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徐水縣經濟發展
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綜合實力顯著增強。2011年,徐水縣完成地方生產總值126.4億元,同比增長13%,是2006年的2.2倍。固定資產投資62.5億元,同比增長36.1%,是2006年的3.6倍。全部財政收入10.1億元,同比增長30.2%,是2006年的2.7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9233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7815元,分別是2006年的2倍、1.8倍。
園區建設取得重大突破,項目建設卓有成效。縣城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入6.8億元,基本實現「五通一平」。到2011年底,入園企業達135家,實現產值131.9億元、利稅13.6億元。大王店產業園區2007年開始規劃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入3.7億元,形成「三縱三橫」路網格局,污水處理、熱力工程、配套管網等正在建設中。目前,入園企業13家,投產及在建項目總投資215.3億元。項目建設取得重大突破。五年來,新上投資千萬元以上項目113個,總投資363.6億元。2011年竣工、在建項目58個,總投資237.4億元,其中過億元項目33個。投資19.8億元的巨力索具擴建項目竣工投產;投資33億元的風帆工業園項目正在進行基礎建設;投資162億元的長城汽車項目進展順利,螞蟻物流辦公樓投入使用,高速環形試車跑道完成基礎建設,總裝、沖壓、塗裝、焊接車間主體工程基本完成,發動機、線束、內飾件、橡膠件車間正在進行地基建設。
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全面落實各項惠農政策,五年來,累計發放糧食直補和綜合直補資金2.3億元,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累計投入2446萬元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解決了8.4萬人的農村飲水安全問題;爭取農業、水利專項資金2.1億元,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加快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糧食產量穩步增長,被授予國家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蔬菜、畜牧、林果三大主導產業規模進一步壯大,2011年,全縣蔬菜面積發展到15.95萬畝,奶牛存欄3.75萬頭,生豬存欄47萬頭、出欄59萬頭,肉雞、蛋雞存欄330萬只,林果面積6.4萬畝。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6家,比2006年增加10家。
工業經濟提質增效,主導產業發展壯大。2011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36.7億元,是2006年的2.6倍。工業企業納稅總額達5.7億元,佔全部財政收入的56.4%,是2006年的2.7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銷售收入過億元企業、納稅超千萬元企業分別達60家、25家、10家,比2006年分別增加13家、14家、6家。五年來新增就業崗位3.5萬人。索具、汽車零部件、石油物探裝備三大主導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2011年實現產值85.2億元,是2006年的3.5倍。2010年巨力索具股份有限公司和東方紙業控股有限公司分別在深圳證交所和美國紐交所成功上市,2011年,天下糧倉釀酒有限公司在天津股權交易所掛牌上市。對白酒行業進行重點治理,推進並購重組,2011年,巨力集團收購劉伶醉釀酒有限公司後,建設年產能力5萬噸的生產基地,傳統行業發展水平得到明顯提升。
第三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整體水平不斷提升。充分發揮交通區位優勢,加快專業市場建設。廢鋼市場得到進一步規范,新建佔地700餘畝的工程車租賃和二手車交易市場。努力培育糧食市場,投資3.7億元的中恆泰達糧油購銷深加工物流項目12座糧庫建成,倉儲物流啟動運營。大力改善金融環境,提高服務水平。2011年,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貸款余額分別達120.6億元、47.4億元,分別是2006年的2.1倍、2倍。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巨力影視傳媒得到快速發展,影響力不斷擴大。積極發展旅遊產業,投資18億元的石龍山生態旅遊度假村項目完成投資5000萬元。改造提升商貿、餐飲、娛樂、交通等傳統服務業,發展水平顯著提升。201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7.9億元,是2006年的2.4倍;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34.9億元,是2006年的1.8倍。
基礎設施建設碩果累累,城鄉面貌明顯改善。投資70多億元的京昆高速、榮烏高速、京石高鐵、津保城際、南水北調等一批國家重點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形成了「四高三鐵一國道一省道」的大交通格局。五年來,累計投入23.5億元進行縣鄉道路、教育、文化、衛生、市場等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污水處理廠、垃圾轉運站投入運營,供排水管網、天然氣管網等一批重點工程順利完工,安肅鎮中、徐水二中綜合樓、縣民政服務中心、行政服務中心投入使用,縣醫院醫技樓完成主體工程。新建改建振興路、劉伶路、聚源大街、華龍路、城內大街南延、盛源大街南延、匯源大街等道路,完成了徐大路、永興路(海華酒店至107國道段)整修和監理站改造等工程,初步形成了城區「五縱六橫」的路網格局。完成瀑河景觀帶一、二期工程、八四游園、華龍路游園等景觀建設,增加了城市亮點。加強城市管理,不斷推進城區亮化、綠化、凈化、暢化,完善了城市功能,提高了城市品位。新民居建設扎實推進,榮獲全省新民居建設先進縣稱號。
大件運輸在徐水縣有著較大影響力。多年以來,經過全縣養車戶的艱苦奮斗及廣大各界朋友和業內同仁的大力支持,徐水板車事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贏得了廣大客戶的信賴與肯定。徐水從最初的數台特種設備專用車發展到擁有各種超低平板、超長平板、伸縮平板、凹形平板、液壓平板、異型板等各種類型的特種大件車輛計4000多台,已經躍居中國平板車之鰲頭。十幾年的發展,徐水平板車在取得了良好口碑的同時,積累了豐富的大件運輸方面的經驗,成功完成了一些難度較大的大件運輸個案。徐水大件運輸以徐水車隊為依託,全面進入全國大件運輸市場。為廣大大件生產企業、設備業主和大件運輸企業建立一個快捷有效的供需平台,提高大件運輸車輛利用率,優化運輸結構,最終實現雙贏。
徐水縣位於太行山東麓,河北省中部,屬保定市管轄。地處北緯38°09~39°09,東經115°19~115°46。東與容城縣、安新縣交界,南與清苑縣、北市區為鄰,西與滿城縣、易縣接壤,北與定興縣相連,總面積723平方公里。轄7鎮7鄉,一個城區辦事處,304個行政村。
㈡ 王家井鎮鎮情概況
