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建國後白酒工業有哪些

建國後白酒工業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4-20 13:06:40

『壹』 五千年中國白酒發展史

白酒行業,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得到快速發展。

其一,從白酒的質量看,1952年全國第一屆評酒會評選出全國人大名酒,其中白酒4種,稱為中國四大名酒。隨後連續舉行至第五屆全國評酒會,共評出國家級名酒17種、優質酒55種;1979年全國第三屆評酒會開始,將評比的酒樣分為清:香、濃香、醬香、米香和其他香五種,稱為全國白酒五大香型,嗣後其他香發展為兼香、芝麻香,風型,豉想和特型5種,共稱為會同白前十大香型。

其二,從白酒產量看,1949年全國白酒產量僅為10.8萬噸,至1996年發展到頂峰為801.3萬噸,是建國初期的80倍。近幾年來基本穩定在350萬左右,全國注冊企業達3.7萬家,從業人員約幾十萬。

其三,從白酒稅利看,每年為我國創稅利約120億以上,僅次於煙草行業,其經濟效益歷來在酒類產品中名列前茅。

其四,從白酒科技看,中央組織全國科技力量進行總結試點工作,如四川糯高粱小曲操作法、煙台釀酒操作法、瀘州老窖、貴州茅台釀酒、山西汾酒和新工藝白酒等總結試點,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果。業內人士一致認為總結試點就是科研,而科研就是生產力。

其五,從白酒工藝看,它的生產可分小曲法、大麴法、液態法(新工藝白酒)和麩曲法,以傳統固態發酵生產名優白酒,新工藝法為普遍白酒,已佔全國白酒總產量的70%。

其六,從白酒發展看,全國釀酒行業的重點在鼓勵低度的葡萄酒和黃酒,控制白酒生產總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節糧和滿足消費為目標,以認真貫徹「優質、低度、多品種、低消耗、少污染和高效益」為方向。

白酒是我國世代相傳的酒精飲料,通過跟蹤研究和總結工作,對傳統工藝進行了改進,如從作坊式操作到工業化生產,從肩扛背挑到半機械作業,從口授心傳、靈活掌握到有文字資料傳授。這些都使白酒產業不斷得到發展與創新,提高了生產技術水平及產品質量,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這份寶貴的財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酒文化,將白酒行業發揚光大。

『貳』 中國所有白酒名稱

十大白酒】

一、茅台酒
茅台酒是世界三大名酒之一,已有800多年的歷史。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質獎章、獎狀。建國後,茅台酒又多次獲獎,遠銷世界各地,被譽為世界名酒、「祖國之光」。 釀制茅台酒的用水主要是赤水河的水,赤水河水質好,用這種入口微甜、無溶解雜質的水經過蒸餾釀出的酒特別甘美。故清代詩人曾有「集靈泉於一身,匯秀水東下」的詠句贊美赤水河。
茅台鎮還具有極特殊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它位於貴州高原最低點的盆地,海拔僅440米,遠離高原氣流,終日雲霧密集。夏日持續35~39℃的高溫期長達5個月,一年有大半時間籠罩在悶熱、潮濕的雨霧之中。這種特殊氣候、水質、土壤條件,對於酒料的發酵、熟化非常有利,同時也部分地對茅台酒中香氣成分的微生物產生、精化、增減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可以說,如果離開這里的特殊氣候條件,酒中的有些香氣成分就根本無法產生,酒的味道也就欠缺了。這就是為什麼長期以來,茅台鎮周圍地區或全國部分醬香型酒的廠家極力仿製茅台酒,而不得成功的道理。茅台酒的傳統製作方法,只有在茅台鎮這塊方圓不大的地方去做,才能造出這精美絕倫的好酒。
二、五糧液
天下三千年,五糧成玉液。五糧液酒是濃香型大麴酒的典型代表,它集天、地、人之靈氣,採用傳統工藝,精選優質高梁、糯米、大米、小麥和玉米五種糧食釀制而成。具有「香氣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凈爽、各味諧調、恰到好處」的獨特風格,是當今酒類產品中出類拔萃的精品.五糧液酒歷次蟬聯「國家名酒」金獎,九一年被評為中國「十大馳名商標」;繼1915年獲巴拿馬獎八十年之後,1995年又獲巴拿馬國際貿易博覽會酒類唯一金獎。至此,五糧液酒共獲國際金獎三十二枚。
三、西鳳酒
西鳳酒產於陝西省鳳翔縣柳林鎮西鳳酒廠。西鳳酒屬其它香型(鳳型)。曾四次被評為國家名酒。
四、雙溝大麴
產於江蘇省泗洪縣雙溝鎮。1984年的第四次全國評酒會後,該酒以「色清透明,香氣濃郁,風味協調,尾凈余長」的濃香型典型風格連續兩次被評為國家名酒。
五、洋河大麴
洋河大麴是江蘇省泗陽縣的洋河酒廠所產,曾被列為中國的八大名酒之一,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甜、綿、軟、凈、香」是洋河大麴的特色。現洋河大麴的主要品種有洋河大麴(55度)、低度洋河大麴 (38度)、洋河敦煌大麴和洋河敦煌普曲四個品種 。
六、古井貢酒
該酒產於安徽省亳縣古井酒廠。魏王曹操在東漢末年曾向漢獻帝上表獻過該縣已故縣令家傳的「九釀春酒法」。據當地史志記載,該地釀酒取用的水,來自南北朝時遺存的一口古井,明代萬曆年間,當地的美酒又曾貢獻皇帝,因而就有了「古井貢酒」一美稱。古井貢酒屬於濃香型白酒,具有「色清如水晶,香純如幽蘭,入口甘美醇和,回味經久不息」的特點。
七、劍南春
產於四川省綿竹縣。其前身當推唐代名酒劍南燒春。唐憲宗後期李肇在《唐國史補》中,就將劍南之燒春列入當時天下的十三種名酒之中。現今酒廠建於1951年4月。劍南春酒問世後,質量不斷提高,1979年第三次全國評酒會上,首次被評為國家名酒。
八、瀘州老窖特曲酒
瀘州老窖特曲於1952年被國家確定為濃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瀘州老窖窖池於1996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我國白酒行業唯一的全國重點保護文物,譽為「國寶窖池「。瀘州老窖國寶酒是經國寶窖池精心釀制而成,是當今最好的濃香型白酒。
九、汾酒
1915年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甲等金質大獎章,連續五屆被評為國家名酒。是我國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以其清香、純正的獨特風格著稱於世。其酒典型風格是入口綿、落口甜、飲後余香,適量飲用能驅風寒、消積滯、促進血液循環。酒度38度、48度、53度。注冊商標:杏花村、古井亭、長城、汾字牌。
十、董酒
董酒產於貴州省遵義市董酒廠,1929年至1930年由程氏釀酒作坊釀出董公寺窖酒,1942年定名為「董酒」。1957年建立遵義董酒廠,1963年第一被評為國家名酒,1979年後都被評為國家名酒,董酒的香型既不同於濃香型,也不同於醬香型,而屬於其它香型。該酒的生產方法獨特,將大麴酒和小曲酒的生產工藝融合在一起。
http://hi..com/zhanchuyue/blog/item/d7d74c667be7b425aa184c79.html

