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在什麼時候進入了工業社會
中國還沒進入工業社會。
工業社會的代表是英國的工業革命,然後很多英國人跑到了北美,建立了美國,所以美國是更現代的工業社會。特別的還有兩個國家就是德國和日本,二戰前期爆發吸收和發展了工業技術。
法國當時是產生了反對工業革命的思潮,其代表就是巴黎公社。
中國是有沿海,但內陸巨大的國家,那個時代交通極為不便,因此民眾很難取得由工業革命的帶來的好處,所以國人接受了馬克思的保守理論。
中國所以到現在仍舊保守的接受工業改進,而不是工業革命。也不理解工業革命的精髓。一個總重要的現象就是禁槍,禁槍政策就是來源於沒有從深層理解工業革命。
武功是肉體,槍支是工具,人與動物的區別就是會使用工具,中國到現在人就是武功,不懂機器人,也不懂變形金剛,看美國大片一律是槍炮轟鳴,看中國片都是武功超群。
禁槍使得軍火商沒有市場,沒市場的軍火商也就不會再有科研力量去進行更進一步的技術開發。而美國沒有禁槍,軍火商不斷地在銷售,獲得利潤用於再生產,所以即使美國單兵武器的科技成就都遠高於中國。
B. 中國工業化進程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開始了中國現代工業的發展歷程,大致分為如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社會主義工業初步發展時期
新中國隊對原外資企業、國民政府經營企業、民間私營企業以及手工業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社會主義改造,並在蘇聯專家的援助下,興建了一批大型重工業企業,初步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現代工業基礎。大躍進時期"以鋼為綱"的方針造成了嚴重的社會經濟後果,但另一方面也留下了屬於那個時代特殊的工業景觀。
第二階段:社會主義工業曲折前進時期
文革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工業在動盪中曲折發展。處於備戰考慮在西南腹地新建重工業基地的"三線建設"運動,大大促進了西南地區的開發,形成了一批新興的工業城市。
第三階段,社會主義工業大發展時期
中國工業持續穩定發展,工業所有制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個體與私營工業、鄉鎮企業、外資企業的崛起,國有工業比重下降,開創了多元化工業經濟格局。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深入,傳統製造業在一定程度上活力降低,老工業基地產業轉型過程中涉及到大量工業用地重新利用。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首鋼搬遷都成為學術界和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
參考資料:http://ih.landscape.cn/intro.htm
C. 中國從哪一年開始封建社會,哪一年結束,哪一年進入工業時代。歐美比中國封建社會少多少年
中國史公認的封建社會正式開始於公元前221年,結束於公元1911年。也就是自秦朝建立開始,至清朝滅亡結束。工業年代不是歷史概念,歷史上只有工業革命這個概念,但是兩次工業革命中國都錯過了=_=
歐美,我笑了,美國根本沒有經歷封建社會這是常識。歐洲是中世紀為封建社會,歷史上 約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
手機碼字很痛苦,求採納
D. 中國工業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我國的工業化建設開始於第一個五年計劃。
1953年,這個東方大國在內戰的洗禮之後,已經儼然是紅色陣營中的代表。在新政府的規劃下,它對經濟的暗中發力已經准備了三年。
在蘇聯的幫助下,中蘇簽訂了156項工業建設工程,從國防,機械,電子和能源工業彌補了中國工業的空白,打響了中國工業的奠基之役。
1955年7月,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一五」計劃: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個大型建設項目為中心的工業建設,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
(4)中國工業社會什麼時候開始擴展閱讀:
早在1949年6月,劉少奇率領中共代表團訪蘇時,就提到了邀請蘇聯技術專家來華的相關事宜,並帶回了200餘名蘇聯專家。
然而對於全面鋪開的新中國經濟建設,編制「一五計劃」這樣的鴻篇巨制,這些專家顯然不夠。1952年8月,周恩來總理專程赴莫斯科與斯大林商談,要求增派專家800名。
此外,中方還希望蘇聯提供各種工業標准和技術資料,用於「一五計劃」的制訂和實施。於是,1950~1953年間,蘇聯專家帶來了大量科學文獻和技術資料,總重量達600噸。
在蘇聯幫助下,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使中國大地上形成了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雛形。中國的五年計劃雖然是國家意志的體現,但它在中國崛起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E. 工業化什麼時候開始的
中國工業化進程,起始於「一五」計劃時期,追溯至洋務運動時代。此時,中國開始著手建立軍用民用工廠,其中規模較大的有漢陽鋼鐵廠等。這一階段,中國在工業建設上取得了較大進展,建立起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實現了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過渡,標志著中國正式踏上了工業化道路。
中國實現工業化的任務,是在「一五」計劃的引領下提出的,從那時起,中國已奮鬥了半個世紀,努力推進工業化進程。期間,中國工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製造業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城市化進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
