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工業四基里關鍵基礎材料是什麼

工業四基里關鍵基礎材料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9-22 02:22:32

① 實施工業強基工程的重點是實施什麼

現階段,我國工業大而不強的特徵十分突出,總體上仍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主要原因之一是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這「四基」基礎能力薄弱,嚴重製約工業整體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工業基礎能力,是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加快工業向中高端邁進,實現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保障我國在2025年從工業大國邁向工業強國的戰略基石。
獲初步成效
2013年,工信部發布《關於開展工業強基專項行動的通知》,正式啟動實施工業強基專項行動。
通過近兩年的努力,目前我國工業強基工程已取得初步成效。一是初步舉起工業強基工程的旗幟。明確了工業基礎內涵,形成了體系化推進的思路,並進行了有益探索。工業強基工程已成為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成為全行業共同推進的重點任務。如江蘇省近兩年來緊密結合該省實際,加強頂層設計,強化項目儲備,加大政策支持,全省上下形成了高度重視工業基礎能力建設的良好氛圍。
二是落實財政專項資金,解決了部分重點基礎領域的關鍵問題。開辟了專項支持工業強基工程的資金渠道。積極探索創新組織方式,在重點選擇上,注重發揮行業協會作用,注重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協同創新,注重解決產業鏈的瓶頸問題;在具體要求上,做到目標明確,細化重點產品或技術的關鍵指標和實施目標,讓企業更有目的地承擔項目。兩年來,圍繞重點突破,瞄準重點裝備和重大工程,解決關鍵瓶頸問題,在部分領域取得初步成效。如江蘇武進不銹鋼公司與寶鋼上游供應商,鋼研總院和上海材料所等科研院所以及東方鍋爐廠等下游用戶建立產業聯盟,合作開發的超超臨界火電機組不銹鋼管實現產業化突破,促使進口產品交貨價已由40萬元降到20萬元左右,不但能夠解決我國重大工程卡脖子問題,也為國內企業節約資金數百億元。

② 工業「四基」是指什麼

「四基」即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和產業技術基礎

③ 中國人的工業短板和中國人的傳統文化有關系嗎

一、工業基礎能力薄弱成為我國製造業發展的關鍵制約

基礎材料、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以下簡稱「四基」)構成了整個工業的基礎能力,這些基礎環節的缺失造成我國工業長期依賴進口,工業基礎能力的問題解決不好,導致整個製造業的提升受到制約。從基礎材料方面,我國在高性能不銹鋼和鎳基合金兩種材料領域的產量遠遠無法滿足國內發展的需要,目前世界高性能不銹鋼產量約為30萬噸,而中國產量只有1萬噸。長期以來,我國缺「核」少「芯」的問題一直存在。目前國內近八成的晶元依賴進口,其中高端晶元進口率超過九成,晶元也超過石油成為國內第一進口大戶