『叄』 關於中國白酒的歷史

中國白酒的歷史和工藝
一、白酒的起源

白酒是用酒麴釀制而成的,為中華民族的特產飲料,又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蒸餾酒,通稱烈性酒。中國是全球酒類飲料產銷大國,白酒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等領域發揮著積極作用。

白酒起源於何時?何人始創?迄今說法尚不一致。從商代甲骨文中已有「醴」字,淮南子說:「清醴之美,始於耒穭」。《尚書說命》記載:「若作酒醴,爾為曲糵」。最早的文獻記錄是「鞠糵」,發霉的糧食稱鞠,發芽的糧食稱糵,從字形看都有米字。米者,粟實也。由此得知,最早的鞠和糵,都是粟類發霉發芽而成的。《說文解字》說:「糵,芽米也」。「米,粟實也」。以後用麥芽替代了粟芽,糵與曲的生產方式分家以後,用糵生產甜酒(醴)。商、周一千多年到漢朝,糵酒還很盛行。北魏時用榖芽釀酒,所以在《齊民要術》內無糵曲的敘述。1636年宋應星著《天工開物》內說:「古來曲造酒,糵造醴,後世厭醴味薄,逐至失傳」。據周朝文獻記載,曲糵可作酒母解釋,也可解釋為「酒」。例如杜甫《歸來》詩里有「恁誰給曲糵,細酌老江乾」;陳騊聲有「深深曲糵日方長」的詩句,這里「曲糵」也是指「酒」。
曲在《辭源》的解釋為酒母,釀酒或制醬的發酵物,亦作「曲」。曲或鞠的簡化字為曲。酒麴的發展,經過不斷地技術改良,由散曲發展到餅曲,終於形成了大麴和小曲。大麴中主要微生物是麴黴,適宜於北方天氣寒冷的各省。製造大麴的原料為大麥、豌豆或小麥,例如前者為汾酒、西鳳酒大麴,後者為茅台、瀘州酒麴等。因制曲原料為麥類,常稱為麥曲,其形狀似磚,又稱磚曲,其曲塊大和用曲量多,通稱大麴,用於釀造我國的傳統工藝名優白酒。小曲酒主要微生物是根霉和毛霉,在南方亞熱帶的溫暖氣候,有利於生產小曲及其小曲酒。製造小曲的原料為大米或稻糠,有的加入中草葯,如邛崍米曲、董酒米曲;有的不用中草葯,如廈門白曲、稗木鎮糠曲等。1982年,法國微生物學家卡爾麥提(Calmette)在中國小曲中發現一種糖化力強的根霉,利用此種黴菌生產酒精,定名為阿明諾法或澱粉法(Amolproetzz),1985年正式投產。1956年,方心芳先生開始將小曲分離出的根霉分類及重要的生理特性的研究,確定了根霉是小曲的主要糖化菌。

二、酒麴的種類

白酒所應用的酒麴,大概可分為小曲、大麴和麩曲三類。小曲到南北朝時,已相當普遍生產,到了宋代時又有重要的改進,其根霉小曲成了世界最好的釀酒菌種之一。這種根霉小曲傳播很廣,如朝鮮、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尼泊爾、不丹、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日本(在繩紋末期從中國傳入了稻作技術和造酒技術)都有根霉小曲釀酒,產品受到國外人民的青睞。

小曲 大麴

麩曲是方心芳先生研究高粱酒的改良,提倡用麴黴製造酒麴,又稱快曲,因制曲時間短而得名。制曲後,麩曲直接作為糖化劑,一般用量較大,仍有誤稱為大麴。釀酒必先制曲,好曲釀出好酒,這是培養有益菌類,利用自然界或人工分離的微生物,分泌出許多復雜的酶,利用它的化學性能來完成的。

白酒釀造始於何人?其說法不一。從戰國時期《世本·作》:「儀狄做酒醪變五味」,這是造酒最早的文字記載,傳至周朝,更有漢朝許慎《說文解字》「古者儀狄作酒醪,禹口嘗之而美,逐疏儀狄。杜康作秫酒」。至今杜康造酒之說廣為傳頌,及至日本人將釀酒工統稱「杜氏」。更有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有人認為杜康是釀酒的祖師爺,這是一種悖論。宋高承在其《事物紀原》一書中說:「不知杜康何世人,而古今多言其釀酒也」,說明杜康究竟是哪個時代人,尚未搞清楚,何況當年杜康釀造的酒絕非今日的蒸餾酒。

三、白酒的發展

人類社會的發展及微生物學原理推測,認為酒的起源,最早出來是水果酒,其次是奶酒,最後發現為糧食(穀物)釀造的蒸餾酒,這是討論的課題。水果中含有糖類的果汁,如暴露於皮外,果皮上常附有酵母,在溫度適宜的條件下,果汁就會發酵成酒。動物家畜的乳汁,其中含有乳糖,同樣經酵母發酵為奶酒。穀物釀酒要復雜很多,糧食中為碳水化合物不是糖而是澱粉,澱粉需要經澱粉酶分解為糖,然後由酵母的酒化酶將糖變成酒。我國糧食酒中最早出現是黃酒,稱為釀造酒,又稱發酵酒,是不經過蒸餾的,隨後才會出現為現在的蒸餾酒,即中國白酒,這與蒸餾器有關。

白酒在唐朝又稱為燒酒,歷代詩句中常出現燒酒。白香山有詩雲:「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雍陶亦有詩雲:「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可見當時的四川已生產燒酒。古詩中又常出現白酒,例如李白的「白酒新熟山中歸」;白居易的「黃雞與白酒」,說明唐朝的白酒就是燒酒,亦名燒春。研究白酒的起源,必先以蒸餾器為佐證。方心芳先生認為宋朝已有蒸餾器(《自然科學史》6卷2期,1987年),但他在1934年時曾說我國唐代即有蒸餾酒(《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調查報告》第7號)。1975年在河北承德市青龍縣出土的金代銅質蒸餾器,其製作年代最遲不超過1161年的金世宗時期(南宋孝宗時),認為可信無疑。據西方在10或11世紀發現蒸餾法以後,就可能由發酵的飲料中得到較早的乙醇(酒精)。但在16世紀以來,由穀物原料直接制備乙醇,其酒精和水的類似飲料產品,就被廣泛應用。

