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需要知道的化學元素有27種,分別是:
H 氫、He 氦、Li 鋰、Be 鈹、B 硼、C 碳、N 氮、O 氧、F 氟、Ne 氖、Na 鈉、Mg 鎂、Al 鋁、Si 硅、P 磷、S 硫、Cl 氯、Ar 氬、K 鉀、Ca 鈣、Fe 鐵、Cu 銅、Hg 汞、I 碘、Ag 銀、Zn 鋅、Ba 鋇、Au 金、Mn 錳
元素符號背誦的順口溜:
一價鉀鈉氫氯銀,二價氧鈣鋇鎂鋅 ,三鋁四硅五價磷,二三鐵、二四碳 ,一至五價都有氮銅汞二價最常見 ,正一銅氫鉀鈉銀,正二銅鎂鈣鋇鋅 ,三鋁四硅四六硫二四五氮三五磷 ,一五七氯二三鐵二四六七錳為正,碳有正四與正二再把負價牢記。
(1)一五七有哪些工業成果擴展閱讀:
元素位置推斷
1、元素周期數等於核外電子層數;
2、主族元素的序數等於最外層電子數;
3、確定族數應先確定是主族還是副族,其方法是採用原子序數逐步減去各周期的元素種數,即可由最後的差數來確定。
在第一至第五周期時最後的差數小於等於10時差數就是族序數,差為8、9、10時為Ⅷ族,差數大於10時,則再減去10,最後結果為族序數;
在第六、七周期時差數為1:ⅠA族,差數為2:ⅡA族,差數為3-17:鑭系或錒系,差數介於18和21之間:減14,差數為22~24:Ⅷ族,差數大於25:減24,為對應的主族。
『貳』 美人心計講的是那段歷史
講的是西漢初年到漢武帝劉徹繼位的這段時期。時間約公元前202年-前141年。
秦末天下揭竿而起,經過楚漢之爭,劉邦擊敗項羽,公元前202年劉邦於山東定陶稱帝,國號漢,後都洛陽,同年都長安(今陝西西安)。
西漢在諸多制度上承襲了秦制,漢初實行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國策,社會經濟迅速恢復,農業、手工業及商業空前繁榮,史稱文景之治。
關於這段歷史的書有《史記》、《資治通鑒》、《後漢書》等。
(2)一五七有哪些工業成果擴展閱讀:
《美人心計》的主人公歷史原型:
孝文竇皇後(?—前135年),清河郡觀津縣(今河北省武邑縣)人 。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引皇甫謐言,雲竇後名猗房。
竇猗房是普通的農家女,平民出身。
漢惠帝時竇姬以家人子身份入宮伺候呂太後,後被賜予代王劉恆。劉恆即位後竇姬被立為皇後。景帝即位後尊其為皇太後。
建元元年,漢武帝即位,尊其為太皇太後。竇太後與漢文帝劉恆育有一女二男:長女館陶長公主劉嫖,長子漢景帝劉啟、少子梁孝王劉武。
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竇太後去世,與漢文帝合葬霸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美人心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漢
『叄』 漢武帝最大的功績就是大統一,那他實現大統一的原因是什麼他採用了哪些措施這些措施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文景之治網路名片
文景之治是指中國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漢初,社會經濟衰弱,朝廷推崇黃老治術,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
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分別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是租率最終減為三十稅一。文帝十三年,還全免田租。同時,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這就是輕徭薄賦的政策。 文帝生活也十分節儉,宮室內車騎衣服沒有增添,衣不曳地,帷帳不施文綉,更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因此,國家的開支有所節制,貴族官僚不敢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這就是休養生息的政策。 漢文帝重視農業,曾多次下令勸課農桑,根據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幹人員,並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生產。 隨著生產日漸得到恢復並且迅速發展,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史稱:「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漢書•食貨志》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時漢王朝的物質基礎大大增強,是中國皇權專制社會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最高的盛世。文景之治也為後來漢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編輯本段特點
