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地球在歷史長河中的演變過程是怎樣的
地球的演變是個漫長過程。在約46億年前,地球由一團星雲物質逐漸聚集形成,初期的地球是熾熱的熔融狀態,不斷有小行星撞擊,環境極為惡劣。
隨著時間推移,地球逐漸冷卻,較重物質下沉形成地核,較輕物質上浮形成地幔和地殼。約38億年前,地球表面逐漸穩定,原始海洋開始形成,這為生命誕生創造了條件。此後,簡單的單細胞生命在海洋中出現,通過光合作用慢慢改變大氣成分,增加了氧氣含量。
在寒武紀,地球上突然出現大量無脊椎動物,生物多樣性迅速增加。之後,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動物相繼登上歷史舞台。恐龍在中生代稱霸地球,這一時期地球氣候溫暖濕潤,植被茂盛。
然而,約6500萬年前,恐龍因小行星撞擊等原因滅絕,為哺乳動物的發展騰出空間。新生代時期,哺乳動物快速進化,靈長類動物逐漸興起。
隨著地球板塊不斷運動,陸地和海洋的格局持續變化,形成如今的七大洲四大洋。在人類出現後,尤其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日益顯著,改變著地球的生態環境、氣候等方面,地球演變進入新的階段 。
⑵ 第一次工業革命對世界影響
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地位。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日益壯大,他們希望進一步加強自身的經濟和政治地位。
第一次工業革命要求進一步解除封建壓迫,實行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資產階級通過革命和改革,逐漸建立第一次工業革命鞏固里自己的統治。
第一次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的重大變革,是社會日益分裂成為兩大對抗階級即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無產階級辛勤勞動,直接創造財富,卻相對日益貧困,他們為了改善自己的處境,同時在和資產階級進行斗爭,工人運動興起。工業革命還促進了近代城市化的興起。
(2)工業革命時期地球怎麼變化擴展閱讀
有人認為工業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經開始,但直到1830年(庚寅年),它還沒有真正蓬勃地展開。大多數觀點認為,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
英國工人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了蒸汽機,所以工業革命的開始的標志為哈格里夫斯發明的珍妮紡紗機,而工業革命的標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機。
但蒸汽機不是瓦特發明的,而是瓦特改造的。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工業革命傳播到英格蘭再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後來,工業革命傳播到世界各國。
⑶ 工業革命對環境的影響
對環境的影響:
1、在工業革命之後,世界上的煤炭總量飛速下降;以及石油,天然氣(沼氣)等同上。
2、工業發展使二氧化碳,氟利昂,一氧化碳排放量急劇增加。
3、增加生產用地,使大量動物瀕臨或已經滅絕,生物鏈遭到破壞。惡性循環。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發生工業革命的國家,以往我們都是對其高度評價。但從生態環境的視角來考察,工業革命也造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環境污染。後經過長期不懈的環境治理,才改變了環境污染的狀況。
在世界范圍內,英國形成了典型的「先污染,後治理」的模式。從工業革命時期的環境污染到今天的生態典範,英國留給了值得人們深思的很多經驗和教訓。這對正處在工業化的當下中國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3)工業革命時期地球怎麼變化擴展閱讀
工業革命的影響
1、生產力
工業革命大幅度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提高了人們的生產水平,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最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被稱為「世界工廠」,倫敦成為世界金融和貿易中心。1851年,英國舉辦了第一屆世界博覽會。
2、城市化
工業革命加快了城市化進程。工廠逐漸集中,形成了許多工業城市。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城市在國家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同時影響社會習俗的變化。
從人類生產方式看工業革命後,工業文明逐漸取代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出現,又引發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出現了城市化的浪潮。
可以引導學生探究比較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不同特點,城市化帶來的效益和問題,進而理解人類社會進步中的代價與陣痛,滲透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3、社會關系
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結構的兩大變革,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隨著工業資產階級經濟實力的增長,他們要求獲得更多政治權利。
4、生產組織形式
工廠製取代手工工場。工業革命開始後,工人相對集中、分工明確、紀律嚴格、使用機器大生產的工廠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組織形式。
5、思想文化
工業革命促進了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工業革命開始後,需要許多新式人才,如工程設計、機器製造、機器修理、工廠管理等,而這些新人才都需具備科學知識,以及專門的技術訓練等。
歐美各國逐漸加強科技的研究和教育。法國在1747年設立了一個專門研究建築橋梁的工程專科學校,後來各國紛紛仿效,設立各種工程學校,或在大學里添設專門的工程課程,進而發展為工學院,科技教育發達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