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東北老工業基地形成於什麼時期產生了哪些著名的企業
東北老工業基地形成時期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時期,日本進駐東北地區並在此建立了世界上比較發達的交通運輸網。在日本統治東北期間,日本的大量資本流入東北,投資於煤炭、鋼鐵、石油等行業,使得東北地區的重工業在短期內的到較快的發展起來。當然,日本它不可能那麼無私的為東北的發展做貢獻,它在統治期間除了交通上的投資外,工礦業的投資比重是最大的,它在引進技術上自己掌握尖端技術,將低端的製造技術留在東北。同時在礦產資源上它不斷地將開采出來的礦產運往日本本土以緩解本土資源缺乏的狀況。而在中國的抗戰勝利後,日本對於東北的工業設施實施的是能帶走就帶走,不能帶走的進行毀滅的措施。也就是說,這一時期的東北的工業僅僅只是得到發展,是日本的一部分工業的『遺產』而不能成為東北工業形成的關鍵。
第二階段,日本投降後東北的工業幾乎處於癱瘓狀態,直至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人民的努力下,真正的東北工業基地形成。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東北的工業是國家的投資的重點建設,在全國156項重點工程中吉林省佔有11項,包括第一汽車製造廠、豐滿發電廠等。而黑龍江省則是佔了22項,其中10項是機械工業項目,機械工業投資佔全國機械工業的23.7%。「二五」和「三五」時期,由於國家政策的引導和呼籲,東北工業結構發生變化,強調發展重工業,並且偏向挖掘業,如遼源煤礦(吉林省)、鞍鋼(遼寧省)、撫順煤礦(遼寧省)、大慶油田(黑龍江省)等,都是在這一時期發展起來的。當然,由於東北這一時期發展戰略符合國家的倡導和當時的生產力的要求,可以說東北工業基地是一度興盛。
第三階段,改革開放至今。國家針對第二階段東北工業基地發展所存在的問題作出相應的措施。引進資金,建立開發區吸引外資進入;引進先進設備,並自主的進行設備的研發改進,保證設備的更新和產品的科技含量;在一定的程度上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加大高新技術產業的結構比重,本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指導方針,提高各種工業產品的科技含量,重視深加工等。隨著各項措施的實施,東北工業的到了復甦,但從本質上來說,它並沒有取得較大的發展,或者說東北工業要想取得像在第二階段時期那樣的興盛狀態,必須有一個戰略性的改變。
著名的企業如下:撫順發電廠,撫順東、西露天礦,撫順石油二廠,撫順鋁廠,鞍山鋼鐵公司,沈陽風動工具廠,沈陽電纜廠,一一二廠等。
㈡ 清末民初日本佔領東北後,從我國東北造船工業中獲得了多少利益
清末民初日本佔領東北後,從我國東北造船工業中獲得了多少利益,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了部分數據給大家看一下
當時,日本佔領東北後,有許多造船廠,如營口造船廠、丹東造船廠、旅順造船廠、大連造船廠、哈爾濱造船廠、森崎造船廠、小林寺造船廠、金田造船廠、關東造船廠等。中國東北豐富的鋼鐵生產為日本提供了造船原材料,這是日本最重視的。沿海的造船廠修理了許多軍艦。其中,旅順、大連、營口等船廠不僅為日本建造軍艦,還承擔軍隊建設所需的一些維修工作和材料。建造這些船隻的大多數工人都是中國工人。他們被日本強迫在這里工作,必須每天接受嚴格檢查。
在旅順碼頭,日本關東軍在「七七事變」之前宣布其為軍港,並於1936年7月收回租給「滿洲鐵路」的碼頭和修理廠,以修理在侵華戰爭中丟失的船隻。此外,由於戰爭的需要,碼頭及其工廠還生產迫擊炮彈和子彈,並拆除和運輸了一些設備到日本。偽滿洲國後期,還對軍艦進行了改裝,將兩艘2000噸級的運輸船改裝為軍艦。營口造船有限公司在1944年生產了53艘木船。船舶修理費40596元,機械修理費57457元。根據其他數據,到1945年,工廠已經建造了一艘200噸和一艘500噸水泥船、一艘200噸鋼船和60-70艘200噸機動帆船。
綜上所述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今天的全部內容了,想要了解更多可以關注小編噢
㈢ 東北老工業基地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它的建立有何歷史意義
東北工業基地的建立是在日本人撤退的基礎上建立的。抗日戰爭的勝利,打跑了日本人,就在日本人留下的工廠,礦山等工業基礎上興建起來的。當然這與東北三省資源豐富也有很大關系。
歷史意義就是新中國有了自己的工業基礎,在建國初期工業發展不是徹底的一窮二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