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工業現代化體現在哪些方面

工業現代化體現在哪些方面

發布時間:2022-05-18 14:52:25

『壹』 關於中國特色的工業化道路體現在哪些地方

一、以科學發展為指針。發達國家工業化道路以大規模消耗資源和犧牲環境為代價,「先發展、先污染、先破壞,後治理」是其典型特徵。我國傳統工業化道路也以粗放型增長為典型特徵,結構性矛盾突出,發展方式不可持續。我們必須用科學發展觀重新審視工業化道路。而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以集約增長為基礎和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永續發展。
二、以與信息化融合為方向。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是在工業化之後推行信息化的。而當今時代,已不允許我們重走發達國家先工業化、後信息化的老路,必須把工業化和信息化有機結合起來。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這是我們黨在經濟全球化步伐不斷加快和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全面認識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得出的必然結論,指明了我國工業化進一步發展的方向。實現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就是要在工業化過程中推進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用信息技術提高工業化水平,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把提高工業化水平作為信息化發展的動力,發揮後發優勢,實現生產力跨越式發展。
三、以自主創新為核心。我國傳統工業化道路以粗放型增長為主要特徵,技術創新明顯不足,對外技術依存度明顯偏高。因此,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就成為我國當前面臨的一項非常緊迫的任務。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指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這就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進步提升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工業化的戰略基點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中心環節。通過強化自主創新,不斷提高工業整體技術水平和核心競爭力,促進我國工業由大變強。
四、以擴大內需為支撐。我國傳統工業化是建立在外貿依存度不斷提高基礎之上的。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外貿依存度只有15%左右,到2006年則已飆升至65%,遠遠高於世界其他大國水平。隨著外貿依存度不斷提高,我國面臨的國際貿易爭端和摩擦日益增多,極大地增添了經濟增長的不穩定性和潛在風險。因此,必須加快轉變工業發展方式,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把推進工業化與擴大內需特別是擴大國內消費需求結合起來,把工業發展牢固建立在不斷擴大內需的基礎之上,為工業化穩步推進提供堅強支撐,為工業化持續發展提供根本保證。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工業化的過程中,正確處理積累與消費、資本品生產與消費品生產的關系,積極促進和擴大就業,千方百計提高居民收入,充分發揮消費拉動國民經濟和工業增長的原動力作用。
五、以產業協調發展為動力。由於我國是在傳統農業部門沒有得到根本改造的前提下發動工業化的,同時在工業化進程中片面推行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重工輕農,重生產輕服務,使得工業特別是重工業比重畸高,第一、第三產業發展長期滯後,產業結構嚴重失調。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可見,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要遵循三次產業演變的客觀規律,正確處理工業化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產業協調發展的關系,通過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強基礎產業,建立起完善的現代產業體系。以三次產業的全面健康協調發展,帶動工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

『貳』 新型工業化路子主要表現

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1、工業化、信息化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

(1)工業化一般是指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它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不同國家實現工業化的標准和道路有所不同。我國現在還處於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工業化的歷史任務尚未完成。)

(2)信息化是指農業、工業、服務和科學技術等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廣泛利用信息資源,加速現代化的過程。(信息技術在國民經濟各個領域的普遍應用,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降低了資源消耗和生產成本,減少了環境污染,已經成為促進生產力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新動力。)

(3)相互關系:

①信息化在工業化發展中產生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必須積極推進信息化,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離開了信息化的工業化,不是現代化的工業化。)

②信息化是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並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工業化為信息化提供物質基礎,對信息化發展提出了應用需求。因此,必須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離開了工業化的信息化,將缺乏必要的物質基礎。)

③只有將信息化和工業化融為一體,才能推進我國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完成工業化的歷史性任務。(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主體。)

2、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含義及其特點(「新」在何處?)

(1)含義: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體現時代特點、符合我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要充分運用最新科學技術和依靠科技進步的工業化,是提高經濟效益和競爭力的工業化,是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工業化,是能夠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即新型工業化道路,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道路。)

(2)特點(「新」在何處?)

