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業機器人未來發展前景如何
工業機器人未來發展前景很好。
早前,國務院印發了《中國製造2025》通過「三步走」實現我國我國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智能製造成為工業製造轉型的重中之重。如今,智能製造戰略再獲工信部關注,在智能化的大勢下,智能裝備下游應用領域加快拓展,工業機器人發展可期。
工業機器人指的是能在人的控制下智能工作,並能完美替代人力在生產線上工作的多關節機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機器裝置。與人力相比,工業機器人具有低成本、高效率以及24小時工作的特點。近年來,隨著國內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我國製造業勞動力優勢不顯,製造業亟待向智能化轉型,工業機器人呈現強勁發展的態勢。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產銷需求預測與轉型升級分析報告》指出,我國是工業機器人消費大國,從2013年其就連續兩年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消費市場。2013年是我國工業機器人發展元年,這一年國內工業機器人銷量為3.69萬台,同比增長36.52%,購買量佔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的五分之一。2014年工業機器人銷量超過57000台,同比增長54%以上。
汽車製造、電子、橡膠塑料、軍工、航空製造、食品工業、醫葯設備與金屬製品等領域常有工業機器人「身影」。其中汽車工業的應用最多,比例達38%。廣東、江蘇、上海、北京等地是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主要集中的地區,擁有的工業機器人數量占據全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的半壁江山。
不過,由於核心技術缺乏,我國工業機器人消費嚴重依賴國外企業,尤其在減速機、伺服電機、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上,我國本土機器人企業受制於人,只能購買高昂的國外設備,
這需要國產工業機器人廠商不斷提高技術,加大研發水平,早日擺脫國外機器人品牌對中國工業機器人消費市場的控制。
考慮到目前全球製造業工業機器人密度為55,而中國工業機器人密度僅為21,遠低於日韓德美等發達國家,以及智能製造背景下,「機器換人」政策不斷落地,未來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匯川技術、機器人、智雲股份、科遠股份、秦川機床等相關概念公司將在機器人紅利下取得較好發展。
本文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未經前瞻產業研究院書面授權,禁止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第二篇:中國工業機器人的銷售量以40%左右的速度增長
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市場銷售36560台工業機器人,佔全球銷售量的五分之一,同比增幅達60%,取代日本成為世界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預計本體產值約90億元,本體加集成市場規模約270億元。
2010年開始中國工業機器人需求激增,新安裝工業機器人為14980台,2011年達到22577台,同比增長50.7%;2001年至2012年期間,中國工業機器人的銷售量以年均40%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長,而同期世界機器人市場銷量復合增長率為10%。2014年中國市場的工業機器人銷量依然猛增54%,達到5.6萬台。
第三篇:「機器換人」政策逐步落地工業機器人市場爆發
近日,安監總局發布通知表示,決定將陝西煤業化工集團、黃陵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10家企業作為示範企業,開展機器人作業試點工作。這十家企業主要涉及煤炭、石油與鋼鐵等重要以及基礎性領域,隨著「機器換人」逐漸在這些領域變為現實,工業機器人應用將不斷得到推廣,市場有望迎來爆發增長。
工業機器人指的是能在人的控制下智能工作,並能完美替代人力在生產線上工作的多關節機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機器裝置。與人力相比,工業機器人具有低成本、高效率以及24小時工作的特點。近年來,隨著國內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我國製造業勞動力優勢不顯,製造業亟待向智能化轉型,在此機遇下,工業機器人大有可為。
我國是工業機器人消費大國,從2013年其就連續兩年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消費市場。汽車製造、電子、橡膠塑料、軍工、航空製造、食品工業、醫葯設備與金屬製品等領
域常有工業機器人「身影」。其中汽車工業的應用最多,比例達38%。廣東、江蘇、上海、北京等地是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主要集中的地區,擁有的工業機器人數量占據全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的半壁江山。
不過,雖然工業機器人市場需求大,但由於核心技術缺乏,我國工業機器人消費嚴重依賴國外企業,尤其在減速機、伺服電機、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上,我國本土機器人企業受制於人,只能購買高昂的國外設備,這需要國產工業機器人廠商不斷提高技術,加大研發水平,早日擺脫國外機器人品牌對中國工業機器人消費市場的控制。
前瞻產業研究院提供的《2015-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產銷需求預測與轉型升級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3年是我國工業機器人發展元年,這一年國內工業機器人銷量為3.69萬台,同比增長36.52%,購買量佔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的五分之一。2014年工業機器人銷量超過57000台,同比增長54%以上,繼續保持高速發展態勢。
