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以色列汽車品牌有哪些
如戴姆勒、捷豹、寶馬、大眾、標致-雪鐵龍、通用、曼、雷諾-日產、福特和沃爾沃,以及頂級供應商如德爾福、博世等。
Ⅱ 為什麼以色列初創公司REE會說,模塊化汽車設計是電動汽車的未來
REE正在尋求重塑電動汽車(EVs)的設計方式。總部位於以色列的電動汽車初創公司REE認為,它可能已經找到了一種方法,可以徹底顛覆電動汽車的設計,為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汽車提供一個完全平坦的平台,這將重塑目前電動汽車的結構。
然而,在談到他們的電動汽車設計理念時,巴雷爾在接受《有趣工程》(Interesting Engineering)雜志采訪時表示,REE之所以改變目前的設計模式,是因為「整個汽車行業都在改變,但車輛仍然建立在已有100年歷史的概念上。」
巴雷爾說:「在REE,我們正在進行根本性的轉變,以確保車輛能夠滿足當前和未來的需求。」
新的電動汽車設計據說是一種通用平台。因此,使用它的車輛是自動駕駛計程車還是10噸重的越野卡車並不重要。它可以專門為所有車型定製。
Ⅲ 以色列為什麼發展的那麼快
以色列是一個十分奇特的國度。它擁有悠久、曲折和頓挫的歷史。1948年建國以來,以色列人的生存環境十分險惡。土地多為荒漠,十分貧瘠,嚴重缺水;加上同巴勒斯坦以及一些阿拉伯國家關系緊張,流血沖突從未停止,都制約著經濟的發展。但是,以色列在這種處境中仍能迅速崛起,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變為一個發達的工業國,人均產值達17500美元。不到3%的農業人口不但使農產品全國自給,還能大量出口歐洲國家。以色列的信息、通訊、電子、化工、生物技術、醫療設備、精細加工不但達到國際水平,在一些高科技領域還躍居世界領先地位。以色列軍事工業相當發達,武器出口已居世界第五位。由於以色列地域狹小,只有675萬人,人們稱之為世界上「最小的超級大國」,也稱「袖珍超級大國」。 以色列的崛起固然有美國的扶植,但最重要的還是內在因素。探索其中的原由,也許對我們不無裨益。
一、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自強不息的精神,是以色列國家發展永不枯竭的原動力。猶太民族是一個苦難深重的民族。歷史上數次大遷徙、大流散,猶太人慘遭奴役、驅逐和殺戮。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600萬猶太人被德國納粹殺害。「逆境生人」,這些歷史遭遇沒有使猶太人滅絕,也沒有使之屈服,相反卻錘煉了猶太民族高度的愛國主義和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世界上猶太人大約有1200萬人,其中一半生活在以色列,一半散居國外。猶太人無論在哪裡,都時時刻刻牽掛著自己的祖國,盡一切可能幫助和支持自己的國家。凡猶太人居住地都有猶太社團,他們千方百計地設法影響駐在國對以色列的政策,其中以美國的猶太集團為最大,對美國對以色列政策的影響也最大。散居國外的富有猶太人不但回國投資,也大筆大筆地捐款給學校、研究機構和慈善事業。猶太民族自強不息、奮斗不止、勇於創新的精神,一直為人們所稱道。正是靠著這種精神,猶太民族哺育出眾多傑出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改變世界歷史的偉人馬克思就是猶太人,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是猶太人。據統計,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中,30%以上是猶太人。正是靠著這種精神,猶太民族變荒漠為良田,變貧窮為富裕,變積弱為強盛。這種精神,有改天換地的力量。