④ 什麼是四基為什麼要提出四基

數學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
四基更強調的學生兩種能力的培養: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兩種能力體現了學生創新學習的基本過程,也是一個完整的探索研究的過程,只有對課標理解透徹,具體,才能靈活處理好知識,技能,能力三者之間的關系,才能提高數學課堂練習一、主體意識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基石
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既有認識活動,又有實踐活動。學生在學習中是認識的主體,是實踐的主體、又是發展的主體、學生既是教育活動的對象,又是教育活動的主體。裴娣娜教授把人的主體性分為獨立性、主動性、創造性三個本質特徵。獨立性即自主性,是對自我的認識和實踐自我的不斷完善;主動性實質是對現實的選擇,對外界的適應和能動性;而創造性則是對現實的超越。主體性發展水平一方面表現為主體意識,另一方面表現為主體能力,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是構成人全面發展的內在因素。由此可見,創造性是人主體性發展的最高表現,是對現實的超越。創造是突破,是革新和進步。主體意識強的人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愛標新立異,愛發表與眾不同的獨立見解,喜歡出新點子,有流暢的思維,對現實的刺激能產生大量的觀點、意識和方法。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首先致力於提高學生主體意識。教師要充分承認並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通過培養和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樹立起強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完成對自我的認識和實現自我的不斷完善。
二、賞識教育能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
賞識教育是激活學生主體意識的有效途徑。實踐證明,用成功的體驗激勵學生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激勵是向別人提供積極性,或以積極性影響別人的一種正向動力。雖然激勵是一種外力,但它是通過激發人內心的潛能來發揮作用的,因此是一種持久的動力。如果通過激勵幫助學生建立了積極的心態,建立了對自己替能開發的自信心,外力就會變成內力,學生就能不斷前進。
長期的實踐告訴我們,賞識教育是非常必要和行之有效的,它可以給人以前進的信心,它可以鼓舞人揚起創造的風帆,提供他們發揮潛在才能的無限空間。美國有位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將學生分成三組,對第一組表示信任並予以贊美與鼓勵,對第二組採取不管不問放任自流的態度,對第三組則不斷給予批評。試驗表明:被經常鼓勵的第一組進步最快,總是挨批評的第三組有些進步,而被漠視的第二組則在原地踏步。
生活中也常常這樣,最親愛的人的一聲贊美,會令你立即信心百倍。而一句輕蔑的嘲諷,足以教人信心全無,需要花很長時間去尋找和重建。所以說,最殘酷的傷害是對一個人的自信心的傷害,最大的幫助是給人以能支撐起人生自信風帆的信任。
「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習是一件長久而又艱苦的事情,在學生有了進步時,及時的肯定與表揚可以使他們增加成功的快樂;在學生遭到挫折時,恰當的鼓勵可以使他們減少失敗的沮喪,這樣「十年寒窗苦」就會變成「十年暖窗樂」。在快樂的氛圍中學習,在快樂的心態中學習,「要我學」就會變成「我要學」,厭學之心就會被「學而不厭」所取代。當然,賞識教育並不排斥批評,但批評要講究藝術,批評之前不妨先予以表揚,充分肯定其閃光點。另外,批評之中也要滲透鼓勵,達到既不傷害其自尊心,又能使其正視缺點和錯誤的目的。
數學概念是抽象的東西,是現實中客觀事物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本質屬性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它是形成書寫知識體系的基石,是進行邏輯思維的第一要素,是掌握教學質量途徑之一。現就試圖從引進概念,講解概念,鞏固概念方面談談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引進概念,做到激興趣,重方法,引發思維,使學生愛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要學的知識產生興趣,才能愛學、會學、肯學、善學。因此我在概念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提出符合學生內在需要的問題,激發學生良好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慾望,使學生的精神迅速進入最佳狀態,這就必須在「引進」上下一番工夫。
1、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直觀引入。
利用學生的生活實際和他們所熟悉的一些實例及事物引入,講解概念,使學生獲得知覺、表象等感性材料中概括出數學概念,由具體到抽象。
2、以舊引新,鋪路搭橋
以舊引新,鋪路搭橋。有些概念是在學生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推理而來的,新的概念往往是舊概念的發展和延伸,運用舊知識引出新概念,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
3、動手計算,發現新知
有許多概念,不便於實際引進,同時與舊的概念的聯系不大,在這些概念中則可以通過學生動手計算來引進。
如何引導學生探求知識,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這是概念教學核心問題。所以概念引入後,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向學生清楚揭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掌握概念的本質屬性。這樣學生通過演算、觀察、比較、歸納得出乘法交換律意義,明確其特徵,形成明確的概念,並知道的用途,使一些計算簡便,提高學生演算效率。

⑤ 政府在實現"中國製造2025"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實現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統籌謀劃,突出重點;必須凝聚全社會共識,加快製造業轉型升級,全面提高發展質量和核心競爭力。要注意以下問題:

