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民族工業發展的六個階段是什麼
民族工業發展的六個階段:
1、19世紀六七十年代:夾縫中產生。
2、19世紀末(1895-1912) :初步發展。
3、20世紀初(1912-1919) :短暫春天。
4、國民政府前期(1927-1936) :發展較快。
5、抗戰時期(1937-1945) :沉重打擊。
6、抗戰勝利後(1946-1949) :日益萎縮。
民族工業發展的特點:
(1)輕重工業發展不平衡。
(2)地區分布不平衡。早期民族工業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因為這些城市是外國資本主義入侵較早的地區,封建自然經濟最早解體;再者通商口岸便於出口和運輸,易於取得外國原料和技術設備。
(3) 民族工業與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既有矛盾,又有依賴性。由於民族工業誕生之日便受到雙重壓迫,發展艱難,矛盾是必然的。但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又使得民族工業對它們產生依賴性。
B. 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五個階段是其各階段的形成原因、特點及其影響
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五個階段及其形成原因、特點和影響如下:
**第一階段:產生(19世紀60、70年代)**
- 形成原因:外國資本主義侵略擴大了商品和勞動力市場;洋務運動誘導和外商企業的刺激;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 特點:以輕工業為主,集中在沿海地區;具有革命性與妥協性。
- 影響:為中國新的階級的出現提供了經濟基礎,為後來的社會變革奠定了經濟基礎。
**第二階段:初步發展(甲午戰爭後)**
- 形成原因:帝國主義資本輸出;清政府政策調整,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 特點:工業發展集中在輕工業,開始向內地擴展;受到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
- 影響:加速了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為民族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
**第三階段:短暫的發展春天(1912——1919)**
- 形成原因:社會政治條件(辛亥革命);客觀條件(歐洲列強暫時放鬆經濟侵略);直接推動力(群眾反帝斗爭);思想條件(利潤刺激和愛國心驅使)。
- 特點:發展時間短暫;行業發展不平衡;地區分布不平衡;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徵明顯。
- 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國民族工業的自信和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參與意識。
**第四階段:日益萎縮(國民政府統治時期)**
- 形成原因:日本、美國的經濟掠奪。
- 特點:受到四大家族的壟斷,瀕臨破產。
- 影響:民族工業遭受嚴重破壞,國家經濟陷入困境,人民生活水平惡化。
**第五階段:獲得新生(建國後)**
- 形成原因:合理調整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
- 特點:恢復發展;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
- 影響:民族工業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和保護,為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提高了國民經濟的整體水平。
這五個階段共同構成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歷程,反映了中國在不同歷史時期面臨的經濟、政治和社會挑戰,以及民族工業在這些挑戰下的應對和發展。
C. 民族工業的發展歷程
1、民族工業的起步(19世紀六七十年代)
- 在鴉片戰爭後,中國封建經濟的解體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 19世紀六七十年代,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如上海發昌機器廠開始出現,標志著中國民族工業的誕生。
- 這些企業的特點是資本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並受到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雙重壓迫。
2、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
- 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的侵略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空間。
- 清政府放寬了民間設廠的限制,民族資本主義得到政治上的支持。
- 民族資本主義成為新的政治力量,為維新變法和辛亥革命提供了經濟基礎。
3、民族工業的進一步發展(1912-1919年)
-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障礙。
-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為民族工業提供了外部條件。
- 紡織業和麵粉業迅速發展,愛國實業家如張謇、榮德生等人推動了這一進程。
4、民族工業的顯著發展(國民政府統治前期)
- 國民政府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鼓勵實業發展,民族資產階級積極支持。
- 民族資產階級的經濟行動支持了國民政府,推動了民族工業的發展。
5、民族工業的萎縮與破產(國民政府統治後期)
- 官僚資本的控制嚴重壓迫了民族工商業。
- 日本的全面侵華和美國的經濟侵略導致民族工業的衰退。
- 戰後美國商品的湧入進一步打擊了民族資本主義工業。
6、民族工業的恢復與發展(新中國成立後)
- 新中國成立後,通過合理調整工商業,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恢復和發展。
7、民族工業的消亡與轉型(1953-1956年)
- 在社會主義改造中,民族資本主義工業通過贖買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