二、重視教育,把知識教育和傳統教育結合起來,提高民族的綜合素質。以色列重視教育,把教育看作是開創未來的關鍵。其主要做法,一是對教育的投入一直很高,始終保持在佔GDP的9—12%。政府為每個小學生每年花費3938美元,為每個大學生花費11036美元,均高於其他發達國家。以色列猶太人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佔38%,受過中等教育的佔70%,這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的。二是將教育置於法律的基礎上,成為教育法制化國家。「義務教育法」規定5—17歲孩子必須接受免費義務教育,18歲未學完國家規定課程的成年人要學完高中課程。此外,還有「國家教育法」、「高等教育委員會法」、「學校督導法」、「特殊教育法」,從教學內容到具體管理,從一般培養到特殊教育,甚至對學生的課時都做了規定。三是注重啟發式教育。無論是中學還是大學,教學都比較寬松。但對中小學課時做了規定,學校教育每周4天,每天不得少於8小時,周末學習一天不得少於5小時,星期五不得少於4小時。這些規定是要學生把課程主要消化在學校里和課堂上,減輕學生負擔,沒有繁雜的家庭作業。四是注重課外教育。參觀展示二戰期間猶太人悲慘遭遇的「大屠殺博物館」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學校還組織學生參觀眾多的博物館、展覽館、農產品展覽、花卉展覽等,使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廣博的課外知識。五是部隊教育作為青年人成長教育的重要一環。凡滿18—26歲的猶太人,男子服兵役三年,女子一年半。這實際是學校教育的繼續。在軍隊青年人接觸一些先進的武器裝備,培養了必備的各種技能,同時培養團隊精神,團結協作,互相支持。這都為今後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科技立國,科技興國,使以色列在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中出奇制勝。以色列前副總理兼外長西蒙·佩雷斯曾說過,在以色列這樣的國家,不靠天、不靠地、就是靠科技。以色列年均降雨量200毫米,水資源嚴重缺乏,荒漠化土地佔土地總面積的60%。多年來以色列在農業科技的研發、治理荒漠化土地、節水農業、工廠化農業、作物品種的改良和推廣、生態農業、植物保護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農業人口由當初佔全國人口的70%減少到現在的3%,小麥、花卉、水果、棉花等農產品不但自給有餘,還大量出口。以色列高科技產業異軍突起,信息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新興公司數量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高新技術出口佔全部出口收入的70%。電子產品出口佔全部工業品出口的40%。軟體產業成為國際軟體業的一支主要力量,是國際認可的軟體設計中心。近年來,以色列在衛星圖像、納米技術、反導系統、農業新技術開發、太陽能發電、生物技術等領域都取得顯著的成果。 以色列在發展高科技方面有以下值得注意的特點:一是以高質量的人力資源為後盾。以色列從事高技術研發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比例是世界上最高的。據1999年統計,每1萬人中有145人,而美國是85人,日本是70多人,德國不到60人。以色列25%的勞動力在技術行業工作,這個比例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按人口平均,以色列科學技術出版物數量也是世界第一。二是有關法律及配套的政策規定,為高科技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科技方面的立法主要有「工業研發鼓勵法」和「投資鼓勵法」。前者規定政府向企業的研發項目提供一定比例的無息貸款,政府和企業共擔風險,鼓勵企業向高技術研發投資,推動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後者規定政府向具有一定條件的工業、旅遊業及農業領域的投資項目提供一定比例的投資補貼以及減免稅等優惠條件,吸引投資。以色列一向重視科技研發投入。2000年,研發投入佔GDP的3.5%,在世界上屬第三位。以色列還鼓勵國防技術轉移到民用,把整個高技術產業提高到一個新台階。三是重視國際交流與合作。以色列把研發出來的科技成果作為資源,生產和出售知識產品,擴大在國際市場的佔有份額,並通過科技合作,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以色列科技合作重點是美、歐和遠東地區。