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汽車工業地域特點
1.工業區位因素,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
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土地、水源、原料、燃料(動力)、交通運輸、勞動力、市場、政策等。
工業地域的形成——工業集聚而形成的地域
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 規劃建設的工業地域
形成 以生產工序上的工業聯系為基礎,以降低生產成本為目的而自發在地理空間上相互靠近 把生產工序上聯系密切的工廠布局在一起而形成的工業地域 在櫃掛工業用地上,先建成基礎設施,再吸引投資者建廠
工業聯系 生產工序上的工業聯系密切 生產工序上的工業聯系密切 空間和信息共同利用的工業聯系
發展潛力 多為傳統工業,結構較單一,改造困難 經濟、環境效益較高 經濟、環境效益較高
舉例 傳統工業區一般為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 上海金山為石化工業區 我國許多地方的經濟開發區
二、 工業分散與工業地域聯系
1、 工業分散,一是老工業區的發展趨於飽和狀態,使新建企業不得不遷出老工業區;二是由生產聯系的工業企業之間的分散現象,是為了充分發揮各地的區位優勢而形成的。
2、 形成 為了充分發揮不同的區域優勢,一些有相互協作關系的工廠並不要求集聚,有些工業企業所需要的零部件也不能在同一地區發展,這就形成了工業分散現象
表現 體積小、重量輕、價值昂貴的零部件生產企業與產品組裝工廠之間相距較遠
產品結構復雜、零部件種類繁多復雜產品生產,其各種零部件生產廠家也可以分布在許多地方,形成跨地區、跨國的網路企業
優勢 充分利用各地區的區位優勢,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工作效益
結果 引發了工業低於聯系,促進了地域之間人員、物資和信息的流動
動力 現代化交通運輸方式以及現代化的通信技術和手段
1、 傳統工業
概念 一般是發展歷史比較長久的工業地域,大多是在豐富的煤、鐵資源基礎上,以煤炭、鋼鐵、機械、化工、紡織等傳統工業為主,以大型工業企業為核心,逐漸發展起來的工業地域
典例 德國的魯爾工業區、英國中部工業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工業地帶、俄羅斯的歐洲中部和北部工業區
地位 在各國以致世界工業發展過程中起過重要作用,目前仍是本國發展新型工業的重要支撐點
問題 普遍面臨原料和能量消耗大、運輸量大、污染嚴重的問題
發展 30世紀50年代後,尤其是70年代以來,傳統工業區經濟開始衰落,為此,各國採取多種措施對其進行改造
2、 傳統工業區特點:時間早;結構重;區位優;規模大;經歷久
二、 新工業區
1、「新工業」兩種典型形式:
①新發展起來一傳統工業為主的工業地域 義大利東北部、中部
②以高新技術為龍頭發展起來的工業地域,德國南部、美國的「矽谷」、日本「硅島」(九洲島)
3、 時間新、地區新、形式新、部門新
5、 新工業區特點:
小——以中小企業為主;
輕——以輕工業為主,生產成本低廉、工業考究、質地優良、款式新穎的新工業產品
同——集中大量同類或相關企業
專——生產高度專業化,企業僅從事單一專業化生產
散——企業分布在小城鎮,甚至農村,實行家庭包工形式,生產過程分散。
6、 工業小區:加強專業化、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強競爭力
8、 高技術工業的主要特點:
① 小噢內工業人員具有高水平的知識和技能,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占較大比例
② 增長速度比傳統工業快得多,並且處在不斷的變化中,產品更新換代的周期較短
③ 研究開發費用在銷售額中所佔比例提高
④ 產品面向世界
工農業生產地域類型與工農業生產關系
工農業區位優勢選擇以及交通運輸與自然、社會經濟、政策等因素關系緊密,成為近年來高考的高頻考點,近幾年的考試多是給出材料(文字或圖表),多角度的進行考查,形成題組。工農業生產地域類型與工農業生產關系密切,是高考的一個新熱點,材料多以圖表形式出現,聯系當地的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礦產資源、交通、市場、政策等條件,一般具有分值高、綜合性強的特點。本部分內容常常突出多種能力的考查,如重視計算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比較評價能力等的考查,要重視中外工業地域的比較和評價能力的訓練
