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工業革命最早出現在哪一個工業部門
棉紡織業。
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開始於英國,首先從棉紡織業開始,80年代因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⑵ 第一二次工業革命興起的部門
第一次工業革命:紡織工業.動力工業.采礦業.冶金業.金屬加工.工作母機的製造,農業.交通運輸業。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興起發展了。
第二次工業革命:電訊事業.化學工業.交通運輸.電氣電力部門.
⑶ 第一次工業革命從哪國開始開始的部門是什麼
英國!開始的部門是在輕工業,棉紡織業最先開始。出現了機器
⑷ 工業革命最早興起於什麼時間哪個國家哪個部門
就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最早興起於英國,在1756年珍妮紡紗機的發明為開端,最先開始於綿紡織業
⑸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部門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是,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發明的發電機,開始的部門為電力部門,然後擴展到石油化工、化學、汽車等部門。
⑹ 兩次工業革命出現了哪些新興的工業部門
1、回答:
(1)第一次工業革命:機器製造業(蒸汽機)、鐵路(蒸汽火車)、輪船業(蒸汽輪船)等;
(2)第二次工業革命:航空業、汽車工業、石油工業、電氣產品製造業、電力工業等。
2、工業革命基本介紹:
工業革命(The Instrial Revolution )開始於十八世紀六十年代,十八世紀後半期,在英國的進展已經很顯著了。通常認為它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是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工業革命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由於機器的發明及運用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志,因此歷史學家稱這個時代為"機器時代"(the Age of Machines)。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向英國乃至整個歐洲大陸傳播,19世紀傳至北美。一般認為,蒸汽機、煤、鐵和鋼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英國最早開始工業革命也是最早結束工業革命的國家。
3、興起原因:
⑴主要原因/政治前提: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治日益加強;
⑵英國通過圈地運動,產生並聚集了大量勞動力,同時也擴大了英國國內市場;
⑶多年的海外貿易和殖民擴張,為英國積累了原始資本,提供了廣闊的原料地和海外市場;
⑷工場手工勞動時積累的經驗和生產技術的進步;(這是後來的法國,德國等國都無法相比的)
⑸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大,工場手工生產已無法滿足需求。
於是,一場機器生產革命必然爆發。
工業革命是由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所決定的:
⑴資產階級革命廢除了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種種束縛,為工業革命創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
⑵消除農業中的封建制度和小農經濟,為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和一定的國內市場;(英國圈地運動)
⑶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過程,提供了資本主義大工業所必需的大批自由勞動力和巨額的貨幣資本(殖民掠奪);
⑷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長期的發展,為大機器生產的出現准備了技術條件。
一般認為,蒸汽機、煤炭、鋼鐵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三項主要因素。工業革命都是以輕工業開始,向其他部門發展。在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前,整個生產動力依靠人力和畜力。伴隨蒸汽機的發明和改進,工廠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賴人力與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汽機發明後被機械化生產取代。工業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所不可比擬的巨大變革,其影響涉及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使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對推動人類的現代化進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類推向了嶄新的「蒸汽時代」。
另外,在西歐國家和美國轟轟烈烈革命時,中國清王朝正做著「天朝大國」的美夢,英國等國是不會放過這塊能掠取財富的土地,這也是誘發鴉片戰爭的一個原因。工業革命開始後,英國對印度、東南亞的侵略加劇,印度、埃及、緬甸相繼落為英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
工業革命對19世紀科學的發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4、評價:
在較早節段的工業革命中,人們被迫適應新的生活情況,人們從農庄搬到城市,全家大半生都在工廠工作。於是發生了許多新的關於衛生,福利及老年照料的問題,有時是未獲解決的問題。許多人住在城市人口密集之地,引起清潔,住房,警察及犯罪等問題。
工業化及其隨同的變化增高了世界多數人們的生活標准。較之過去,有更多的貨物可以供用,成本也較低廉。但是,增加對貨物的需求,就意味著原料的消耗和環境的沾污。由於大量生產技術更加強的採用,世界若乾地區的文化特徵在食物,衣著,住房,娛樂,及生活方式上,就趨於標准化。
工業化也改變了政府。許多國家行使帝國主義以支配各種原料和市場,俾能支持工業的發展。工業工人(無產階級)學會了組織與談判的技術。因此,民主的過程加速,因為工人要求對於社會的管理,有更多的發言權。
⑺ 第1次,第2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哪些新部門
新型部門:
第一次工業革命:鋼鐵工業、棉紡織工業
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力工業、化學工業、汽車製造業、造船工業
參考:
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中期開始;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的;機器工廠大量代替手工工場;由於蒸汽動力代替了水力,使工廠能遠離河流峽谷,在煤、鐵產地和交通方便的發展起一批新的工業城市,使工業生產由分散走向集中;「煤鐵復合型」的工業布局方式出現;主要有以伯明翰為中心的鋼鐵工業基地,以曼徹斯特為中心的棉紡織工業區。
第二次工業革命: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以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為標志;新型部門:電力工業、鋼鐵工業、化學工業、汽車製造業、造船工業;工業布局:德國的魯爾工業區,英國中部工業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原蘇聯以莫斯科和列寧格勒(彼得堡)為中心的工業區。
⑻ 列舉一二三次工業革命中的各主要工業部門
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上半期,英國首先發生了工業革命.
它是從發明和使用機器開始的,瓦特的改良蒸汽機與1785年投入使用,使人類社會從工場手工業向大機器生產發生一個飛躍,使人類社會進入了「蒸汽時代」,這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
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科學技術發展突飛猛進,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迅速應用到工業上,直接轉化為生產力,大大推動了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的發展,進一步體現了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
19世紀70年代,發電機研製成功,美國人愛迪生發明了耐用電燈泡,德國人西門子製造了第一輛有軌電車,電力的廣泛應用,把人們從「蒸汽時代」推進到「電氣時代」.這一技術革新的發明及應用從一開始就超越了一國的范疇,具有廣泛的規模,影響世界經濟的發展.
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20世紀四五十年代興起的新的技術革命,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以前所有的時代,在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微電子技術、航天技術、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標志著新的科學技術革命的到來,人們稱之為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
它是以雄厚的自然科學理論研究為基礎,目前仍在繼續發展,它不僅影響各國的經濟發展、政治統治和軍事戰略,而且改變著人們的傳統的生活方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
⑼ 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哪些新興工業部門
石油化工,汽車製造,電力工業
⑽ 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從哪個部門突破的
工業革命首先是從輕工業開始的,嚴格來說是紡織業!
首先是紡織部門,這在其他國家都是一樣的.紡織效率的提高就向動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於是就促成蒸汽動力的產生.
工業革命首先出現於工場手工業新興的棉紡織業。1733年,機械師凱伊發明了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速度,棉紗頓時供不應求。1765年,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大幅度增加了棉紗產量。「珍妮紡紗機」的出現首先在棉紡織業中引發了發明機器、進行技術革新的連鎖反應,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此後,在棉紡織業中出現了騾機、水利織布機等機器。不久,在採煤、冶金等許多工業部門,也都陸續有了機器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