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麼理解已工業的理念抓農業
在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日益加快的條件下,傳統農業的弊端日益暴露,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低,抗風險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弱。因此,加快農業農村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單靠農業自身絕對不行,必須從傳統模式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跳出農業抓農業,走出農村抓農村,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用發展工業經濟的方式方法推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使工業化成為農業現代化的基礎和動力。
1、 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是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的迫切需要。農業的家庭經營方式實際上是一種小農式經營,投資能力小,勞動生產率低,難以充分利用規模經濟的好處來達到降低農產品成本的目的;難以通過農戶間的有效聯合,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促進農產品的加工增值,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就是要用工業化的方式組織農業生產經營,把工業的管理理念、生產方式、營銷手段、科學技術引入農業,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2、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是農業融入整個工業化進程,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農業工業化可以徹底改變以人的體力為主的農業耕作方式,實現農業生產的機械化;能全面打破小農經營方式的束縛,實現企業化管理;可以直接帶動農產品的多層增值,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可以從根本上改變農業與其他各業長期分割的狀態,實現與二、三產業,農村與城市的一體化經營與發展,從而實現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3、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也是擺脫計劃經濟條件下發展農業模式的需要。可以根據市場需求,不斷調整思維和工作模式。
2. 壽光市田源種業有限公司壽光田源種苗 歷程
壽光市田源種業有限公司的歷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工業化思維推動農業發展:
政策支持農戶發展:
種苗選育的核心品質優化:
響應政策,建設高效生態農業:
技術創新與可持續發展:
3. 怎樣實現農業現代化
一、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內涵
當前,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農業農村也面臨重要的發展時期,黨中央審時度勢、高瞻遠矚地提出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意義重大而深遠。第一,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是「三農」理論的重大創新,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新時期「三農」理論體系;第二,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符合我國的國情,符合現代農業發展規律和發展趨勢,是推進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理論依據;第三,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理論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必然要求;第四,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是促進農業穩步發展、農民持續增收、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第五,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展現了用工業化的思維抓好農業,用城鎮化的方式建設農村,用現代化的進程轉變農民的美好願景和今後農業農村發展的方向。
第一種觀點是過程論。他們認為農業現代化不僅包括農業生產過程的現代化、流通過程的現代化,還包括消費過程的現代化。此外,還包括農村的現代化和農民的現代化。也就是說,農業現代化不是農業領域中的一個方面、單一過程的現代化,而是全方位、全過程的現代化,最重要的是人的現代化(徐更生,1993;張仲威,1994;馬煥喜,1998;梁榮,2000)。
第二種觀點是制度論。他們認為農業現代化是由於科學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擴張而引發的組織制度、方法的變革與創新。因此,農業現代化就是最終破除二元經濟結構,實現制度現代化(張葉,1999;王明華,2001)。
第三種觀點是配置論。他們從資源配置角度出發,認為農業現代化是通過有效的資源配置提高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農業現代化是體制系統(主要為產權制度和價格制度)、生產力系統(主要為農業裝備、農業科技、農業管理和農業人力資本)和作為保證(農業現代化)的農用生產資料工業及流通體系三大系統的有機統一體(蔣伏心,1996)。
第四種觀點是可持續發展論。他們認為農業現代化的完整涵義就是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生產手段裝備農業,以先進的科學方法組織和管理農業,提高農業生產者的文化和技術素質,把落後的傳統農業逐步改造成既具有高度生產力水平又能保持和提高環境質量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過程(黃國楨,2001)。
第五種觀點是轉變論。他們從歷史演進的角度出發,認為農業現代化是一個綜合的、世界范疇的、歷史的和發展的概念,它作為一個動態的、漸進的和階段性的發展過程,在不同的時空條件下,隨著人類認識程度的加深而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他們把農業現代化定義為:傳統農業通過不斷應用現代先進科學技術,提高生產過程的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不斷調整農業結構和農業的專業化、社會化分工,以實現農業總要素生產率水平的不斷提高和農業持續發展的過程,農業現代化即是由傳統的生產部門轉變為現代的產業部門(顧煥章,1997;牛若峰,2001)。
第六種觀點是一體論。他們從世界經濟一體化以及中國加人WTO的戰略高度出發,認為農業現代化不是在一個封閉狀態下的獨善其身的過程,而是一個不斷國際化和知識經濟的武裝過程(杜曉君,1995;閔耀良,2001)。
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內涵,都有一定道理,有助於推動更進一步研究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他們在重新審視中西方農業現代化之後,明確指出,中國農業的現代化道路應根據中國的國情、國力、農情、農力,選擇走一條既要重視機械化、化學化和水利化,又要側重生物技術採用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那麼,什麼是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首先,中國有七八億農民,人均耕地1.41畝,越是這樣,我們越是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要用工業化的思維抓農業,依靠科技來提升農業,依靠農業機械化來進行規模經營,依靠農業龍頭企業來組織高效農業。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中國現代農業的發展道路,可以概括為:以保障農產品供給、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產出率和產品商品率為途徑,以現代科技和裝備為支撐,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發揮市場機制和政府調控的作用,建成農工貿緊密銜接、產供銷融為一體、多元化的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的產業體系。這是在總結國內外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經驗、結合我國農業發展現狀和基本國情、概括許多專家學者觀點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
這樣理解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目前我國農業生產力水平不高,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因此,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提高農業科技水平,通過增加資本投入、應用現代科技和裝備、適度集中土地和強化組織管理等來提高農業效益。第二,現代農業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農民從事農業的主要目的是為市場提供商品,實現利潤最大化。我國農戶的經營規模普遍較小,農產品商品率和農業資源配置的市場化程度較低,因此迫切需要加強市場機制和政府調控的綜合作用。第三,一以產業化方式經營農業已成為現代農業的重要特徵。我國有2.5億左右農戶,廣大農村仍屬於分散的小農經濟,與市場的有效銜接非常困難,因此,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建成農工貿緊密銜接、產加銷融為一體、多元化的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的產業體系。還要大力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發揮農民合作社的橋梁作用。第四,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糧食安全關系重大,解決好吃飯問題是頭等大事。否則。工業化、城鎮化乃至整個經濟社會發展都將難以持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