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三次工業革命分別是什麼時候
第一次工業革命:機械化
時間: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今(大概是1950年到今天)
特點:第三次工業革命相對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了更加巨大的變化。不再局限於簡單機械,原子能、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人工材料、遺傳工程等具有高度科技含量的產品和技術得到了日益精進的發展。以互聯網為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幾乎把地球上的每個人都聯系了起來,工業中的生產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機器人。人類在這個時代的「野心」不再局限於放眼所及的地球,而是星辰大海,並且在航天技術的高速發展下得到了實現。
(空間技術的利用和發展)
1957年,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開創了空間技術發展的新紀元。
1958年,美國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
1959年,蘇聯發射的「月球」2號衛星成為最先把物體送上月球的衛星。
1961年,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坐飛船率先進入太空。
1969年,美國人尼爾·阿姆斯特朗實現了人類登月的夢想。70年代以來,空間活動由近地空間為主轉向飛出太陽系。
1970年,中國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中國宇航空間技術迅速發展,現已躋身於世界宇航大國之列。
1981年,美國第一個可以連續使用的哥倫比亞太空梭試飛成功,並於2天後安全降落。它身兼火箭、飛船、飛機等3種特性,是宇航事業的重大突破。
(原子能技術的利用和發展)
1945年,美國成功試制原子彈。
1954年,蘇聯建成第一個原子能電站。
(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利用和發展)
1946年,出現第一代計算機為電子管計算機。
1959年,出現第二代計算機為晶體管計算機。
1964年,出現第三代計算機為集成電路計算機。
1970年,發展為第四代計算機為大規模集成電路機。
第四次工業革命:智能化
時間: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時間比較模糊,2010年7月,德國政府通過了《高技術戰略2020》,把工業確定為十大未來項目之一,到今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成就並沒有覆蓋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規模。我們現如今應處於第三次工業革命到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的過渡期。
特點:在《高技術戰略2020》中,德國政府希望在未來10-15年的時間里,最大程度地實現生產的自動化。物聯網技術和大數據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承擔核心技術支持,越來越多的機器人會代替人工,甚至是完全替代,實現「無人工廠」。雖然第四次工業革命對人工的解放做到了極致,但是有關於高度智能的機器人在具有「思維」後會對人類產生不利企圖的擔憂也隨之而來。
智能工廠、智能生產、智能家電、人機交互、3D技術、網路通訊技術、物聯網、資源整合、移動互聯網、數字化製造、大數據革命、機器自組織、雲計算、高度數字化
⑵ 三次工業革命分別在什麼時期
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19世紀4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60年代後期;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
一、第一次工業革命:
1776年 英國 著名發明家 瓦特 製造出第一台有實用價值的蒸汽機,後來經過一系列重大改進,使之成為「萬能的原動機」,在工業上得到廣泛應用。這標志著工業革命的開始。
第一工業革命標記: 主要改變傳統的手工製作,改用蒸汽機機器替代。
促進了美、俄、德、意的革命和改革,拉開了歐美實惠工業化及現代化進程,使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當時中國還處於清朝乾隆年間,也是中國封建集權發展的最頂峰,當時中國國力還非常強大,即便英國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仍然視中國為天朝上國。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
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也開始於英國。
標記就是: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
受益:歐美。工業布局,形成西歐和北美兩大工業地帶,世界經濟格局,英國喪失了世界工廠的地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
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後科技領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飛躍。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在發生了重大的變革。
四、三次革命主要標志:
第一次18世紀60年代蒸汽機的廣泛應用;
第二次19世紀70年代電力的廣泛應用;