(一)提高國家製造業創新能力
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製造業創新體系。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配置資源鏈,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提高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創新能力。
1、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提升創新能力,推進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和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充分吸納企業參與國家科技計劃的決策和實施。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定期研究制定發布製造業重點領域技術創新路線圖。繼續抓緊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通過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支持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發揮行業骨幹企業的主導作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基礎作用,建立一批產業創新聯盟,開展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攻克一批對產業競爭力整體提升具有全局性影響、帶動性強的關鍵共性技術,加快成果轉化。
2、提高創新設計能力。在傳統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重點領域開展創新設計示範,全面推廣應用以綠色、智能、協同為特徵的先進設計技術。加強設計領域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攻克信息化設計、過程集成設計、復雜過程和系統設計等共性技術,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設計工具軟體,建設完善創新設計生態系統。建設若干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設計集群,培育一批專業化、開放型的工業設計企業,鼓勵代工企業建立研究設計中心,向代設計和出口自主品牌產品轉變。發展各類創新設計教育,設立國家工業設計獎,激發全社會創新設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運行機制,研究制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指導意見,建立完善科技成果信息發布和共享平台,健全以技術交易市場為核心的技術轉移和產業化服務體系。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推動事業單位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健全科技成果科學評估和市場定價機制。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協同推進機制,引導政產學研用按照市場規律和創新規律加強合作,鼓勵企業和社會資本建立一批從事技術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中試基地。加快國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進程,推進軍民技術雙向轉移轉化。
4、完善國家製造業創新體系。加強頂層設計,加快建立以創新中心為核心載體、以公共服務平台和工程數據中心為重要支撐的製造業創新網路,建立市場化的創新方向選擇機制和鼓勵創新的風險分擔、利益共享機制。充分利用現有科技資源,圍繞製造業重大共性需求,採取政府與社會合作、政產學研用產業創新戰略聯盟等新機制新模式,形成一批製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開展關鍵共性重大技術研究和產業化應用示範。建設一批促進製造業協同創新的公共服務平台,規范服務標准,開展技術研發、檢驗檢測、技術評價、技術交易、質量認證、人才培訓等專業化服務,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建設重點領域製造業工程數據中心,為企業提供創新知識和工程數據的開放共享服務。面向製造業關鍵共性技術,建設一批重大科學研究和實驗設施,提高核心企業系統集成能力,促進向價值鏈高端延伸。
5、加強標准體系建設。改革標准體系和標准化管理體制,組織實施製造業標准化提升計劃,在智能製造等重點領域開展綜合標准化工作。發揮企業在標准制定中的重要作用,支持組建重點領域標准推進聯盟,建設標准創新研究基地,協同推進產品研發與標准制定。制定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的團體標准,建立企業產品和服務標准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制度。鼓勵和支持企業、科研院所、行業組織等參與國際標准制定,加快我國標准國際化進程。大力推動國防裝備採用先進的民用標准,推動軍用技術標准向民用領域的轉化和應用。做好標準的宣傳貫徹,大力推動標准實施。
6、強化知識產權運用。加強製造業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知識產權儲備,構建產業化導向的專利組合和戰略布局。鼓勵和支持企業運用知識產權參與市場競爭,培育一批具備知識產權綜合實力的優勢企業,支持組建知識產權聯盟,推動市場主體開展知識產權協同運用。穩妥推進國防知識產權解密和市場化應用。建立健全知識產權評議機制,鼓勵和支持行業骨幹企業與專業機構在重點領域合作開展專利評估、收購、運營、風險預警與應對。構建知識產權綜合運用公共服務平台。鼓勵開展跨國知識產權許可。研究制定降低中小企業知識產權申請、保護及維權成本的政策措施。

(二)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
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融合發展,把智能製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
1、研究制定智能製造發展戰略。編制智能製造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重大布局。加快制定智能製造技術標准,建立完善智能製造和兩化融合管理標准體系。強化應用牽引,建立智能製造產業聯盟,協同推動智能裝備和產品研發、系統集成創新與產業化。促進工業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在企業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經營管理、銷售服務等全流程和全產業鏈的綜合集成應用。加強智能製造工業控制系統網路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健全綜合保障體系。
2、加快發展智能製造裝備和產品。組織研發具有深度感知、智慧決策、自動執行功能的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增材製造裝備等智能製造裝備以及智能化生產線,突破新型感測器、智能測量儀表、工業控制系統、伺服電機及驅動器和減速器等智能核心裝置,推進工程化和產業化。加快機械、航空、船舶、汽車、輕工、紡織、食品、電子等行業生產設備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精準製造、敏捷製造能力。統籌布局和推動智能交通工具、智能工程機械、服務機器人、智能家電、智能照明電器、可穿戴設備等產品研發和產業化。
推進製造過程智能化。在重點領域試點建設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加快人機智能交互、工業機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製造等技術和裝備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促進製造工藝的模擬優化、數字化控制、狀態信息實時監測和自適應控制。加快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戶關系管理、供應鏈管理系統的推廣應用,促進集團管控、設計與製造、產供銷一體、業務和財務銜接等關鍵環節集成,實現智能管控。加快民用爆炸物品、危險化學品、食品、印染、稀土、農葯等重點行業智能檢測監管體系建設,提高智能化水平。
3、深化互聯網在製造領域的應用。制定互聯網與製造業融合發展的路線圖,明確發展方向、目標和路徑。發展基於互聯網的個性化定製、眾包設計、雲製造等新型製造模式,推動形成基於消費需求動態感知的研發、製造和產業組織方式。建立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開放型產業生態體系。加快開展物聯網技術研發和應用示範,培育智能監測、遠程診斷管理、全產業鏈追溯等工業互聯網新應用。實施工業雲及工業大數據創新應用試點,建設一批高質量的工業雲服務和工業大數據平台,推動軟體與服務、設計與製造資源、關鍵技術與標準的開放共享。
4、加強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與布局,建設低時延、高可靠、廣覆蓋的工業互聯網。加快製造業集聚區光纖網、移動通信網和無線區域網的部署和建設,實現信息網路寬頻升級,提高企業寬頻接入能力。針對信息物理系統網路研發及應用需求,組織開發智能控制系統、工業應用軟體、故障診斷軟體和相關工具、感測和通信系統協議,實現人、設備與產品的實時聯通、精確識別、有效交互與智能控制。