浙江省諸暨市的王家井鎮位於市南部,距市中心約10公里,交通便捷,得益於市南公路、金杭公路、浙贛鐵路和杭金衢高速公路的縱橫交錯。該鎮區域面積達51.92平方公里,擁有23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總人口為33394人。2007年的數據顯示,王家井鎮經濟發展穩健,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9.9億元,工業總產值為88.9億元,農業總產值則為16.8億元,農民人均收入為8641元。
作為農業重鎮,王家井鎮以糧食生產聞名,擁有國家級水稻新品種示範展示基地和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各兩個,以及28個各類農業示範方和8個農業專業合作社。其中,百畝以上種糧大戶多達11戶。2007年,糧食播種面積為49.925畝,良種覆蓋率100%,糧食總產量達到20733噸,連續三年榮獲諸暨市糧食豐產競賽一等獎,是諸暨市種子公司的主要糧油種子繁育基地。
王家井鎮致力於打造特色農業,積極發展效益農業,包括蔬菜大棚、高菜種植、苗木花卉、楊梅(或貢棗)和水產等產業。各類效益農業基地總計近6500畝,顯示出其在農業產業化的推進上取得顯著成效。此外,政策扶持不斷,王家井鎮培育出了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如國偉禽業公司,其種鴨場被評為紹興市農業龍頭企業,且淀盪畈的萬畝水稻全程機械化示範基地成為省級示範點之一,更是農業部的聯系單位,連續兩年榮獲省、市先進農機合作社的榮譽。
王家井鎮,鄉鎮地名,浙江省諸暨市和河北省深州市都有王家井鎮。
㈢ 中原經濟區的定位
●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基地
集中力量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鞏固提升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大力發展畜牧業生產,建設全國重要的畜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培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不斷提高農業專業化、規模化、標准化、集約化水平,建成全國農業現代化先行區。
●全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示範區
在加快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進程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探索建立工農城鄉利益協調機制、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機制和農村人口有序轉移機制,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為全國同類地區發展起到典型示範作用。
●全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板塊
提升中原城市群整體競爭力,建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打造內陸開放高地、人力資源高地,成為與長江中游地區南北呼應、帶動中部地區崛起的核心地帶之一,引領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支撐全國發展的重要區域。
●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支點和重要的現代綜合交通樞紐
充分發揮承東啟西、連南貫北的區位優勢,加速生產要素集聚,強化東部地區產業轉移、西部地區資源輸出和南北區域交流合作的戰略通道功能;加快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建設,促進現代物流業發展,形成全國重要的現代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
●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
傳承弘揚中原文化,充分保護和科學利用全球華人根親文化資源;培育具有中原風貌、中國特色、時代特徵和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打造文化創新發展區。 ●發展壯大優勢主導產業
做大做強高成長性的汽車、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食品、輕工、新型建材等產業,改造提升具有傳統優勢的化工、有色、鋼鐵、紡織產業,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形成帶動力強的主導產業群。建設鄭州汽車製造基地,推進整車及零部件產業發展。支持新型顯示、信息家電、新一代信息通信產品等發展,建設鄭州、漯河、鶴壁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提升輸變電裝備、大型成套裝備、現代農機等產業競爭力,建設現代裝備製造基地。擴大面製品、肉製品、乳品果蔬飲料產業優勢,提升主食工業化水平,促進食品工業大發展。加快培育一批家用電器、傢具廚衛等特色輕工產業集群,大力發展節能、環保和綠色建築材料。嚴格控制冶金行業總量擴張,以整合重組、技術改造、精深加工為重點,支持骨幹企業實施煤電鋁及加工一體化發展,加快重點鋼鐵企業產品結構升級,推動石油化工、鹽化工、煤化工融合發展,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精品原材料基地。提升服裝、面料、家用紡織品的發展規模和水平,支持發展品牌服裝產業。推動洛陽、安陽、新鄉、平頂山、南陽等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改造,加快培育建設商丘新型工業基地,支持焦作、濮陽、三門峽等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
●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集中優勢資源,實施一批科技重大項目,加快產業化基地建設,重點推動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等先導產業發展,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加快發展生物醫葯、生物育種、超硬材料、高強輕型合金,建設鄭州生物產業基地和洛陽新材料產業基地。實施重大產業創新發展工程,促進動力電池、電動汽車、光伏材料、節能環保成套裝備、纖維乙醇等發展,培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示範基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標准和國際標准。實施重大應用示範工程,擴大新能源汽車示範運營范圍,支持建設南陽國家生物質能示範區。
●加快發展服務業