四、中國當代白酒業的輝煌佳績

新中國成立以來,白酒行業迅速發展。從白酒質量看,1952年全國第一屆評酒會評選出全國八大名酒,其中白酒4種,稱為中國四大名酒。隨後連續舉行至第五屆全國評酒會,共評出國家級名酒17種,優質酒55種;1979年全國第三屆評酒會開始,將評比的酒樣分為醬香、清香、濃香、米香和其他香五種,稱為全國白酒五大香型,嗣後其他香發展為芝麻香、兼香、鳳型、豉香和特型5種,共計稱為全國白酒十大香型。從白酒產量看,1949年全國白酒產量僅為10.8萬噸,至1996年發展到頂峰為801.3萬噸,是建國初期的80倍,近幾年來基本穩定在350萬噸左右,全國注冊企業達3.7萬家,從業人員約幾十萬。從白酒稅利看,每年為國家創稅利約120億以上,僅次於煙草行業,其經濟效益歷來是酒類產品的前茅。從白酒科技看,中央組織全國科技力量進行總結試點工作,如煙台釀酒操作法,四川糯高粱小曲法操作法、貴州茅台釀酒、瀘州老窖、山西汾酒和新工藝白酒等總結試點,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果。業內人士一致認為總結試點就是科研,科研就是發展發生力。從白酒工藝看,它的生產可分小曲法、大麴法、麩曲法和液態法(新工藝白酒),以傳統固態發酵生產名優白酒,新工藝法為普遍白酒,已佔全國白酒總產量70%。從白酒發展看,全國釀酒行業的重點,在鼓勵低度的黃酒和葡萄酒,控制白酒生產總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節糧和滿足消費為目標,以認真貫徹「優質、低度、多品種、低消耗、少污染和高效益」為方向。

白酒是我國世代相傳的酒精飲料,通過跟蹤研究和總結工作,對傳統工藝進行了改進,如從作坊式操作到工業化生產,從肩挑背扛到半機械作業,從口授心傳、靈活掌握到有文字資料傳授。這些都使白酒工業不斷得到發展與創新,提高了生產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一批廠家成為我國釀酒的大型骨幹企業,為國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我們應繼承和發展這份寶貴的民族特產,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酒文化,使白酒行業發揚光大。

工藝分類:

1、醬香型酒
w • 以高粱為原料、以高溫大麴為糖化發酵劑、石窖堆料固態續糟發酵、固態蒸餾生產而成。主體香為4-乙基愈創木酚。
w • 代表酒----茅台酒,產於貴州省茅台鎮。以高粱為原料,加曲發酵,發酵後經數次蒸餾提取的酒液無色透明。再放人缸中陳化,時間為3年至數十年不等。酒味香濃醇厚,酒度53。譽稱為中國第一名酒。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可與法國干邑白蘭地相比。
2、濃香型酒
w • 以穀物為原料、以高溫大麴為糖化發酵劑、泥窖固態續糟發酵、固態蒸餾生產而成。主體香為己酸乙酯。
w • 代表酒1----瀘洲老窖特曲,以高粱為原料,高溫大麴為糖化發、酵劑、泥窖固態續糟發酵,經多次蒸餾,製得的酒液清亮透明,酒味濃郁香醇,酒度60。蟬聯五屆全國名酒。
w • 代表酒2---五糧液,四川省宜賓市產。以高粱。糯米、小麥和玉米為原料,加曲發酵,採用老窖發酵的方法,發酵後也經數次蒸餾。獲取的酒液清澈透明。味道醇厚清夷,酒度為60度。全國名酒,多次獲金獎。
w • 代表酒3---劍南春酒,四川省綿竹產。以高粱、大米、糯米、玉米、小麥為原料,加入麥曲發酵,經多次蒸餾。酒液無色透明,味道芳香濃郁,酒度60,全國名酒。
3、清香型酒
w • 採用清蒸二次清的工藝,以穀物為原料、以中大麴為糖化發酵劑、用陶缸固態發酵、固態蒸餾生產而成。主體香是醋酸乙酯和乳酸乙酯。
w • 代表酒---汾酒,山西省汾陽產。以高粱為原料,用麥曲加入發酵,採用數次蒸餾。所得的酒液清香郁雅,酒度60。為古今名酒。全國名酒
4、其它香型酒
w 兼型代表酒----董酒,產於貴州省遵義。以糯米、高粱為原料,加入大麴和小曲為糖化發酵劑,採用長期發酵法,幾次蒸餾。酒液晶瑩透亮,酒味濃香甘美,酒度60。全國名酒。
w 江西大麴白酒原屬此類型,後分出為特殊香型,簡稱特型。特型酒代表---四特酒,全國優質酒。
5、米香型酒
w 以大米為原料,以小曲(酒葯、酒餅)為糖化發酵劑,採用半固態、固態發酵,經蒸餾而成的白酒。
w 代表酒1---桂林三花酒,以大米為原料,以小曲(酒葯)為糖化發酵劑,採用半固態先培菌糖化、後發酵生產工藝發酵,經蒸餾而成,於山洞陳釀生產而成的白酒。全國優質酒。
w 代表酒2---廣東豉香肉冰燒酒,以大米為原料,以小曲(酒餅)為糖化發酵劑,採用半固態邊糖化邊發酵工藝於埕中發酵,經蒸餾而成30o(V)泡入肥膘肉生產而成的的白酒。全國優質酒。
(1)按白酒的香型分
  醬香型白酒:以醬香柔潤為持點,以茅台酒為代表。
  濃香型白酒:以濃香甘爽為特點,以滬州老窖和五糧液為代表。
  米香型白酒:以米香純正為特點,以桂林三花酒為代表。
  清香型白酒:以清香純正為特點,以汾酒為代表。
  兼香型白酒:以董酒為代表。

(2)按生產工藝分
  液態發酵白酒:豉香玉冰燒酒
  固態發酵白酒;如:大麴酒
  半固態發酵白酒:桂林三花酒
  固液勾兌白酒:串香白酒

(3)按使用的原料分

  高粱白酒
  玉米白酒
  大米白酒
  薯干白酒
  代糧白酒

(4)按使用的酒麴種類分
  大麴白酒
  小曲白酒
  大小曲混合白酒
  麩曲白酒
  紅曲白酒
  麥曲白酒
3、其他蒸餾酒


  這類酒是以糧食以外或葡萄以外的植物果實,莖、根、花或葉釀製成酒,再經蒸餾得到的含酒精飲料。 添加評論
.評論讀取中...請登錄後再發表評論!
取消
.jiangyingtaoy | 2010-01-30 11:54:56
有0人認為這個回答不錯 | 有0人認為這個回答沒有幫助
肯頂是不一樣的,古代的白酒就和現在的酒釀差不多,頂多就有點酒的味道,酒精含量更是少的可憐,要不古人怎麼可以千杯不醉呢!