(三)強化工業基礎能力
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和產業技術基礎(以下統稱「四基」)等工業基礎能力薄弱,是制約我國製造業創新發展和質量提升的症結所在。要堅持問題導向、產需結合、協同創新、重點突破的原則,著力破解制約重點產業發展的瓶頸。
1、統籌推進「四基」發展。制定工業強基實施方案,明確重點方向、主要目標和實施路徑。制定工業「四基」發展指導目錄,發布工業強基發展報告,組織實施工業強基工程。統籌軍民兩方面資源,開展軍民兩用技術聯合攻關,支持軍民技術相互有效利用,促進基礎領域融合發展。
2、加強「四基」創新能力建設。強化前瞻性基礎研究,著力解決影響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產品性能和穩定性的關鍵共性技術。建立基礎工藝創新體系,利用現有資源建立關鍵共性基礎工藝研究機構,開展先進成型、加工等關鍵製造工藝聯合攻關;支持企業開展工藝創新,培養工藝專業人才。
3、推動整機企業和「四基」企業協同發展。注重需求側激勵,產用結合,協同攻關。依託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和相關工程等,在數控機床、軌道交通裝備、航空航天、發電設備等重點領域,引導整機企業和「四基」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產需對接,建立產業聯盟,形成協同創新、產用結合、以市場促基礎產業發展的新模式,提升重大裝備自主可控水平。

(四)加強質量品牌建設
提升質量控制技術,完善質量管理機制,夯實質量發展基礎,優化質量發展環境,努力實現製造業質量大幅提升。鼓勵企業追求卓越品質,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不斷提升企業品牌價值和中國製造整體形象。
1、推廣先進質量管理技術和方法。建設重點產品標准符合性認定平台,推動重點產品技術、安全標准全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開展質量標桿和領先企業示範活動,普及卓越績效、六西格瑪、精益生產、質量診斷、質量持續改進等先進生產管理模式和方法。支持企業提高質量在線監測、在線控制和產品全生命周期質量追溯能力。組織開展重點行業工藝優化行動,提升關鍵工藝過程式控制制水平。
2、加快提升產品質量。實施工業產品質量提升行動計劃,針對汽車、高檔數控機床、軌道交通裝備、大型成套技術裝備、工程機械、特種設備、關鍵原材料、基礎零部件、電子元器件等重點行業,組織攻克一批長期困擾產品質量提升的關鍵共性質量技術,加強可靠性設計、試驗與驗證技術開發應用,推廣採用先進成型和加工方法、在線檢測裝置、智能化生產和物流系統及檢測設備等,使重點實物產品的性能穩定性、質量可靠性、環境適應性、使用壽命等指標達到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
3、完善質量監管體系。健全產品質量標准體系、政策規劃體系和質量管理法律法規。加強關系民生和安全等重點領域的行業准入與市場退出管理。
4、夯實質量發展基礎。制定和實施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的製造業質量、安全、衛生、環保及節能標准。加強計量科技基礎及前沿技術研究,建立一批製造業發展急需的高准確度、高穩定性計量基標准,提升與製造業相關的國家量傳溯源能力。
5、推進製造業品牌建設。引導企業制定品牌管理體系,圍繞研發創新、生產製造、質量管理和營銷服務全過程,提升內在素質,夯實品牌發展基礎。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運營專業服務機構,開展品牌管理咨詢、市場推廣等服務。

(五)全面推行綠色製造
加大先進節能環保技術、工藝和裝備的研發力度,加快製造業綠色改造升級;積極推行低碳化、循環化和集約化,提高製造業資源利用效率;強化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努力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製造體系。
1、加快製造業綠色改造升級。全面推進鋼鐵、有色、化工、建材、輕工、印染等傳統製造業綠色改造,大力研發推廣余熱余壓回收、水循環利用、重金屬污染減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廢渣資源化、脫硫脫硝除塵等綠色工藝技術裝備,加快應用清潔高效鑄造、鍛壓、焊接、表面處理、切削等加工工藝,實現綠色生產。
2、推進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支持企業強化技術創新和管理,增強綠色精益製造能力,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水平。持續提高綠色低碳能源使用比率,開展工業園區和企業分布式綠色智能微電網建設,控制和削減化石能源消費量。全面推行循環生產方式,促進企業、園區、行業間鏈接共生、原料互供、資源共享。
3、積極構建綠色製造體系。支持企業開發綠色產品,推行生態設計,顯著提升產品節能環保低碳水平,引導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建設綠色工廠,實現廠房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發展綠色園區,推進工業園區產業耦合,實現近零排放。打造綠色供應鏈,加快建立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導向的采購、生產、營銷、回收及物流體系,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