最大合作夥伴是美國,其次是德國、法國等西歐國家;俄羅斯、烏克蘭等國都有雙邊合作協議。以色列同我國也簽有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以色列和一些國家及地區設立了工業開發合作基金,和美國合作的基金達1億多美元。以色列科學家發表在國外雜志的科學論文有1/3是同外國科學家合作的。絕大多數大學畢業生在國內開始研究工作之前,都要到國外一流科研機構工作1—2年。以色列大學的知名教授大多在美國及西歐的著名大學兼作客座教授,美國和西歐的知名教授也常到以色列大學授課。這都有利於以色列學者同國外的溝通,以便掌握世界最新的科技動態。四是發展科技有超前意識。「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在上頭」。20世紀90年代初,以色列便開始以高新技術為核心的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信息產業,使其成為國民經濟的新的增長點。在信息產業居領先地位之後,又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到生物技術的開發,以爭得21世紀科技競爭的有利地位。為適應全球化,以色列開始醞釀新的科技政策,重點是減輕高科技公司的稅收負擔,減少高科技公司外流,培育高科技跨國公司。以色列千方百計捕捉未來高科技發展新動向,力圖著鞭在先,奪取科技領域制高點。 四、以色列不斷探索適合自己國情的發展道路。以色列要保障其國家存在和民族生存,必須著力發展國防工業。軍事技術的發展並轉化為民用產品,也帶動了民用工業的發展。在這塊狹小而貧瘠的土地上,只有發展高科技產業和生化農業,才能走出以色列富強之路。從國家發展戰略決策機制看,以色列國家機構極力保障決策科學化,把國家的經營管理置於法律基礎之上。在關系國民經濟的重要部門,都有參與制定政策的首席科學家。每項法律提案都必須在議會三讀通過,這雖然有些弊病,但可避免重大失誤。 以色列最大、最頭痛的問題是同巴勒斯坦的關系。領土問題、耶路撒冷問題和難民問題幾乎成了「哥德巴赫猜想」式的難題。以巴沖突「剪不斷,理還亂」,困擾著以色列,也阻滯著它的發展。以色列將在長期的困擾和憂患中不斷探索自己的發展之路。
Ⅳ 資源稀少國土貧瘠的以色列,為何他能擁有那麼強大的國防工業
因為以色列經常打仗磨練,而且他們的科技水平也高。科技跟上了,實戰經驗也鍛煉出來了,國防工業水平能不強才怪。
高素質的教育,帶來了高科技的發展。高科技的發展,也讓以色列各個方面都在增強。尤其是國防工業,是一天比一天還強。經過這么久的發展,以色列的國防工業已成變得非常的強大。
Ⅳ 為什麼以色列初創公司REE說模塊化汽車設計是電動汽車的未來
日前,以色列REE初創公司公布了一項「革命性」的電動汽車新設計,其將汽車電機、轉向系統、剎車和懸架等所有經典部件從引擎蓋下轉移到車輪中,推出了平板模塊化汽車底盤。
多年來,人們一直認為汽車輪子不是再發明或再創新的對象。然而,REE公司決定改變人們的傳統思維,試圖為未來汽車提供新的電驅動車輪。公司由丹尼爾⋅巴雷爾和阿維夏伊⋅薩迪斯共同創立,巴雷爾擔任首席執行官。
巴雷爾表示,過去汽車概念存在局限性,限制了汽車行業實現其所追求汽車電動和自動駕駛的能力。至今,汽車行業只是遵循對汽車的傳統設計進行逐步改進的發展模式。但是,REE公司相信,為加速汽車革命,人們需要重新發明車輪。
REE表示,公司在上市之前已經引起了汽車行業公司的興趣。目前,REE已經與一些公司建立了合作夥伴關系,包括三菱商事株式會社、武藏精密工業、利納馬集團、天納克、美國車橋和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等。
Ⅵ 汽車之家改成什麼名字了
1、「汽車之家」改成「汽車服務中心」了。
Ⅶ 以色列這個國家的工業發不發達的為什麼人均gdp高出鄰國幾倍
以色列這個國家工業不發達,這個說法是錯誤的。他靠彈丸之地能夠在列強環繞的情況下,生存並發展下來,靠的就是其強大、先進的工業實力。
軍事工業里「費爾康」預警機預警機、「哈比」無人機、梅卡瓦系列主戰坦克、烏茲沖鋒槍和沙漠之鷹等都是各類武器領域的傑出代表。
50多年來,土地貧瘠、資源短缺的以色列,堅持走科技強國之路,重視教育和人才的培養,使經濟得以較快發展,2010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高達3萬美元。以色列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舉世矚目,特別是在電子、通訊、計算機軟體、醫療器械、生物技術工程、農業以及航空等方面擁有先進的技術和優勢。