與傳統工業化道路相比,新型工業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三個方面:

①「新」在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信息技術和科技進步提高經濟效益。(在完成工業化任務的過程中,推進信息化,而不是把信息化的任務推向未來。)

②「新」在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控制和資源、環境保護的關系,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把實現工業化納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而不是先污染後治理、先破壞後建設。大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根本性要求,也是關系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長遠大計。西方發達國家在加速工業化發展的時期,往往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造成嚴重的污染,以後為治理環境付出的代價太大。)

③「新」在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我國人口多,就業壓力大,絕不能像發達國家那樣,以犧牲就業為代價來實現工業化。我們既要注重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的產業,也要注重發展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不斷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使人力資源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發揮。)

3、十六大報告關於「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論述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4、怎樣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1)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把工業化與信息化結合起來。

(2)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大力發展信息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3)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必須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大力推進科技的進步和創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改善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

(4)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還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合理處理好工業化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二、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目標和具體措施

1、目標

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

2、具體措施

(1)優先發展信息產業,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的特點是科技含量高,發展速度快,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滲透和帶動作用強。)

(2)堅持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振興裝備製造業。(處於工業中心地位的製造業,特別是裝備製造業,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是國家工業化、現代化建設的發動機。國民經濟各行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競爭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製造業提供的技術裝備的性能和水平。)

(3)加快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服務業的興旺發達是現代經濟的一個顯著特徵。大力發展服務業是加快工業化、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這對於促進國民經濟協調發展、提高經濟效益和效率、擴大勞動就業、加快城鎮化進程、改善人民生活,都有著重大作用。)

『叄』 新型工業化有何特徵,為什麼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所謂新型工業化,就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
我國是在十六大上提出的新型工業化的道路.

提出根據:
工業化是由農業經濟轉向工業經濟的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存在著一般的規律性;但在不同體制下,在工業化的不同階段,可以有不同的發展道路和模式。根據十六大報告的精神,新型工業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標。新型工業化道路所追求的工業化,不是只講工業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並實現這幾方面的兼顧和統一。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標志和落腳點。第二,新的物質技術基礎。我國工業化的任務遠未完成,但工業化必須建立在更先進的技術基礎上。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要把信息產業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將高新技術滲透到各個產業中去。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技術手段和重要標志。第三,新的處理各種關系的思路。要從我國生產力和科技發展水平不平衡、城鄉簡單勞動力大量富餘、虛擬資本市場發育不完善且風險較大的國情出發,正確處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這是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特點和必須注意的問題。第四,新的工業化戰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術基礎,要求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經濟發展具有可持續性。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撐力。