(六)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
瞄準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葯等戰略重點,引導社會各類資源集聚,推動優勢和戰略產業快速發展。
1.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集成電路及專用裝備。著力提升集成電路設計水平,不斷豐富知識產權(IP)核和設計工具,突破關系國家信息與網路安全及電子整機產業發展的核心通用晶元,提升國產晶元的應用適配能力。掌握高密度封裝及三維(3D)微組裝技術,提升封裝產業和測試的自主發展能力。形成關鍵製造裝備供貨能力。
操作系統及工業軟體。開發安全領域操作系統等工業基礎軟體。突破智能設計與模擬及其工具、製造物聯與服務、工業大數據處理等高端工業軟體核心技術,開發自主可控的高端工業平台軟體和重點領域應用軟體,建立完善工業軟體集成標准與安全測評體系。推進自主工業軟體體系化發展和產業化應用。
2.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
高檔數控機床。開發一批精密、高速、高效、柔性數控機床與基礎製造裝備及集成製造系統。加快高檔數控機床、增材製造等前沿技術和裝備的研發。以提升可靠性、精度保持性為重點,開發高檔數控系統、伺服電機、軸承、光柵等主要功能部件及關鍵應用軟體,加快實現產業化。加強用戶工藝驗證能力建設。
機器人。圍繞汽車、機械、電子、危險品製造、國防軍工、化工、輕工等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以及醫療健康、家庭服務、教育娛樂等服務機器人應用需求,積極研發新產品,促進機器人標准化、模塊化發展,擴大市場應用。
3.航空航天裝備。
航天裝備。發展新一代運載火箭、重型運載器,提升進入空間能力。加快推進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型衛星等空間平台與有效載荷、空天地寬頻互聯網系統,形成長期持續穩定的衛星遙感、通信、導航等空間信息服務能力。推動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工程,適度發展深空探測。推進航天技術轉化與空間技術應用。[3]
4.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大力發展深海探測、資源開發利用、海上作業保障裝備及其關鍵系統和專用設備。推動深海空間站、大型浮式結構物的開發和工程化。形成海洋工程裝備綜合試驗、檢測與鑒定能力,提高海洋開發利用水平。突破豪華郵輪設計建造技術,全面提升液化天然氣船等高技術船舶國際競爭力,掌握重點配套設備集成化、智能化、模塊化設計製造核心技術。
5.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加快新材料、新技術和新工藝的應用,重點突破體系化安全保障、節能環保、數字化智能化網路化技術,研製先進可靠適用的產品和輕量化、模塊化、譜系化產品。研發新一代綠色智能、高速重載軌道交通裝備系統,圍繞系統全壽命周期,向用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建立世界領先的現代軌道交通產業體系。
6.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繼續支持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發展,掌握汽車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術,提升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高效內燃機、先進變速器、輕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術的工程化和產業化能力,形成從關鍵零部件到整車的完整工業體系和創新體系,推動自主品牌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同國際先進水平接軌。
7.電力裝備。推動大型高效超凈排放煤電機組產業化和示範應用,進一步提高超大容量水電機組、核電機組、重型燃氣輪機製造水平。推進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備、先進儲能裝置、智能電網用輸變電及用戶端設備發展。突破大功率電力電子器件、高溫超導材料等關鍵元器件和材料的製造及應用技術,形成產業化能力。
8.農機裝備。重點發展糧、棉、油、糖等大宗糧食和戰略性經濟作物育、耕、種、管、收、運、貯等主要生產過程使用的先進農機裝備,加快發展大型拖拉機及其復式作業機具、大型高效聯合收割機等高端農業裝備及關鍵核心零部件。提高農機裝備信息收集、智能決策和精準作業能力,推進形成面向農業生產的信息化整體解決方案。
9.新材料。以特種金屬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特種無機非金屬材料和先進復合材料為發展重點,加快研發先進熔煉、凝固成型、氣相沉積、型材加工、高效合成等新材料制備關鍵技術和裝備,加強基礎研究和體系建設,突破產業化制備瓶頸。積極發展軍民共用特種新材料,加快技術雙向轉移轉化,促進新材料產業軍民融合發展。高度關注顛覆性新材料對傳統材料的影響,做好超導材料、納米材料、石墨烯、生物基材料等戰略前沿材料提前布局和研製。加快基礎材料升級換代。
10.生物醫葯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發展針對重大疾病的化學葯、中葯、生物技術葯物新產品,重點包括新機制和新靶點化學葯、抗體葯物、抗體偶聯葯物、全新結構蛋白及多肽葯物、新型疫苗、臨床優勢突出的創新中葯及個性化治療葯物。提高醫療器械的創新能力和產業化水平,重點發展影像設備、醫用機器人等高性能診療設備,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醫用耗材,可穿戴、遠程診療等移動醫療產品。實現生物3D列印、誘導多能幹細胞等新技術的突破和應用。

