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美國第二次產業革命成為工業強國的原因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於1875年,在19世紀美國的最後25年,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迅速發展起來,其中美國的電力電氣工業從一開始就走在世界前列,到1894年,美國工業產值已居世界第一,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化強國。美國在1860年以前仍屬於殖民地類型的經濟:出口農產品,進口工業製成品,工業基礎相當薄弱。那麼,美國是如何從歐洲工業的邊緣地區和模仿者一躍而成為新工業革命領導者的?這對我國抓住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歷史機遇有哪些啟發呢?
抓住新技術革命的機會窗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與美國大量出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興產業產品相反,美國在棉紡織業這個第一次工業革命主導產業的技術上雖然也有很大改進,但生產仍不能滿足國內需求,一直是棉織品凈進口國。這種歷史事實說明,一國在傳統產業上落後於發達國家的情況下,在新興產業上可以一躍超過發達國家。
演化經濟學對此在理論上已經證明,落後國家利用勞動力、資源等成本要素價格低廉的比較優勢,試圖在傳統產業上實現對發達國家的追趕,將永遠不會縮小與後者的經濟差距。相反,在新技術革命剛剛興起的時候,雖然新技術最初出現在發達國家,但由於其技術體系處於最原始的早期階段,科技知識大都處於公共領域並停留在實驗室階段,知識的意會性程度很低,落後國家在這時如果能夠迅速進入新技術體系,就有可能把發達國家在早期新技術和科學基礎的領先地位轉移到本國。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最初三十多年中,德國也是這樣崛起的,而英國卻因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的領先地位,鎖定在舊技術經濟範式之中,導致了其工業力量的衰落。
巨大國內市場規模的關鍵作用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時,美國並不是新技術的最初發明者;即使是從一開始就走在世界前列的電力電氣工業,美國在技術發展上也不具有佔先優勢,基礎科學研究更是落後於英、法、德,那麼,美國是如何抓住新技術革命機會窗口的呢?
美國巨大、豐富的市場使美國在國際比較中具有獨特的優勢。許多技術創新源於歐洲,但由於可以在美國市場中實現規模經濟,其發展卻是在美國進步最快。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初期,由於本國市場狹小,歐洲技術創新在原有的技術軌道上難以開發新產品並大幅度提高生產率,而一旦被引入到美國,美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就能夠很快開發出生產率高於歐洲的新產品和新工藝,申請新專利,開辟新的技術軌道,搖身一變成為新技術革命的領導者,並反過來佔領甚至壟斷技術先發國的市場。
最近的類似例子則是:德國的高鐵技術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但在德國和歐盟卻無用武之地,而在中國卻可以取得快速的技術進步。我國人口佔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超過美國、歐盟、日本和俄羅斯的人口總和,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需市場,這種巨大的國內市場規模是我國抓住第三次工業革命重大歷史機遇的得天獨厚的絕對優勢,是任何國家所不具有的,除了歷史上的美國。但我們珍惜、保護並運用這種無以倫比的優勢了嗎?這無疑值得我們深思。
排斥外國直接投資,獨享巨大國內市場為美國提供的技術創新租金
美國在19世紀許多行業上技術落後於歐洲國家,但令人驚訝的是,這些行業中基本沒有外國直接投資,而直接投資卻是開發優勢技術的天然渠道。美國第28任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對此是不會感到驚訝的,因為他在1913年就指出,曾有人說拉丁美洲給外國資本以特許權,但從未聽人說美國給外國資本以特許權,這是因為我們不給他們這種權利,原因就在於投資於某個國家的資本會佔有並且統治該國。美國的這種傳統一直延續至今,華為和三一重工最近在美國的遭遇就是明證。正是由於實行了高關稅保護和排斥外國直接投資的政策,一旦國外先進技術通過「反向工程」被引進,美國巨大的國內市場就會為這種技術的進一步創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西歐的技術領導地位也就不得不讓位於美國了。
反觀我國,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是我國各產業長期以來的「老大難」問題,這與對外國直接投資的技術依賴具有直接的因果關系。市場重於技術,珍惜、保護並利用巨大的國內市場規模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主導部門創造領先市場,這是我國抓住第三次工業革命歷史機遇最基本的條件。
高工資戰略