2. 中國工業和服務業發展如何
中國國家統計局工業司4月9日發布消息指出,今年以來,中國工業和服務業發展質量效益繼續提升。首先是工業發展質量效益持續改善。從工業生產看,工業增加值增速有所加快,生產結構持續優化。今年1-2月份,中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7.2%,增速比上年12月份加快1.0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加快0.9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1.9%和8.4%,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7和1.2個百分點。
從服務業企業情況看,服務業企業營業規模穩中有升,服務業小微企業綜合經營狀況創近四年最佳開局。對5.3萬家服務業小微企業調查顯示,一季度,83.9%的企業反映經營狀況良好和平穩,比上年同期提高1.6個百分點。
3. 國家統計局:7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8%,這數據說明啥
國家統計局:7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8%,這說明了如下的內容。
三是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速度持續高於規模以上產業。七月份,與去年同期相比,高科技產品的生產增速為5.9%,較前一個月下降了2.5個百分點。
主要原因是制葯行業下降幅度加大,電腦和辦公設備行業出現下降;其它工業,如電子、通訊設備、航天器和設備等,仍然保持著兩位數字的發展。
4. 如何做好當前工業穩增長重點工作
近日,我市下發《關於切實做好當前工業經濟穩增長工作的通知》,從促進有效產能加快釋放、全力擴大工業有效投入、加大工業產品市場拓展力度、加強資源要素保障、加大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優化企業發展環境八個方面,重磅發力穩增長。
今年以來,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的各項決策部署,大力實施「工業強市、產業興市」戰略,按照年初確定的各項重點工作,主動作為,狠抓落實,全市工業經濟基本實現了「開門紅」。
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0%,增幅列全省第三;規上工業利稅同比增長10%;工業性投資同比增長10.6%,增幅列全省第三,其中技術改造投入增長24.4%,增幅列全省第一,全市多項指標增幅位居全省前列。「但在宏觀經濟下行、市場需求不足、產能相對過剩等多方面因素疊加影響下,全市工業經濟增速回落、企業困難增多等矛盾十分突出。」市經信委相關人士表示,出台穩增長八項措施,是我市積極適應新常態的需要,也是全市進一步堅定信心,打造工業經濟「升級版」的需要。
5. 陝西工業發展前景
前5月陝西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7% 增速居全國第二
陝西省今年以來工業發展速度大幅提升。據前瞻網記者了解,1-5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2507.51億元,同比增長17%,較去年同期提高1.5個百分點。增速名列全國第2位(去年居第21位)、列西部第1位(去年居第11位)、西北第1位(去年居第4位)。
中央在陝企業、省屬企業、市縣屬企業繼續保持正增長,市縣屬企業增速高於中、省企業。前瞻網了解到,1-5月,中央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1837.21億元,同比增長15.4%;省屬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642.76億元,同比增長16.5%;市縣及以下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783.91億元,同比增長30.3%。
大部分產品產量增速繼續保持正增長。1-5月,全省64種工業主要產品產量中,比去年同期增長的有44種,去年同期為48種,增長面為68.75%。增速超過50%的產品有:金屬成形機床144.3%,光纜131.5%,鐵礦石原礦100.0%,洗煤80.6%,磷肥72.5%,精甲醇70.6%。
據前瞻網了解,1-5月,12大類行業工業總產值開始全部實現正增長,煤炭、石化、電力、有色、 醫葯、食品、建材、輕工8個行業增長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有色、建材、輕工行業累計增速超過30%。石化、煤炭、電力、有色、食品行業對工業拉動較大,分別拉動全省規模以上工業6.51、3.07、2.04、2.50和2.26個百分點。另外,汽車製造業開始回升,1-5月,汽車製造業完成產值389.36億元,同比增長5.0%,較上月回升2.0個百分點,拉動全省經濟增長0.36%。
很高興為你解答!如有問題歡迎追問或求助!請採納或好評。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
手機提問者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你的採納是我繼續前行的動力!!!謝謝支持!
6. 一季度我國工業保持穩定恢復態勢,增長比例高不高
增長的比例非常高,已經達到了同比增長46.7%。
對於目前我國的工業增長速度來看,這個速度已經非常不錯了,因為我們已經同比增長了46.7%,就算不討論新冠疫情的影響,我們也比2019年同期增長了27%以上,這是一種非常良好的增長態勢。
我國的工業恢復速度特別快。
基本上從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後,也就是2020年的下半年開始,我國的工業就逐漸恢復了以往的增長速度,並且呈現復甦的態勢,這個態勢一直持續到了2021年的4月份,這就意味著我們的工業已經恢復到了不錯的程度,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如果要用數據來看的話,目前我們的工業恢復速度已經同比增長了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