第三次20世紀四五十 年代在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徽電子技術, 航天技術,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2)前三次工業革命是哪些擴展閱讀:
一、第四次工業革命簡介:
第四次科技革命,是繼蒸汽技術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電力技術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計算機及信息技術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又一次科技革命。
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以人工智慧,機器人技術,虛擬現實,量子信息技術,可控核聚變、清潔能源以及生物技術為技術突破口的工業革命。
二、第四次工業革命將要到來
2013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4月7日至11日舉行。全球65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多家廠商參展。中國以近600家參展商規模成為東道主德國以外的最大參展國。
在為期五天的展會中,「工業4.0」概念受到關注。輿論認為,作為工業領域的全球領先展會,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推動了「第四次工業革命」。參展商和觀眾們對本屆展會都給予高度的評價。
德國聯邦科研部專家伯伊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為加強德國作為技術經濟強國的核心競爭力,早在2006年的,聯邦政府就已經通過了《高技術戰略2020》,該戰略文件重點為《未來項目—「工業4.0」》。
聯邦政府從2010年到2013年為高技術戰略大約投入270億歐元,對未來項目的專項投資達83億歐元。為了進一步落實「工業4.0」的計劃,最近德國三大工業協會—德國信息技術、通訊、新媒體協會。
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以及德國電氣和電子工業聯合會(以下簡稱「三大協會」)決定,三大協會共同建立一個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平台」的辦事處,該平台已正式啟動,旨在推動實施聯邦政府制定的高科技戰略。
漢諾威工博會負責人柯克勒認為,「工業4.0」在本屆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已成為核心題目,在未來10年至15年,製造業的綜合整合將對全球產業產生巨大影響。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悄然到來。
18世紀中葉以來,人類歷史上先後發生了三次工業革命,發源於西方國家及衍生國家,並由他們所創新所主導。第一次工業革命所開創的「蒸汽時代」(1760-1840年),標志著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過渡,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偉大奇跡;
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入了「電氣時代」(1840-1950年),使得電力、鋼鐵、鐵路、化工、汽車等重工業興起,石油成為新能源,並促使交通的迅速發展,世界各國的交流更為頻繁,並逐漸形成一個全球化的國際政治、經濟體系;
兩次世界大戰之後開始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更是開創了「信息時代」(1950-),全球信息和資源交流變得更為迅速,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被捲入到全球化進程之中,世界政治經濟格局進一步確立,人類文明的發達程度也達到空前的高度。第三次信息革命方興未艾,還在全球擴散和傳播。
前三次工業革命使得人類發展進入了空前繁榮的時代,與此同時,也造成了巨大的能源、資源消耗,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生態成本,急劇地擴大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
進入21世紀,人類面臨空前的全球能源與資源危機、全球生態與環境危機、全球氣候變化危機的多重挑戰,由此引發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綠色工業革命,一系列生產函數發生從自然要素投入為特徵,到以綠色要素投入為特徵的躍遷,並普及至整個社會。
21世紀發動和創新第四次綠色工業革命,中國第一次與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在過去200多年世界工業化、現代化的歷史上,我們曾先後失去過三次工業革命的機會。
在前兩次工業革命過程中,中國都是邊緣化者、落伍者,急劇地衰落,由於錯失工業革命機會,中國GDP佔世界總量比重,由1820年的1/3下降至1950年不足1/20,落後就要挨打,這也是近代中國飽受欺凌的重要原因之一。
之後中國在極低發展水平起點下,發動國家工業化,同時進行了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即使是在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信息革命中,我們也僅僅是僥幸上了末班車,還是個「後來者」,因為對外開放才成為「追趕者」。
但是中國實現了成功追趕,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ICT(信息通信技術)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正在成為領先者。進入21世紀,中國第一次與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在加速信息工業革命的同時,正式發動和創新第四次綠色工業革命。