中國白酒是世界著名的六大蒸餾酒之一(其餘五種是白蘭地、威士忌、郎姆酒、伏特加和金酒)。中國白酒在工藝上比世界各國的蒸餾酒都復雜得多,原料各種各樣,酒的特點也各有風格,酒名也五花八門。

中國白酒在飲料酒中,獨具風格,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白酒相比,我國白酒具有特殊的不可比擬的風味。酒色潔白晶瑩、無色透明;香氣宜人,五種香型的酒各有特色,香氣馥郁、純凈、溢香好,余香不盡;口味醇厚柔綿,甘潤清冽,酒體諧調,回味悠久,那爽口尾凈、變化無窮的優美味道,給人以極大的歡愉和幸福之感。

我國白酒的酒度早期很高,有67°、65°、62°之高。度數這樣高的酒在世界其他國家是罕見的。近幾年,國家提介降低白酒度數,有不少較大的酒廠,已試製成功了39°、38°等低度白酒。低度白酒出現市場初期,大多數消費者不太習慣,飲用起來總覺著不夠味,「勁頭小」。90年代初,城市消費者已經開始習慣低度白酒,在宴席上已經逐漸成為一個較好的品種了。

白酒以前叫燒酒、高糧酒,建國後統稱白酒、白乾酒。為什麼叫白酒、白乾和燒酒?白酒就是無色的意思,白乾酒就是不摻水的意思,燒酒就是將經過發酵的原料入甑加熱蒸餾出的酒。

白酒的名稱繁多。有的以原料命名,如:高粱酒、大麴酒、瓜干酒等,就是以高粱、大麴、瓜干為原料生產出來的酒。有的以產地命名,如:茅台、汾酒、景芝白乾、曲阜老窖、蘭陵大麴等。有的以名人命名,如:杜康酒、范公特曲等。還有的按發酵、貯存時間長短命名,如:特曲、陳曲、頭曲、二曲等。二鍋頭、回龍酒等,則又是以生產工藝的特點命名的。二鍋頭是我國北方固態法白酒的一種古老的名稱。現在有的酒仍叫二鍋頭。現在的二鍋頭是在蒸酒時,掐頭去尾取中間餾出的酒。真正的二鍋頭系指制酒工藝中在使用冷卻器之前,以古老的固體蒸餾酒方法,即以鍋為冷卻器,二次換水後而蒸出的酒。所謂回龍酒,就是將蒸出的酒重烤一次,即為回龍酒。

我國白酒起源於何時,眾說不一,尚無定論。

一種說法,起源於詔代,在唐代文獻中,燒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現。李肇(公元806年)寫的《國史補》中的:「酒則有劍南之燒春」(唐代普遍稱酒為「春」);雍陶(公元834年)詩雲:「自到成都燒酒熱,不思身更入長安。」可見在唐代,燒酒之名已廣泛流傳了。田錫寫的《曲本草》中說:「暹羅酒以燒酒復燒二次,入珍貴異香,其壇每個以檀香十數斤的煙熏令如漆,然後入酒,臘封,埋土中二三年絕去燒氣,取出用之。」趙希鵠寫的《調燮類編》中說:「燒酒醉不醒者,急用綠豆粉粉盪皮切片將筋撬開口,用冷水送粉片下喉即安」(卷二);他又說:「生薑不可與燒酒同用。飲白酒生韭令人增病。飲白酒忌諸甜物」(卷三)。

以上引文中所說的「燒酒」、「蒸酒」、「白酒」,是否就是今天的白酒?單從名字相同還不可定論。有人認為我國民間長期相沿,把蒸酒稱為燒鍋,燒鍋生產的酒即為燒酒。但燒鍋之名起源於何時,尚待考證。故白酒起源唐代,其論據尚欠充分。

另一種說法,元代時(1271—1368年)由國外傳入。

元時中國與西亞和東南亞交通方便,往來頻繁,在文化和技術等方面多有交流。有人認為「阿刺古」酒是蒸餾酒,遠從印度傳入。還有人說:「燒酒原名『阿刺奇』,元時征西歐,曾途經阿刺伯,將酒法傳入中國。」章穆寫的《飲食辨》中說:「燒酒,又名火酒、『阿刺古』。『阿刺古』番語也。」現有人查明「阿刺古」、「阿刺吉」、「阿刺奇」皆為譯音,是指用棕櫚汗和稻米釀造的一種蒸餾酒,在元代曾一度傳入中國。

再一種說法,是明代葯物學家李明珍(1518—1593年)在《本草綱目》中所寫:「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這段話,除說明我國燒酒創始於元代之外,還簡略記述了燒酒的釀造蒸餾方法,故人以為可信。

從文史資料的角度考察,古代的蒸餾酒分為南北兩大類型,如在明代,蒸餾酒就起碼分為二大流派,一類為北方燒酒,一類為南方燒酒。<<金瓶梅詞話>>中的燒酒種類除了有"燒酒"(未註明產地)外,還有"南燒酒"這一名稱。但實際情況是在北方除了糧食原料釀造的蒸餾酒外,還有西北的葡萄燒酒,內蒙的馬乳燒酒;在南方還可分為西南(以四川,貴州為中心)及中南和東南(包括廣西,廣東)兩種類型。這樣的分類僅僅是粗略的,並無統一的劃分標准。

由於燒酒的主要特點是酒精濃度高,許多芳香成分在酒中的濃度是隨著酒精度而提高的,酒的香氣成分及其濃淡成了判斷燒酒質量的標准之一。我國風格多樣的燒酒,主要是釀造原料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其次是釀造技術等因素。

北方盛產小麥,高梁,南方盛產稻米,廣西一帶產包米,新疆盛產葡萄,蒸餾燒酒的釀造原料因地制宜,不同原料用來釀造燒酒是很自然的事。在蒸餾酒發展的初期,人們也許並不清楚究竟哪種原料最適於釀造燒酒。經過長時間的比較,人們有機會品嘗比較各種原料釀造的燒酒之後,對不同原料釀造的燒酒的特點有了較為統一的看法。

高梁酒:在古代,高梁燒酒受到交口稱贊。清代中後期成書的<<浪跡叢談續談三談>>在評論各地的燒酒時說:"今各地皆有燒酒,而以高梁所釀為最正。北方之沛酒,潞酒,汾酒皆高梁所為。"清代中後期至民國時期,高梁酒幾乎成了燒酒的專用名稱。這是由於高梁原料的特性所決定的。

雜糧酒:西南地區的燒酒在選料方面大概繼承了其飲食特點,為強調酒香及酒體的豐富,採用各種原料,按一定的比例搭配發酵釀造。據四川博物館的有關資料,四川宜賓的五糧液酒,在明代隆慶至萬曆年間(1567-1619)就被稱為"雜糧酒",所用的混合原料中有高梁,大米,糯米,蕎麥,玉米。當地文物部門所收集到的一例祖傳秘方中這樣寫到:"飯米酒米各兩成,蕎子成半添半成,川南紅梁溱足數,糟糠拌料天鍋蒸,此方傳子不傳女,兒孫務必深藏之。"(此資料來自中國首屆酒文化研討會期間,四川省宜賓酒史展中的"敘州府北門外溫德豐糟坊陳氏家傳")。