由於具有巨大的國內市場規模,美國的崛起並不是通過出口導向型經濟、而是通過內向型經濟實現的,國內市場規模除了人口規模外,美國民眾的工資增長是其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美國崛起時期的政治家認為,工業化不能像英國那樣靠剝削工人來實現,而要靠開發大自然的技術創新租金為美國人民提供高工資來實現,所以,他們絕不允許像100多年後的跨國公司那樣「把利潤帶走,把GDP留給中國」,因為這樣的話,美國人民的高工資就成了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了。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與西方主流經濟學把低工資看做是競爭優勢相反,當時的美國工業保護主義者卻把低工資看做是「禍根」,稱作是「乞丐勞動力」。他們認為,從國際比較的角度來看,機器生產將使高工資國家在單位勞動力成本上比廉價勞動力國家更低,原因就在於機器生產率的增長超過了工資的增加,因此,「不管在何處,由高收入勞動者所組成的國家都必將戰勝『乞丐勞動力』的國家」。
在美國經濟崛起過程中,美國工人的高工資刺激了用機械替代昂貴的勞動力,而機械發明導致了更高的生產率,從而使工資更高,這反過來又刺激了在更高程度上採用新的發明。因此,在技術創新與工資增長之間就形成了一種正反饋的良性循環,這是美國依靠美國人民收入的不斷增長實現經濟崛起的重要基礎,這也是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頭四十年就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
發明創造和企業家的創新精神深植於民族文化的血脈之中
這種文化的形成與美國政治家的大力提倡是密不可分的:自本傑明·富蘭克林以來,對科學技術的尊崇就成了美國文化的一個持久特徵。美國卓越的政治家亨利·克萊在鴉片戰爭爆發前就指出,一個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的、培育實用技術和製造工藝優勢的國家在力量上必將勝過依靠勞動力數量的國家;而在鴉片戰爭150年之後的中國,政治家們一方面在津津樂道「人口紅利」,另一方面在帶頭購買外國品牌汽車,其命運的差別由此可略見一斑。法國著名政治學家托克維爾在訪問美國後,在他1836年的經典性著作《美國的民主》中由衷地贊嘆到:在美國,人們對科學中純粹實用部分的理解令人欽佩,同時又對那些在應用中直接需要的理論部分給予認真的關注,在這方面,美國總是展現出一種自由的、原創的和富於發明的心智力量。
因此,這種文化造就了對技術新動向的高度敏感,歐洲的任何技術動向,幾乎馬上在美國就有反映,其反映之快,超過歐洲大陸本身,這幾乎成為美國的一個傳統。例如,1803年,英國開始研發蒸汽動力機車,但在英國還沒試製成功的時候,1807年美國就成功地試航了蒸汽推動的輪船。歐洲人發明了電的理論,而對之理解最透徹的卻是美國的愛迪生和貝爾等人。發明和創新是人的天職。擯棄目前在我國流行的消費主義和犬儒主義的頹廢文化,大力弘揚創造主義新文化,開創一個全民創新的新時代,這是我國通過第三次工業革命實現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必要條件。
㈡ 美國的工業從什麼時候開始
美國的工業從1790年開始。
美國在1812~1814年第二次美英戰爭中的勝利,鞏固了美國的政治獨立,最後解除了英國企圖重新統治美國的威脅。但是,這時的美國經濟落後,仍然是英國工業品的銷售市場和原料供應地。這次戰爭的勝利,使美國進行產業革命的條件趨於成熟,表現在:①具備了獨立自主地發展近代工業的政治前提。②農業繁榮,市場廣闊。③可以從外來移民以及其他途徑獲得英國的先進技術。④這時期商業、海運業資本向工業的大轉移,加利福尼亞金礦的發現和開采,以及吸收外國投資,基本上解決了產業革命所必需的資金問題。⑤經濟資源極其豐富。⑥自1816年開始,逐步地實行了保護工業發展的關稅政策。
1790~1815年期間,美國已經建立了一些工廠,而且有一些重要的技術發明,如E.惠特尼(1765~1825)發明軋棉機,R.富爾頓(1765~1815)發明商用輪船(見彩圖),F.C.洛厄爾(1775~1817)設計和建成一個把紡紗機和織布機連接安裝成為一個工藝流程的棉紡織廠,等等。這也為產業革命做了一定的准備。
㈢ 從內戰到一戰不到50年,為何美國能迅速進步成世界一流的國家
美國靠著戰爭積累的很多的財富,迅速的發展成為了世界一流的國家。美國還特別重視科學大發展所以在很多方面美國都是在世界上占據第一的。而在經濟大蕭條的時期,實施正確的戰略實施國家經濟發展。
美國順應了時代的發展的潮流,抓住了機會,一躍成為了世界上的最發達的國家,同時也是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政府在不同時期都採取正確的戰略,使得國家經濟和軍事不斷向前發展。
㈣ 美國工業革命迅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19世紀下半葉,美國由落後的農業國一躍變成了工業強國,美國工業革命迅速發展,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奴隸制度廢除後出現了資本主義自由發展的局面。
獨立戰爭後,美國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制度,為工業革命創造了必要的政治前提,工業化問題很快提上議事日程。