提高規模化、品牌化、網路化發展水平,改造提升商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發展壯大健康產業、社區服務、養老服務等新型業態,加快培育和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家庭服務業。支持發展信息服務、創意設計、會展、服務外包、科技服務、電子商務等新興服務業。突出發展物流、文化、旅遊和金融等現代服務業。挖掘整合旅遊資源,推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重點培育文化體驗游、休閑度假游、保健康復游等特色產品,實施鄉村旅遊富民工程,建設中原歷史文化旅遊區、黃河文化旅遊帶和南水北調中線生態文化旅遊帶等一批重點旅遊景區和精品旅遊線路,建成世界知名、全國一流的旅遊目的地。支持完善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和金融產品,形成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加快推進鄭東新區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區建設,適時申請開展電子商務國際結算業務。支持設立創業投資基金。推動保險業創新發展,開展保險資金投資基礎設施等試點。支持鄭州開展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
●促進產業集聚發展
依託中心城市和縣城,促進二、三產業高度集聚,強化產業分工協作,建設沿隴海產業帶、沿京廣產業帶,形成以產興城、依城促產的協調發展新格局。加強產業集聚區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的銜接,整合提升各類產業園區,科學規劃建設產業集聚區,積極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現代城鎮體系和自主創新體系發展的重要載體,促進企業集中布局、產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功能集合構建、人口有序轉移。支持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推進創新型、開放型、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等產業集聚區的示範創建,建設一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
●有序承接產業轉移
發揮區位優越、勞動力資源豐富等優勢,完善產業配套條件,打造產業轉移承接平台,健全產業轉移推進機制,全方位、多層次承接沿海地區和國際產業轉移。支持中心城市重點承接發展高端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推動縣城重點發展各具特色、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產業,形成有序承接、集中布局、錯位發展、良性競爭的格局。支持設立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
●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
促進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新興科技與新興產業融合,加大技術改造力度,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鼓勵國家級科研院所、高校設立分支機構或建立成果轉移中心,建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加強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等研發平台建設,構築區域性自主創新體系。支持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工程,加強技術創新,推動鄭州、洛陽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完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支持創新型企業加快發展。推進國家級檢驗檢測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建設。鼓勵和支持優質資本、優勢企業跨行政區並購和重組,加快培育大型企業集團,提高產業集中度。培育若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知名品牌。 ●加快中原城市群發展
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提升鄭州作為我國重要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地位,發揮洛陽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作用,加強各城市間分工合作,推進交通一體、產業鏈接、服務共享、生態共建,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開放型城市群。支持鄭汴新區加快發展,建設內陸開發開放高地,打造「三化」協調發展先導區,形成中原經濟區最具活力的發展區域。推進教育、醫療、信息資源共享,實現電信、金融同城,加快鄭汴一體化進程。加強鄭州與洛陽、新鄉、許昌、焦作等毗鄰城市的高效聯系,實現融合發展。推進城市群內多層次城際快速交通網路建設,促進城際功能對接、聯動發展,建成沿隴海經濟帶的核心區域和全國重要的城鎮密集區。
●增強城鎮承載能力
科學編制城鎮規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基礎設施水平和公共服務能力,加強生態和歷史文化保護,建設集約緊湊、生態宜居、富有特色的現代化城市。支持中心城市優化布局,形成以中心城區為核心、周邊縣城和功能區為組團的空間格局。增強鄭州綜合服務功能,提升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創新、文化引領能力,建設中部地區重要的區域性經濟中心。拓寬多元化投融資渠道,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支持有條件的中心城市制定覆蓋全行政區的城鄉規劃,建設內涵發展、緊湊布局的復合型功能區,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提高以城帶鄉發展水平
發揮縣(市)促進城鄉互動的紐帶作用,把中小城市作為吸納農村人口就近轉移的重要載體,推動城鄉之間公共資源均衡分配和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增強縣城發展活力,支持有條件的縣城逐步發展為中等城市,提高承接中心城市輻射和帶動農村發展的能力。按照合理布局、適度發展原則,支持基礎較好的中心鎮逐步發展成為小城市,強化其他小城鎮對周邊農村的生產生活服務功能。推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有序推進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把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轉成城鎮居民,享有平等權益。鼓勵城市骨幹企業與農村建立對口幫扶長效機制。
●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