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當時社會比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來。到景帝後期時,國家的糧倉豐滿起來了,新穀子壓著陳穀子,一直堆到了艙外;府庫里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了,穿錢的繩子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了。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的統治為「文景之治」。 文帝、景帝獎勵努力耕作農民,勸解百官關心農桑。每年春耕時,他們親自下地耕作,給百姓做榜樣。他們提倡節儉,並以身作則。文帝在位二十多年,宮室、園林沒有什麼增加。他修建自己的陵墓,要求從簡,不許用金銀等裝飾,只能用陶瓦。
編輯本段背景
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到處都是一片荒涼的景象。漢高祖及其後的漢文帝、 漢孝景帝
漢景帝等,吸取秦滅的教訓,減輕農民的徭役和勞役等負擔,注重發展農業生產。文景時期,提倡節儉,重視「以德化民」,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得到發展。歷來被視為封建社會的「盛世」,史稱「文景之治」。漢文帝劉恆(前180年~前157年),漢高祖劉邦中子,母為薄姬。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受封為代王。公元前180年呂後死,諸呂作亂,丞相陳平,太尉周勃與朱虛侯劉章等宗室大臣共誅諸呂,迎立劉恆為帝,在位二十三年。漢景帝劉啟(前157年~前141年),文帝太子,母為竇皇後。公元前157年即位,在位十六年。 西漢王朝建立後,漢高祖、惠帝、呂後都著力於恢復農業生產,穩定封建統治秩序,收到了顯著的成效。文景兩帝相繼即位後,又在這基礎上進一步採取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措施。
編輯本段措施
主要措施 1、實行輕徭薄賦,減輕人民負擔。 劉邦登基後,約法省禁,減輕田賦稅率,「什五而稅一」。漢惠帝時,下令「減田租,復十五稅一」。可知劉邦在位的12年間,後期因國家財政上的需要,稅率有所提高,但惠帝於漢高祖十二年即位後,馬上恢復了原來的稅率,使十五稅一保持下來,即使呂後當政時也未見改變。漢文帝時,進一步降低田租的稅率,按「三十稅一」征稅。這是中國封建社會田賦稅率最低的時期,而且以後始終不變。 2、鼓勵生產、發展經濟,擴大稅基,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在農業方面,多次下詔勸課農桑,按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員,經常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發展生產,還通過各種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人民開荒。在工商業方面,文帝「弛山澤之禁」,即開放原來歸國家所有的山林川澤,從而促進了農副業生產和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系的鹽鐵生產事業的發展。文帝十二年又廢除了過關用傳制度,促進商品流通和各地區間的經濟交往。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工商雜稅收入逐步超過了全國的田租收入,也使政府有財力減免田租。漢景帝恢復與匈奴等周邊民族通關市,發展邊境貿易。在「異物內流,利不外泄」的原則下,取得了巨大的貿易順差。 3、厲行節約,禁止浪費。 漢文帝提倡節儉,他在位期間,宮室苑囿,車騎服御,都無增加。他曾經想做一個露台,預算報上來,需要百金,他便放棄了這一想法。他說:「百金相當中產人家十家的財產總和了,我繼承先帝的宮室,還常覺得羞恥,怎麼能花百金建露台。」為了減免人民稅負,他還減少自己的開支,裁減侍衛人馬。漢景帝下詔不接受地方貢獻的錦綉等奢侈物品,並禁止地方官員購買黃金珠玉,否則以盜竊論罪。 4、通過「貴粟」政策,提高農民收入。 農業的發展,使糧價大大降低,史載文帝時每石「粟至十餘錢」。為了保證農民的收入,吸引農民重視農業生產,漢文帝君臣認為惟一途徑就是提高糧食價格,對能夠提供糧食者實行獎勵。他們採取的策略是鼓勵有錢人家購買農民的糧食,捐獻給國家。對於能捐獻糧食並運送到邊境糧庫的,國家按照捐獻數額的不同賜予不同爵位,還可以贖罪。這樣,邊防要塞的糧食儲備迅速充足了,接下來又進一步充實各郡縣的儲備。只要郡縣儲備足夠一年所需,該郡縣就可以免收農民田租。在這樣政策的鼓勵下,農民的收入保障了,負擔減輕了,國家的儲備也充足了。 5、實行集權與分權相結合的管理體制,逐步加強中央集權。 漢初鑒於秦朝極端專制之弊,在國體上實行了郡國並行制。最初對減輕中央財政的負擔、緩解漢初的財政困難、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起著一定的作用。地方也能因地制宜的實行一些惠民政策,如齊國工商業發達,又有漁鹽之利,便不征農業稅。吳國則有銅山、海鹽能獲巨利,故無賦稅。