新型工業化的特點

1.以信息化帶動的、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工業化。 2.能夠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工業化。 3.能夠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一新概念,反映了我黨工業化理論的新發展。這是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出發,應對加入世貿組織和全球競爭而提出的適時方針。按國家計委有關負責人的解釋,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點一是可持續發展,二是注重信息化的作用。應該說,這是中國在工業化過程中發揮後發優勢的現實選擇:即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為什麼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個「新」,是相對於傳統工業化來講的。要全面把握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意義,必須了解傳統工業化道路的特點及其弊端。新中國建立後,由於歷史的原因和當時的國際環境,從「一五」時期到改革開放前夕,我國的工業化沒有突破蘇聯計劃經濟的模式。其特點是:一、在所有制結構上,實行單一的公有制。20世紀50年代初,私有經濟在我國經濟結構中佔主導地位。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到1978年,全民所有制工業占工業總產值的80.8%,集體所有制工業佔19.2%,二者相加,佔到工業總產值的100%,個體、私人工業企業已不復存在。二、在資源配置上,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計劃經濟體制集中過多、統得過死的弊端雖早已顯露,國家也進行了幾次諸如「大權獨攬,小權分散」、「下放權力,調動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等改革的嘗試,但都沒有突破高度集中計劃體制的總體框架。三、在發展戰略上,優先發展重工業。這一戰略,使我國工業化走上一條資本密集型的發展道路,造成勞動力轉移滯後。1978年我國工業吸收的勞動力僅為5009萬,比1952年增長302%,而同期固定資產卻增長了2046%,相當於工業勞力增長的6.8倍,這給我國以後的經濟發展帶來很大壓力。四、在發展方式上,追求高速度和粗放式發展。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我國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客觀上表現為片面強調經濟增長速度,忽視經濟效益。工業生產獲得的快速發展,是靠高積累、高投入、高消耗來支撐的。五、在工農與城鄉關繫上,工業依靠工農產品剪刀差積累資金。我國的工業化是在一個經濟落後、底子薄弱的基礎上起步的,進行工業化建設所需資金主要依靠農業和農民提供。盡管工農業產值的比例1978年已由1952年的3:7變成7:3,但城鄉人口比例則仍為2:8。在近30年裡,農業勞動生產率幾乎處於停滯狀態。六、在國際關繫上,因特殊的歷史背景而片面強調自力更生。改革開放前,我國對外貿易雖然有時發展較快,但總體水平不高。1952年,我國外貿依存度是9.4%,以後歷年都沒有超過10%。不重視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一定程度上延緩了我國工業化的進程。

綜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出,傳統工業化道路雖然使我國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但卻付出了超常的代價。在新的歷史時期,傳統工業化道路很難再培養出新的競爭優勢。如果繼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我們原有的競爭優勢可能會逐步喪失,所以必須走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

什麼是新型工業化道路?十六大報告中曾作了概括的描述。這就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路子。這條新路與傳統工業化相比,它的「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發達國家都是在工業化之後推進信息化的。我國是個發展中國家,近年來信息化發展很快。我們完全可以在工業化進程中推進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從而發揮後發優勢,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第二,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特別是在快速發展時期,大多數是以消耗能源、犧牲環境為代價,負面影響是很大的。因此,我們在實現工業化過程中,特別強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強調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第三,在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過程中,機械化和自動化是主要著力點,從而導致失業問題的出現。我國的國情是人口多,勞動力成本比較低。這就要求我們在工業化進程中,處理好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的關系、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有意識地在推進工業化的同時擴大就業。很明顯,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在總結世界各國工業化經驗教訓基礎上,從我國國情出發,根據信息化時代實現工業化的要求和有利條件提出的,對於加快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必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如何才能走好新型工業化道路?根據十六大的部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一要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央根據世界經濟科技發展新趨勢,針對我國經濟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作出了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安排,以期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處於工業中心地位的製造業,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技術裝備的設計和製造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裝備製造業的總體水平還比較低。據統計,近幾年來,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的投資中,設備投資2/3依賴進口。這種狀況,要求我們必須努力實現高新技術產業跨越式發展,盡快使它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和新的成長鏈。二要繼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科技進步和創新是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決定性因素。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一味依賴引進,不僅利潤的大部分要被外商分割,而且也會嚴重地影響我國的技術安全。以信息產業為例,外國生產商往往對許多技術設備,事先就安裝了隱藏的「暗通道」和「後門」。關鍵時候,國外「專家」只要「微調」計算機的某個軟體,或在某個硬體中稍作一點手腳,輕則會影響我國計算機的正常運行,重則將給我國的信息安全、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帶來滅頂之災。因此,必須進一步深化教育和科技體制改革,培養大批高素質的專門人才,瞄準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力爭在關鍵領域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以打破西方國家對我們的技術封鎖。三要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改革開放是經濟發展的巨大引擎,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強大動力。要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真正做到兩個「毫不動搖」。要堅持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繼續推進市場取向的改革。只有健全市場體系,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才能形成有利於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宏觀環境。同時,要適應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入WTO的新形勢,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全面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要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拓寬工業化、現代化和優化資源配置的空間,增強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回顧我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經濟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們感到無比的自豪,展望未來,我們更充滿信心。只要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就一定能夠在新的發展時期,基本實現工業化

