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根據生產要素的密集程度劃分,將各產業分成什麼
根據生產要素的密集程度劃分,將各產業分成:土地密集型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
土地密集型產業-畜牧業、採掘業
勞動密集型產業-農業、林業及紡織、服裝、玩具、皮革、傢具等製造業
技術密集型產業-微電子工業、現代制葯業
資本密集型產業-重型機械工業、電力工業、鋼鐵業、化工業
拓展資料:
生產要素指進行物質生產所必需的一切要素及其環境條件。一般而言,生產要素至少包括人的要素、物的要素及其結合因素,勞動者和生產資料之所以是物質資料生產的最基本要素,是因為不論生產的社會形式如何,它們始終是生產不可缺少的要素,前者是生產的人身條件,後者是生產的物質條件。但是,當勞動者和生產資料處於分離的情況,它們只在可能性上是生產要素。它們要成為現實的生產要素就必須結合起來。
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是人類進行社會勞動生產所必需具備的條件,沒有它們的結合,就沒有社會生產勞動。在生產過程中,勞動者運用勞動資料進行勞動,使勞動對象發生預期的變化。生產過程結束時,勞動和勞動對象結合在一起,勞動物化了,對象被加工了,形成了適合人們需要的產品。如果整個過程從結果的角度加以考察,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表現為生產資料,勞動本身則表現為生產勞動。
由於生產條件及其結合方式的差異,使社會區分成不同的經濟結構和發展階段。在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過程中,生產要素的內涵日益豐富,不斷的有新的生產要素如,現代科學、技術、管理、信息、資源等進入生產過程,在現代化大生產中發揮各自的重大作用。生產要素的結構方式也將發生變化,而生產力越發達,這些因素的作用越大。
生產要素包括勞動、資本、土地和企業家才能四大類,但長期以來我們只強調勞動在價值創造和財富生產中的作用,而其他生產要素的作用及其對國民收入的分割則要麼被忽視了,要麼重視不夠,因而一直只強調勞動參與收入分配的問題。
而按生產要素分配,就是要在繼續凸顯勞動作用的同時,給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以足夠的重視,使它們也合理合法地得到回報。這其中特別要強調兩種要素的作用和回報:
一是人力資本。資本包括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兩種形式。各國的經濟發展實踐表明,人力資本的作用越來越大,教育對於國民收入增長率的貢獻正在大幅攀升,人的素質和知識、才能等對經濟發展越來越具有決定性意義。因此,如何使人力資本得到足夠的回報,對於經濟的持續發展以及國民收入的分配變得非常重要。
二是土地以及資源性財產。它們對於財富生產的作用早已為人們所認識,但對於它們參與收入分配的必要性卻一直存在模糊認識,這表現在我國的土地和自然資源在很多情況下是被免費或低價使用的。在我國,土地和自然資源屬於國有或集體所有,它們的免費或低價使用,意味著它們的收益被少數人侵佔了。
2. 工業類型的根據集約度劃分
1. 資源密集型產業:這類產業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較高,包括電力、采礦業和農業等。
2. 勞動密集型產業:這類產業對勞動力的依賴性較高,如傳統的紡織業、食品加工業、鋼鐵製造和造船業等。
3. 資本密集型產業:這類產業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來購買原材料,如鋼鐵、冶金和化工等行業。
4. 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這類產業的產品依賴於知識和技術的投入,包括研究單位、大學的知識創新、科研突破,以及掌握復雜技術的勞動者。高新技術產業的興起,如信息產業、生物工程、遺傳工程和激光技術等,都是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典型代表。
3. 微電子工業、現代制葯業屬於資本密集型產業,是否正確
【錯誤】
本題考查微觀經濟。
資本密集型產業是指在其生產過程中勞動、知識的有機構成水平較低,資本的有機構成水平較高,產品物化勞動所佔比重較大的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主要有:鋼鐵業、一般電子與通信設備製造業、運輸設備製造業、石油化工、重型機械工業、電力工業等。
技術密集型產業也叫做知識密集型產業,在生產結構中,技術知識所佔比重大,科研費用高,勞動者文化技術水平高,產品附加價值高,增長速度快。技術密集型產業主要包括:微電子與信息產品製造業、航空航天工業、原子能工業、現代制葯工業、新材料工業等。
故表述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