(七)深入推進製造業結構調整
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逐步化解過剩產能,促進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協調發展,進一步優化製造業布局。
1、持續推進企業技術改造。明確支持戰略性重大項目和高端裝備實施技術改造的政策方向,穩定中央技術改造引導資金規模,通過貼息等方式,建立支持企業技術改造的長效機制。推動技術改造相關立法,強化激勵約束機制,完善促進企業技術改造的政策體系。支持重點行業、高端產品、關鍵環節進行技術改造,引導企業採用先進適用技術,優化產品結構,全面提升設計、製造、工藝、管理水平,促進鋼鐵、石化、工程機械、輕工、紡織等產業向價值鏈高端發展。
2、穩步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按照「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原則,分業分類施策,有效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加強行業規范和准入管理,推動企業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優化存量產能
3、促進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強化企業市場主體地位,支持企業間戰略合作和跨行業、跨區域兼並重組,提高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水平,培育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的企業集團。激發中小企業創業創新活力,發展一批主營業務突出、競爭力強、成長性好、專注於細分市場的專業化「小巨人」企業。發揮中外中小企業合作園區示範作用,利用雙邊、多邊中小企業合作機制,支持中小企業走出去和引進來。引導大企業與中小企業通過專業分工、服務外包、訂單生產等多種方式,建立協同創新、合作共贏的協作關系。推動建設一批高水平的中小企業集群。
4、優化製造業發展布局。落實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規劃,綜合考慮資源能源、環境容量、市場空間等因素,制定和實施重點行業布局規劃,調整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完善產業轉移指導目錄,建設國家產業轉移信息服務平台,創建一批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園區,引導產業合理有序轉移,推動東中西部製造業協調發展。積極推動京津冀和長江經濟帶產業協同發展。

(八)積極發展服務型製造和生產性服務業
加快製造與服務的協同發展,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促進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大力發展與製造業緊密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推動服務功能區和服務平台建設。
1、推動發展服務型製造。研究制定促進服務型製造發展的指導意見,實施服務型製造行動計劃。開展試點示範,引導和支持製造業企業延伸服務鏈條,從主要提供產品製造向提供產品和服務轉變。鼓勵製造業企業增加服務環節投入,發展個性化定製服務、全生命周期管理、網路精準營銷和在線支持服務等。
2、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大力發展面向製造業的信息技術服務,提高重點行業信息應用系統的方案設計、開發、綜合集成能力。鼓勵互聯網等企業發展移動電子商務、在線定製、線上到線下等創新模式,積極發展對產品、市場的動態監控和預測預警等業務,實現與製造業企業的無縫對接,創新業務協作流程和價值創造模式。
3、強化服務功能區和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建設和提升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重點發展研發設計、信息、物流、商務、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增強輻射能力。

(九)提高製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
統籌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實行更加積極的開放戰略,將引進來與走出去更好結合,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空間,提升國際合作的水平和層次,推動重點產業國際化布局,引導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
1、提高利用外資與國際合作水平。進一步放開一般製造業,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水平。引導外資投向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葯等高端製造領域,鼓勵境外企業和科研機構在我國設立全球研發機構。
2、提升跨國經營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支持發展一批跨國公司,通過全球資源利用、業務流程再造、產業鏈整合、資本市場運作等方式,加快提升核心競爭力。支持企業在境外開展並購和股權投資、創業投資,建立研發中心、實驗基地和全球營銷及服務體系;依託互聯網開展網路協同設計、精準營銷、增值服務創新、媒體品牌推廣等,建立全球產業鏈體系,提高國際化經營能力和服務水平。
3、深化產業國際合作,加快企業走出去。加強頂層設計,制定製造業走出去發展總體戰略,建立完善統籌協調機制。