『肆』 什麼是現代化工業

工業化一般是指製造業或第二產業所創造的國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所佔比重逐步提高,製造業或第二產業中就業的勞動人口占總勞動人口的比例持續上升的過程。工業化是一個長期不斷變化的過程,其間往往還伴隨著經濟結構的變化,一方面由傳統的農業部門佔主導地位向工業佔主導地位轉變,另一方面工業部門的內部結構也處於不斷的演進之中。一般將工業化劃分為早期工業、中期工業和新興工業三個階段,以表示工業化的發展進程。

工業化一般是指製造業或第二產業所創造的國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所佔比重逐步提高,製造業或第二產業中就業的勞動人口占總勞動人口的比例持續上升的過程。工業化是一個長期不斷變化的過程,其間往往還伴隨著經濟結構的變化,一方面由傳統的農業部門佔主導地位向工業佔主導地位轉變,另一方面工業部門的內部結構也處於不斷的演進之中。一般將工業化劃分為早期工業、中期工業和新興工業三個階段,以表示工業化的發展進程。

現代化

①現代化指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所發生的深刻變化,它包括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傳統政治向現代政治、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等各個方面的轉變。傳統和現代是相對的,是不斷變化的。

②現代化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從18世紀到21世紀末,現代化過程可以分為兩大階段;其中,第一次現代化指從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過程,第二次現代化指從工業時代向知識時代、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工業文明向知識文明的轉變過程;第二次現代化不是人類歷史的終結,將來還有新的發展。

③兩次現代化有不同規律和特點。第一次現代化的主要特點是工業化、專業化、城市化、福利化、流動化、民主化、法治化、世俗化、信息傳播和普及初等教育等。第二次現代化的主要特點是知識化、分散化、網路化、全球化、創新化、個性化、多樣化、生態化、信息化和普及高等教育等。在第一次現代化過程中,經濟發展是第一位的,物質生產擴大物質生活空間,滿足人類物質追求和經濟安全。在第二次現代化過程中,生活質量是第一位的,知識和信息生產擴大精神生活空間,滿足人類幸福追求和自我表現;物質生活可能趨同,但精神和文化生活將高度多樣化。

工業化
instrialization
機器大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發展並取得優勢地位的過程 ,也即通過發展科學技術,採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和科學管理方法,使各項工業技術經濟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過程。
工業化是一個世界性概念。只有在商品生產有了一定程度發展的基礎上形成了世界市場,並且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具有世界性的情況下,才會有工業化過程;衡量一個國家的工業化程度,也只能在和世界各國的橫向比較中進行 。工業化是一個歷史性概念。在人類歷史上,工業的發展已經歷過3次科學技術革命 , 每一次科學技術革命都不同程度地推進了工業化過程;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在不同的歷史時代,工業化又必然具有不同的內涵。工業化是一個整體性概念。工業化是一個國家整個國民經濟中工業發展程度 ,與世界上先進的工業發展程度相比較的指標體系,而不是工業中某一部門、行業或某種產品的工業發展程度。
工業化的主要內容有:①勞動資料的現代化。在主要工業部門實現生產過程的機械化、自動化,採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和最新科技成果。②工業管理的現代化。在工業管理中,採用現代化的管理體制、合理化的生產組織、科學化的管理方法和電子計算機化的管理手段,達到優化資源配置,取得最佳經濟效益的目的。③勞動者和管理者知識結構的現代化。勞動者和管理者的科學文化水平和專業知識普遍提高,在業職工構成發生變化,即在整個工業人員中,技術人員的比重將不斷上升,直接生產工人的比重將逐漸下降 ;在工業管理人員中,具有專業知識的人員會迅速增加,而非專家職業的人數會減少。④工業部門結構的現代化。技術密集型工業的比重日益提高、新興工業部門的建立與發展,是工業部門結構高度化的主要標志。⑤主要技術經濟指標達到當代世界先進水平。例如,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勞動生產率、主要原料和能源的消耗水平、資金佔用、先進機器設備的自給率等一些指標,都應該達到當代世界先進水平。工業化的這5項主要內容是互相聯系 、不可分割的 。勞動資料的現代化是工業化的核心,工業管理的現代化與勞動者和管理者知識結構的現代化,是實現勞動資料現代化的基礎,工業部門結構的高度化和主要技術經濟指標達到當代世界先進水平 ,則是工業化在結構上和功能上的綜合反映。因此,必須從整體上把握這五項主要內容,才能全面地了解工業化發展進程。

