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英國第二次工業革命是怎麼發生的

英國第二次工業革命是怎麼發生的

發布時間:2025-07-15 16:28:36

❶ 第一二次工業革命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背景: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確立,為英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英國資產階級統治一方面積極發展海外貿易,進行殖民統治,積累了豐富的資本,擴展了廣闊的海外市場和最廉價的原料產地。另一方面,進一步推行「圈地運動」,獲得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蓬勃發展的工場手工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增加了產量,但還是無法滿足不斷擴大市場需要,於是,一場生產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18世紀60年代,在英國的資本主義生產中,大機器生產開始取代工廠手工業,生產力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歷史上把這一過程稱為「工業革命」。2、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背景:19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自然科學研究取得重大進展,1870年以後,由此產生的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次不窮,並被應用於各種工業生產領域,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蓬勃興起,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❷ 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的原因有哪些

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的原因有哪些, 請問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的根本原因是?

①政治前提: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如俄國1861年改革、美國南北戰爭、德意志、義大利統一、日本明治維新等)使資本主義制度進一步確立和鞏固,為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和新的技術革新提供政治保證.
②資本經濟:大機器生產下的資本積累和對殖民地的商品輸出和掠奪為新的技術革新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③技術:自然科學突破性進展並迅速轉化為技術,19世紀電磁學理論的巨大成就(如法拉第的電磁感應理論)為電的廣泛應用提供理論基礎.
④市場:美德意日等開辟了統一的國內市場以及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對商品的需求量進一核燃碰步擴大,需要更輕便快捷的運輸工具,而以蒸汽機為動力的機器生產不能滿足這些需要.
⑤環境:相對穩定的國內國際環境

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的政治原因是什麼

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的原因:
1、政治因素: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如俄國1861年改革、美國南北戰爭、德意志、義大利統一、日本明治維新等)使資本主義制度進一步確立和鞏固,為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和新的技術革新提供政治保證。2、經濟條件:第一次工業革命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為新的技術革新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3、市場需求:十九世紀中晚期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基本形成,對商品的需求量進一步擴大,需要更輕便快捷的運輸工具,而以蒸汽機為動力的機器生產不能滿足這些需要。
4、科學理論基礎:19世紀電磁學理論的巨大成就(如法拉第的電磁感應理論)為電的廣泛應用提供理論基礎。

第二次工業革命爆發的原因

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 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
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當時,科學技術的突出發
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出現了一系列電氣
發明。德國人西門子製成發電機,比利時人格拉姆發明電動機,電力開始用於帶動機器,成為補充
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迅速發展起來。人類跨入了電氣時代。
19世紀早期,人們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根據這一現象,對電作了深入的研究。在進一步完善
電學理論的同時,科學家們開始研製發電機。1866年,德國科學家西門子製成一部發電機,後來幾經
改進,逐漸完善,到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電動機的發明,實現了電能和機械能
的互換。隨後,電燈、電車、電鑽、電焊機等電氣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又一重大成就是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
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誕生,90年代柴油機創製成功。內燃機的發
明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1885年,德國人卡爾.本茨成功地製造了第一輛由內燃機驅動的
汽車。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得到迅速發展。內燃機的發明,還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
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產生。
早期汽車
20世紀初,以內燃機為動力的飛機飛上藍天,實現了人類翱翔天空的夢想。隨著內燃機的廣泛
使用,石油的開采量和提煉技術也大大提高。1870年,全世界只生產了大約80萬噸石油,到1900年
已猛增到2000萬噸。
早期飛機
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電訊事業的發展尤為迅速。繼有線電報出現之後,電話、無線電報相繼
問世,為快速地傳遞資訊提供了方便。從此,世界各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絡進一步加強。
第二次工業革命同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具有以下三個特點:首先段晌,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
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而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自
然科學的新發展,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地結合起來,科學地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了更為重要的
作改談用,它與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其次,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
國,重要的新機器和新生產方法主要是在英國發明的,其他國家工業革命發展相對緩慢;而第二次
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新的技術和發明超出了一國的范圍,其規模更
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第三,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時,有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如日本尚未完成
第一次工業革命,對它們來說,兩次工業革命是交叉進行的。它們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技
術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也比較快。 轉自天涯問答

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的主要原因分別是什麼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伴隨國內外市場的不斷擴大,手工生產已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第二次工業革命直接原因是自然科學的重大突破,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的共同原因是什麼

①政治制度變革、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是兩次工業革命進行的前提。
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完成;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制度的全面確立。
②市場、資金(資本)、科學技術是工業革命進行的重要條件。
英國成為最大殖民帝國。擴大海外市場、圈地運動和殖民擴張提供了資本;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了大量科技知識,這一切促進英國工業革命的進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完成,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的形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對科技的促進、自然科學的新發現、部分國家所需資金(資本)的獲得等等都促進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形成和發展。