⑥ 「中國製造2025」要怎麼做

中國製造2025要實現四大轉變:一是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二是由低成本競爭優勢向質量效益競爭優勢轉變;三是由資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製造向綠色製造轉變;四是由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同時,在推進「中國製造2025」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作用、統籌利用各方面優良資源,以「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為發展方針,提出戰略對策並配套一系列行動計劃,具體可分為八項戰略對策:
一是推行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製造,並分兩個階段推進:2020年前,廣泛推行數字化製造,在優勢行業以重點企業為主體開展智能製造應用示範;2020年後,全面推廣智能製造。高度重視發展數控系統、伺服電機、感測器、測量儀表等關鍵部件,以及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3D製造裝備等關鍵裝備;突破一批「數控一代」機械產品和智能製造裝備;推進數字化車間、數字化工廠、數字化企業的試點和應用。
二是提高產品設計能力。推廣應用先進設計技術,開發設計工具軟體,構建設計資源共享平台;由代加工向代設計、出口自創產品和品牌轉變;制定激勵創新設計的政策。
三是完善製造業技術創新體系,促進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加強產業共性技術研究開發;加強創新人才培養。
四是強化製造基礎。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及產業技術基礎這「四基」的整體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產品質量的優劣,是提高產品質量的基礎,應高度重視,需要以產業需求和技術變革為牽引、以專業化為方向、以標准化為基礎強化工業基礎。
五是提升產品質量。嚴格質量監管,建立質量誠信體系;提高重大裝備質量一致性、穩定性;推進品牌創建。
六是推行綠色製造。促進流程製造業綠色發展,建立循環經濟鏈;開發和推廣節能、節材和環保的產品、裝備、工藝;發展再製造工程。
七是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群體和優勢產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製造業,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高高端製造業比重。
八是發展現代製造服務業。促進製造業由大規模流水線的生產方式,轉向定製化的規模生產,實現產業形態從生產型製造業向全生命周期的服務型製造業的轉變。
2. 重點領域
我國正處於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中,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基礎。落實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部署的「中國製造2025」,對於推動中國製造由大變強,使中國製造包含更多中國創造因素,更多依靠中國裝備、依託中國品牌,促進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向中高端水平邁進,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要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以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葯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農業機械裝備10大領域,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工藝水平和產品質量,推進智能製造、綠色製造。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製造業融合發展,提升製造業層次和核心競爭力。
3. 強化保障
隨著大數據、物聯網、智能終端、工業互聯、移動寬頻在製造業的應用,系統集成度越來越高、系統管控難度越來越大,因此需要強化質量保障。應結合應用要求開展全面專業的系統測試評估,結合國外先進的智能產品指標,開展國內外產品對標測評,以提升應用質量。例如,中國軟體評測中心已經開展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的對比測評、工業智能電子系統的對比測評,對於保障系統質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⑦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現狀如何,未來發展規劃是怎麼樣

「專精特新」概念主要上市公司:久日新材(688199)、雄帝科技(300546)、上海新陽(300236)、凱利泰(300326)、新坐標(603040)、容大感光(300576)、北陸葯業(300016)、賽諾醫療(688108)、上能電氣(300827)、派克新材(605123)、八方股份(603489)、申昊科技(300853)、國盾量子(688027)等。

本文核心數據:「小巨人」企業數量、「小巨人」企業行業分布、「小巨人」企業省市分布等

1、專精特新「小巨人」行動概況

——是中小企業評定體系的重要構成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是「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中的佼佼者,是專注於細分市場、創新能力強、市場佔有率高、掌握關鍵核心技術、質量效益優的排頭兵企業。為進一步推動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提高企業專業化能力和水平,2018年11月,工信部開展首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行動,截至2021年10月,工信部已開展了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行動。

此前,為支持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還培育了「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隱形冠軍企業」等,目前已建立了多方位多層次的企業評價體系。

——區別於「單項冠軍、隱形冠軍」

與此前的「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隱形冠軍企業」相比,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認定條件、發展模式和發展階段上都有所不同。

2、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重點解讀

——結合產業發展實際不斷擴展

根據工信部開展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工作的重點領域,從第一批至第三批,「小巨人」培育的重點領域以《工業「四基」發展目錄(2016年版)》為基礎、並結合產業發展實際不斷擴展。

——第三批培育條件逐漸細化

截至2021年10月,工信部共公布了三批「小巨人」企業名單。從基本條件與專項指標的內容來看,「小巨人」企業培育條件逐漸細化,以下為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認定條件內容:

3、專精特新「小巨人」行動進展

——已公布4922家「小巨人」企業

截至2021年10月,工信部已公布三批培育名單,共公布了4922家「小巨人」企業,其中,東、中、西部的企業分布基本與製造業企業區域分布規律一致。從省市分布來看,浙江省、廣東省和山東省入選的企業最多。

——第三批「小巨人」呈現出「6789」的特點

從細分行業分布看,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呈現出「6789」的特點:超六成屬於工業「四基」(即,工業領域的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領域,超七成深耕行業10年以上,超八成居本省份細分市場首位,九成集中在製造業領域。

——非上市公司佔多數

從企業類型來看,4922家「小巨人」企業中,有333家企業A股上市公司,371家新三板公司,多數企業未上市。其中,333家A股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創業板、科創板,注冊地分布在江蘇、上海、廣東等地。

——A股「小巨人」公司行業分布

從A股上市公司的行業分布來看,「小巨人」企業集聚在工業、信息技術、材料等一級行業;而在細分領域(三級行業)中,機械、化工、電子設備儀器和元件等領域的「小巨人」企業數量較多。

——專利申請總量達48.18萬件

「創新」是專精特新的靈魂。從專利能力表現來看,我國「小巨人」企業共申請專利48.18萬件,主要分布在廣東、浙江、江蘇、山東和上海。其中,有效發明專利為6.57萬件,主要分布在廣東、浙江、江蘇、山東和上海;軟體著作權量為5.56萬件。

4、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目標

根據《關於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2021-2025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100億元以上獎補資金,引導地方完善扶持政策和公共服務體系,分三批(每批不超過三年)重點支持1000餘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並將帶動1萬家左右中小企業成長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企業數字化治理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⑧ 如何看待中國製造2025

