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維多得亞時代該時代有什麼特點
其實就是維多利亞時代就是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
維多利亞時代
亞利山德拉·維多利亞於1837年繼承王位(當時她18歲),統治英國直到1901年逝世,是英國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一位君主。她統治英國近一段時期被稱為「維多利亞時代」。是英國歷史上最為光輝燦爛的盛世。
維多利亞時代被認為是英國工業革命的頂點時期,也是大英帝國經濟文化的全盛時期。
維多利亞時期以崇尚道德修養和謙虛禮貌而著名,也是一個科學、文化和工業都得到很大發展的繁榮昌盛的太平盛世。印刷術的發展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空前繁榮,這一時期還形成了男女平等和種族平等的進步觀念,美國的廢奴運動正是這一思想進步的體現。
維多利亞時代科學發明浪潮洶涌澎湃,維多利亞人信仰科學進步,對於工業革命充滿了樂觀和信心。汽船的出現使得運輸和貿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興旺,四通八達的鐵路交通貫穿東西南北。
維多利亞時代的文藝運動流派包括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派藝術,以及後印象派等。藝術界呈現出群星奪目的盛景。
維多利亞時代還涌現出了許多偉大的作家、詩人和他們的傳世之作,如英國女作家夏洛特·勃朗特(《簡·愛》)以及著名現實主義小說家查爾斯·狄更斯(《霧都孤兒》)等。
當時還出現了許多代表各個時期風格的建築。在這一時期,西方世界的建築以簡潔的形式重現了以往各個時代的古典風格,如:希臘風格、哥特式建築風格以及文藝復興時代的風格。
那個時代的中上層階級對於飲食非常講究,他們從遙遠的國度進口各種異國情調的香料調料,用於精心烹制的食品中。維多利亞時代有了歷史上最早的烹調學校,名廚編寫的烹調書籍風行英國,在這個時代人們最早將具體烹調方法如調料用量等詳細寫入書中。一些廚房小用具也流行起來,如開罐器等,維多利亞時代還形成了許多進餐禮儀。
這個時期,英國盛行下午茶,貴族們早餐豐富,午飯簡單,晚飯很晚。據說,維多利亞女王的女侍從官——女公爵安娜每到下午就會覺得很餓,於是便讓僕人拿些小茶點來吃,許多人紛紛效仿,下午茶漸漸成為一種例行儀式。事實上,圍繞著這種下午茶習俗形成了多彩的茶文化,高雅的旅館開始設起茶室,街上有了向公眾開放的茶館,茶話舞會更成為一種社會形式,維多利亞時代的淑女小姐們在那裡與男友們會面。
這個令人神往的時代,並沒有隨著維多利亞女王的去世而結束。很多歷史學家認為,所謂「維多利亞時代」的真正結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而令我們中國人印象深刻的是1840年,中英爆發鴉片戰爭。中國由此漸漸步入半殖民地深淵。而當時,英國正處於「維多利亞時代」。
維多利亞時代(1839-1901)是不是英國海外擴張的鼎盛時期,我們留給歷史學家去討論。「星期六」讀「文化廣場」的人大概有興趣知道蒸汽機是這個時候產生的;世界博覽會(也叫萬國博覽會)是這個時期產生的;下午茶是這個時期產生的;「美人靠」之類的維多利亞式傢具是這個時期產生的;狄更司的小說是這個時期產生的……為什麼偏偏是英國?這個問題大概也要留給能夠回答今天為什麼偏偏是美國的學者們去回答,我們繼續「星期六」吧。你要是不怕費腦子,我順便一提:薩義德在《文化與帝國主義》一書里研究狄更司的《遠大前程》,說那裡面的主人公發跡,很有英國殖民擴張的背景。奧斯汀的《曼斯菲爾德庄園》有帝國思想。蓋斯凱爾夫人的小說也有帝國色彩。你大概沒有興趣再探究下去了吧。那好,我跟你說,維多利亞時期印製的紙牌很受收藏家青睞呢!維多利亞時期的女裝現在來看仍舊很美很時尚呢!對了,時尚這個詞兒,雖然很有法國味道,但是,維多利亞這個美麗的名字一跟時尚連上,馬上不分伯仲,甚至還要佔一點便宜。消費文化雖然以現在的美國為極致,但要是探源頭,至少英語文化圈是從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開始的。研究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史家早就把那時中產階級的收入和消費方式作為課題了。碰巧了,馬克思寫《資本論》的時期恰好就是維多利亞時期。沒有對當代經濟生活的觀察,光是在大英博物館里思考閱讀,這樣的巨著是產生不了的。
