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蘇州工業園區在哪個區
蘇州工業園區位於蘇州市城東,在1994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行政區劃面積278平方公里,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重要合作項目,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和「國際合作的成功範例」。
蘇州工業園簡介
蘇州工業園區隸屬江蘇省蘇州市,位於蘇州市城東,1994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行政區劃面積278平方公里。
蘇州工業園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間的重要合作項目,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和「國際合作的成功範例」。
蘇州工業園區取得的成功,堪稱中國改革開放試驗田、創新型園區標桿和中國第一園。
㈡ 蘇州工業園區怎麼樣
蘇州工業園區的第一座鄰里中心,出自園區設計研究院董事長兼院長馮正功。為了讓鄰里中心真正成為居民休閑、活動和購物、消費的場所,設計團隊將整個中心規劃建設在河水之上,同時合理配置了學校、公園、購物中心等載體,相互呼應,又協調共處,贏得好評如潮。目前,園區每3平方公里就布局一個商業區,每5平方公里內就有一個鄰里中心。連前新加坡副總理陳慶炎看後都忍不住心生羨慕,贊嘆園區的鄰里中心比新加坡的「更漂亮、更完善」。
15年的高速發展,在農田上崛起一座國際頂尖開發區。蘇州工業園,易中天心中的「理想之城」,也是上百萬「老蘇州」、「洋蘇州」的「夢想之城」。
給高速GDP裝上「綠色過濾閥」
來到蘇州工業園,最令人心動的,不是那些傳奇般的財富神話,而是那一縷帶著微微甜味的清新空氣。
開發15年,園區至今還令人驚訝地保持著清新的水和空氣,這在開發區中不可想像。
不可想像的背後,是一道不可逾越的生態紅線。
蘇州市政協主席、原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王金華回憶說,園區成立以後制定的第一個法規文件,就是《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暫行辦法》,確立了一整套綠色發展理念。到園區投資的客商,第一道要過的就是環保關。15年來,被環保一票否決的項目有三百個,意向投資額累計超過20億美元。
隱形的紅線,看不見,摸不著,卻無時無刻不深植於園區企業CEO的心間。污染禁入—生態緩沖—雨污截流—集中供熱—垃圾處理,觸碰任何一道,就要「出局」。15年來,蘇州工業園區累計投入300多億元,對區內300多家重點企業實施全方位、全過程式控制制,先後關停歷史遺留下來的80多家污染企業。
15年生態堅守,換來了中外人士交口稱贊的碧水、藍天和綠地。在全國所有開發區中,蘇州工業園創造了環保基礎設施全覆蓋、綠色鄉鎮全覆蓋、ISO14001貫標企業最密集等多個全國之最。2008年,園區環境質量綜合指數達97.1,高於江蘇省小康社會環境質量綜合指數目標值17.1分。
金雞湖畔諧奏新版「國際歌」
5月的一個晚上,蘇州工業園圓融時代廣場「世界第一天幕」步行街上,一位名叫艾哲羅的芬蘭籍伊朗人打著手鼓,唱起一曲評彈版《楓橋夜泊》。蔚藍的「天幕」下,過往行人紛紛留步,黃皮膚、黑皮膚、白皮膚,藍眼睛、黑眼睛、棕眼睛,一起和著鼓聲輕輕吟唱。
就是這個「老艾」,十幾年前接到芬蘭總部派往園區的通知,心裡還老大不願意,總琢磨著早點調回去。誰知原本兩年的任期結束後,「老艾」竟然不走了,一干就是十年,幾年前退休了乾脆在園區定居下來,組建了一個「快樂家庭俱樂部」,去年還創辦了一個英語角。「老艾」說,他愛上了園區愛上了蘇州,一家子都愛上了這個美麗的東方城市。
在蘇州工業園區,3000多家外資企業和諧共存,2萬多名高科技人才激情創業,1.3萬名外籍人士快樂生活。東西方文明在此交匯與重組,不同種族、不同文化的人們相融相親,最終成就了一個古今中外相得益彰的絕妙「洋蘇州」。
「在我們這個單位里,很難有說家鄉話的環境。」園區工委書記馬明龍說。園區管理機構中,所有工作人員都出國培訓過,30%是留學生。一個處,一個辦公室,往往就有來自幾個國家、幾個城市的海歸。
金雞湖東岸,有一處「地球學習村」——蘇州中學園區校。中西合璧的校園建築,三位有著不同海外教育背景的「海歸」校長,來自不同國家的孩子在「雙語」氛圍中快樂成長。這正應了艾默生環境優化技術(蘇州)有限公司總經理、美國人吳大偉的那句名言:「We are all family in SIP.」(在蘇州工業園,我們都是一家人)。
在園區,中西文明圓融共生,誕生了無數「人間佳話」。
原美國安德魯電信器材有限公司總經理柏邁高有段「相聲奇緣」。這個高大的美國人,自從來到園區就迷上了中國相聲,拜相聲大師馬季的弟子劉喜堯為師,做了「馬門弟子」。蘇州十年,柏邁高的相聲學會了幾十段,和不少笑星搭過檔,還登上央視。如今,這位中國通已經高升美國商會主席,但他還是念念不忘在蘇州工業園區工作和生活的日子。