米燒酒:東南一帶,米燒酒盛行,如明末清初成書的<<沈氏農書>>曾提到,米燒酒和大麥燒酒相比,後者的口味"粗猛",質量不及前者。

糟燒酒:主產於南方黃酒產區,以黃酒壓榨後的糟粕為原料,進一步發酵後經蒸餾而成。<<沈氏農書>>中記載了黃酒糟用來製造糟燒酒的方法。

經過長期的品嘗比較,人們認識到不同的原料所釀造的燒酒各有其特點,總結到 "高梁香,玉米甜,大米凈,大麥沖"。

從元代開始,蒸餾酒在文獻中已有明確的記載。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我國蒸餾酒形成了幾大流派,如清蒸清燒二遍清的清香型酒(以汾酒為代表),有混蒸混燒續糟法老窖發酵的濃香型酒(以瀘州老窖為代表),有釀造周期多達一年,數次發酵,數次蒸餾而得到的醬香型酒(以茅台酒為代表),有大小曲並用,採用獨特的串香工藝釀造得到的董酒。

『肆』 中國白酒品牌都有哪些

中國十大名酒榜中榜,中國十大燒酒-白酒品牌(2012)
五糧液(國家名酒,中國馳名商標,中華老字型大小,行業領導品牌,五糧液集團有限公司)
茅台(國家名酒,中國馳名商標,中華老字型大小,行業領導品牌,貴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
國窖1573(中國名酒,中國馳名商標,中華老字型大小,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
富水涌(中國名酒、歷史名酒、A股上市公司,貴州富水涌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劍南春(中國名酒,中國馳名商標,中華老字型大小,中國名酒,四川劍南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汾酒-竹葉青(中國名酒,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十大名酒,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水井坊(中國名酒,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十大名酒,四川水井坊股份有限公司)
西鳳酒(中國馳名商標,中華老字型大小,最具增長潛力白酒品牌,陝西西鳳酒股份有限公司)
古井貢酒(中國名酒,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十大名酒,行業知名品牌,安徽古井貢酒股份有限公司)
郎酒(中國馳名商標,中華老字型大小,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四川郎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洋河大麴(中國名酒,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十大名酒,江蘇洋河酒廠股份有限公司

『伍』 中國白酒四大泰斗人物是誰

中國白酒四大泰斗人物沈怡方,秦含章,賴高淮,周恆剛。中國白酒從建國後發展到今天,早已進入百家爭鳴的繁榮時代,數千年的酒文化,傳承至今,形成了獨屬於中國的白酒文化。十二大香型,十七大名酒,以及地方數不清的白酒品牌,中國白酒界進入了無比繁盛的時代。為中國白酒業奉獻了一生,為後人創下了堅實的基業。身為新時代的白酒人,我們不應該忘記他們的名字。

沈怡方詳情

沈怡方,我國著名白酒專家,酒界泰斗,從通風制曲,麩曲法釀酒,串蒸工藝,剖析白酒香味成分到參與,主持歷屆評酒會,再到倡導白酒之道,推行文明飲酒風氣,沈怡方的一生都在為白酒四處奔波。50至60年代,他致力於內蒙古白酒工業的技術改造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績。70年代,他負責的提高液體發酵白酒質量的研究課題,獲得了國家獎。

『陸』 白酒的發展史

我國是制曲釀酒的發源地,有著世界上獨創的釀酒技術。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坂口謹一郎曾說中國創造酒麴,利用黴菌釀酒,並推廣到東亞,其重要性可與中國的四大發明媲美。白酒是用酒麴釀制而成的,為中華民族的特產飲料,又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蒸餾酒,通稱烈性酒,成為全球酒類飲料產銷大國,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等領域發揮著積極作用。

白酒起源於何時?何人始創?迄今說法尚不一致。從商代甲骨文中已有「醴」字,淮南子說:「清醴之美,始於耒穭」。《尚書說命》記載:「若作酒醴,爾為曲糵」。最早的文獻記錄是「鞠糵」,發霉的糧食稱鞠,發芽的糧食稱糵,從字形看都有米字。米者,粟實也。由此得知,最早的鞠和糵,都是粟類發霉發芽而成的。《說文解字》說:「糵,芽米也」。「米,粟實也」。以後用麥芽替代了粟芽,糵與曲的生產方式分家以後,用糵生產甜酒(醴)。商、周一千多年到漢朝,糵酒還很盛行。北魏時用榖芽釀酒,所以在《齊民要術》內無糵曲的敘述。1636年宋應星著《天工開物》內說:「古來曲造酒,糵造醴,後世厭醴味薄,逐至失傳」。據周朝文獻記載,曲糵可作酒母解釋,也可解釋為「酒」。例如杜甫《歸來》詩里有「恁誰給曲糵,細酌老江乾」;陳騊聲有「深深曲糵日方長」的詩句,這里「曲糵」也是指「酒」。
曲在《辭源》的解釋為酒母,釀酒或制醬的發酵物,亦作「曲」。曲或鞠的簡化字為曲。酒麴的發展,經過不斷地技術改良,由散曲發展到餅曲,終於形成了大麴和小曲。大麴中主要微生物是麴黴,適宜於北方天氣寒冷的各省。製造大麴的原料為大麥、豌豆或小麥,例如前者為汾酒、西鳳酒大麴,後者為茅台、瀘州酒麴等。因制曲原料為麥類,常稱為麥曲,其形狀似磚,又稱磚曲,其曲塊大和用曲量多,通稱大麴,用於釀造我國的傳統工藝名優白酒。小曲酒主要微生物是根霉和毛霉,在南方亞熱帶的溫暖氣候,有利於生產小曲及其小曲酒。製造小曲的原料為大米或稻糠,有的加入中草葯,如邛崍米曲、董酒米曲;有的不用中草葯,如廈門白曲、稗木鎮糠曲等。1982年,法國微生物學家卡爾麥提(Calmette)在中國小曲中發現一種糖化力強的根霉,利用此種黴菌生產酒精,定名為阿明諾法或澱粉法(Amolproetzz),1985年正式投產。1956年,方心芳先生開始將小曲分離出的根霉分類及重要的生理特性的研究,確定了根霉是小曲的主要糖化菌。

白酒所應用的酒麴,大概可分為小曲、大麴和麩曲三類。小曲到南北朝時,已相當普遍生產,到了宋代時又有重要的改進,其根霉小曲成了世界最好的釀酒菌種之一。這種根霉小曲傳播很廣,如朝鮮、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尼泊爾、不丹、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日本(在繩紋末期從中國傳入了稻作技術和造酒技術)都有根霉小曲釀酒,產品受到國外人民的青睞。

麩曲是方心芳先生研究高粱酒的改良,提倡用麴黴製造酒麴,又稱快曲,因制曲時間短而得名。制曲後,麩曲直接作為糖化劑,一般用量較大,仍有誤稱為大麴。釀酒必先制曲,好曲釀出好酒,這是培養有益菌類,利用自然界或人工分離的微生物,分泌出許多復雜的酶,利用它的化學性能來完成的。