這是一場全新的綠色工業革命,它的實質和特徵,就是大幅度地提高資源生產率,經濟增長與不可再生資源要素全面脫鉤,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脫鉤。
以歷史視角觀察,用工業化的角度觀察,使我們清晰地認識到,世界第四次工業革命,即綠色革命已經來臨。中國能趕上這一革命的黎明期、發動期,是不易的、也是萬幸的。
⑶ 第一,二,三,四次工業革命是怎麼回事
第一次工業革命,最初英國,19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哈格里夫斯發明的珍妮機拉開序幕(紡織工業),最標志是瓦特蒸汽機的廣泛使用,主要科技,英國史蒂芬火車機車,英國最早完成並開始了對外侵略擴張,人們進入了蒸汽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最初美國,19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標志電力的發明和廣泛應用,主要科技,德國西門子發電機,德國本茨內燃機驅動汽車,美國貝爾電話,萊特兄弟飛機,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第三次工業革命,資本主義國家幾乎同時,二戰後開始,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信息控制技術革命,人們進入了信息時代。
第四次工業革命,以前三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污染嚴重危害人們生活和長久發展,中國第一次與各國站在一起,第四次工業革命未開始但各國響應,前景未明。
⑷ 人類共經歷幾次工業革命,標志是什麼
三次工業革命。
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標志:蒸機的使用;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1765年珍妮紡紗機的發明標志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始。
2、第二次工業革命標志:電力的廣泛應用;起於19世紀七十年代;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3、第三次工業革命標志: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廣泛應用;這次科技革命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不容忽視的一個重大事件。
(4)前三次工業革命是哪些擴展閱讀:
工業社會時代的平民更加貧困、環境污染、犯罪等新的社會問題。標志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促進近代城市的興起,城市進程加快,人口迅速增長,人們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發生改變;
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使產品價值與勞動價值的比大幅增加,增加生產用地,使大量動物瀕臨或已經滅絕,生物鏈遭到破壞。惡性循環。引起了手工工場工業向工廠工業的轉變。
工業化也改變了政府。許多國家行使帝國主義以支配各種原料和市場,俾能支持工業的發展。工業工人(無產階級)學會了組織與談判的技術。因此,民主的過程加速,因為工人要求對於社會的管理,有更多的發言權。
⑸ 歷史上有幾次工業革命
共三次
第一次工業革命有時又稱產業革命(近年來一些學者認為這兩個概念之間有區別1),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一般認為,蒸汽機、焦炭、鐵和鋼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
第二次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當時,科學技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出現了一系列電氣發明。德國人西門子製成發電機,比利時人格拉姆發明電動機,電力開始用於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迅速發展起來。人類跨入了電氣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又一重大成就是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誕生,90年代柴油機創製成功。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1885年,德國人卡爾.本茨成功地製造了第一輛由內燃機驅動的汽車。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得到迅速發展。內燃機的發明,還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產生。
第三次工業革命
Internet的前身是美國國防部60年代末期組建的網路系統APPAnet,最初只有4個節點。1983年,ARPANET分裂成為公用性的ARPANET和純軍用性的MILNET兩個網路,由這兩個網路互連形成的網際網路則被稱為DARPAInternet,簡稱Internet。後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和非盈利性的公司(ANS)介入Internet的開發,使Internet得到迅速發展,歐洲各國及加拿大、日本等也將各自的計算機網聯入了Internet,目前,它已擴展到七大洲的150多個國家,差不多覆蓋了整個地球。Internet的通信量以每個月10%的速度增長。
internet的出現實現了計算機的互聯和資源的共享,使人類真正進入信息共享的社會,它對人類社會組織和生活的改變是革命性的,有人甚至將其稱為「第三次工業革命」。