1.農業的區位因素對農業布局的影響
2.農業布局的區位選擇:(1)充分考慮自然條件,因地制宜,結合氣候、地形、土壤、水分等條件分析該地適宜種植什麼作物。(2)充分考慮到社會經濟條件的需要,主要是應優先考慮市場區位,如臨近城市需要什麼樣的農產品,再考慮到交通運輸條件的評價(包括運費、保鮮可能性與運時等)。(3)注重某種農業布局對區位因素的特殊需求,綜合核算經濟效益,如乳牛業、園藝業對交通、花卉對水源的需求。(4)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還要注意區位因素的變化。
3.農業區位因素的改造與實例:(1)農業科學技術尤其是生物技術對氣候的改造和合理利用。例如溫室農業、大棚育秧、雜交品種的推廣使農作物的區位范圍擴大。(2)低窪地、丘陵山地、黃土高原等對地形的改造與立體農業的發展。主要形式有基塘農業,魚塘-台田農業,丘陵山區的林地-梯田-魚塘,黃土高原的打壩於地與梯田等,都是對不利的地形條件加以改良。再進行立體農業的綜合開發。(3)改良土壤,使之適宜農業發展,提高產量。如東北的沼澤土改良,黃淮海鹽鹼地的治理,南方山區紅壤的改良等。(4)開發水源,合理利用水資源,對於乾旱地區農業發展的影響,包括節約用水,引水灌溉。如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寧夏平原,南疆綠洲農業。(5)城市、工礦區(市場區位)與面向城市的農業類型。如園藝業和乳畜業。(6)鄉鎮企業的發展和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故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為擴展。 ⑴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
4.自然因素──工業生產除採掘業(必須是自然資源豐富的地方)外,一般受自然因素影響很小,土地和水源為一般工廠所必需。有的工廠,對環境質量有較高的要求,如集成電路廠需要潔凈的空氣,釀酒廠對水質要求很高;經濟因素──原料、動力、市場、交通、勞動力、技術、地價、社會協作等,工廠傾向於設在成本低而收益大的地區。不同的工業部門,主導因素不同,布局趨向也就不一樣;社會因素──國家政策(促進就業、社會進步、區域均衡發展,加強民族團結、鞏固國防等)、個人偏好、工業慣性等;環境因素──盡量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對於污染嚴重的工廠,要根據風向和水流方向合理布局。城市工業微觀布局的基本原則:主要考慮地價、交通運輸條件以及對城區環境的影響,規模大、污染嚴重的工廠,應遠離城區;規模小、幾乎無污染的工廠,可以布局在城區內;居民區和工業區之間,最好用衛生防護帶(綠地、大片的水面)隔離。
⑵工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原料地對工廠區位的影響逐漸減弱,市場對工廠區位的影響正在逐漸加強。工業原料的運入、產品的運出,都需要交通運輸。隨著交通運輸技術與手段的進步,運費在產品成本結構中的比重不斷下降。在一些發達國家,交通運輸不再成為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信息通信網路的通達性作為工業區位因素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在工業生產機械化、自動化不斷解放體力勞動的同時,工業對勞動力技能的需求逐漸增加,因此,勞動力素質對工業區位的影響力在逐漸增加。
⑶工業的集聚與分散 許多工廠為了共同利用基礎設施(空間聯系)、生產協作(生產聯系、投入-產出聯系)或交流信息(信息聯系)而發生近距離集聚現象,從而形成工業地域。集聚的好處是:擴大總體生產能力,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獲得規模效益;工業分散的原因有三種情況:①老工業區工業過度密集,地價、工資上漲,資源緊張、污染嚴重,促使新的工廠到其他條件較適合的地區發展;②電子元器件廠(技術密集型)和電子裝配廠(勞動密集型)之間,由於布局趨向不同而發生分散;③跨國公司在全球尋找最優區位,復雜產品如汽車的生產,整車廠與眾多的配件生產廠家形成了一個全球一體化生產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