財富在這里,創業在這里,生活,也在這里。站在15年的歷史節點上,蘇州工業園區以其創造的非凡經濟成就和詩意的棲居生活,成為一個創業者嚮往、蘇州人自豪、外來客羨慕的「東方新歐洲」。
㈢ 蘇州工業園區在哪裡
查得目前
蘇州工業園區位於蘇州東邊,轄婁葑、斜塘、唯亭、勝浦街道及湖西、湖東、東沙湖、月亮灣社工委。
㈣ 蘇州工業園區在哪裡
蘇州工業園區位於江蘇省東南部,蘇州市區東部,東接崑山市,南連吳中區,西靠姑蘇區,北隔陽澄湖與常熟相望;行政區劃27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區80平方公里。
㈤ 蘇州工業園區有點像新加坡,為什麼能規劃的這么好,原因顯而易見
工業園區的設計是根據城市的特點和城市所需要。展現給人民面前的。
㈥ 蘇州工業園區具體在哪它所在的地址是哪個區的
蘇州工業園區位於蘇州古城東側金雞湖、獨墅湖畔。蘇州工業園區規劃總面積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區80平方公里。作為蘇州東部新城,園區將建設成為蘇州市現代化新城區和蘇州中央商務區。功能區有:綜合保稅區/國際科技園/獨墅湖高教區/中新生態科技城/ 生物納米科技園/科文中心/沙湖動漫城/服務外包產業園/創意產業園/創意泵站/陽澄湖旅遊度假區。 美國《新聞周刊》、《遠東經濟評論》和《華爾界日報》分別載文將蘇州列為全球九大新興技術城市之一、全球經濟高科技前哨城市,並突出強調了園區所起的巨大作用。 法國《信息報》稱園區為一個新矽谷。 英國《企業測位》報告書中把蘇州工業園區列為亞洲頂級工業區。 日本《產經新聞》投資動向調查顯示,擁有蘇州工業園區的大蘇州地區已成為日本企業生產基地外遷首選之地。 台灣電子電機工業同業公會(TEEMA)06年度對於大陸各大開發區的排名中蘇州工業園區位列第一,在綜合實力、投資風險降低、投資承諾兌現、行政透明程度等方面優勢尤其突出。
㈦ 蘇州工業園區在哪個區
蘇州市工業園區屬於蘇州的吳中區。
1、蘇州工業園是地處蘇州城東金雞湖畔的高科技工業園區和現代化、園林化、國際化的新城區。
2、蘇州工業園區於1994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同年5月實施啟動。行政區劃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區80平方公里,下轄三個鎮,戶籍人口32.7萬(常住人口72.3萬)。
(7)蘇州工業園區厲害在哪裡擴展閱讀:
蘇州工業園區位於長江三角洲太湖平原之東,屬太湖低窪平原,地勢平緩,由西北向東南略微傾斜,南部群力村一帶地勢較低,高程僅2.5米。
蘇州工業園區屬沖積湖平原地質區及基岩山丘工程地質區,除表層土層經人類活動而堆積外,其餘均為第四紀沉積層,坡度平緩,一般呈水平成層、交互層或夾層,較有規律。地質特點表現為:地勢平整,地質較硬,地耐力較強。區內土地承載力為每平方米20噸以上,土質以粘土為主。
㈧ 蘇州工業園區是哪一年開始建設的近年來蘇州市的社會發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蘇州工業園區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的合作項目,開創了中外經濟技術互利合作的新形式。1994年2月11日,國務院下達了《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有關問題的批復》。2月26日,李嵐清副總理和李光耀資政分別代表中新兩國政府在北京簽署了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的協議。同年5月12日,蘇州工業園區破土起動。
蘇州工業園區吸收了國內外開發區的成功經驗,又有自身的顯著特點:第一,它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簽署協議興辦的國際合作項目;第二,園區的行政管理由中方全權負責。成片開發由中新合資的開發公司負責。對外招商引資由中新聯合共同負責;第三,國務院同意在蘇州工業園區自主地、有選擇地借鑒新加坡經濟發展和公共管理方面的經驗。
1999年9月14日,中新兩國政府聯合協調理事會召開了第四次會議,確定了園區今後三年的發展目標:集中建設首期8平方公里,全面建成首期8平方公里的工業區,以及相配套的住宅區。同時按照園區發展的總體規劃要求,以滾動的方式向前發展,根據市場要求,繼續開發2平方公里的工業用地。對於未來的發展,雙方一致認為,蘇州工業園區是中新經濟技術合作的重中之重,雙方合作框架不變,開發主體合資性質不變,長期發展目標不變,雙方合作支持園區發展的承諾不變。
地處蘇州城東金雞湖畔,行政區域面積288平方千米,下轄三個鎮,戶籍人口25萬。
1994年2月11日,國務院下達《關於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有關問題的批復》;2月26日,中新兩國政府在北京正式簽署了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的協議;同年5月12日,蘇州工業園區破土啟動。