農業
以色列是中東實現科學灌溉的國家。以色列地處沙漠地帶邊緣,水資源匱乏。嚴重缺水使以色列在農業方面形成了特有的節水技術,充分利用現有水資源,將大片沙漠變成了綠洲。不足總人口5%的農民不僅養活了國民,還大量出口優質水果、蔬菜、花卉和棉花等。
以色列被視為是中東地區里經濟發展、商業自由、新聞自由、和整體人類發展度最高的國家。
以色列成功的要素,一是近年改走自由市場政策,二是創投企業家精於創辦科技公司,然後不是上市,就是高價出售。這個模式的經濟潛力到達極限後,以色列發揮其善於創新的文化精神,更全面向全球,特別是新興市場,行銷其科技,續創經濟新境。
以色列立國時期的經濟是以農業為基礎的,數十年內的出口大宗都是農產品,但強敵環伺,使以色列的 軍事硬體和軟體都走在世界前端,化為民用並且全球化之後,成為電子監控系統和無人機的龍頭。
今天,全球頂尖企業,包括英特爾、IBM、微軟、惠普、雅虎、Google、升陽微系統,在以色列都有研發中心。在那斯達克掛牌的以色列企業數目僅次於美國,超過75家,包括全球最大學名葯廠Teva,和以色列最大企業、全球網路保全產品巨擘Check Point軟體科技公司,以及著名的國防承包商Elbit系統。
以色列目前趕上全球綠色潮流,逐漸集中力量,要在干凈科技領域開出一片天。2006年,股神巴菲特斥資40億美元買下以色列金屬大廠Iscar的80%股份,是巴菲特第一筆美國境外投資。2007年,外資為以色列經濟挹注逾一百億美元。
受美國經濟走軟影響,以色列在亞洲和東歐科技市場加強努力,2008年經濟成長率預估3.2%。以國央行表示,政府如果進一步提升勞動力,配合改善教育,每年成長率至少可保4%。
以色列對於科學和科技的發展貢獻相當重大。自從建國以來,以色列一直致力於科學和工程學的技術研發,以色列的科學家在遺傳學、計算機科學、光學、工程學、以及其他技術產業上的貢獻都相當傑出。以色列的研發產業中最知名的是其軍事科技產業,在農業、物理學和醫學上的研發也相當知名。
總計有十名以色列人和以色列裔人曾獲得諾貝爾獎。包括共同獲得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生物學家阿龍·切哈諾沃和阿夫拉姆·赫什科,共同獲得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晶體學家阿達·約納特,獲得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材料學家丹·舍特曼;共同獲得1978年諾貝爾和平獎的政治家梅納赫姆·貝京,共同獲得1994年諾貝爾和平獎的政治家伊扎克·拉賓和希蒙·佩雷斯;共同獲得1966年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共同獲得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以色列裔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內曼,共同獲得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以美雙重國籍經濟學家羅伯特·約翰·奧曼。
高科技產業在以色列經濟中舉足輕重,尤其是在過去十年中。以色列有限的自然資源以及對於教育的強烈重視使得高科技產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大,以色列在軟體開發、通信、和生命科學上都是世界頂尖的國家之一,以色列還經常被稱為是第二個矽谷。
直到2004年,以色列獲得的風險資本投資總額高過了任何歐洲的國家,並且有著世界最高的VC(投資資本)/GDP比率。除了美國與加拿大以外,以色列有著全世界最多的納斯達克上市公司。
在研究和開發(R&D)花費指數上,以色列是第三高的國家,在科技准備(產業界在R&D上的花費、科研社群的創造力、個人電腦和網路覆蓋率)上則是第八,在科技創新上是第十一,高科技出口總額上是第十六。
從以色列的工業實力而言,他就是小型化的日本。
Ⅷ 為什麼以色列只有700萬人,1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科技卻那麼發達
總概括:聰明、、危機意識、美國幫助。