統籌城鄉規劃,優化村莊布局,建設富裕、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按照規劃先行、就業為本、量力而行、群眾自願原則,積極穩妥開展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試點,促進土地集約利用、農業規模經營、農民就近就業、農村環境改善。支持新鄉統籌城鄉發展試驗區、信陽農村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加快通鄉通村道路建設,同步推進村莊內外道路硬化。支持農村危房改造和農村沼氣建設,加快新一輪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完善農村通信基礎設施,全面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實施農村清潔工程,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嚴格耕地保護和城鄉節約用地
嚴守耕地紅線,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有提高。建立耕地保護補償激勵機制。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要求,發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管控作用,統籌安排農田保護、城鎮建設、產業集聚、生態涵養等空間布局,通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用地需求。以增加高產穩產基本農田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為目標,大力實施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積極開展「千村整治」試點,嚴格規范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工作。嚴格執行節約集約用地標准,提高投資強度和土地利用效率,擴大產業集聚區多層標准廠房比例,加快舊城區和城中村改造,積極盤活閑置和空閑土地。建立健全節約集約用地考核評價機制,支持探索節約集約用地新模式。 ●加強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
加快實施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和河南省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規劃,穩定播種面積,著力提高單產,挖掘秋糧增產潛力,建成全國重要的高產穩產商品糧生產基地,到2020年糧食生產能力穩定達到1300億斤。支持黃淮海平原、南陽盆地、豫北豫西山前平原優質專用小麥、專用玉米、優質大豆、優質水稻產業帶建設,大幅提高噸糧田比重。優先安排並重點支持重大控制性水利工程、低窪易澇地治理、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和大中型灌區建設,加大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力度,增強抗禦水旱災害能力。在保護地下水的前提下,在井灌區因地制宜實施「機井通電」和「以電代油」工程。推進以農田水利設施為基礎的田間工程建設,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加快中低產田改造,建設旱澇保收高標准農田。實施糧食豐產科技工程,提升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的科技支撐能力。支持發展現代種業,建設全國小麥、玉米育種創新基地。加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中低產田改造、高標准基本農田建設、土地整理和復墾開發項目中央補助力度,逐步取消糧食主產縣縣級配套。
●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
向農業深度和廣度進軍,提高農業比較效益,促進農民增收。實施農產品優勢產區建設規劃,不斷優化農業生產布局。加快現代畜牧業發展,重點支持畜禽標准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完善動物疫病防控和良種繁育體系。加大對生豬調出大縣的政策扶持力度,建設全國優質安全畜產品生產基地。加快特色高效農業發展,重點支持優質油料、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生產,建設全國重要的油料和果蔬花卉生產基地。加快現代水產養殖業發展。支持駐馬店、周口、濮陽等地建設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推進商丘、許昌、南陽等地建設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扶持重點龍頭企業,創建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培育知名品牌,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加大對公益性農業科研機構和農業院校的支持,加強基礎能力建設,深入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力爭在關鍵和共性技術方面取得突破,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公共服務機構,提高人員素質,充實工作手段,充分發揮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作用。提升秋糧生產機械化水平,增強農機推廣服務能力,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鼓勵和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提供多種形式的生產經營服務,形成多元化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格局。推進農產品標准化生產,健全農產品和食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推進鄭州、商丘等地建設大型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在周口、南陽等農業大市培育和發展農產品綜合交易市場。支持鄭州商品交易所增加期貨品種,建成全國農產品期貨交易中心、價格中心和信息中心。
●加大強農惠農政策支持力度
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支持糧食主產區提高財政保障能力,逐步縮小地方標准財政收支缺口。擴大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規模,擴大良種補貼范圍,繼續實施花生、生豬良種補貼,加大農機購置補貼力度,重點向糧食主產縣傾斜。加大糧食主產區投入和利益補償,提高對產糧大縣獎勵標准,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對主產區的投入力度,優先在主產區安排重大農業發展項目。支持在主產區中心城市和縣城布局對地方財力具有支撐作用的重大項目,扶持糧食主產區經濟發展。逐步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格。引導主銷區參與主產區糧食生產基地、倉儲設施等建設,建立穩固的產銷協作關系。加大農業保險支持力度,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保險品種。研究設立農村金融改革試驗區,開展農村金融綜合改革創新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