2002年02月23日,經報請省政府批准,蘇州市政府同意撤銷蘇州工業園區斜塘鎮,將其原轄區域並入蘇州工業園區婁葑鎮,實行鎮管村體制,鎮政府駐婁葑。區劃調整後,婁葑鎮行政區域面積90.84平方千米,總人口8.04萬,轄10個居委會、28個村委會。
【蘇州工業園區2003年區劃一覽】 2003年,轄4個鎮;將跨塘鎮臨湖村劃歸婁葑鎮管轄。(** 區劃名錄根據江蘇省2003年底村及村以上代碼整理。**)
跨塘鎮 轄:居委會(橋北、新鎮);村委會(蠡塘、婁江、婁東、婁中、湖濱、劍湖、古婁、上樓)。
唯亭鎮 轄:居委會(唯亭、亭南、涇巷、東亭家園);村委會(浦田、夷陵山、施家濱、懸珠、陽澄湖)。
勝浦鎮 轄:居委會(勝浦鎮街道、金苑新村、吳淞新村、園東新村);村委會(金港、金東、吳巷、勝巷、旺坊、南盛)。
婁葑鎮轄:居委會(新蘇、葑誼、葑塘、團結、星灣、獨墅湖、斜塘);社區居委會(蘇安南、蘇安北、官瀆、東港家怡、東港家樂、金益、蓮香);村委會(板陽、洋涇、倪庄、金厙、群力、東旺港、華蓮、周葑、宅前、墩頭、斜浜、金田、東巷、盛墩、建國、聯合、南旺、南夏涇、姚東、西馬、田巷、南沙里、臨湖)。
【2004年底】 轄4個鎮。(** 此處鄉鎮面積人口根據江蘇省統計年鑒電子版,2004年統計數據。**)
婁葑鎮 面積72.56平方千米,人口228728人。
跨塘鎮 面積33.59平方千米,人口 39751人。
唯亭鎮 面積82.15平方千米,人口 32171人。
勝浦鎮 面積16.20平方千米,人口 49266人。
2005年,根據江蘇省政府《關於同意調整蘇州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蘇政復[2005]33號),蘇州工業園區唯亭鎮和跨塘鎮實施合並設立唯亭鎮。據此唯亭鎮將形成115.86平方千米的行政區域,人口5.8萬,轄11個居委會、11個村委會。
在建設小康社會中率先發展
http://www.subaonet.com 2006年09月02日 蘇州新聞網
市第九次黨代會以來的五年,是蘇州波瀾壯闊進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建設史,是振奮精神努力實現「兩個率先」的奮斗史,更是轟轟烈烈繼續在高平台上加快發展的發展史。五年來蘇州經濟發展的一組組擲地有聲的數字,令人振奮,令人自豪。細細地解讀這些數據,可以真實具體地展示蘇州經濟發展的亮點和特色,可以深刻地領悟蘇州率先發展的時代風采。
GDP居全國第五位
「十五」時期,是蘇州經濟總量和綜合實力顯著提升、連續跨越大台階的五年。繼2002年、2004年蘇州的地區生產總值分別跨越2000億元和3000億元的台階後,2005年蘇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026億元,在總量上又躍上了一個新台階,按戶籍人口計算,人均GDP達66766元,摺合人均超過 8000美元。短短五年,GDP連續跨越三個千億元級的大關,年均增長15.5%%,增速比「九五」時期高出3.9個百分點。GDP列上海、北京、廣州、深圳之後,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第5位,比2000年提升了2個位次。
工業總產值居全國第二位
「十五」時期,蘇州以新型工業化為第一方略,抓住國際製造業轉移的大好時機,積極加強「三帶」(即沿滬寧線的高新技術產業帶、沿長江的基礎產業帶和沿滬浙的配套製造業產業帶)建設;大力推進「兩個」計劃(即「IT產業倍增計劃」和發展規模企業「220計劃」),努力打造國際先進製造業基地。2005年,工業經濟的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高,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579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31.1%%;總量繼續擴大,工業生產總值跨過萬億元大關,達 12123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9908億元,五年間年均分別增長27.3%%和32.8%%。蘇州的工業總產值列全國最大的工業城市上海之後,位居全國第2位,比2000年提升了4個位次,蘇州已經名副其實地成為中國第二大工業城市。
實際利用外資居全國第二位
五年來,蘇州緊緊抓住中國加入WTO等有利機遇,主動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堅持把開放型經濟作為第一性經濟來抓,堅持把開發區作為招商引資的重要載體,著力加快5個國家級和10個省級開發區的進一步開發建設和功能的提升,促進全市開放型經濟在較高平台上實現量增質升。「十五」時期,世界500強跨國公司有107家在蘇州投資,累計注冊外資570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達到198億美元,分別為「九五」時期5倍和2.6倍。2005年,全市(按原口徑統計)實際利用外資60億美元,僅次於上海位居全國第2位。
進出口總額居全國第三位
