃圾處理場一處,位於下風下游且遠離城鎮中心。鎮內公廁垃圾站果皮箱等按有關規范均衡布置,對城市垃圾統一作無害化處理。逐步改善城鎮燃料結構,提高大氣環境質量,提高炊用天然氣及電氣化的使用率。考慮到老池鎮規劃南北方向預留了較大面積的發展用地,老池場鎮內原則上必須控制好綠化環境建設,保證城鎮綠化環境質量。
9、防災規劃
消防,建設專用消防供水系統,消防水管及消防栓的設置嚴格按規范要求布置。在鎮中心地帶靠近城市主要道路一側規劃消防站,佔地0.2公頃。防洪,鎮區防洪標准按20年一遇洪水考慮,重要建築設施設防標准不低於50年。沿溪河東側建設濱河路,沿溪河兩側規劃布置綠化帶,逐步疏通河道。鎮區范圍內廣植林木,保土蓄水。
10、城鎮近期建設規劃
近期重點建設城市主要道路網以及建設完善市政公用設施體系,改善場鎮的對外交通條件及投資環境。結合龍老公路建設,配套汽車站等設施建設。在鎮中心區按規范布置垃圾站公廁等市政環衛設施。完成政府行政大樓及住宅小區的建設。重點建設城市商業街及綠化廣場。完成城鎮總體空間功能結構,基本完成城市功能體系的基礎建設。
此規劃由原市中區建築規劃設計所於2003年11月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