中國製造2025要實現四大轉變:

一是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二是由低成本競爭優勢向質量效益競爭優勢轉變。

三是由資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製造向綠色製造轉變。

四是由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同時,在推進「中國製造2025」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作用、統籌利用各方面優良資源,以「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為發展方針。

提出戰略對策並配套一系列行動計劃,具體可分為八項戰略對策:

一是推行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製造,並分兩個階段推進:2020年前,廣泛推行數字化製造,在優勢行業以重點企業為主體開展智能製造應用示範;2020年後,全面推廣智能製造。

高度重視發展數控系統、伺服電機、感測器、測量儀表等關鍵部件,以及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3D製造裝備等關鍵裝備;突破一批「數控一代」機械產品和智能製造裝備;推進數字化車間、數字化工廠、數字化企業的試點和應用。

二是提高產品設計能力。推廣應用先進設計技術,開發設計工具軟體,構建設計資源共享平台;由代加工向代設計、出口自創產品和品牌轉變;制定激勵創新設計的政策。

三是完善製造業技術創新體系,促進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加強產業共性技術研究開發;加強創新人才培養。

四是強化製造基礎。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及產業技術基礎這「四基」的整體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產品質量的優劣,是提高產品質量的基礎,應高度重視,需要以產業需求和技術變革為牽引、以專業化為方向、以標准化為基礎強化工業基礎。

五是提升產品質量。嚴格質量監管,建立質量誠信體系;提高重大裝備質量一致性、穩定性,推進品牌創建。

六是推行綠色製造。促進流程製造業綠色發展,建立循環經濟鏈;開發和推廣節能、節材和環保的產品、裝備、工藝,發展再製造工程。

七是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群體和優勢產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製造業,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高高端製造業比重。

從2010年以來,中國的製造業規模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然而,我們需要看到,中國的製造業依然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傳統發展模式,而發達國家已經開始將以工業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化生產帶入各行各業,節能減排、清潔能源、零污染等等更是早早展開研究並投入生產。

中國也是在意識到這一點後,推出了「中國智造」這一概念,並且預計在2025年實現新的目標。

在這份報告中指出,全球新一輪的產業競爭是數字經濟,產業的轉型勢不可擋,通過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加快經濟發展是首要目標。為了實現「中國智造」和「中國創造」的轉變,除了科技的發展,還需要提高製造業的國際化水平,這一點,與國際化接軌勢在必行。

⑨ 四基指什麼內容

「四基」是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

基礎知識是指教材中的基本知識點,包括數學中的概念、性質、法則、公式、公理、定理。基本技能是指應用基礎知識按照一定的程序與步驟進行解決問題。

基本活動經驗是指經歷思考、探究、實踐等數學活動過程之後獲得過程性知識,最終形成應用數學的意識。數學活動經驗可以這樣理解:數學活動經驗是指學習者在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感性知識、情緒體驗和應用意識。

四能、三會、六素養:

四能:發現問題的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會:會用數學眼光觀察世界,會用數學思維思考世界,會用數學語言表達世界。

六素養: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直觀想像、數學運算、數據分析。

⑩ 工業六基是什麼

冶金、煤炭、石油、電力、化學、機械。工業基礎指能源(包括電力)工業和基本原材料(包括重要的礦產資源、鋼材、石油化工材料等)工業,六基也就是指:冶金、煤炭、石油、電力、化學、機械六種方面的基本工業部門,是為國民經濟提供基本生產資料的工業部門的總稱。

閱讀全文

與工業四基里關鍵基礎材料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業燃氣表怎麼插卡 瀏覽:996
佛山哪裡工業區五金廠多 瀏覽:601
韶關汽車報廢在哪裡 瀏覽:797
寶馬530加裝哪些配置 瀏覽:315
襄陽到宜城汽車站多久 瀏覽:342
廣東有哪些輕工業基地 瀏覽:465
汽車拐彎輪胎吱吱響為什麼 瀏覽:376
中山火炬開發區哪個村工業區多 瀏覽:124
賓士a級amg這車怎麼樣 瀏覽:106
賓士s怎麼樣質量好嗎 瀏覽:471
賓士g怎麼改皮卡 瀏覽:363
在懷化做汽車銷售一般工資是多少 瀏覽:388
寶馬x3和q5l哪個便宜 瀏覽:969
土豪金寶馬多少錢 瀏覽:232
汽車如何奔跑 瀏覽:124
奧迪a8l冰箱怎麼使用 瀏覽:393
奧迪車和寶馬哪個保值 瀏覽:795
寶馬壓縮機三根線是什麼 瀏覽:837
買賓士c級車要注意哪些 瀏覽:707
汽車減震器可以存放多久 瀏覽: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