第四次工業革命會以什麼為核心,這個問題需要根據現實的情況做出解答。筆者在這里試大膽做一猜想。所謂核心,必然是屬於廣泛的基礎性的領域,必然是新的領域,必然是能帶來生產力巨大進步的領域。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解決了很多問題,比如用機器代替人的體力,延伸人的耳、目、手、足等等,但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例如機器還不能具有人的智能,,還不能真正的做到聽說讀寫,理解自然語言,即還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化;機器還不具有小型化,即納米水平的機器人;還不具有特定的功能,人類到現在還不能製造出類似昆蟲的能飛行的機器人,因為無法製造出達到高速振動翅膀性能的裝置;人類還不能快速有效的改造自我的某些方面,如記憶力,如性格。如體力,而只能依照外界環境對人進行鍛煉,這種效果是很緩慢的;人類還不能隨意製造出身上的某個零件;人類還不能直接聆聽他人內心的想法;人類還不能很快的學完一些課程,例如五年的課程半年學完……
其中有些問題是屬於整個社會的問題,體現了全體社會的基本需求。而這些需求是在前幾次工業革命的基礎上產生的。例如蒸汽機的出現對煤礦運輸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運輸業的發展對通訊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訊業的發展對製造業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製造業的發展對精密儀器儀表、自動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來的工業革命也必然是因為上次工業革命對它們提出的更高要求。
那麼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發生在什麼行業上呢?先看化學工程類的行業。現代化學對新材料、新的高功能分子都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在節省能源上,各國的政策也是一樣的。再看機電工程業、通訊業、計算機業,它們對自動控制、人工智慧、信息處理上都提出了自己很高的要求。例如現代社會不是信息不足,而是信息污染,信息過剩,如何面對巨大的信息和有限的信息處理能力就是一個很突出的矛盾。再看環境領域。現在盡管各國對環境問題都比較重視,但該問題依然非常突出。農葯的污染、汽車尾氣的污染、工業生產帶來的廢水、廢氣、廢物依然不容忽視。還有一些行業,筆者就不例舉了。
這些問題的產生,迫切要求新的行業的興起,來解決這些問題。目前,除了各行業人員的努力,另有一行業對這些問題的解決都很好的前景,這就是生物工程。它的應用面寬,前景廣闊。例如在環境業中,生物農葯可取代有污染的化學農葯,一些微生物可分解工業三廢,一些植物對吸收廢氣,改善空氣也有很好的作用,那麼將這些植物改造一下,能否使它們在污染處理能力上更高呢?是很有可能的。又如人工智慧,它的發展只有在對人腦機理有確切認識之後才能可能有大的突破,一些生物感測器只有依靠生物工程才能生產,生物計算機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再看化學工程業,化學生產效率的提高離不開強效催化劑,而現在已知,酶的催化能力最強,酶的研究與生產將為化學帶來革命。新材料,高功能分子上,生物材料,生物大分子具有很好的優勢。生物工程,是對生物產品的製造,它可以是生產,加工,研製和改造,它的巨大發展,必將對各行業產生沖擊性的影響。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改造也將產生巨大的影響,而人本身就是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生物工程有可能成為未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但目前還不是。
第五次工業革命的核心在我看來只有人工智慧可選,非它莫屬。因為機器的發展必將代替人的腦力勞動。各種定理、結論的得出,經驗的歸納,材料的整理,信息的歸類和消化,文章的草擬都可以由人工智慧機器來完成,機器的高度自動化,必將帶來一場更深刻、更廣泛的科學技術革命,必將對各行業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的政治、經濟、法律、道德、藝術、教育、社會風氣等等也將發生一系列的變化,這些暫不在本文討論范圍之內。總之科學技術的發展為人類社會帶來的深刻的變化,對第四次、第五次科學技術革命的預見可以使我們對未來做好更充分的心理准備,更使我們充滿信心,迎接科學風暴的到來!
⑹ 在現在為止,工業革命共有幾次每次的代表是什麼
將蒸汽機的發明定位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標志,是完全正確的。
在第一次工業化革命之前,製造業依靠的動力主要來源於大型動物,奴隸,底層勞動力。
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的誕生,人類的動力來源由當初的動物或者人變成了蒸汽機和煤炭。蒸汽機改變了方方面面,火車因為有蒸汽機而誕生,輪船因為有蒸汽機而可以在無風基至逆風的時候航行,紗廠的紡織因為有了蒸汽機而不再需要人力搖。人類因為有了蒸汽機,動力成本大大降低。
蒸汽機雖然能夠解決人類缺乏動力的問題,但是這個動力只能是當下使用,你不能將你自己的動力輸送到千里之外。當電力的出現,尤其是交流電的出現,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電力的出現讓動力變得可控制,我們可以控制電動機的功率大小,我們可以將本地發的電輸送到千里之外,點完千里之外的燈泡,讓千里之外的電動機運轉起來。
蒸汽機雖然能夠給人類帶來動力,但是蒸汽機的弊端是動力不夠強勁,體積太大,噪音太大。內燃機的出現解決了蒸汽機的各種弊端,進而讓這個世界進入電氣化時代。具體表現在——照明由煤油燈全部變成了燈泡。汽車,也由於內燃機的出現而誕生,進而進入尋常百姓家裡。無線電的誕生,讓電視,收音機成為了可能。