白酒釀造始於何人?其說法不一。從戰國時期《世本·作》:「儀狄做酒醪變五味」,這是造酒最早的文字記載,傳至周朝,更有漢朝許慎《說文解字》「古者儀狄作酒醪,禹口嘗之而美,逐疏儀狄。杜康作秫酒」。至今杜康造酒之說廣為傳頌,及至日本人將釀酒工統稱「杜氏」。更有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有人認為杜康是釀酒的祖師爺,這是一種悖論。宋高承在其《事物紀原》一書中說:「不知杜康何世人,而古今多言其釀酒也」,說明杜康究竟是哪個時代人,尚未搞清楚,何況當年杜康釀造的酒絕非今日的蒸餾酒。

人類社會的發展及微生物學原理推測,認為酒的起源,最早出來是水果酒,其次是奶酒,最後發現為糧食(穀物)釀造的蒸餾酒,這是討論的課題。水果中含有糖類的果汁,如暴露於皮外,果皮上常附有酵母,在溫度適宜的條件下,果汁就會發酵成酒。動物家畜的乳汁,其中含有乳糖,同樣經酵母發酵為奶酒。穀物釀酒要復雜很多,糧食中為碳水化合物不是糖而是澱粉,澱粉需要經澱粉酶分解為糖,然後由酵母的酒化酶將糖變成酒。我國糧食酒中最早出現是黃酒,稱為釀造酒,又稱發酵酒,是不經過蒸餾的,隨後才會出現為現在的蒸餾酒,即中國白酒,這與蒸餾器有關。 白酒在唐朝又稱為燒酒,歷代詩句中常出現燒酒。白香山有詩雲:「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雍陶亦有詩雲:「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可見當時的四川已生產燒酒。古詩中又常出現白酒,例如李白的「白酒新熟山中歸」;白居易的「黃雞與白酒」,說明唐朝的白酒就是燒酒,亦名燒春。研究白酒的起源,必先以蒸餾器為佐證。方心芳先生認為宋朝已有蒸餾器(《自然科學史》6卷2期,1987年),但他在1934年時曾說我國唐代即有蒸餾酒(《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調查報告》第7號)。1975年在河北承德市青龍縣出土的金代銅質蒸餾器,其製作年代最遲不超過1161年的金世宗時期(南宋孝宗時),認為可信無疑。據西方在10或11世紀發現蒸餾法以後,就可能由發酵的飲料中得到較早的乙醇(酒精)。但在16世紀以來,由穀物原料直接制備乙醇,其酒精和水的類似飲料產品,就被廣泛應用。

新中國成立以來,白酒行業迅速發展。從白酒質量看,1952年全國第一屆評酒會評選出全國八大名酒,其中白酒4種,稱為中國四大名酒。隨後連續舉行至第五屆全國評酒會,共評出國家級名酒17種,優質酒55種;1979年全國第三屆評酒會開始,將評比的酒樣分為醬香、清香、濃香、米香和其他香五種,稱為全國白酒五大香型,嗣後其他香發展為芝麻香、兼香、鳳型、豉香和特型5種,共計稱為全國白酒十大香型。從白酒產量看,1949年全國白酒產量僅為10.8萬噸,至1996年發展到頂峰為801.3萬噸,是建國初期的80倍,近幾年來基本穩定在350萬噸左右,全國注冊企業達3.7萬家,從業人員約幾十萬。從白酒稅利看,每年為國家創稅利約120億以上,僅次於煙草行業,其經濟效益歷來是酒類產品的前茅。從白酒科技看,中央組織全國科技力量進行總結試點工作,如煙台釀酒操作法,四川糯高粱小曲法操作法、貴州茅台釀酒、瀘州老窖、山西汾酒和新工藝白酒等總結試點,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果。業內人士一致認為總結試點就是科研,科研就是發展發生力。從白酒工藝看,它的生產可分小曲法、大麴法、麩曲法和液態法(新工藝白酒),以傳統固態發酵生產名優白酒,新工藝法為普遍白酒,已佔全國白酒總產量70%。從白酒發展看,全國釀酒行業的重點,在鼓勵低度的黃酒和葡萄酒,控制白酒生產總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節糧和滿足消費為目標,以認真貫徹「優質、低度、多品種、低消耗、少污染和高效益」為方向。

白酒是我國世代相傳的酒精飲料,通過跟蹤研究和總結工作,對傳統工藝進行了改進,如從作坊式操作到工業化生產,從肩挑背扛到半機械作業,從口授心傳、靈活掌握到有文字資料傳授。這些都使白酒工業不斷得到發展與創新,提高了生產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一批廠家成為我國釀酒的大型骨幹企業,為國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我們應繼承和發展這份寶貴的民族特產,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酒文化,使白酒行業發揚光大。