『伍』 相比.新型工業化中的新型表現在哪些方面

(1)與傳統工業化相比,新型工業化中的新型表現在:一是科技含量高,二是經濟效益好,三是資源消耗低,四是環境污染少,五是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前四條是適應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第五條則是根據中國人力資源特別豐富的國情提出來的。
(2)我國面臨著實現工業化和信息化的雙重任務,根據我國的國情和當今世界發展的總趨勢,最好的方案就是將工業化和信息化有機地結合起來,將信息產業化和產業信息化有機地結合起來。信息化是世界發展的潮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可以有效地提升傳統產業,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有效地協調勞動密集型產業與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工業化可以為信息化的發展提供先進設備,推動信息產業發展。
(3)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實施兩大戰略,可以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陸』 社會主義工業化主要是包括哪些方面有什麼作用

社會主義工業化是逐步對農業的發展和手工業的發展以及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要能夠開展規模比較大的,經濟建設,能夠對完成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問題,就對第一個五年計劃做出更大的經濟建設,這一改善的作用是能夠建立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為落後的農業國家的轉變,對先進工業國家的進取跨出更大的台階。

總之,發展社會主義工業化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對工業化的實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就要走通常的工業化道路,這是社會主義建設和工業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和方針,要能夠為社會主義的發展做出貢獻,要能夠為人民的發展作出貢獻,更要為人民的生活幸福作出更大的貢獻,所以工業化的發展對我們國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道路,也是不可能磨滅的,堅持工業化道路是正確的發展道路。

『柒』 貴州省十大千億級工業產業中的現代化工業主要包括哪些

主要是現代煤化工、精細磷化工和新興的精細化工、橡膠製品、鋇鹽等現代化工產業。

在基礎能源產業方面,貴州將圍繞構建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推動煤炭、煤層氣、頁岩氣、生物質能源、淺層地熱能等基礎能源產業加快發展;在清潔高效電力產業,深入推進清潔高效電力產業發展,促進煤電清潔高效發展,優化水電發展,有序發展風力、生物質發電,加快構建生產運行穩的電力供給體系。


以下是現代化工業特徵的相關介紹:

現代工業主要特徵有:

①即勞動手段的機械化、電氣化、強速化、精密化和自動化;

②工業結構現代化。主要指產業結構與規模結構的合理組成比例;

③工業生產組織現代化。生產實現高度集中化、專業化、協作化和聯合化,具有較高的勞動生產率;

④工業企業管理手段和方法現代化;

⑤工業職工結構的現代化。要求擁有大量素質高、技術熟練的生產工人、科技人員與管理人員。

以上資料參考網路——現代化工業

『捌』 什麼是工業化和現代化

工業化概念

工業化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現代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發揮主導作用,由傳統的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化,由傳統的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化的過程。

工業化是一個歷史范疇,是世界各國發展經濟、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經濟發展進程中不可逾越的重要歷史階段。新中國建立後,於「一五」期間提出了工業化發展目標,經過50多年的發展,已經建立了獨立的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工業化進程得到了較快推進,但從人均GDP、三次產業GDP結構、三次產業就業結構、城市化率等指標綜合分析,我國的工業化進程發展還不是十分成熟,工業化發展目標任務遠未完成。綜合來講:目前我國處於工業化發展的中期階段。