工業化進程中,中國始終注重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在改革開放後,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經濟一體化,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體系。同時,中國還致力於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盡管面臨資源環境約束、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中國仍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綠色低碳發展。通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優化區域布局、深化改革開放等措施,中國工業化進程穩步向前。
展望未來,中國將繼續深化工業化進程,實現更高水平的現代化。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將更加註重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努力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F. .我國的工業化建設開始於什麼時候
我國的工業化建設開始於第一個五年計劃。
簡稱「一五計劃」,是1953—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是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而制定的,也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
它是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為中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有步驟地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其特點是優先發展重工業。第一個五年計劃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國的強烈願望。第一個五年計劃制訂後,對三大改造、基本建設、工農業發展和交通便捷做出了突出貢獻,使得中國的近代化水平明顯提高。
(6)中國工業社會什麼時候開始擴展閱讀:
背景資料:
工業化指一個國家和地區國民經濟中,工業生產活動取得主導地位的發展過程。工業化最初只是一種自發的社會現象,始於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
這種以大規模機器生產為特徵的工業生產活動向原有的生產方式和狹小的地方市場提出挑戰,老的生產方式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容量的需求。同時,資本積累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又為工業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工業化是一個相當長的發展過程。
其初期,一些先行的工業化國家為實現人口自由流動和提供充足、廉價的勞動力,迫切要求打破原有的社會勞動組織系統。為此花費約100年時間。20世紀以來,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工業化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目標。
工業生產的空間活動范圍在工業化不同發展階段具有較明顯的趨向性。初期時,工業生產活動往往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點狀分布),隨交通條件的改善而呈線或帶狀向外擴散。最終達到一個國家或地區相對的均衡分布狀態。
工業化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進步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影響。伴隨大規模工業化而產生的日益嚴重的大氣、海洋和陸地水體等環境污染,大量土地被佔用,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劇等,對社會、自然、生態造成巨大破壞,甚至危及人類自身生存,迫使各國對工業化的發展進行某種限制和改造。
G. 工業社會形成與發展是什麼時候
中國早期工業化社會形成於何時 ,學術界有多種說法。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業化(1550—1850)》一書認為,「早期工業化」(Early Instrialization)所指時間是明代中後期到清代中前期[1];費維凱《中國早期工業化:盛宣懷(1844—1916)和他的官督商辦企業》一書認為,中國「早期工業化」(The Early Period of Modern Instrialization)發生於晚清到民國初年[2];馬敏《中國早期工業化的若干問題》一文認為,「早期工業化階段,主要指1860年代至1949年的近代工業化,但往前可追溯到明清時期」[3]。三家之所以分歧較大,關鍵在於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樊樹志《明清江南市鎮的「早期工業化」》一 文,從絲、棉織品出口驅動的外向型經濟所帶來的巨額白銀資本,江南市鎮雇傭工人群體與勞動力市場的形成,地權分散化趨勢與田面權、田底權的分離等方面,論證江南市鎮的早期工業化。其中一節討論了以雇傭工人群體、勞動力市場的形成與市鎮人口結構的變化作為江南市鎮內部變革和早期工業化的重要指標,揭示工商業人口比重的增大與市鎮早期工業化發展的內在聯系,確定了衡量早期工業化社會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標准。[4] 本文在此基礎上,專門以傳統的區域工業,特別是區域支柱產業從業人數增長為關鍵指標,分期估算明中後期到清末民初江南傳統工業從業人數增長情況,論述明清時期江南地區早期工業化社會形成、發展的時間和標志,以與上述各家研究相呼應。
H. 中國出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時期」的原因是什麼
1953—1956年,中國開始社會主義工業化時期。
特點:實現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
原因: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地位: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經濟發展,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