以色列是中東地區的一個彈丸小國,國土面積 不足1.5萬平方公里,實際控制也不過兩萬多平方公里,人口只有600餘萬。其國土被阿拉伯國家包圍,建國60餘年來,由於與阿拉伯國家存在廣泛的民族,宗教矛盾,加之超級大國插手,中東局勢撲朔迷離,始終戰火紛爭,嚴酷的生存環境使得以色列各屆政府均高度重視軍隊與軍事工業的發展,力圖打造一支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軍隊和技術先進的軍工部門。經過幾十年的勵精圖治,如今的以色列軍隊已成為一支裝備包括間諜衛星,高科技無人機等先進武器的,中東地區首屈一指的強大軍隊。
眾所周知,一國軍隊的強大與其武器裝備的精進密不可分,以色列是中東頭號軍事工業強國,其軍工產品技術先進, 不僅能夠滿足本國軍隊的要求,而且大量出口國外,成為國際軍火市場上一支不可小視的重要力量,年出口額高達20至30億美元,占其工業總產值的四成以上。
以色列現代國防工業發展開始於上世紀20年代早期,當時只能生產部分輕武器和爆炸裝置,改裝和維修一些武器裝備。1967年,著名的「六·五」戰爭時,法國對以色列實施了武器銷售禁令,英德等國也在阿拉伯國家壓力下中斷了去與以色列的軍工合作,這成為以軍工部門轉型的肇始。其軍火生產形態發生了改變,從輕型武器製造者轉變為了尖端武器系統的生產商,並著力加強了自主研發能力的培養。同時,巨大的軍品需求也拉動了以色列軍工企業的迅速發展。到80年代中期,以色列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軍工科研和生產體系,全國從事武器裝備研製和生產的公司多達150多家,並涌現出如IAI(以色列航空工業有限公司),IMI(以色列軍事工業公司)以及Rafael (拉斐爾武器開發集團),Elbit(埃爾比特)系統公司等規模巨大、舉世聞名的軍工企業。這些軍工企業涵蓋了從軍工科研到武器生產,從各種軍用飛機、坦克、艦艇到電子、通信設備等幾乎所有軍用產品的生產領域,從業人員近10萬人。
以色列始終處於現代武器和防禦系統發展的前沿。其雷達預警系統、機載電子設備、全方位主動防護系統、電子支援和電子情報系統 以及無人偵察機和先進的數據鏈等技術世界領先。
另外,以色列在機載電子系統,固定翼飛機、直升機、坦克以及其他作戰平台的整合升級方面經驗豐富。其費爾康預警機,梅卡瓦主戰坦克,箭式反彈道導彈系統世界領先。
嚴酷的生存環境造就了以色列人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團結精神, 長久以來備受欺壓的歷史和大屠殺的慘烈使得以色列在維護國家安全上向來是毫不手軟,維護國家安全,不僅需要有先進的武器,更需要有勇敢無畏,英勇善戰的士兵和睿智堅毅,善於帶兵的將軍。獨特的生存環境造就了以軍獨特的國防觀念和軍營文化。
「安全第一、和平第二」的國防觀
「寧可打出安全的和平,也不要苟合的和平」,是以色列獨樹一幟的國防觀。這一觀念使得以色列軍民有著高度統一的國防危機意識。以軍始終處於高效運轉的實戰和戰備兩種狀態中。隨時可能投入戰斗。
這一國防意識滲透於整個國防教育體系之中,其中一個鮮明的標志就是,在以色列找不到戰爭博物館,只有「大屠殺」紀念館,讓子孫後代感受沒有安全而幾乎被滅絕的歷史 慘劇,而不是為先人靠戰勝奪取的榮譽樹碑立傳。
全民皆兵、平戰一致的作戰體制
以色列是一個真正實現了全民皆兵的國家,其國防動員能力獨步全球,以軍的戰爭動員能力,36小時內,其預備役部隊即投入交戰。
以色列常備軍的規模並不大,只有18.6萬人。但它的戰爭動員能力極強,可一次動員60萬人投入戰斗。以色列預備役部隊的作戰素質和承擔的作戰任務與現役部隊區別不大,平戰轉換十分靈活和快捷。
先發制人、境外製敵的戰略方針
以色列國土面積狹小,南北最長處470公里,東西最寬不過135公里,最窄處只有15公里 沒有戰略縱深是以色列國家安全的致命弱點
有鑒於此,以色列軍人全都不諱言他們的作戰行動是進攻性的。以軍非常突出空 軍的「戰略長臂」作用,認為作戰行動必須建立在空軍、裝甲兵和情報3大支柱的支撐上 ,以軍的作戰指導思想早就實行「先發制人」的原則,實行前出防禦,強調早期預警、外線進攻、速戰速決,把戰爭引向敵國領土。
以人為本,精兵簡政的建軍思想
在歷次阿以戰爭中,以軍武器裝備的總體技術水平並不明顯高於阿拉伯軍隊,地形上也 不佔優勢,而在兵力和武器裝備的數量上卻常常只是敵人的幾分之一。以軍在這種險境 中始終立於不敗之地的法寶之一,就是擁有精英型的高質量軍隊。
國家視安全為生命,政府則視軍人為國家最寶貴的財富。盡可能地把社會精英人士 吸引和保留在軍隊之中,是以色列政府建軍思想的核心。