現代化的基本詞義
在20世紀30年代,「現代化」一詞開始出現在我國報刊上。現代化一詞的英文翻譯是modernization。英語單詞modernization是從英語單詞modernize和modern衍生出來的。
根據韋氏辭典,英語單詞modern是形容詞,產生於1585年,有兩層含義:(1)表示性質:現代的,新近的,時髦的;(2)表示時間:現代的,指從大約公元1500年到當前這段歷史時間。modern的兩層含義有不同特點:(1)性質只有時間限制(新近的),沒有領域限制,所以,它可以指人類活動各個方面的特點;(2)時間只有時間上限(大約公元1500年),沒有時間下限,所以,「現代」是可以無限延長的。英語單詞modernize是動詞,產生於1748年,含義是:使現代化(成為具有現代特點的、成為現代的),使適合現代需要。英語單詞modernization 是modernize的名詞形式,產生於1770年。由此推論,「現代化」具有兩個基本詞義:成為現代的、適合現代需要;大約公元1500年以來出現的新特點、新變化。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現代化」,一般都遵守它的兩個基本詞義,但是,在不同情況下,描述的對象不同,「現代化」的具體內涵也有所不同。例如,管理現代化指採用現代管理理論和方法;教育現代化指建立現代教育體系,採用現代教育理論和方法;企業現代化指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採用先進科學技術和現代經營管理方法;現代化城市指具有現代基礎設施、現代城市管理系統、採用現代生活方式等的城市;現代化農村指具有現代基礎設施、現代行政管理系統、採用現代生活方式等的農村;現代化學校指具有現代基礎設施、採用現代教育理論、教材和方法等的學校等。

『玖』 現代化工業有哪些特徵:

現代化的工業生產是大批量的生產,所以,技術與藝術在產品中的完美統一必須通過工業設計才能體現出來,使產品能夠既滿足人的物質需要(使用功能)又滿足人的精神需要(審美功能)。

『拾』 中國工業現代化的標志是什麼

工業現代化的主要標志有:
①勞動資料的現代化。在工業生產過程中,不斷實現機械化、自動化,採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和最新科學技術成果。
②工業部門結構現代化,加速發展技術(知識)密集型工業,建立新興工業部門。
③職工知識結構現代化。職工的科學文化水平和專業知識的普遍提高,在職工中科技人員比重不斷提高,具有專業知識的管理人員的比重增加。
④管理現代化。在工業管理中,廣泛採用電子計算機與其他現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
⑤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當代世界先進水平。
註:中國將在2040年左右實現工業現代化。

閱讀全文

與工業現代化體現在哪些方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賓士發動機電腦進油怎麼修 瀏覽:946
18款奧迪a8多少錢 瀏覽:849
賓士水在哪裡加 瀏覽:718
買什麼工業機械能賺錢 瀏覽:952
寶馬x1油濾網在哪裡 瀏覽:482
榮威汽車屏幕太亮如何調節亮度 瀏覽:588
佛山的工業區分布的位置如何 瀏覽:374
賓士大g音響怎麼調節 瀏覽:179
賓士amg怎麼開省油 瀏覽:900
寶馬5系後排座椅頭枕怎麼調 瀏覽:464
海南省海口市有什麼工業 瀏覽:242
奧迪a6換油水分離閥多少錢 瀏覽:884
馬雲開的大眾汽車是什麼車 瀏覽:64
一汽奧迪24多少錢 瀏覽:532
寶馬x1屏幕怎麼 瀏覽:512
家用小排量汽車保險是多少 瀏覽:135
汽車過戶錢多久到賬 瀏覽:829
賓士s級有哪些顏值 瀏覽:100
汽車防護膜用什麼膠 瀏覽:628
太原工業學院和河南科技學院哪個好 瀏覽: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