『柒』 白酒的釀造歷史及其發展過程

白酒起源與發展

--------------------------------------------------------------------------------

2005年7月25日11:56 今夜中國上海站

我國是制曲釀酒的發源地,有著世界上獨創的釀酒技術。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坂口謹一郎曾說中國創造酒麴,利用黴菌釀酒,並推廣到東亞,其重要性可與中國的四大發明媲美。白酒是用酒麴釀制而成的,為中華民族的特產飲料,又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蒸餾酒,通稱烈性酒,成為全球酒類飲料產銷大國,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等領域發揮著積極作用。
白酒起源於何時?何人始創?迄今說法尚不一致。從商代甲骨文中已有「醴」字,淮南子說:「清醴之美,始於耒穭」。《尚書說命》記載:「若作酒醴,爾為曲糵」。最早的文獻記錄是「鞠糵」,發霉的糧食稱鞠,發芽的糧食稱糵,從字形看都有米字。米者,粟實也。由此得知,最早的鞠和糵,都是粟類發霉發芽而成的。《說文解字》說:「糵,芽米也」。「米,粟實也」。以後用麥芽替代了粟芽,糵與曲的生產方式分家以後,用糵生產甜酒(醴)。商、周一千多年到漢朝,糵酒還很盛行。北魏時用榖芽釀酒,所以在《齊民要術》內無糵曲的敘述。1636年宋應星著《天工開物》內說:「古來曲造酒,糵造醴,後世厭醴味薄,逐至失傳」。據周朝文獻記載,曲糵可作酒母解釋,也可解釋為「酒」。例如杜甫《歸來》詩里有「恁誰給曲糵,細酌老江乾」;陳騊聲有「深深曲糵日方長」的詩句,這里「曲糵」也是指「酒」。
曲在《辭源》的解釋為酒母,釀酒或制醬的發酵物,亦作「曲」。曲或鞠的簡化字為曲。酒麴的發展,經過不斷地技術改良,由散曲發展到餅曲,終於形成了大麴和小曲。大麴中主要微生物是麴黴,適宜於北方天氣寒冷的各省。製造大麴的原料為大麥、豌豆或小麥,例如前者為汾酒、西鳳酒大麴,後者為茅台、瀘州酒麴等。因制曲原料為麥類,常稱為麥曲,其形狀似磚,又稱磚曲,其曲塊大和用曲量多,通稱大麴,用於釀造我國的傳統工藝名優白酒。小曲酒主要微生物是根霉和毛霉,在南方亞熱帶的溫暖氣候,有利於生產小曲及其小曲酒。製造小曲的原料為大米或稻糠,有的加入中草葯,如邛崍米曲、董酒米曲;有的不用中草葯,如廈門白曲、稗木鎮糠曲等。1982年,法國微生物學家卡爾麥提(Calmette)在中國小曲中發現一種糖化力強的根霉,利用此種黴菌生產酒精,定名為阿明諾法或澱粉法(Amolproetzz),1985年正式投產。1956年,方心芳先生開始將小曲分離出的根霉分類及重要的生理特性的研究,確定了根霉是小曲的主要糖化菌。
白酒所應用的酒麴,大概可分為小曲、大麴和麩曲三類。小曲到南北朝時,已相當普遍生產,到了宋代時又有重要的改進,其根霉小曲成了世界最好的釀酒菌種之一。這種根霉小曲傳播很廣,如朝鮮、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尼泊爾、不丹、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日本(在繩紋末期從中國傳入了稻作技術和造酒技術)都有根霉小曲釀酒,產品受到國外人民的青睞。
麩曲是方心芳先生研究高粱酒的改良,提倡用麴黴製造酒麴,又稱快曲,因制曲時間短而得名。制曲後,麩曲直接作為糖化劑,一般用量較大,仍有誤稱為大麴。釀酒必先制曲,好曲釀出好酒,這是培養有益菌類,利用自然界或人工分離的微生物,分泌出許多復雜的酶,利用它的化學性能來完成的。
白酒釀造始於何人?其說法不一。從戰國時期《世本·作》:「儀狄做酒醪變五味」,這是造酒最早的文字記載,傳至周朝,更有漢朝許慎《說文解字》「古者儀狄作酒醪,禹口嘗之而美,逐疏儀狄。杜康作秫酒」。至今杜康造酒之說廣為傳頌,及至日本人將釀酒工統稱「杜氏」。更有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有人認為杜康是釀酒的祖師爺,這是一種悖論。宋高承在其《事物紀原》一書中說:「不知杜康何世人,而古今多言其釀酒也」,說明杜康究竟是哪個時代人,尚未搞清楚,何況當年杜康釀造的酒絕非今日的蒸餾酒。
人類社會的發展及微生物學原理推測,認為酒的起源,最早出來是水果酒,其次是奶酒,最後發現為糧食(穀物)釀造的蒸餾酒,這是討論的課題。水果中含有糖類的果汁,如暴露於皮外,果皮上常附有酵母,在溫度適宜的條件下,果汁就會發酵成酒。動物家畜的乳汁,其中含有乳糖,同樣經酵母發酵為奶酒。穀物釀酒要復雜很多,糧食中為碳水化合物不是糖而是澱粉,澱粉需要經澱粉酶分解為糖,然後由酵母的酒化酶將糖變成酒。我國糧食酒中最早出現是黃酒,稱為釀造酒,又稱發酵酒,是不經過蒸餾的,隨後才會出現為現在的蒸餾酒,即中國白酒,這與蒸餾器有關。
白酒在唐朝又稱為燒酒,歷代詩句中常出現燒酒。白香山有詩雲:「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雍陶亦有詩雲:「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可見當時的四川已生產燒酒。古詩中又常出現白酒,例如李白的「白酒新熟山中歸」;白居易的「黃雞與白酒」,說明唐朝的白酒就是燒酒,亦名燒春。研究白酒的起源,必先以蒸餾器為佐證。方心芳先生認為宋朝已有蒸餾器(《自然科學史》6卷2期,1987年),但他在1934年時曾說我國唐代即有蒸餾酒(《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調查報告》第7號)。1975年在河北承德市青龍縣出土的金代銅質蒸餾器,其製作年代最遲不超過1161年的金世宗時期(南宋孝宗時),認為可信無疑。據西方在10或11世紀發現蒸餾法以後,就可能由發酵的飲料中得到較早的乙醇(酒精)。但在16世紀以來,由穀物原料直接制備乙醇,其酒精和水的類似飲料產品,就被廣泛應用。
新中國成立以來,白酒行業迅速發展。從白酒質量看,1952年全國第一屆評酒會評選出全國八大名酒,其中白酒4種,稱為中國四大名酒。隨後連續舉行至第五屆全國評酒會,共評出國家級名酒17種,優質酒55種;1979年全國第三屆評酒會開始,將評比的酒樣分為醬香、清香、濃香、米香和其他香五種,稱為全國白酒五大香型,嗣後其他香發展為芝麻香、兼香、鳳型、豉香和特型5種,共計稱為全國白酒十大香型。從白酒產量看,1949年全國白酒產量僅為10.8萬噸,至1996年發展到頂峰為801.3萬噸,是建國初期的80倍,近幾年來基本穩定在350萬噸左右,全國注冊企業達3.7萬家,從業人員約幾十萬。從白酒稅利看,每年為國家創稅利約120億以上,僅次於煙草行業,其經濟效益歷來是酒類產品的前茅。從白酒科技看,中央組織全國科技力量進行總結試點工作,如煙台釀酒操作法,四川糯高粱小曲法操作法、貴州茅台釀酒、瀘州老窖、山西汾酒和新工藝白酒等總結試點,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果。業內人士一致認為總結試點就是科研,科研就是發展發生力。從白酒工藝看,它的生產可分小曲法、大麴法、麩曲法和液態法(新工藝白酒),以傳統固態發酵生產名優白酒,新工藝法為普遍白酒,已佔全國白酒總產量70%。從白酒發展看,全國釀酒行業的重點,在鼓勵低度的黃酒和葡萄酒,控制白酒生產總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節糧和滿足消費為目標,以認真貫徹「優質、低度、多品種、低消耗、少污染和高效益」為方向。
白酒是我國世代相傳的酒精飲料,通過跟蹤研究和總結工作,對傳統工藝進行了改進,如從作坊式操作到工業化生產,從肩挑背扛到半機械作業,從口授心傳、靈活掌握到有文字資料傳授。這些都使白酒工業不斷得到發展與創新,提高了生產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一批廠家成為我國釀酒的大型骨幹企業,為國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我們應繼承和發展這份寶貴的民族特產,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酒文化,使白酒行業發揚光大。