以色列全社會不僅形成了尊重軍人、以當兵為榮的社會氛圍,而且國家也從各個方面提供優厚的待遇,保障軍人的利益,維護軍人的權益,給軍人以很高的榮譽。同時,國家和軍隊十分珍惜每一位軍人的生命安全,為了換取一位以色列士兵的生命,以軍不惜用 幾十名甚至上百名敵方戰俘做交換。由此極大地激勵了以色列軍人的奉獻和犧牲精神。
以人為本的思想在官兵中蔚然成風,身先士卒成為以軍軍官不成文的條令,軍官身先士卒已經成為以軍各級軍官最看重的價值觀。
以軍把選拔軍官視為軍隊建設頭等大事,以軍軍官自上尉以上都是職業軍官,每一級的 提拔都有嚴格而公正的程序,在嚴格、公平的競爭機制下,最優秀的軍官得到提拔,每一支部隊就這樣有了信得過的主心骨。
短小精悍 素質極高的情報部門
以色列還有一支訓練有素的情報隊伍,這就是摩薩德。其全名為「以色列情報和特殊使命局」,總部設在特拉維夫,其搜集情報能力之強,辦事效率之高,令美俄情報機構刮目相看。目前摩薩德已成為以軍的千里眼和順風耳。另外,以國內安全總局(辛貝特)和軍事情報局也是其重要的情報機構。
隱秘的核大國
以色列是事實核國家,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擁有了核武器,作為中東地區唯一的有核國家,以色列的核軍事力量一直鮮為人知。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權威的軍事專家估計:以色列現在已經擁有100件至200件核武器。由於以色列海軍已經進行了潛射核導彈的試驗,加上陸軍的傑里科系列彈道導彈與空軍轟炸機部隊,所以以色列實際上已經擁有了「三位一體」的全面核打擊力量。
以色列是一個偉大的國家,多年來,土地貧瘠、資源短缺,強敵環伺的以色列,不僅沒有亡國,反而在包括軍事,經濟,文化等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無愧於中東超級大國的稱號。
http://iask.sina.com.cn/b/5046842.html
Ⅸ 同是農業合作社,為什麼以色列和蘇聯一個天堂一個地獄
(一)中國農業與世界農業的差距
有一種觀點是:農業是弱質產業,是比較效益低的產業?!這種觀點是對還是錯?
支持該觀點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農業依存於土地,自然環境對農業生產影響力巨大;二是農業再生產是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互交織,自然再生產具有周期性和季節性。
而大量事實證明:如果從基礎生產到最終消費的產業化綜合效益計算,農業是非常有前途,獲利相當高的投資產業之一。
例如:
美國:一個農民能養活98個本國人和34個外國人;把農業生產「前部門」和「後部門」,與農場生產一並考察,即美國的廣義農業,其產值約占整個經濟的20%以上,成為美國最大的產業部門
法國:農業對GNP的貢獻是汽車工業的1.5倍,食品工業則幾乎是汽車工業的2倍,食品工業佔法國出口總額的70%左右。
荷蘭:不包括園藝類產品和漁業產品,農產品凈出口額僅次於美國;人均創匯率為世界之最,每個農民年均出口值超過14.06萬美元,按同樣口徑計算,法國3.92萬美元,澳大利亞3.53萬美元,美國1.99萬美元。
美國最大的500v家企業中也有24家經營與農業相關的業務。
因此,只要選准項目,經營得法,投資農業就可以獲取豐厚的回報。那麼,為什麼會有這么迥然不同的結論,或者說我們的結論是中國的農業是弱質產業,而外國發達國家的農業並非如此。正如我國加入WTO,農業是受沖擊較大的產業之一。這種沖擊主要來自我國農業與世界農業發展的差距。這些差距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表現在農產品競爭力弱。
第二,表現為農業經營水平低。
第三,表現為農業發展後勁不足。
第四,表現為生產流通體系不完善。
1.農產品競爭力弱
(1)發達國家產品質量具有高水平的統一標准。
如美國的食品FDA標准。法國,多年來形成一整套良種繁育體系及質量監督檢測體系。
(2)我國農產品生產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質量統一標准。
(3)發達國家(美、法、日、以色列等)對農業高額支持,產品價格有很強的競爭優勢。
(4)我國出口國外的農產品多為中低檔,價格優勢正在逐漸消失。2.農業經營水平低
