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村的最大的工業區當然就系「東沙開發區」了,只不過「東沙」那裡現在已經不叫開發區,而改了叫不知什麼區。
除了東沙之外,白鶴洞當然就系全芳村最重要的工業區,廣州鋼鐵廠和廣州造船廠都在白鶴洞,白鶴洞基本上是荔灣區的重工業基地。
以上答案由芳村原居民提供。
㈡ 芳村區的經濟
清代,花地一帶的手工業比較發達,主要行業有糧油加工和小型造船。20世紀初,現代工業逐步興起,興辦了有一定規模的造船、機器製造工廠。日軍侵佔廣州後,工業粗歷鄭備受破壞,生產萎縮不振,部分工廠停業。
建國初期,區管轄工業多是手工業社(組),基礎薄弱。50年代中期,街道、人民公社雖陸續開辦了一些小廠,工業總產值很低,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不足5%。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按照中共廣州市委、廣州市人民政府的要求,對協同和機器廠、源裕隆化工廠等老廠進行技術改造,擴大了生產規模;將一些小廠組合成大廠,如廣州鋼琴廠;興建了一批大中型工廠,如廣州鋼鐵廠、廣州造船廠、廣州百花香料廠、廣東制葯廠等。經過近10年的努力,芳村地區發展為廣州市的工業基地之一。同時也帶動了芳村地區一、二、三產業的發展。1978年以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街道工業、鄉鎮工業和村辦工業蓬勃興起。1990年,區轄工業企業發展到303家,工業總產值已達1.707億元(1980年不變價),占工農業總產值的84.9%。是年駐芳村區的中央爛指、省、市主要工廠有近70家,共有職工4.6萬餘人,工業總產值達24.3億元。 芳村地區歷以「農桑為本,網罟為業」。清代已是蔬菜、水果產區,西塱絲瓜、坑口西洋菜等已名聞廣州城,茶滘生欖、花地楊桃久負盛名。清代至民國時期,以捕魚、養魚為業者約占農戶總數的五分之一。
抗日戰爭期間,農業生產受到極大破壞,直到建國前,農業生產一直萎縮不振。
建國後,農村先後實行土地改革和農業合作化,大力興修水利,農業生產得以發展。1958~1960年的「大躍進」、「浮誇風」使農業生產受到影響。「文化大革命」限制了農副業的發展,農業生產徘徊不前。1980年後,在農村穩步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並針對地處城郊這一特點,對農業生產結構進行了調整,使蔬菜、花卉和塘魚、禽畜養殖業發展成為芳村區農業的三大支柱。
隨著城區的不斷擴展,耕地日益減少,1990年末全區尚有耕地面積1 420.6公頃,比1959年減少546.7公頃,平均每個農業人口佔有耕地面積從1959年的1.2畝下降到1990年的0.55畝。由於發展了「三高」(高產值、高效益、高質量)農業,1990年,全區農業總產值達到3 027萬元(1980年不變價),從1985年起,平均每年遞增3.6%。
建國前,芳村地區無專職農業管理的機構。建國之初,區政府始設農業生產科,1961年設農林水利局,1985年11月設農業管理岩頌委員會,分別主管不同時期的農業生產與水利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