維多利亞時代是藝術的時代,「前拉斐爾派」是這個時期誕生的……我還是把高雅的藝術留給美術史家去談,這里只附上一些大家能夠看得賞心悅目的插圖。好在關於維多利亞時代,我是舊書新書都有。之所以收藏這些書,是因為裡面有精美的插圖,因為維多利亞時代令我產生許多聯想,因為維多利亞女王年輕時的畫像很美。
英國散文家普利斯雷(J.B.Priestley)說:「單單去寫維多利亞鼎盛期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過,他老人家還真的就完成了一本,書名就叫《維多利亞鼎盛期》(Victoria』sHey�day)。我很少保留近幾十年出的英文書,卻因為喜歡普氏的散文和倫敦版美麗鮮艷的插圖而收藏了這一本紅封布面的大書。關於維多利亞生平的書,記得手裡有一本林登·史特拉奇寫的《維多利亞女王傳》,可是藏書沒有歸類一時找不出來;倒是找出一本1912年版克萊爾·傑羅德(CLAREJERROLD)寫的《維多利亞女王早期的宮廷生活》,作者聲稱寫的是「真實的人」「自然的人」的青春時代。我自己最喜歡讀的還是1934年牛津大學出版的《維多利亞王朝初期的英國1830-1865》,這本書的主編是G。M。揚。揚編已經顯示出社會風俗在史料中的地位。我這次提供的圖片,很多是從這本書里來的。
維多利亞時代在英國是科學和工業發明昌盛的年代,也是文學藝術繁榮的年代。維多利亞時代是個大話題,報紙的篇幅不宜展開論述,我只想借幾張圖展示一下那個時代英國的風貌,讓學經典英語的讀者對英國文化的背景有個大致的了解。
維多利亞時代是藝術的時代,「前拉斐爾派」是這個時期誕生的……我還是把高雅的藝術留給美術史家去談,這里只附上一些大家能夠看得賞心悅目的插圖。好在關於維多利亞時代,我是舊書新書都有。之所以收藏這些書,是因為裡面有精美的插圖,因為維多利亞時代令我產生許多聯想,因為維多利亞女王年輕時的畫像很美。
《祈禱的時間》是1854年由充滿抒情意味的畫家韋斯特(CHARLESWEST)所作。此畫表現的是維多利亞時代的居家理想,有很濃的宗教色彩。韋斯特擅長畫裝飾畫,最經常表現的主題是母親和孩子。其他代表作有《善行》,畫一個女孩扶著父親走上教堂台階時的情形。《心跳》則描繪一個青年女子等待郵差時的神情。
維多利亞時代青年女子的理想模式——美麗而嫻靜。喜歡女紅但又不失浪漫。這幅作品是1850年英國皇家學院院長格蘭特爵士為女兒畫的。畫作完成不久,這個女孩就離開了人世。
② 你知道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經歷的三次浪潮嗎
「第三次浪潮」既是美國思想家托夫勒1980年出版的著作的書名,又是他對當代社會的一種看法。那麼,還有第一和第二次浪潮嗎?有的。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指出,迄今為止的人類社會經歷了三次浪潮,它們分別是農業化浪潮、工業化浪潮和形成於20世紀的信息化浪潮。
每一次浪潮都促進了人類社會的大發展,為人類社會帶來了深刻的變化,對人類文明、人們的生活狀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農業化浪潮」大致發生在1萬多年前。在那個時期,人類從茹毛飲血、居無定所、依靠打獵和採集為生的原始人逐漸進化成為擁有相對固定的家園、懂得如何種植各種穀物的人類先民。農業的發展使人類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社會歷史時期,為更加先進的文明的出現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托夫勒認為,第三次浪潮使社會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知識化、多元化和分散化,用信息爆炸來描述這個時代的特徵是再確切不過的了。
對人類社會經歷的三次浪潮,我們應從哲學的角度進行反思,客觀地評價它們的利與弊,這樣才能對社會發展有一個更為深刻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