南北戰爭以前,美國北方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南方發展奴隸制種植園經濟。南方奴隸制種植園經濟是以奴隸勞動為基礎,排斥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自由僱用勞動,這種制度成為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而且南方種植園經濟主要面向國外,向英國提供棉花、煙草等原料,從英國輸入日用品,這就影響了北方資本主義國內市場的擴大,成為北方經濟發展的又一大障礙。
經過1861-1865年的南北戰爭,一方面掃除了美國經濟發展的障礙——奴隸制度;另一方面使美國經濟獲得了最後獨立,廣大的南方不再是英國工業品的傾銷市場,而成為消化本國產品的國內市場。這為美國工業的高速度發展開辟了無比廣闊的市場。這就造成了「能夠充分發展商品生產,能夠最自由、廣泛、迅速地發展資本主義的條件。」
2、國內資源豐富,市場廣闊。
農業迅速發展為工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美國有一個潛在的廣闊的國內市場,西部處女地不斷地吸引著移民前往開墾,而西部的開發就意味著國內市場的擴大。
西部土地開發,推動了農業生產力的提高,使美國農業與工業同步發展,互相促進。發達的農業不僅為工業提供了糧食、原料和商品市場,而且大宗的農產品出口也彌補了國際貿易逆差,為工業的發展積累了資金;同時為科技成果的應用開辟了廣闊的天地,縮短了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
3、注重科學技術研究,充分採用外國新技術並重視獨創,是工業迅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美國在學習和引進歐洲最新科技成果的同時,大力開展應用研究,並在尖端領域有所突破,從而使美國的應用科學和工藝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美國資產階級為了奪取競爭的優勢,闖出了一條具有美國特色的科技發展之路。
首先,科學研究與生產密切結合,重視實驗和應用技術。19世紀末20世紀初,為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美國在全國各地建立了各種研究所和工業實驗室。其次,美國不單純照搬外國經驗,而是在學習和引進的基礎上,在一些尖端領域大膽地應用和創新。如新興的電學理論和電機製造技術起源於英國和德國,但電機的完善和電力的大規模應用卻是由美國發明家完成的。最後,美利堅民族的性格和當時人們的精神面貌,對美國的科技發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4、政府對產業革命所作出的積極對策是工業起飛的重要保證。
工業的發展需要一個統一和穩定的政府作為支撐。美國是一個新興國家,沒歷史的積淀的同時,也沒有強大的歷史保守著的強大阻力既沒有強大的飛劍實力的阻力,基於這一點,美國政府是資本主義化的,它的政策也是有利於資本主義的,所在政策上也有利於它的工業化。
聯邦政府還實行了一系列社會經濟改革措施。如實行保護關稅政策,改革金融和貨幣制度等。這些為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經濟的騰飛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5、大量移民涌進,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大量勞動力、技術和經驗。
美國是一個移民組成的國家,外國移民源源不斷地涌進美國,為美國工業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據統計,1790—1860年間,進入美國的移民達500萬人。其中不少人是熟練的手工業者,美國第一架水力紡紗機就是英國人斯萊特製造的。
6、國際環境優越,少受戰爭之禍
美國遠離動亂的歐洲,南北有弱國為鄰,東西有兩大洋保護,這種優越的地理位置,一方面使美國有可能長期保持和平安定局面,較少遭受戰爭破壞,有助於工業生產持續、穩定的發展。另一方面,有條件打著中立國的旗號,利用歐洲戰爭,坐收漁翁之利。
7、對外侵略和掠奪也是工業迅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工業發展需要大量的資本積累。美國工業革命所需資金有以下幾個來源:第一是奴隸貿易;第二是掠奪印地安人的土地;第三是西部土地投機;第四是聯邦政府償還國債的政策。
㈤ 美國工業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結束的
開始時間:美國的工業化一般認為是從1807年的「禁運」或1812~1814年的英美戰爭結束後才開始的。
結束時間:到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候已經完成工業化,成為第一大工業國。兩次世界大戰以及戰後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是工業化的縱深發展。從80年代開始,進入「後工業化」時期。
美國工業化的特點:
(一)產業結構升級在各產業協調發展的基礎上進行
(二)勞動力的專業化素質和勞動生產率高
(三)產業聚集和區域專業化現象明顯
(四)城市化與工業化協調推進
(五)資本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發達
(六)國外移民多,跨區貿易發達,國內市場大
(七)引進技術,利用外資,發展進出口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