❸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內容

第二次工業革命簡介:
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當時,科學技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

第二次工業革命背景:
背景
(1)時間: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2)條件: 愛迪生與他發明的電燈
①政治前提: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的確立
②資本:大機器生產下的資本積累和對殖民地的商品輸出和掠奪
③技術:自然科學突破性進展並迅速轉化為技術
④市場:美德意日等開辟了統一的國內市場以及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
⑤環境:相對穩定的國內國際環境

第二次工業革命內容:
第二次工業革命(Second Instrial Revolution)起於19世紀七十年代,主要標志:電力的廣泛應用(即電氣時代) 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當時,科學技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和化學工業的建立。控制論創始人維納提出的概念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典型特徵為自動化。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出現了一系列電氣發明。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Siemens)製成發電機,1870年比利時人格拉姆(Gelam)發明電動機,電力開始用於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迅速發展起來。人類跨入了電氣時代。
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根據這一現象,對電作了深入的研究。在進一步完善電學理論的同時,科學家們開始研製發電機。1866年,德國科學家西門子製成一部發電機,後來幾經改進,逐漸完善,到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電動機的發明,實現了電能和機械能的互換。隨後,電燈、電車、電鑽、電焊機等電氣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

第二次工業革命過程:
19世紀最後30年和20世紀初,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業生產的高漲,被稱為近代歷史上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由「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在這一時期里,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總產值超過了農業總產值;工業重心由輕紡工業轉為重工業,出現了電氣、化學、石油等新興工業部門。由於19世紀70年代以後發電機、電動機相繼發明,遠距離輸電技術的出現,電氣工業迅速發展起來,電力在生產和生活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內燃機的出現及90年代以後的廣泛應用,為汽車和飛機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可能,也推動了石油工業的發展。化學工業是這一時期新出現的工業部門,從80年代起,人們開始從煤炭中提煉氨、苯、人造燃料等化學產品,塑料、絕緣物質、人造纖維、無煙火葯也相繼發明並投入了生產和使用。原有的工業部門如冶金、造船、機器製造以及交通運輸、電訊等部門的技術革新加速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
發電機、電動機的發明和進步
第二次工業革命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基本完成。它以電力的廣泛運用為顯著特點。在電力的使用中,發電機和電動機是相互關聯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發電機是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電動機則相反,是將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發電機原理的基礎是1819年丹麥人奧斯特發現的電流的磁效應以及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的電磁感應現象。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了自激式的直流發電機。但這種發電機還不夠完善,經過許多人的努力,發電機逐步得到改進,到70年代,終於可以投入實際運行。1882年,法國學者德普勒發現了遠距離送電的方法;同年,美國發明家愛迪生在紐約建立了美國第一個火力發電站,把輸電線聯接成網路。
另一方面,隨著對電能需求的顯著增加和用電區域的擴大,直流電機顯示出成本昂貴、常出事故等問題,所以從19世紀80年代起,人們又投入了對交流電的研究,交流電具有通過變壓器任意變化電壓的長處。1885年義大利科學家法拉里提出的旋轉磁場原理,對交流電機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們創制出三相非同步電動機,這種型式的電動機,至今仍在使用。1891年以後,較為經濟、可靠的三相制交流電得以推廣,電力工業的發展進入新階段。

第二次工業革命特點
第二次工業革命同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而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自然科學的新發展,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地結合起來,科學地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了更為重要的作用,它與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第二、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重要的新機器和新生產方法主要是在英國發明的,其他國家工業革命發展相對緩慢;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新的技術和發明超出了一國的范圍,其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
第三、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時,有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對它們來說,兩次工業革命是交叉進行的。它們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技術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也比較快。

第二次工業革命影響
各方面的影響
(1)經濟:
①生產力,迅猛提高,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
②生產關系,壟斷與壟斷組織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③經濟結構,重工業有長足發展,逐步佔主導;
④工業布局,形成西歐和北美兩大工業地帶
⑤世界經濟格局,英國喪失了世界工廠的地位,美德實力超過英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⑥能源結構,人、畜、風、水、煤——-電、石油
(2)政治:
①政治制度,形成比較健全的以代議制民主、政黨政治和公民自由為特徵資本主義政治模式
②社會主義運動,促進了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新發展和列寧主義誕生。
③對外政策,列強加緊對外侵略擴張,瓜分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侵略方式的變化(商品輸出為主——資本輸出為主)。 蒸汽火車④民主民族運動:促進了新型的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
⑤國際關系(世界政治格局),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戰。
(3)思想文化:
①壟斷主義
②思想觀念,競爭意識和參與意識增強
(4)生活方式:改善日常生活,尤其在衣和行方面,思想觀念
(5)環境問題,汽車的出現,促進石油的大規模使用,使大氣中,氮氧化合物,碳氫化合物的濃度增加而產生光化學煙霧等大氣污染問題。
對世界的影響
1、世界各地聯系更加密切
2、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商業信息的交流
3、國際分工日益明顯
4、以歐美資本主義列強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起來