(1)經營規模小我國的「十畝」農戶與美國的「千畝」農戶,歐盟的「百畝」農戶相比,規模太小,競爭力差。
(2)產業化、組織化程度不高
農業產業化、組織化程度不高,農民難以從加工和銷售環節獲取經營利潤,難以從可共享生產環節和生產要素上降低生產成本。也就是說現在我們所謂的「兩頭笑,中間叫」,代表的是提供生產資料和加工、銷售農產品遠比單純搞生產來得利潤豐厚。如果一體化、組織化程度較低,就不能獲得農資供應和產品加工銷售環節的利潤,也就不能把蛋糕做大。
(3)社會化服務水平不夠農產品市場中的商業組織發育程度偏低,社會化服務水平不夠。法國工商企業廣泛參與農業經濟活動。既有大型企業集團和跨國公司從事食品加工、製造、儲運、保鮮等經營活動,又有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超級市場和餐飲連鎖店從事食品營銷服務,還有中小工商企業參與餐飲服務。
(4)信息不對稱
信息不對稱程度高,分散的、小規模經營農戶難以從有效的服務組織中獲取准確的市場信息。而發達國家的農業信息系統都很完備,如日本農協有一整套快速、高效的信息系統。
3.農業發展後勁不足
教育、科研、推廣是支持農業發展的三個支柱。以色列,一個只有2.2萬平方公里的國家,卻是以技術立國。再如荷蘭,用5.7%的農用地生產出了39.5%的農業總產值。
4.生產流通體系不完善
發達國家現行農業制度已經歷經上百年,家庭農場、合作社等形式早已成熟,農業生產高度企業化、市場化,生產有統一標准、統一價格,銷售都有固定渠道、固定網路,農業的產銷全過程及政府的行為與責任,都有法律的保障或約束。
我國農業標准化、市場化程度還很低,農產品流通體系不健全,導致農產品賣難問題長期得不到根本性解決。
(二)中國農業生產方式的特點
1.以一家一戶的小生產為基礎
2.單位生產規模小
3.組織化程度偏低
4.很難與銷售地區建立相對固定的渠道,從而取得相對穩定的市場銷售份額
5.很難獲得准確的市場信息
6.很難採用現代農業科技技術標准並獲得相應的指導
(三)這種農業生產方式帶來的問題
1.小生產方式怎麼與現代大市場大流通對接?
2.怎麼應付由於農產品數量過剩造成的激烈市場競爭?
(四)農業發達國家的經驗——依靠農業合作社
在農業發達國家,中介組織發育程度比較高,非政府性民間農業協會有效地發揮著生產和市場之間協調與組織作用。
美國:80%的農場主通過合作組織購買農用物資、銷售農產品或得到所需的服務。存在著眾多的農業專業行業協會:如美國新奇士協會、華盛頓蘋果協會、美國小麥協會、美國馬鈴薯協會等。
日本:80%的農副產品由農協銷售,90%以上的農業生產資料由農協提供,農戶所需資金的絕大部分也靠農協信用部門提供。政府的農業政策,也需要通過農協系統來貫徹實施。可以說,從生產到流通,從婚喪嫁娶到生老病死,凡與農村經濟和農民生活有關的一切方面,都是農協的事業范圍。
法國:農業合作社逐漸形成一個龐大的經濟體系,成為法國三種經濟成分之一。
荷蘭:95%的花卉和80%以上的水果、蔬萊是通過合作社分銷的,不僅實現了真正的高效率,還推動了荷蘭農產品的出口。
Ⅹ 疫情施虐歐洲,汽車工業生產會癱瘓嗎
新冠疫情的陰霾在中國逐漸散去,太陽冉冉升起,人民的生活正慢慢重回正軌。但此時,在大陸的另一端、大洋彼岸,由於對疫情嚴重性的不了解,新冠疫情迎來了爆發。
無論是歐洲還是全世界,早已經是一個經濟共同體,幾乎所有國家的生產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高精尖的產業在發達國家進行,勞動密集型產業在發展中國家進行,誰也離不開誰,特別是像歐洲這樣的共同體。數據顯示,義大利有超過12%的的產品銷往德國,其中包括大量的汽車零部件,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歐洲其他國家的汽車生產一定會大受打擊。
當然,無論是義大利的零部件還是整車生產,量並不算大。但按照目前歐洲疫情發展來看,情況並不樂觀,特別是德國目前已經確診超過五千例,假如德國也開始「停工停產、閉關鎖國」,影響就不是一丁半點。
資料顯示,在2019年度全球汽車零部件配套供應商百強榜中,來自德國的供應商一共有19個,其中包括博世、大陸、采埃孚、蒂森克虜伯、馬勒、巴斯夫……光博世一家公司,在2019年的營收就超過495億美元。德國汽車工業就像一個巨大的齒輪,萬一德國政府也跟隨義大利封城,世界汽車的前進步伐一定會大受打擊,最嚴重的情況是大面積癱瘓。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