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十一五期間洋浦經濟開發區經濟發展的特徵是分析優先發展的主導產業及原因。
從國際環境看洋浦發展的機遇:
——世界經濟復甦和結構調整的步伐加快與國際直接投資的流動進一步加速。世界經濟將進入新一輪黃金發展周期,國際直接投資新一輪高峰將來臨。以跨國投資為主導的新一輪國際產業結構調整,更多表現出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製造及研發環節轉移和服務外包的新趨勢。
洋浦應當抓住這一機遇加強引進外資工作。
——中國與東盟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趨勢進一步加強。2004年中國與東盟已簽署貨物貿易協議及爭端解決機制協議,2005年開始全面啟動降稅進程,雙方大部分產品的關稅將於2010年降到零,中國—東盟「10+1」自由貿易區(CAFTA)2010年將全面建成。洋浦與東盟國家隔海相望,屬於經濟地理學上所謂的「一日區」,這為洋浦發展與東盟的貿易和物流提供了便利條件。
從國內環境看洋浦發展的機遇:
——我國加入WTO結束過渡期,對外開放的限制措施將大部分被取消,外商在服務貿易等領域的投資將大幅增長。通過創建與國際接軌的投
資環境,吸引更多國際跨國公司投資洋浦。
——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向縱深發展,將在能源、交通、基礎設施、產業與投資、商務與貿易、旅遊等10個領域進行合作,將為洋浦開辟廣闊的腹地市場腹地。
——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化發展的中級階段,對石油及石油化工產品的需求大幅度增加。石化產品供不應求,大量依賴進口的現狀,為洋浦建設國家級石化產業基地和石油儲備基地及資源型加工基地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
(二)發展的條件和優勢
洋浦經濟開發區具有建設大型臨海工業基地的有利條件,建設國家級石化產業基地、石油儲備基地和漿、紙、紙製品一體化加工基地的條件尤其優越。
1、區位優勢。洋浦靠近東南亞海運主航線,是我國經馬六甲海峽進口原油的最近和最理想的靠岸點。洋浦臨近的南海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同時,洋浦周邊的泛珠三角區域是我國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對石化產品的需求旺盛。洋浦又位於環北部灣,洋浦產品通過海運出口到東南亞也很便利。從接近資源和市場、節省運輸成本的工業區位原理出發,洋浦非常適合建設石油化工基地和石油儲備基地。
2、港口優勢。洋浦半島面積350平方公里,海岸線150公里,其中深水岸線70多公里,可建80多個1-30萬噸級深水碼頭泊位。洋浦港是天然深水避風良港,屬國家一類對外開放口岸,擁有海南唯一的標准化集裝箱泊位。洋浦港三期工程建成後,年通過能力可達800萬噸。還有企業專用碼頭3個,萬噸級以上泊位10個,最大泊位30萬噸,設計年吞吐量可達3500萬噸。隨著我國對進口原油依賴程度的增加,洋浦以港口為基礎發展臨港石化工業和石油儲備基地的優勢更趨明顯。
3、資源優勢。一是油氣資源豐富,南海已探明的油氣儲量約500多億噸。二是淡水資源豐沛,作為洋浦供水水源的松濤水庫是全國十大水庫之一,最大庫容量33億立方米。三是環境容量較大,洋浦半島三面環海,處於常年主導風向的下方,又遠離城市,人口密度小,污染受體水域具有較強的自凈能力。
4、土地優勢。洋浦腹地開闊,人口稀疏,土地貧瘠,岩石基底,項目建設基本不佔用耕地,發展工業工程成本低。開發區約31平方公里土地已一次性徵用,基礎設施已經基本配套,規劃用地新增到69平方公里(其中關內34,關外預留35平方公里),為建設綜合石化工業區提供了土地保障。
5、政策優勢。我國入世後,雖然進出口許可證和配額逐步取消,關稅稅率逐步降低,但保稅區和出口加工區等特殊區域仍然享有優惠政策。洋浦是我國唯一享受保稅區政策的開發區,加工出口、保稅倉儲、轉口貿易等區域功能為在洋浦開展石油儲備、貿易和加工提供了最優惠的政策保障。
6、政治優勢。洋浦經濟開發區是鄧小平親自批示決策的,幾代國家領導人對洋浦都十分關心和重視。2005年,國務院副總理吳儀視察洋浦,指示國務院有關部委對洋浦進行調研和給予新的政策支持。
(三)主要矛盾和困難
洋浦「十一五」經濟和社會發展面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
——主導產業的規劃與規劃具體實施之間的矛盾。一方面,洋浦經濟開發區產業規劃確立了制漿造紙、石油化工為主導產業;另一方面,作為制漿造紙產業源頭的350萬畝漿紙林的營造任務十分艱巨,作為石油化工產業源頭的乙烯因受制於煉油廠規模而短期難以落實。
——招商引資與投資環境不夠完善之間的矛盾。一方面,進區項目不多,招商引資任務艱巨;另一方面,投資環境不夠完善,包括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建設滯後,產業配套環境差,工業技術與管理人才資源稀缺等。
——項目建設與居民搬遷安置和轉產就業滯後之間的矛盾。一方面,項目建設需要隨時用地,需要良好的社會治安;另一方面,居民搬遷安置滯後,居民轉產就業困難,社會仍然存在不穩定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