❹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是什麼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工業革命的標志,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開始的標志,指第二次工業中最先出現的新技術、新發明,例如發電機、內燃機、電動機等,因為這些技術與發明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研究、發明、改進、完善的過程,所以目前關於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比較模糊,一般可概括表述為「19世紀六七十年代新技術、新發明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如果從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最主要成就」電力「的角度來分析的話,也可具體指的是」發電機的發明「」電力成為新能源時入生產生活領域「,具體要看問題設問的角度。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標志,指最突出最顯著的發明,預示人類從此進入「電氣時代」的成就,所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標志是電力成為新的能源進入生產生活領域。
(以上解釋,希望對各位有幫助)

❺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經過是怎樣的

(1)電力的廣泛應用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早在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提出了發電機的理論基礎。科學家們根據這一發現,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對電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現了一系列電氣發明。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發電機。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這一時期,能把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的電動機也被發明出來,電力開始用於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隨後,電燈、電車、電鑽、電焊等電氣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但是,要把電力應用於生產,還必須解決遠距離輸送問題。1882年,法國人德普勒發現了遠距離送電的方法,美國科學家愛迪生建立了美國第一個火力發電站,把輸電線聯接成網路。電力是一種優良而價廉的新能源。它的廣泛應用,推動了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等一系列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人類歷史從「蒸汽時代」跨入了「電氣時代」。

(2)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

這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應用技術上的一個重大成就。19世紀80年代中期,德國發明家戴姆勒和卡爾·本茨提出了輕內燃發動機的設計,這種發動機以汽油為燃料。90年代,德國工程師狄塞爾設計了一種效率較高的內燃發動機,因它可以使用柴油作燃料,又名柴油機。內燃機的發明,一方面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引起了交通運輸領域的革命性變革。19世紀晚期,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車出現了。80年代,德國人卡爾·本茨成功地製成了第一輛用汽油內燃機驅動的汽車。1896年,美國人亨利·福特製造出他的第一輛四輪汽車。與此同時,許多國家都開始建立汽車工業。隨後,以內燃機為動力的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不斷涌現出來。1903年,美國人萊特兄弟製造的飛機試飛成功,實現了人類翱翔天空的夢想,預告了交通運輸新紀元的到來。另一方面,內燃機的發明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學工業的產生。石油也像電力一樣成為一種極為重要的新能源。1870年,全世界開採的石油只有80萬3噸,到1900年猛增至2 000萬噸。

(3)化學工業的建立

化學工業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出現的新興工業部門。在無機化學工業方面,19世紀60~70年代發明了以氨為媒介生產純鹼和利用氧化氮為催化劑生產硫酸的新方法,使這兩種化學工業的基本原料的綜合利用得到迅速發展。有機化學工業也隨著煤焦油的綜合利用得到迅速發展。從80年代起,人們開始從煤焦油中提煉氨、苯、人造染料等。利用化學合成方法,美國人發明了塑料,法國人發明了人造纖維。化學工業的發展,極大地改變和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4)「鋼鐵時代」

伴隨「電氣時代」而來的是「鋼鐵時代」。新的技術革命也推動了老工業部門的發展,最突出的是鋼鐵工業。19世紀上半葉,由於房屋結構和鐵路的需要,熟鐵和鑄鐵的產量提高極快,但鋼的產量裹足不前。英國是當時世界上鋼產量最多的國家,1850年年產量不過6萬噸,同年它的鐵產量卻達到250萬噸。由於冶煉工藝的限制,鋼產量不高,價格昂貴,其用途局限於工具和儀表。19世紀下半葉,由於西門子、托馬斯等人在鋼鐵冶煉技術方面的貢獻,鋼得以大量生產且質量大幅度提高,因而逐漸代替熟鐵,作為機械製造、鐵路建設、房屋橋梁建築等方面的新材料而風行全球。鋼鐵工業的發展如日中天,導致重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直線上升,史稱「鋼鐵時代」。

教學建議:初中教材對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介紹僅限於「電力的廣泛應用」和「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高中教學需使學生對第二次工業革命形成較全面的認識。可以引導學生在回顧初中知識的基礎上,通過閱讀教材,提取有效信息,認識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就。

第五目壟斷組織的出現。教材從主要介紹了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了壟斷,以及壟斷的影響。