第三次工業革命在於將信息數據化,電腦自動化運行,人們把需要做的事情編寫好對應的程序,然後讓程序開始運行,代替人們做那些人類重復做的,易出錯的事情。
而通訊的發展讓計算機與計算機之間可以遠距離的通訊,協作。新的通訊方式改解決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有線通訊弊端和無線通訊弊端,電影,電視節目,書籍,文檔等等信息載體全部可以被數字化。信息存儲的密度大大增強。一塊小小的硬碟1個T,可以裝進海量書籍。
第四次工業化革命有人預測是電腦的深度學習……這個還需時間證明。
⑺ 工業革命到現在為止共有幾次每次的代表是什麼
三次。
1、第一次工業革命
【時間】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
【興起地】英國
【代表】英國瓦特發明蒸汽機。
2、第二次工業革命
【時間】19世紀下半葉--20世紀初
【興起地】德國
【代表】內燃機的發明
3、第三次工業革命
【時間】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
【興起地】美國
【代表】電子計算機的發明
(7)前三次工業革命是哪些擴展閱讀:
工業革命對社會思想的影響
1、工業革命使人感覺「人定勝天」,各種物質對人思想的沖擊很大。
2、工業革命的大工業物質化,社會矛盾對立,導致了馬克思主義的產生。
3、物質的大量富餘和人民的相對貧困,使社會矛盾加劇,革命思潮洶涌,英國等國通過改革實行「民主」,使近代國家體制真正產生。
4、確立了發財致富的社會價值觀。
⑻ 人類歷史上出現的4次工業革命分別指的是
1、第一次: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人類開始進入蒸汽時代)
工業革命不能僅僅歸因於一小群發明者的天才。雖然天才無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紀後期起作用的種種有利力量的結合。除了在強有力的需要的刺激下,發明者很少作出發明。作為種種新發明的基礎的許多原理在工業革命前數世紀已為人們所知道,但是,由於缺乏刺激,它們未被應用於工業。
2、第二次:19世紀下半葉——20世紀初(人類開始進入電氣時代,並在信息革命、資訊革命中達到頂峰)
18世紀後期開始的工業革命已穩步地、不懈地繼續到19世紀末期。因此,將其發展過程劃分為不同的時期,實質上是武斷的。然而,若把1870年看作一個過渡日期,還是可以作一劃分。正是在1870年前後,出現了兩個重要的發展——科學開始大大地影響工業,大量生產的技術得到了改善和應用。
3、第三次:20世紀後半期,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人類進入科技時代,生物克隆技術的出現,航天科技的出現,歐美有稱為21世紀系統與合成生物學將引發第三次工業革命,也即生物科技與產業革命)。
4、第四次工業革命,是繼蒸汽技術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電力技術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計算機及信息技術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又一次科技革命。
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以人工智慧、新材料技術、分子工程、石墨烯、虛擬現實、量子信息技術、可控核聚變、清潔能源以及生物技術為技術突破口的工業革命。
(8)前三次工業革命是哪些擴展閱讀:
科技進步和新技術的出現帶來的變化毫無疑問將影響整個世界。雖然我可以在在世期間目睹中部歐洲這幾十年的變遷,但中部非洲的學生們卻不能在他們的國家裡看到同樣的轉變,或許下代人可以看到,至少這代人看不到。
就像盡管19世紀就發明了電,但這個世界很多地區的人們還沒有用上電;大規模電腦化已經推進了半個世紀,但絕大多數人類依然無法享受它帶來的福利;1879年英國的紐卡斯爾就點亮了世界第一盞街燈,而飽受內戰摧殘的索馬里摩加迪沙在2012年依然黑暗。任何改變都需要時間,科技進步也是一樣,盡管其帶來的改變將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加快。
⑼ 歷史上有幾次工業革命
歷史上有三次工業革命,分別如下:
第一次工業革命,指18世紀60年代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以工作機的誕生開始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的,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指19世紀中期,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進了經濟的發展。19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
(9)前三次工業革命是哪些擴展閱讀:
工業革命的影響:
工業革命引起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使用機器為主的工廠製取代了手工工場。工業革命帶來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轉移。工業革命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觀念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但是,工業化和城市化也產生了新的社會問題。比如:貧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脹,住房擁擠,環境污染等弊端。工業革命同時引起社會結構的改變。從根本上說,後來出現的波瀾壯闊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正是工業革命的間接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