編輯本段抑制豪強
禁止豪強私自鑄錢;重農抑商;逐步分化諸侯 西漢前期「與民休息」的政策,對農民是雨露陽光,但卻助長了豪強商賈的實力。因為豪強地主佔有的土地多,輕徭薄賦政策使他們獲利最多;「弛山澤之禁」,富商從中獲利最大。所以,在「與民休息」的同時,豪強巨商一天天膨脹起來,社會上形成了擁有政治優勢的漢初軍功集團、桀驁不馴的巨族土霸和財力日益雄厚的商人三股勢力。這些豪富佔有大量財富,一方面使用成群奴婢,過著侈靡生活,消耗著大量的勞動成果,影響著農業生產;一方面瘋狂兼並土地,逼迫大量的自耕農破產流亡。當時國家的稅收是三十稅一,即收獲量的3.33%,地主向佃農收取的地租率是什五,即收獲量的50%,其差額就是地主的受益即46.67%。社會財富佔有的懸殊,是社會不安的最大隱患,這極容易造成社會秩序的動盪和階級矛盾的尖銳。 為了保護自耕農的權益,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保持社會的安定,文景二帝開始採取了一些抑制豪強的措施。文帝的重要策臣賈誼提出:移風易俗,反對豪強淫侈之風;禁止豪強私自鑄錢;重農抑商;逐步分化諸侯;加強儲備以防災荒等一系列建議。這些主張嚴重損害了權貴階層的利益,賈誼也成了他們的攻擊對象,指責賈誼「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最後,賈誼終於被陷害,流放到潮濕沼荒之地,死時年僅33歲。 漢景帝時的晁錯是比賈誼更務實的政治家,也更加勇敢。晁錯指出今天雖然法律「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他提出「損有餘補不足」的理財思路,以捐獻糧食授予爵位的方式,誘使富人去購買農民的糧食來實現重農國策。他勸景帝勇敢地接受權貴集團的挑戰,得到了景帝的重用,但也受到權貴們更多的攻擊。景帝在打擊豪強方面,採取了更加嚴厲的措施,特別是任用郅都、王溫舒、嚴延年、寧成等所謂的酷吏,痛誅不法豪強。史書上說「流血十餘里」,「余皆股慄」,「豪強肋息,威震旁郡」。晁錯的父親從老家趕來勸阻兒子說:「你這樣做,劉氏安矣,而晁氏危。」晁錯父親受不了壓力而服毒自殺,晁錯也在後來的七國之亂中被殺害。賈誼和晁錯的主張先後被文帝和景帝接納並實行,作為「文景之治」的重要功臣一直被後世稱頌。
編輯本段太平盛世
百姓無內外之徭,得息肩於田畝,天下殷富 在薄稅勸農,與民休息的政策指導下,經過文景二帝41年的治理,迎來了西漢前期的太平盛世。 首先是農民負擔大大減輕。從漢高祖即位(公元前202年)到漢景帝後元三年(公元前141年),前後共62年間,西漢王朝實行的是中國古代堪稱典範的輕徭薄賦政策,農民的負擔是最輕的。從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起,又連續免除全國田賦長達11年,在這期間,農民來自農業稅的負擔沒有了,這在封建社會是絕無僅有的。所以,西漢前期七十餘年農民負擔一直很輕是歷史上公認的。 其次是人民富足,社會安定。守閭閻者食粱肉,為吏者長子外,居官者以為姓號。故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仁義而後絀恥辱焉。當此之時,網疏而民富。」這樣的安康和諧社會在中國歷史上是少有的。 再次,經濟發展,國家財政充實。由於經濟得到發展和繁榮,國家財政與建國初相比,出現了天壤之別。如文景時,「太倉有不食之粟,都內有朽貫之錢」。至漢武帝即位時,國家財政又上了新台階。「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余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國家財政實力如此雄厚,也是在中國封建社會少見的。 由此可知,西漢以「文景之治」為標志的太平盛世,是通過輕徭薄賦政策取得的。漢初「無為而治」的國策,也不是無所事事、放任自流的「無為」,而是積極「有為」的。那就是為農民建立平靜穩定的生產環境,努力把對農民生活生產活動的干擾降低到最小,努力保證農民的勞動得到穩定的報酬。在排除農民生產干擾方面,一是減輕政府對農民的賦役負擔,二是打擊豪強對農民的侵害;在保證農民收益上,一方面大幅度減免農業稅,一方面通過財稅政策穩定物價。太平盛世,國家的財政收入多、富人的收入高不是標志,更重要的是看人民的富足程度,尤其要看農民的富足程度。?
