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資本下鄉概述
資本下鄉,即把城鎮工商業資源引向農村,以解決農村面臨的問題。這一舉措是農村經濟社會持續協調發展的關鍵條件。有專家認為,"資本下鄉"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之道,因為資本是現代工業社會最重要的生產要素。農民收入主要來自三個渠道:農業收入、打工收入和國家轉移支付。農業收入增長受限,打工收入穩定性差,國家轉移支付佔比低。因此,單靠農民、農業,難以實現農民收入翻番的目標。提升農民收入需要新途徑,外力推動,特別是資金投入。
外來資金來源主要有政府財政投入與城市資本投入。政府財政對農村的投入逐年增加,國家財政主要投資於基礎設施建設與公共服務。然而,"三農問題"的根本解決不能僅依賴政府財力,需要整個社會的合力。"三農問題"不僅僅是農村、農業、農民本身的問題,而是城鄉對立的問題,是兩種生產方式的對立。城市生產方式依賴資本、知識、管理、技術等要素,而農村則主要依靠土地與勞動力。農村發展需要城市生產要素的參與,尤其是資本的參與。因為資本是核心,資本投入將帶動其他生產要素的參與。
資本如何下鄉?資本追求利潤,只有在有利可圖的資源或項目中才會投資。鄉村資源豐富多樣,但大部分農村資源貧乏。土地幾乎是所有鄉村的資源,如果能有效利用,土地帶來的利潤將不菲。土地與資本結合的方式有兩種:一是資本進入農業領域,通過土地經營權流轉,進行規模經營,發展集約化、規模化、機械化、專業化農業。二是資本進入非農領域,主要與土地結合用於非農生產,如開發旅遊業或投資設廠。
土地與資本結合的具體操作中,資本通過流轉土地進行規模經營,或與土地結合用於非農生產。如小崗村通過村集體向農民反租土地再租賃給企業,發展現代農業,僱傭本地農民。赤塘村通過將集體用地長期出租給城市資本進行旅遊開發。這些操作展示了將集體用地長期出租進行非農用途的情況在多地出現。
資本下鄉,在經濟學意義上,指的是用於生產的基本生產要素,即資金、廠房、設備、材料等物質資源。在金融學和會計領域,資本通常用來代表金融財富,特別是用於經商、興辦企業的金融資產。廣義上,資本也可作為人類創造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各種社會經濟資源的總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