中國酒網
參考資料:http://www.chinatonight.cn/html/info/17/85/1785.html

『捌』 我國50年代的八大名酒有那些

中國八大名酒

第一屆:1952年在北京舉行,共評出四大名酒,白酒有:茅台酒、汾酒、瀘州大麴酒、西鳳酒。

第二屆:1963年在北京舉行,共評出八大名酒: 五糧液、古井貢酒、瀘州老窖特曲、全興大麴酒、茅台酒、西鳳酒、汾酒、董酒。

第三屆:1979年在大連舉行,共評出八種名酒: 茅台酒、汾酒、五糧液、劍南春、古井貢酒、洋河大麴、董酒 、瀘州老窖特曲。

一、茅台酒
茅台酒是世界三大名酒之一,已有800多年的歷史。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質獎章、獎狀。建國後,茅台酒又多次獲獎,遠銷世界各地,被譽為世界名酒、「祖國之光」。 釀制茅台酒的用水主要是赤水河的水,赤水河水質好,用這種入口微甜、無溶解雜質的水經過蒸餾釀出的酒特別甘美。故清代詩人曾有「集靈泉於一身,匯秀水東下」的詠句贊美赤水河。
茅台鎮還具有極特殊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它位於貴州高原最低點的盆地,海拔僅440米,遠離高原氣流,終日雲霧密集。夏日持續35~39℃的高溫期長達5個月,一年有大半時間籠罩在悶熱、潮濕的雨霧之中。這種特殊氣候、水質、土壤條件,對於酒料的發酵、熟化非常有利,同時也部分地對茅台酒中香氣成分的微生物產生、精化、增減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可以說,如果離開這里的特殊氣候條件,酒中的有些香氣成分就根本無法產生,酒的味道也就欠缺了。這就是為什麼長期以來,茅台鎮周圍地區或全國部分醬香型酒的廠家極力仿製茅台酒,而不得成功的道理。茅台酒的傳統製作方法,只有在茅台鎮這塊方圓不大的地方去做,才能造出這精美絕倫的好酒。
二、五糧液
天下三千年,五糧成玉液。五糧液酒是濃香型大麴酒的典型代表,它集天、地、人之靈氣,採用傳統工藝,精選優質高梁、糯米、大米、小麥和玉米五種糧食釀制而成。具有「香氣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凈爽、各味諧調、恰到好處」的獨特風格,是當今酒類產品中出類拔萃的精品.五糧液酒歷次蟬聯「國家名酒」金獎,九一年被評為中國「十大馳名商標」;繼1915年獲巴拿馬獎八十年之後,1995年又獲巴拿馬國際貿易博覽會酒類唯一金獎。至此,五糧液酒共獲國際金獎三十二枚。
三、西鳳酒
西鳳酒產於陝西省鳳翔縣柳林鎮西鳳酒廠。西鳳酒屬其它香型(鳳型)。曾四次被評為國家名酒。
四、雙溝大麴
產於江蘇省泗洪縣雙溝鎮。1984年的第四次全國評酒會後,該酒以「色清透明,香氣濃郁,風味協調,尾凈余長」的濃香型典型風格連續兩次被評為國家名酒。
五、洋河大麴
洋河大麴是江蘇省泗陽縣的洋河酒廠所產,曾被列為中國的八大名酒之一,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甜、綿、軟、凈、香」是洋河大麴的特色。現洋河大麴的主要品種有洋河大麴(55度)、低度洋河大麴 (38度)、洋河敦煌大麴和洋河敦煌普曲四個品種 。
六、古井貢酒
該酒產於安徽省亳縣古井酒廠。魏王曹操在東漢末年曾向漢獻帝上表獻過該縣已故縣令家傳的「九釀春酒法」。據當地史志記載,該地釀酒取用的水,來自南北朝時遺存的一口古井,明代萬曆年間,當地的美酒又曾貢獻皇帝,因而就有了「古井貢酒」一美稱。古井貢酒屬於濃香型白酒,具有「色清如水晶,香純如幽蘭,入口甘美醇和,回味經久不息」的特點。
七、劍南春
產於四川省綿竹縣。其前身當推唐代名酒劍南燒春。唐憲宗後期李肇在《唐國史補》中,就將劍南之燒春列入當時天下的十三種名酒之中。現今酒廠建於1951年4月。劍南春酒問世後,質量不斷提高,1979年第三次全國評酒會上,首次被評為國家名酒。
八、瀘州老窖特曲酒
瀘州老窖特曲於1952年被國家確定為濃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瀘州老窖窖池於1996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我國白酒行業唯一的全國重點保護文物,譽為「國寶窖池「。瀘州老窖國寶酒是經國寶窖池精心釀制而成,是當今最好的濃香型白酒。
九、汾酒
1915年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甲等金質大獎章,連續五屆被評為國家名酒。是我國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以其清香、純正的獨特風格著稱於世。其酒典型風格是入口綿、落口甜、飲後余香,適量飲用能驅風寒、消積滯、促進血液循環。酒度38度、48度、53度。注冊商標:杏花村、古井亭、長城、汾字牌。
十、董酒
董酒產於貴州省遵義市董酒廠,1929年至1930年由程氏釀酒作坊釀出董公寺窖酒,1942年定名為「董酒」。1957年建立遵義董酒廠,1963年第一被評為國家名酒,1979年後都被評為國家名酒,董酒的香型既不同於濃香型,也不同於醬香型,而屬於其它香型。該酒的生產方法獨特,將大麴酒和小曲酒的生產工藝融合在一起。

『玖』 中國白酒的現狀與發展前景

白酒在我國有著悠久的釀造歷史,其生產主要集中在長江上游和赤水河流域的貴州仁懷、四川宜賓、四川瀘州,這三個地方有著全球規模最大、質量最優的蒸餾酒產區,其白酒產業集群扛起中國白酒產業的半壁河山。

中國白酒行業發展歷程

白酒在我國有著悠久的釀造歷史,與白蘭地、威士忌、伏特加、朗姆酒和金酒並稱為世界六大蒸餾酒。我國白酒行業整體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名酒企業擴大產能,以平穩銷售為主;此後經歷了高速擴張,商務消費促進行業發展,並且各大醬香型龍頭企業憑借超強的品牌力、產品力和渠道力引領白酒行業的發展。目前,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快速增長帶動消費能力的提升,消費升級需求逐漸顯現,龍頭企業馬太效應凸顯。

—— 以上數據及分析均來自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白酒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閱讀全文

與建國後白酒工業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汽車方向盤在哪裡能包 瀏覽:417
汽車剛噴完漆被雨淋了有什麼症狀 瀏覽:103
汽車尾罩壞了多少錢 瀏覽:414
寶馬車沒有檔位怎麼掛 瀏覽:913
寶安松崗鎮有什麼工業 瀏覽:685
北理工和北京工業大學哪個好 瀏覽:1
華泰汽車包括哪些標志 瀏覽:789
奧迪a6l開門就熄火怎麼辦 瀏覽:190
新版奧迪a7怎麼樣 瀏覽:259
蕪湖汽車年審如何選 瀏覽:124
賓士威霆電瓶怎麼打開 瀏覽:678
老款奧迪a8前杠怎麼拆 瀏覽:707
安徽工業自動收線器多少錢 瀏覽:953
汽車燈殼為什麼發黃 瀏覽:260
賓士glb200如何自動停車 瀏覽:832
汽車城市模式是什麼意思 瀏覽:167
深圳巨基科技工業園怎麼樣 瀏覽:87
洗汽車店洗罐車多少錢 瀏覽:538
上三百的邁速的汽車都有哪些 瀏覽:540
汽車怎麼改不違法 瀏覽:391