五年來,蘇州積極推進進出口主體、產品、市場和方式的多元化,重視推進大通關和口岸建設,促進進出口貿易繼續高位增長。「十五」時期,蘇州進出口總額和出口總額的年均增幅雙雙達到47%%以上。特別是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其中機電產品出口比重由2000年的59.5%%上升到2005年的81.2%%,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提高了27.5個百分點。2005年,蘇州進出口總額1405.9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727.7億美元,進出口總額僅次於上海、深圳居全國第3位,比2000年又提升了1個位次。
地方財政收入居全國第六位
五年來,隨著全市經濟的加快發展、新增長點的大量涌現和企業經濟效益的不斷提升,加上全市各級充分發揮財政服務於經濟、服務於社會的作用,全面推進和深化各項財政體制改革,充分調動各地各部門增收的積極性,從而使全市財政收入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地方財力明顯增強,有力地保障了全市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需要,同時對國家的貢獻也日益增多。2005年,全市完成財政總收入718.1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16.8億元,均比2000年翻了兩番,年均增長30%%以上;一般預算收入的總量、增量繼續保持全省第一;在全國大中城市的位次由2000年的第9位上升至第6位,顯示了蘇州雄厚的經濟實力。
民營企業數量居全省第一位
五年來,蘇州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大力推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尤其注重完善所有制結構、發展多種經濟成分。市委、市政府制定並全面實施《關於促進民營經濟騰飛的決定》以及各項配套政策,加強了發展民營經濟工作力度,積極營造發展環境,構築服務平台,為加快民營經濟的發展創設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2005年末,全市提前一年完成「民營經濟騰飛計劃」確定的民營經濟注冊資本三年翻番的目標。全市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總數分別為9.24萬戶和 23.08萬戶,數量名列全省第一位;注冊資本分別為1706億元和94.6億元,私營個體經濟注冊總資本比「九五」期末增長7.6倍;民營企業的稅收佔全市稅收的比重達29.5%%,完成投資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30%%,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增長極。由此,也促進蘇州的經濟結構發生巨大的變化,開放型經濟、民營經濟和規模經濟三足鼎立的格局基本形成。
服務業增加值居全省第一位
五年來,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服務業的發展,制定了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的發展戰略,作出了《關於促進服務業跨越發展的決定》,確定了服務業發展的三大重點,明確提出要形成結構優化、特色明顯、功能完善、開放度高的服務業體系,使服務業成為「打造蘇州起飛的另一翼」。在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措施的鼓勵推動下,生產性服務業的領域不斷拓展,新興服務業日益壯大,傳統性服務業加快提升。2005年全市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256.3億元,位居全省第1 位,「十五」期間年均增長14.8%%。五年來,蘇州經濟發展的速度、質量、效益的確是令人矚目的。蘇州以佔全國0.46%%的人口、0.09%%的土地面積,創造出了佔全國2.2%%的國內生產總值、2.3%%的財政收入、9.9%%的進出口總額和8.5%%的外商直接投資的佳績。雖然數據不能代表蘇州經濟發展的全部內容,但數據是最有說服力和直截了當的事實。上述一組組活生生的數據不僅詮釋了蘇州過去五年經濟發展的輝煌,而且也預示著蘇州又一次經濟起飛的未來。
㈨ 蘇州工業園區和高新區有什麼不同之處
園區更好一些。那邊工資待遇比高新區好一點,不過大同小異,不知道你想做的是什麼啊
園區是個老工業園區,各方面發展也較高新區更成熟一些,不過現在高新區發展也還不錯
園區主要產業 軟體 電子集成電路 醫葯 新材料產業
㈩ 蘇州工業園區,高新區以及吳中這三個地方哪個比較好啊
園區最差,規劃思想上就有問題,整個園區的各個小區都被人為地劃得很小,周圍都被公路包圍,完全以汽車交通為主, 不以居民的安逸休息為主,並且這種模式還在不斷地擴大
覺得還是吳中區比較好,沒有這種異類的規劃,不僅有水而且還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