編輯本段漢文帝介紹
漢文帝劉桓,高祖中子,母薄姬。前一九六年劉邦鎮壓陳豨叛亂後,封劉桓為代王。 漢文帝
高祖死後,呂後專權,諸呂掌握了朝廷軍政大權。前一八○年,呂後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把諸呂一網打盡,迎立代王劉桓入京為帝,是為漢文帝。文帝以儉約節欲自持,是個謙遜克己的君主。他好「黃老之學」,在位二十三年,對穩定漢初封建統治秩序,恢復利發展經濟,起了重要作用。文帝與其子景帝的兩代統治,歷來被視為盛世,史稱「文景之治」。 漢文帝十分重視農業生產,鼓勵農民發展生產。他注意減輕人民負擔,常頒布減省租賦詔令。文帝對秦代的苛刑峻法在高祖、呂後改革的基礎上,又作了重大改革。文帝對周邊少數民族採取安撫友好的政策,不輕易動兵,盡力維持相安的關系。這種做法既起到了「御胡」的目的,也起了開發邊境的作用,為漢代屯田之先河。 在生活方面,文帝崇尚省儉克奢,他在位二十三年,史稱其「宮室苑囿車騎服御無所增益」。前一五七年,文帝去世,終年四十六歲,葬霸陵。
編輯本段漢景帝介紹
漢景帝劉啟 (公元前188~前141)字開,是漢文帝的長子。在位時採用竇皇後的黃老治術,實行無為政治,節儉愛民。後因採用晁錯的主張,削奪諸侯王封地,引起七國之亂,幸賴太尉周亞夫平定,自此中央權力鞏固,諸王毫無實力。在位十六年崩。 漢初至漢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間,文,景二帝仁慈恭儉,篤信黃老,以清靜不擾民為政策,海內富庶,國力強盛,世稱為文景之治。為武帝的文治武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漢文帝希望克制自己的慾望,引導人民走向善良,通過使西漢王朝的統治在人們心目中高度合理化,所以文景之治得以實現,從這個角度看,漢景帝的確是一代明君。文帝時期一些寬松的法律被取消了,所以漢景帝陽陵附近發現了大批的殉葬,所以他所重用的大臣幾乎個個不得善終,但是他的統治是比較清明的,社會是安定的。不過他太累了,統治了十六年,他四十八歲時就去世了。
編輯本段本質
漢初休養生息政策的繼續和發展,使中國出現了第一個治世。「文景之治」本質不是對農民戰爭的讓步,而是鑒於秦亡於政所做的積極有為的調整,實施較為開明的政治,以達到鞏固專政的目的,它是地主階級求長治久安的意志表現,為漢武帝的大一統奠定了政治和物質條件。
編輯本段結果
文景兩代採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的結果,使當時社會經濟獲得顯著的發展,封建統治秩序也日臻鞏固。西漢初年,大侯封國不過萬家,小的五六百戶;到了文景之世,流民還歸田園,戶口迅速繁息。列侯封國大者至三四萬戶,小的也戶口倍增,而且比過去富實得多。農業的發展使糧價大大降低,文帝初年,粟每石十餘錢至數十錢。據《漢書·食貨志》記載,漢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間,由於國內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災,百姓總是人給家足,郡國的倉廩堆滿了糧食。太倉里的糧食由於陳陳相因,致腐爛而不可食,政府的庫房有餘財,京師的錢財有千百萬,連串錢的繩子都朽斷了。這是對文景之治十分形象的描述。 但是,文景時期的「與民休息」政策的目的是為了穩定和加強對農民的控制,進一步鞏固封建統治,一些看來對農民有利的措施,實則對地主、商人更為有利。例如,文景減免田賦,地主獲利最大,入粟拜爵,也有助於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同時,文帝為求得政治上的安定,對同姓諸侯王的權勢雖曾有所限制,但未能採取果斷措施消除其動亂隱患;景帝三年(前154年)吳楚七國合謀叛亂(見吳楚七國之亂),與此當有一定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