(1)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

同第一次工業革命一樣,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但第二次工業革命同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又具有一些新的特點。關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教材並未直接說明,可以請學生解答【探究學習總結】中「本課測評」的問題,引導學生從與科學技術結合的程度、產業結構側重以及廣度及深度等角度對兩次工業革命進行對比,由此得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第一,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這些工匠並不具備科學理論知識,因此,這一時期的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比如,珍妮紡紗機的發明者哈格里夫斯是個織工,水力紡紗機的發明者阿克萊特是個鍾表匠。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由於自然科學的新發展,並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起來,使科學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科學和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第二,第一次工業革命揭開了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序幕,第二次工業革命則將工業化推進到一個新階段。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工業化的重點是發展輕工業,主要任務是在以紡織工業為代表的輕工業部門中,用機器代替手工生產,實現了手工工場制度向工廠制的過渡。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工業化已經發展到以重工業為重點的新階段,其主要任務是改造、擴大和創新重工業的各個部門。第三,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重要的新機器和新生產方法主要是在英國發明的。在英國的帶動下,其他國家也開始了工業革命,但發展進程相對緩慢。第二次工業革命則幾乎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這一時期,英國雖然仍有一些重要發明,但是,新的技術和發明已超出一國的范圍,其中有不少出現於德國、美國,其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

(2)壟斷的產生

19世紀晚期,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下,資本主義經濟開始發生重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為:一方面,科學技術的新成果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生產的發展,使生產的規模越來越大,集中的程度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的發展,使大量的社會財富日益集中到少數大資本家手中。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了壟斷。

(3)「壟斷」的影響

19世紀晚期,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壟斷組織的出現正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它產生後,企業的規模進一步擴大,這自然會有利於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同時,它也使技術發明和改進的過程社會化了。資金雄厚的壟斷組織能夠提供條件,使科學技術研究能夠更大規模和更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科技研究取得的新成果,也能夠較快地運用於生產。托拉斯等高級形式壟斷組織的出現,更有利於改善企業經營管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這一切都為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所以,壟斷的出現,實際上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實力的發展和增強,資本主義各國的壟斷資本家從控制國家經濟命脈進而控制國家政權,越來越多地干涉國家的政治、經濟生活,以賺取日益增多的最大限度的利潤。隨著各國壟斷組織的出現,國內市場也相對狹小,壟斷資本家極力到全球各地爭奪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在世界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形成了國際壟斷集團。代表壟斷組織利益的資本主義國家加緊對外侵略擴張,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紀末,整個世界已被瓜分完畢。

❻ 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的原因和成就

原因:
1、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的確立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提供了政治保障;
2、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提供了雄厚的經濟基礎;
3、自然科學研究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各種新技術\新成就層出不窮,並被應用於工業生產,促進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蓬勃興起;
4、世界市場的出現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初步形成,進一步擴大了對商品的需求,促進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生.。

成就:
1、邁克爾·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導體在磁場中運動產生電流。
2、電力的廣泛應用:西門子(德國)-發電機、格拉姆(比利時)-電動機、愛迪生(美國)—電燈;
3、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卡爾·本茨(德國)-內燃機及內燃機驅動的汽車、萊特兄弟(美國)-飛機;
4、電訊事業的發展:貝爾(美國,原籍英國)-電話、莫爾斯(美國)—有線電報、馬可尼(義大利)-無線電報;
5、化學工業的建立:諾貝爾(瑞典)-炸葯 (塑料、人造纖維)。

閱讀全文

與英國第二次工業革命是怎麼發生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汽車防拍照噴劑多少錢 瀏覽:956
寶馬x5排量多少在哪兒看 瀏覽:30
工業用電有哪些電 瀏覽:302
魏橋工業園區多少錢一平 瀏覽:585
淮安總站是哪個汽車站 瀏覽:400
吉利汽車首保可以延後多久 瀏覽:550
汽車中控鎖和遙控鑰匙到底是怎麼來的 瀏覽:763
藍寶石汽車CD主機怎麼樣 瀏覽:846
如何開汽車上橋 瀏覽:128
汽車二手車哪裡有 瀏覽:615
汽車儲藏盒有哪些 瀏覽:944
賓士無鑰匙進入加多少 瀏覽:445
歷史手工業有些什麼 瀏覽:329
工業建築測量內容有哪些 瀏覽:540
奧迪a6car鍵亮怎麼關 瀏覽:301
賓士車的性能是多少 瀏覽:674
買賓士保險什麼的會多嗎 瀏覽:78
蓮花汽車是怎麼停產 瀏覽:891
工業用品市場有什麼 瀏覽:145
怎麼樣檢測寶馬曲軸皮帶輪的損壞 瀏覽: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